汤显祖《牡丹亭》与昆曲剧本中杜丽娘故事情节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228.86 KB
- 文档页数:3
牡丹亭文本分析牡丹亭文本分析一、体裁:《牡丹亭》为明代汤显祖的戏剧代表作,与王实甫《西厢记》、孔尚任《桃花扇》、洪升《长生殿》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剧。
剧本形式的文本在明代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汤显祖时期已经是明代后期了,而且是明代的传奇兴盛繁荣时期,各种戏剧形式相互融合,大量戏剧作品涌现,而汤显祖地《牡丹亭》更是明代后期戏剧发展阶段的划时代作品。
二、题材:《牡丹亭》描绘的是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这是明代戏剧的多数作品的题材,这个题材并不算新颖,或者更有旧瓶换新酒的意味在里面,但是却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
首先要看这出戏叙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此剧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
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
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
其后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
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到丈人杜宝。
杜宝认定此人胡言乱语,随即将其打入大狱。
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
最终闹到金銮殿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由此可见,汤显祖利用了几层线索去描述这个爱情故事,让这个故事不仅仅只有爱情这个层面,我们可以拨开云雾看到隐藏在爱情背后的几种题材。
1.梦境论:爱情发生总是需要契机与缘分的,而汤显祖的爱情充满了奇幻气息,故事的所有渊源都是由于一场超现实的梦境,杜丽娘无意识的梦却恰巧预兆了将来的爱人,成就一种真实。
梦境成真或许是受到庄周的梦蝶的影响,这种题材穿越千年,让这个剧本眼前一亮,所有姻缘都归于梦境,正如庄子那般梦非梦,蝶非蝶,我非我,看似虚假的真实却对于杜丽娘来说又是最真实不过的。
汤显祖对梦境的情有独钟也让《牡丹亭》延续这种题材,而杜丽娘的这番惊梦为整个戏剧铺垫了神秘色彩。
汤显祖与《牡丹亭》知识讲解汤显祖与《牡丹亭》学习目标1.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
2.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戏曲文学的特点。
3.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关于作者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
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一在东方,一在西方,遥相呼应,都是剧坛泰斗。
他的剧作“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中《牡丹亭》影响最大。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益处惟在牡丹”。
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与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进步思想家李贽、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禅师交往密切,追求个性解放,提出以情反理,“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进步主张。
戏剧创作上他反对拘于律声,提倡灵性,是明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旗手之一。
戏剧常识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
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
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
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
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提示。
人物:旦,贴。
每出戏有下场诗。
课文节选的《游园》是第十出的前半部分,故没有下场诗。
字词汇总字音炷zhù恁nèn 髻jì晌shǎng钿diàn 揣chuǎi迤yǐ茜qiàn/xī簪zān颤chàn 颓tuí垣yuán乐lè轩xuān忒tuī/tè韶sháo 荼tú眄miǎn缱qiǎn注释(1)旦:与下文中的“贴”均是剧中女角。
本剧旦扮演女主人公杜丽娘,贴是贴旦的省称,扮演次要的女角,本剧饰丫环春香。
(2)梦回:梦中醒来。
乱煞:撩乱。
年光:春光。
两句意谓:春天的莺声惊醒迷梦,到处是撩乱人心的春光。
(3)恁:怎么。
似:胜似,过。
