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文化变迁
- 格式:ppt
- 大小:651.00 KB
- 文档页数:9
网络时代的民族旅游经济和文化变迁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4-021-02摘要旅游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出于对异域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的好奇。
在传统的关于旅游的概念中,旅游者带着本族群的文化烙印来到目的地,审视和鉴赏“它文化”的特异性,并在与自己文化的比较中得到效用,同时通过自身言行影响“它文化”。
随着传播媒体的快速兴起和发展,旅游所产生的文化传播和变迁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在我国少数民族区域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接受“它文化”的影响并影响着“它文化”。
本文通过对网络时代旅游中的旅游文化通过经济心理的作用产生变迁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文化变迁经济心理舞台真实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多位于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和山区,近些年随着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也日益深化。
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许多旅游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开始利用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和特色的自然风景进行旅游开发。
随着网络媒体的作用日益显化和外来旅游者的不断增多,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植入和和本民族对外来文化的主动融入态势更加明显,文化交流的方式也逐渐多样化。
那么,这里面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后果怎样,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一、传统的旅游人类学中的文化旅游1977年美国史密斯教授主编的《旅游者与东道主:旅游人类学研究》使得新兴的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内容明确:即对旅游者及旅游本身的研究以及旅游业的出现和发展给东道国地区带来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影响和研究。
后来者正是在史密斯和以前诸多学者的基础上研究逐渐深入和扩展。
格雷本教授延续了早期人类学家的实质论方法,通过田野调查探索土著部落的社会文化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生变迁,在他的诸多论文中深刻的阐述了现代旅游给东道国和接待地区的地方文化带来的文化碰撞,涵化甚至文化转型。
美国马康奈教授在研究目的地文化产品时,借用了戏剧舞台理论,认为在人们的行为中存在展现于外的前台行为和掩藏于内的后台行为。
旅游与文化的发展关系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和迅猛发展,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正在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
我个人比较喜欢旅游,对旅游文化知识略微知道点,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继承性、创造性、服务性和时空差异性;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在旅游经济、旅游管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巨大作用。
旅游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
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竞争。
只有把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有生命力。
这个基本规律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是表现得极为突出和典型,例如:安阳的易园主题文化公园,是对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
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始终蕴含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魅力。
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
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
就拿易园来说,易园,其名源于中国儒家众经之首的《周易》,是因为《周易》的哲学思想最能体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世界观。
比如它讲的天人合一、阴阳学说,辩证及对立统一。
它又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鼓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安阳是周易的发源地,安阳南去20公里是周文王演易《周易》的地方。
为了突出地域特色,展示博大精深的古都文化,安阳东区公园被定名为易园,在易园的设计之初,就将园内的主水面设计为太极图的形状,将古老的周易文化与现代生态休闲公园的建设结合起来,寓古于今。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
文化是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它决定着旅游的走向。
举两三个例子吧
西安,众所周知,其旅游景点主要有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城墙以及周边的乾陵,黄陵等。
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秦、汉、唐等朝代几百年的皇城文化,也正造就了今天西安最大的旅游特色,同时这一文化又决定着当地的旅游走向。
罗马,意大利首都,市内比较著名的景点有: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圣乔瓦尼大教堂,特莱维喷泉(又叫少女泉),古罗马斗兽场等等。
很多教堂在意大利被作为地标性建筑及重要景点,这就反映了宗教文化对当地极深的影响力,斗兽场是古罗马时期,王公贵族看角斗士与野兽决斗的剧院,古罗马文化的影子在现代罗马城的角落还随处可见。
文化与旅游大融合大发展随着全球化不断加快和人们休闲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文化旅游日益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大融合大发展也已成为潮流。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为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本文将就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探讨其发展前景和挑战。
一、文化旅游融合的背景文化旅游是指以人类历史和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旅游活动,是旅游和文化艺术的结合,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文化旅游在回归自然、寻找永恒之美的时代背景下,以其独特的价值与魅力不断吸引着全球的游客。
文化旅游的融合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地方经济,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可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推动文化振兴。
二、文化旅游融合的发展前景1、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文化旅游的融合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文化也需要旅游业的推动来加快传承和发展。
