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少林方丈名录
- 格式:doc
- 大小:16.67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现代武术门派一:少林中国现代武术门派一:少林是中国武林的泰斗,是中国人从佛习武的代名词。
少林武功更是博大精深,藏经阁内收集了三十六路拳脚十八般兵器;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达七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之称。
少林寺十八罗汉潘国静少林武术发源于嵩山少室山下丛林中的“少林寺”,该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根据《魏书》记载:“又有西域沙门名跋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
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给衣供。
”唐初,少林寺十三僧人因助秦王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有功,受到唐朝封赏,而被特别认可设立常备僧兵,因而成就少林武术的发展。
少林寺因武艺高超,享誉海内外,少林一词也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象征之一,如古龙小说中的“七大门派”即为“少林、武当、昆仑、峨嵋、点苍、华山、海南”等派别,其中少林即位居第一门派。
正宗少林腿法少林寺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位于河南登封城西少室山。
南北朝时,天竺僧人佛陀到中国,善好禅法,颇得北魏孝文帝礼遇。
太和二十年(496),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
寺处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
据佛教传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华以4卷《楞伽经》教授学者,后渡江北上,于寺内面壁九年,传法慧可。
此后少林禅法师承不绝,传播海内外。
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寺宇被毁。
大象年间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远、洪遵等120人住寺内,名“菩萨僧”。
隋代大兴佛教,敕令复少林之名,赐柏谷坞良田百顷,成为北方一大禅寺。
唐初秦王李世民消灭王世充割据势力时,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闻遐迩。
高宗及武则天亦常驾临该寺,封赏优厚。
唐会昌年间,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毁,迄唐末五代,寺渐衰颓。
宋代略有修葺。
元皇庆元年(1312),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赠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统领嵩山所有寺院。
一时中外僧众云集,演武礼佛,僧众常有两千人左右。
【关键字】精品中国近代少林寺方丈历史作者:高左车1935年:少林住持包养“母女”姘头案1935年,深冬,登封县长毛汝采接待了一位特殊客人——少林寺住持。
少林自雍正至建国前,皆不设方丈。
照例设监院一名,主管全面寺务,即俗称的“住持”。
自明清开始,少林寺住持世袭登封僧会司僧会一职;民国之后,地方不靖,少林寺又自练民团,住持僧即民团团长。
自1927年少林寺被石友三一把大火,烧了个一塌糊涂之后,少林寺实力大减,但依然是不可小觑的地方实力派。
毛县长此时的身份,除了地方行政首脑,还身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校军法官。
原来国民党统一全国之后,编遣全国军队,一些军官解甲归田,在地方上横行不法。
国民政府为统一行政,特赋地方行政首脑军事执法权,县长级别的,皆兼任“上校军法官”,可以“先斩后奏”。
此刻,这位地方第一大员与少林第一实权派宾主相见,互道契阔。
这位大和尚前来是为报案,因财物丢失。
少林寺内外,有许多丰干遒曲、高耸入云的古柏,其中不乏唐宋孑遗,实在是无价之宝;后墙一棵唐柏,枝柯龙虬,古貌烟霞,尤其堂皇。
想不到竟有胆大的贼人,夤夜盗去,不留一点痕迹,故烦父母官备案清查。
这位毛县长原是北大法学院毕业,年轻有为,初临地方,于刑名刀笔之事,特别热衷。