三句意谓:时光在沉香燃尽中流逝,把没做完的刺绣活丢在一边,怎么今年春光触动自己的情感胜似去年呢?(4)晴丝:游丝、飞丝,虫类所吐的丝缕,常在空中飘游。
一、“共入临川梦中梦”陈寅恪(1890-1969年)先生《诗集》中有1957年5月作《丁酉赣剧团来校演牡丹对药梁祝因缘戏题一诗》,诗云:金楼玉茗了生涯,(年来颇喜小说戏曲,梁祝事始见于萧七符书也。
)老去风情岁岁差。
细雨竟鸣秦吉了,故园新放洛阳花。
相逢南国能倾国,不信仙家果出家,共入临川梦中梦,闻歌一笑似京华。
[1](P126)此“玉茗”即汤显祖(1550-1616年),江西临川人,著有《玉茗堂文集》。
“共入临川梦中梦”,当与汤显祖相涉。
陈寅恪先生强调中国诗学中有古典与今典,“古典”为旧籍之出处,今典为当时之事实。
[2](P7)以“古典”言之,1550年,江西临川诞生了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为同时代人。
其剧作有“临川四梦”,即1598年完成的《还魂记》(《牡丹亭》)、1600年完成的《南柯记》、1601年写作的《邯郸记》和《紫钗记》。
郑培凯先生在大著《汤显祖与晚明文化》一书中,第四章《汤显祖的文艺观与〈牡丹亭〉曲文的艺术成就》所论,从李贽的“童心”、“真心”、“本心”的“绝假纯真”,论及汤显祖所塑造之杜丽娘的“情至”与“情真”;第六章《解到多情情尽处———从汤显祖到曹雪芹》,亦分析了《牡丹亭》的情至情真。
[3](P218-232)如后节所述,陈寅恪先生1919年即提出《牡丹亭》杜丽娘之“至情”说,这就是20世纪50年代所作“共入临川梦中梦”诗句的背景。
以“今典”言之,《陈寅恪编年事辑(增订本)》1957年条云:“本年前后,先生喜听京剧、昆曲等[藉抒思古之幽怀,如遇京中名角来穗],时驱车市内欣赏之。
”如该年诗中有“丁酉上巳前二日广州京剧共入临川梦中梦———试论陈寅恪先生的《牡丹亭》之杜丽娘“至情”说作者简介姜伯勤,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广东广州,510275)。
姜伯勤[摘要]1998年,多卷本《吴宓日记》发表。
吴宓先生1919年3月日记,披露了陈寅恪先生提出的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之“至情”说。
039自古以来,命运与爱情就是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许多文学大师也以此为主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其中的两部代表作。
《牡丹亭》里的开篇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让多少痴男怨女为之动容,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罗密欧和朱丽叶在阳台互诉衷肠的告白又让多少青春男女心弦颤动,这背后离不开作者的精妙描写和巧妙安排。
多年来,比较研究汤显祖(1550—1616)与莎士比亚(1564—1616)的文献数不胜数,有人比较两部剧中人物的不同,比如杜丽娘和朱丽叶;有人从修辞入手,探讨两剧中使用的隐喻;还有一些学者从悲剧美学的角度出发,解析两剧中悲剧的形成与消解。
本文亦从悲剧美学出发,系统地研究两剧中的悲剧因素,以期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寻找中西古典戏剧创作的异同及其规律。
一、背景(一)故事背景众所周知,如若要深入地了解一部作品,研究作品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至关重要的,研究《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名作也不例外。
首先,《牡丹亭》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南宋时代,官宦家千金杜丽娘知书识礼、善于绘画,却内心苦涩、闷闷不乐,其因感春伤怀,生出心事,感慨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正是由此番感怀,故事才有了发展的契机。
而在莎剧中,故事的背景则是先介绍了两大家族——蒙太古与凯普莱特。
两大家族彼此仇视,水火不容,如开场诗中所言:“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
”两者相较,《牡丹亭》以情作为一段故事的背景,而莎剧则以家族现实做背景,体现了作者在安排故事时的不同,一个从重情的浪漫主义角度出发,另一个则从反映当下的现实主义角度入手,这也是两部作品悲剧起源的不同之处。
(二)创作背景除了作品中故事发生的背景,作品创作的时间以及作者本人的思想对作品也有很大影响。
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人物形象浅析《牡丹亭》中杜丽娘人物形象【摘要】《牡丹亭》作为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塑造了杜丽娘这一冲击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形象。
杜丽娘还魂归来的传奇爱情,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至情”理论,以其叛逆性成为反抗礼教、解放人性的典型,以动人的魅力感染着世人。
【关键词】《牡丹亭》;杜丽娘;反叛性;人物形象《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描绘了“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坚贞爱情,塑造了杜丽娘这一打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反叛者形象。