通过旅游的方式,可以使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文化,让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并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2、带动地方经济文化旅游的融合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的兴旺发展会带来巨额的经济效益,如旅游产值、旅游税收等等,而这些经济效益有助于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并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建立全球旅游品牌文化旅游的融合可以建立全球旅游品牌。
在全球化时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全球旅游产业的竞争。
通过突出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建立自己的品牌特色,有助于提升全球旅游竞争力和知名度。
同时,通过国际旅游合作与交流,加强全球旅游产业的联动和互补,也有助于实现全球旅游产业的共赢。
三、文化旅游融合的挑战1、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平衡问题文化旅游的融合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平衡问题。
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保护好文化遗产,妥善管理,使其不受商业开发的破坏,确保其长期的存在和传承,是文化旅游融合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旅游安全问题旅游业面临的另外一个重要挑战是旅游安全问题。
旅游业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旅游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不仅能够带给人们身心的放松,同时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旅游业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举例说明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
首先,旅游业为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通过旅游,人们有机会亲身感受到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文化特色,加深了对外界文化的了解与认知。
例如,人们穿越千年古刹,欣赏到了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或者参加当地的传统节日,亲身体验异域风情。
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个人的见闻,更将这些文化元素带回到自己的城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本地的文化发展。
其次,旅游业也为社会的多元化提供了平台。
不同地区或国家的文化差异是旅游的一大魅力,也使得人们在旅游中体验到了多元文化的魅力。
旅游业的繁荣带动了文化交流的增多,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融合成为可能。
例如,游客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欣赏到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参与到各种文化体验中。
这种交流不仅推动了文化的互动,也促进了全球文明的共同进步。
此外,旅游业还对社会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
许多旅游景点都是历史遗迹或具有文化意义的场所,旅游的盛行使得这些地方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维护。
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旅游业的推动下,更加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避免了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逐渐消失。
同时,旅游业也为文化传承提供了舞台,让人们了解并体验到自己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
例如一些具有民俗特色的传统活动,通过旅游的方式得以延续与传承,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旅游业对社会文化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首先,过度开发和商业化倾向使得一些旅游景点变得商业化浓重,丧失了其本身的文化内涵。
例如,一些历史古迹被开发成了商业街,充斥着大量的商铺和商品促销广告,破坏了原有的文化环境。
其次,旅游业的爆发式增长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
大量的游客流动导致了景区周围环境的恶化,如垃圾堆积、景区资源浪费等。
这些问题对社会文化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要通过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措施来解决。
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拥有独特的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是一种以旅游为载体的文化现象,它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文风貌和精神内涵。
中国的旅游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
在当今社会,中国旅游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代表之一。
一、古代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古代中国的旅游文化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祀活动和商旅贸易,经过战国时期的各国争雄和秦汉统一,到唐宋时期的开放和繁荣,旅游文化不断发展。
在唐宋时期,旅游文化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开创了“山水诗”的诗歌流派,将山水风光和游人心情深刻地描绘出来;宋代则兴起了“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山水画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绘画的代表之一。
同时,唐宋时期还盛行了骑马、听琴、品茗等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已经成为了中国旅游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二、中国旅游文化的特色与艺术风格中国旅游文化的艺术风格主要是由山水画、诗词、曲艺等艺术形式构成的。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代表之一,形式简洁、意境深远,画家常以高山流水、云雾山林等自然景观为素材,表现出中国的山水之美和壮丽山河。
中国的诗词吟唱和朗诵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诗骨”,宋代的“词香”,都成为了中国旅游文化的重要元素。
曲艺则是中国旅游文化的演出艺术之一,包括京剧、黄梅戏、越剧、豫剧等多种形式,是中国戏剧的代表之一。
三、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中国旅游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一方面,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记录下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历程和文化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和文化特色,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另一方面,中国旅游文化也是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代表,展现了“东方文明”的独特风貌和文化魅力。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的旅游事业快速发展,更多的人们通过旅游来了解和感受中国,这也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交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