这一人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历代读者,本文通过对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性格的前后蜕变分析,透视人物性格中的复杂性,着重阐释这一形象的反叛性并探视这一形象的价值所在。
一、从遵从到反抗——内心的蜕变杜丽娘是传统封建礼教孕育下成长起来的大家闺秀,是南安太守杜宝与夫人甄氏的独生女。
对待父母她乖巧听话,她聪慧无比,擅长女工,精通琴棋书画。
尽管如此,他的父母却仍旧时常自叹,“我比子美公公更可怜也。
他还有念老夫诗句男儿,俺则有学母氏画眉娇女”①。
因为丽娘不是男儿,所以她的父母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她能贤德淑慧,只求找一个贤德的女婿来光耀门楣。
面对这种守旧的传统思想,此时的杜丽娘似乎并无怨言。
她对于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并没有什么反抗,而是选择默默地接受。
第七出《闺孰》详细描述了杜丽娘读书求学的场景,腐儒陈最良要她早起读书,丽娘也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抗拒,只说了一句“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①;而当天真调皮的丫头春香对先生“之乎者也”的说教表示不满时,丽娘甚至出声制止。
举手投足间表现现出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这时候的杜丽娘很端庄乖巧。
可是在她封建闺秀的外表下,有着天性使然的热切情感。
《闺塾》一出中,看似温婉的丽娘,其活泼自然的少女天性便借着春香的顽皮表现了出来。
春香为她打开了释放了内心世界的大门。
青春年华的丽娘迫切的想看看在春香口中“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①的花园是个怎样所在。
文学之光ENXUNZHIGUANGW30 Jun. 2016 June《牡丹亭》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戏剧作品之一,无论是它的音乐性还是它的文学性都有着重要的艺术意义和思想意义。
本文将从它的音乐性和文本内涵这两个方面,来对它进行有效探讨、分析。
一、《牡丹亭》的音乐性《牡丹亭》的音乐性主要是作为昆曲体现出来的。
戏曲本身就是音乐化的戏剧,戏曲必须根据剧情运用唱腔来描画人物。
杜丽娘就是汤显祖戏剧《牡丹亭》中被成功塑造的人物角色。
杜丽娘出生于大户人家,她的身心被传统的封建礼教精神压制,终于有一天她的自由意识被《诗经》中的爱情唤醒,在梦中她与书生柳梦梅彼此相恋。
梦中的这段爱情让她渴望追逐自己的理想,然而在现实世界她找不到理想中的梦境,终于郁郁寡欢而死。
死后,她的灵魂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最后竟然死而复生,在与封建礼教展开斗争后,与柳梦梅走到了一起,戏剧以这样的大团圆作为落幕。
总之,整个戏剧以爱情与礼教的冲突为核心,从而基于此点展开叙述,杜丽娘的情与封建时代的理的激烈冲突,不仅仅体现在与父母的面对面冲突,也体现在她内心的不安中。
因而这样惊心动魄的剧情为全剧用音乐抒情来刻画杜丽娘这一主人公形象提供了开阔的空间。
《牡丹亭》音乐也彻底发挥出了音乐的抒情功能,在《游园惊梦》、《离魂》等多出剧情中,运用了委婉动人的南曲唱腔,深刻地揭示出了杜丽娘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她的心路历程,并充分地表达出了她对追求爱情的那份执着精神。
具体地说这些唱腔的音乐特点:首先在旋律方面,杜丽娘的唱腔旋律起伏度大,旋律中多采用自由模进的手段来象征情感的跌宕起伏,例如《寻梅》中,杜李丽靠着梅花树,对着天空望眼欲穿,为在现实里再也寻不到柳梦梅而伤心,这时候曲中出现了“知怎生情怅然,知怎声泪暗悬”的曲调,后一句在节奏旋律上就是前一句移低五度的自由模进,,借助它能把杜丽娘的悲伤情绪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牡丹亭》在旋律行进中还刻意插入特性音型,如《游园惊梦》中的引子绕阳台,在简短的旋律中,同一特性音型接连出现多次,从而来强化音乐的表现力。
《牡丹亭》:女儿故事女儿心随着昆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堪称昆曲典范之作的《牡丹亭》也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热点。
一边是“昆曲义工”白先勇集合大陆和港台地区艺员打造的该剧青春版走红市场,一边是昆曲专业剧团以中规中矩的制作推出的该剧经典版进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在经典制作与青春演绎的交响变奏中,中华戏曲史上这部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辉的杰作,再度以其穿越时空的不朽魅力激起当代人共鸣,让我们常读常新。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汤显祖语)名列“玉茗堂四梦”的《牡丹亭》,又称《还魂记》,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作品,其进步意义自诞生起就鲜明地透射出来。
宗法制时代的中国封建社会,从主流上讲,是在皇权专制和礼教训条制约下而不乏禁欲主义色彩的。
“禁欲”的刀子长期以来冷冰冰地阉割着世人的生命活力,把他们推入深深的“性恐惧症”中。
从性别研究角度看,这种来自男尊女卑社会的道德禁忌,落实到不同性别群体身上,往往表现出宽严迥异的不平等来,于是在“男女授受不亲”之外,又有了专门针对女性的所谓“女子十年(岁)不出”、“女子出门必拥其面”(《礼记?内则》)之类说教,连抛头露面也成为闺门大忌。
在此背景下,男子在性追求上享有优先权从来都得到社会认可,古代层出不穷的“凤求凰”故事中,男方总是像狩猎者般步步占先且自视为天经地义,其缘由盖在此。
跟男子在性追求上处处占先的肆无忌惮形成对比,女性对此则往往心怀恐惧、面露羞耻乃至充满着负罪感,正如西方女性主义学者所指出:“在涉及到由自己主动引起并经历过的性激动时,首先就会出现女人对其性欲所感到的恐惧和羞耻”,也就是说,“对于女性来说,性欲往往充满一种负罪感。
女性性欲往往是一块黑色的大陆……”①跟西方历史上的“文艺复兴”遥相呼应,1598年诞生的明传奇《牡丹亭》偏偏就把叙事重心放在展示女性“情爱”这个“黑大陆”上,旗帜鲜明地跟“把人禁杀”的陈腐礼教对着干,从而拆穿了长期以来正统文学关于“良家妇女”没有主动性欲的虚伪道德神话,以其高昂的人文精神大声呼唤着“有情之天下”的到来。
昆曲《牡丹亭》内容简介_1500字
一是突出杜宝等人的卫道士立场;二是改变杜、柳门当户对的关系;三是改话本杜丽娘封建淑女色彩为叛逆女性;四是强调追求自由爱情的艰难曲折。
使这一传统的“还魂”母题具有了崭新的思想内容。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
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
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
《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
《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
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元曲中两部重要的作品。
这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形象都非常突出,而且在形象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和差异。
本文将对《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形象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共性和差异。
从共性方面来看,《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女主人公形象都以美貌、聪慧、独立和坚强为特点。
在《西厢记》中,女主人公杜丽娘是一个才女形象,她不仅美貌动人,而且聪明伶俐,能歌善舞。
她积极主动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并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同样地,在《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丽娘也是一个才女形象,她不仅美丽,而且有着出色的才艺。
她主动表白自己的爱意,并决心与柳梦梅一起共度一生。
从差异方面来看,《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女主人公形象在具体性格和行为上有一定的差异。
在《西厢记》中,杜丽娘的形象更加开朗、活泼、乐观。
她对待爱情非常积极,一直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果断和决策能力。
相比之下,在《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则更加含蓄、温柔、忍让。
她深情地等待着柳梦梅的归来,并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幸福来成全柳梦梅和刘备山的爱情。
从故事情节和结局来看,《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女主人公形象也存在差异。
在《西厢记》中,虽然杜丽娘最终与张生走到了一起,但她的命运却是较为坎坷的。
她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不得不委屈求全地接受了别人的安排,与张生隐居在乡村。
而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则是一个非常悲剧的形象。
她虽然为了爱情放弃了自己的幸福,但她在等待中却没能等到柳梦梅的归来,最终选择了自杀。
《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形象都塑造得非常生动和深刻。
她们都是美貌、聪慧、独立和坚强的才女形象,但在具体性格和行为、故事情节和结局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其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并从中获得关于女性自立自强和爱情追求的启示。
中国古典戏曲鉴赏《牡丹亭》鉴赏2010级热能与动力工程二班徐畅20100420222昆剧《牡丹亭》鉴赏“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品主要描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
杜丽娘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三种境界,也就是从现实到梦幻,再到幽冥,再回到现实,基本上是由生而死,又由死而生,剧作家赋予“情”以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为了展示“情之所必有”的理想未来,怀着热烈的感情,通过虚幻离奇的情节,描写杜丽娘的斗争及其胜利。
杜丽娘因伤春而入梦,因入梦而得病,因得病而死亡,因死亡而会合意中人,实际上不限于男女爱情,它包括一切合理的生活欲望与要求。
这样的欲望与要求,在封建礼教严酷统治的现实社会中得不到满足,于是只好把理想寄托在人世以外。
惊梦这出戏分“游园”和“惊梦”两个部分。
这出戏中,表现杜丽娘读了《关雎》诗以后,把长期压抑在心底的郁闷忧愁引发了出来。
但是禁闭在深闺里的杜丽娘除了越发苦恼悲哀以外,再没有别的办法。
她在春香的提议下,到府衙后面的花园里去游玩消遣。
游玩花园本来算不了什么,而对杜丽娘来讲,却是一种大胆的行为,使她长期被压抑的郁闷忧愁逐渐转化为反抗的因素。
她身子挪出了闺房,思想上也就开始越出了礼教的限制;她脚步踏进了花园,行动上也就开始走向了叛逆的道路。
在“游园”之前,杜丽娘为游园精心打扮。
在“游园”过程中,先被一片绚烂的景色所吸引,可举目一望,花园中的建筑却破败不堪,可谓“断井颓垣”,根本无人料理,也无人到这里来,岂不辜负了烂漫的春光?杜丽娘把自己比作没有赶上春天开放的牡丹而十分忧伤,再也没有游园的兴致了,于是心情颓丧地回到闺房。
以下就转入了“惊梦”部分,杜丽娘梦见在花园里会到了一位互相倾心爱慕的少年书生。
杜丽娘“游园”时的哀怨,跟鸟语花香的春天景色很不协调,然而跟她的处境身分却是十分吻合的。
汤显祖《牡丹亭》赏析牡丹亭汤显祖【内容提要】《壮丹亭》全名《丹亭还魂记》,讲述的是一个带有浪没色彩的爱情故事。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长得十分美丽。
杜宝对地管教甚严,请了一个陈腐得发臭的老学究陈最良教她读经书。
社丽娘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杜丽娘由丫环春香陪同到后花国玩要。
回房后,梦见自己在花园壮丹亭中与一个手持柳枝的年轻书生出会。
醒后丽娘茶饭不思、竟一病不起,死后她被望在后花因梅花树下。
杜宝因公调离,特意在边进起一座梅花庵,并请石道姑为女儿看坟。
不久,年轻书生柳梦梅进京赶考,在梅花庵借住。
他在荒因的太湖石下捡到一幅女子画像,上面还题着“他年得傍炫宫容,不在梅边在柳边”的诗向。
原来这就是丽娘临前的自画像。
一梦梅把它挂在壁间供奉,心有愛慕之意。
ー日,有个女子前来敲门,并表示要给柳梦梅作伴,原来她就是杜丽娘的鬼魂。
那女子说柳梦梅就是当年地在梦中所见的书生,她可以还地和柳梦梅结为夫要。
于是,柳梦梅把杜丽娘从墓中插起,杜丽娘真的死而复生,两人一同前往临安。
柳梦梅在临安参加考试后,就去拜见岳父杜宝、室不仅不和认,反把他当作莶墓抓起来。
后来殿试放,将号梅高中状元,杜宝这オ不得不放柳梦梅。
最后,皇帝作主,梦梅与杜丽娘结为夫妻。
【赏析】汤显祖是明代有突出贡献的戏剧家。
他一生创作传奇四种:《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后人称之为“临川四梦”。
汤显祖所著的传奇词句清丽,文采要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牡丹亭》通过柳梦梅和杜丽娘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剧中的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
她生活在家教极严的封建官僚家庭,老先生又是一个古板的老学究,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使她心中很苦闷。
然而,道学家的“理”,到底東不住姑娘的天性。
昆曲的相关传说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昆曲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昆曲的文化内涵,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昆曲的相关传说。
传说一:《牡丹亭》中的化蝶仙子《牡丹亭》是昆曲中最著名的剧目之一,该剧描写了梁山泊的大侠张生和富家千金杜丽娘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故事中,杜丽娘因为爱上了张生而不幸流落花丛,最终被化作蝴蝶仙子。
这个传说反映了爱情的坚贞和不朽,也表现了昆曲中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传说二:《梁祝》中的凄美爱情《梁祝》是昆曲中最经典的爱情故事之一,描写了梁山泊的李梁和西门庆子祝英台之间的凄美爱情。
在故事中,李梁和祝英台明争暗斗,最终因为宿命的安排无法在一起。
他们的爱情被视为昆曲中最为动人的爱情故事之一,感动了无数观众。
传说三:昆曲的传承与发展在昆曲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传说和故事传承了艺人和戏曲文化的智慧和心血。
例如《金粉世家》中的偷天换日、《牡丹亭》中的断桥等故事,都反映了昆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这些传说和故事不仅让昆曲更加生动有趣,也使其拥有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力。
昆曲是一种充满传奇和故事的戏曲艺术。
通过这些传说,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昆曲的魅力和内涵,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
希望昆曲这种宝贵的艺术传统能够得到更多的发扬和传承,让更多的人能够体验和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好与感动。
【文章结束】第二篇示例: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明代,鼎盛于清代,至今仍然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珍宝之一。
昆曲不仅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着观众,更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人们喜爱。
在长期的演绎和传承过程中,昆曲也积淀下了许多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代表着昆曲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情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昆曲的相关传说。
第一则传说是关于昆剧神话起源的传说。
《牡丹亭》与杜丽娘赏析。
《牡丹亭》是一部著名的古典话剧,由杜丽娘创作,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宋朝,主要讲述了一个叫李白的青年与一个叫苏小妹的少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杜丽娘在《牡丹亭》中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以及对爱情的深刻理解。
她把爱情描绘得深情而又温柔,让人们感受到爱情的真谛。
她还把爱情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让观众从中感受到社会的现实,以及爱情的真谛。
杜丽娘在《牡丹亭》中运用了许多文学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她还运用了许多古典文学的元素,如古典诗歌、古典音乐等,使故事更加精彩。
杜丽娘在《牡丹亭》中还把爱情与道德联系起来,让观众从中感受到爱情的真谛,以及道德的重要性。
她还把爱情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让观众从中感受到社会的现实,以及爱情的真谛。
总之,《牡丹亭》是一部经典的古典话剧,杜丽娘在其中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以及对爱情的深刻理解。
她把爱情与道德、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让观众从中感受到爱情的真谛,以及道德的重要性。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昆曲《牡丹亭》赏析张弘汤显祖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
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一篇《论辅臣科臣书》,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他不附权贵,终于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愤而弃官归里。
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
《牡丹亭》《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传奇剧本,二卷,五十五出,据明人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而成。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汤显祖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沈德符题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汤显祖题旨揭示了内容结构:(一)从生到死:杜丽娘掌握主动权(二)起死回生:柳梦梅成为矛盾中心人物花园之重要性(1)现实场景,重要之事都发生在花园里(2)心灵之园、精神之园、情感之园上本:从生到死一、肃苑(第九齣)关键词:铺垫花园即将迎来一位命里注定的贵客二、惊梦(第十齣)关键词:本真爱,不需要理由三、寻梦(第十二齣)关键词:幸也死亡进入了杜丽娘的世界,她预言并诗化了它给对方一个许诺,给自己一个允诺四、写真(第十四齣)关键词:转移春容亦即遗容,杜丽娘将生命做了转移,托付给了一张画这张画,又能托付给谁呢?她要交给的,乃是她的梦里之人五、闹殇(离魂,第二十齣)关键词:重心海天悠,问冰蟾何处涌?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甚西风吹梦无踪!人去难逢,须不是神挑鬼弄。
在眉峰,心坎里别是一般疼痛。
太湖石底梅花树下生离死别不是本折重点,重点在于杜丽娘对其葬身之地及写真藏所的安排至此,杜丽娘从生到死,为情而死,呼应“寻梦”之【江儿水】,实现了在梅树下的“二诺”。
从此她自由逾越了所有社会规范,摆脱了世俗强加给她的一切,沿着生前的愿望飘忽……下本:起死回生一、拾画(第二十四齣)关键词:神会男游园对应上本之女游园荒芜对应繁盛冷色调对应暖色调二、玩真(叫画,第二十六齣)关键词:猜测观音——嫦娥——人间女子——梦中之人三、魂游(第二十七齣)关键词:呼唤两股情合为一个情中间阻隔着阴阳四、幽媾(第二十八齣)关键词:三位一体画中人、梦中人、眼前人情之所至,再续前缘五、冥誓(第三十二齣)关键词:试金石如何逾越阴阳?怎样跨越生死?六、回生(还魂,第三十五齣)关键词:信唤醒一个长眠的灵魂真信人也——相信、坚信、信守结语:《牡丹亭》无愧为爱情文学里最伟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