当做一件大事,亲自前往勘查。
这一查就发现了两个疑点:一、断面并非新痕,乃是旧茬;决非新盗,已历时日。
为什么不早来报案?二,唐柏硕干伟躯,足有数人合抱,且枝繁叶茂。
在当时条件之下,要想锯断运走,决非昼夜之功。
少林寺的和尚出出进进,难道无人知闻发现?因此,毛县长略动善于逻辑分析的脑袋,就推算出这么一个结论:此树决非盗掘,一定是少林寺监守自盗,十之八九是少林寺当家方丈带头干的。
于是着人明察暗访,这一查访,竟然查出来一件耸人听闻的奇事。
不但这唐柏是少林方丈盗采,用以制作棺木高价出售,而且窝藏赃物的私密住宅,竟是少林寺方丈的外宅,其中有两名妇人,托名母女,实则都是方丈大和尚的姘头!那妇人三十多岁,是一个寡妇,已经与少林寺方丈大师在此姘居多年;而少女才十八九岁年纪,娥眉蜂腰,娇滴滴的,决非良家妇女。
中国历代少林方丈名录中国历代少林方丈名录1.跋陀跋陀,又名佛陀,天竺(印度)人。
北魏孝文帝时来中国传播佛教,深得敬重。
北魏迁都洛阳,孝文帝在洛阳为他建造寺院。
跋陀性喜幽静,孝文帝又在嵩岳少室山下为他建造寺院。
这座寺院即现在的少林寺,跋陀是为少林寺的创立者和第一位住持。
他在寺内翻经台翻译了《华严》、《涅槃》、《维摩》、《十地》等经,并度化了慧光、僧稠等人。
年老后跋陀迁居少林寺外,直到圆寂。
2.僧稠(480~560)僧稠,昌黎人,俗姓孙。
先在巨鹿景明寺出家,拜治实为师,后到少林寺拜跋陀为师。
僧稠少时体质较弱,后发愤习武,练得拳捷骁勇,体轻身灵。
他理解极快,学佛成绩卓著,被跋陀赞为“葱岭以东,禅学之最!”他后来在嵩岳寺讲经说法,影响很大3.慧光(487~536)慧光,长卢人,俗姓杨。
十三岁时随父入洛阳,后被跋陀收为弟子,不久在少林寺出家。
他为跋陀所译佛经注疏,刻版印刷,又因他学佛心领神会,向人传授讲解透彻,被称为圣沙弥。
他圆寂于河北邺郡4菩提达摩(?~536)菩提达摩,天竺(印度)人。
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
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
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
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
5慧可慧可,洛阳虎牢人,俗姓颐。
他幼年出家,通晓佛典。
四十岁时拜菩提达摩为师。
为表求道决心,慧可竟用刀自断左臂,奉献达摩座前。
感其赤诚,达摩授法器、赐法名,收他为传法弟子。
慧可是为禅宗二祖。
他在少林寺西南山上养伤时的住所和石台,后成为二祖庵和养臂台,遗迹尚存6.洪遵(530~608)洪遵,相州人,俗姓时。
他八岁到少林寺出家,跟从师父资云。
后被北齐朝庭封为断事沙门,负责处理僧人违反佛教戒律之事。
隋时,文帝也封洪遵为官,但他仍住在少林寺内。
少林寺行正大师[转]少林寺行正大师转载自星中之月转载于2009年04月03日17:38 阅读(11) 评论(0) 分类:导游知识举报禅宗祖庭少林寺近现代的历史上,有一位高僧是永远值得全寺僧众及海内外少林弟子怀念的,他就是少林寺第二十九代方丈行正大师。
行正大师,俗姓李,名太宝,字愿安,法名行正,1914年8月出生于河南省登封县城关镇刘庄村。
民国时,由于军阀混乱,世局动荡,弄得民不聊生。
行正大师6岁时,由于家贫,为生活所迫,在乡亲的指引下,只身投奔佛门少林寺。
寺院里的德保大和尚见他无依无靠,且聪慧过人,于是收其为徒,取法名行正。
行正的师爷素典大师,乃清末民国的少林寺著名高僧,曾长期担任少林寺知客,是民国时期少林寺耆老。
当素典知道德宝收行正为徒后,亲引丈室,倍加爱护,并送他到寺内的学校读书识字。
后来素典及德宝又传授其佛教礼仪,并教导他学习佛教经典。
天资聪明的行正,很快就会诵读《金刚经》、《六祖坛经》、《楞严经》、《心经》等。
稍大,他一边继续从师爷、师父学习佛经、武功,一边还帮助师父耕种田地,很快成为少林沙弥中的佼佼者。
1928年,风云突变,军阀石友三焚烧少林寺,千年古刹遭空前浩劫。
年仅13岁的行正大师于烈火中同寺院众僧一起奋力抢救文物、法器,并收拾残垣断壁。
在素典、德宝的教诲下,行正佛学知识日益精进。
然而就在此时,不幸的事发生了。
在一次护寺时,行正大师的双眼被炸弹炸得几乎失明。
在这情况下,行正大师以坚强的毅力,锻炼视力失常的条件下观察人物的方法,最终练就了一套非凡的认人、识途、观物的手段,堪称奇迹。
1932年,18岁的行正大师在师爷、师父的精心栽培下,逐渐成为少林寺年轻僧人中的后起之秀。
后素典见其归佛之心恒固,于是让德宝大师带着他赴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东崖禅寺受戒,尽了尘缘。
1933年,素典大师为让行正增长见识,广结禅缘,又送他到武汉归元禅寺参学三年。
从此,行正大师学业有成,步入了高僧大德行列。
从归元寺参学回到少林寺后,行正大师在参禅礼佛之时,不忘农耕以自食。
释永信前任4位方丈都是河南人,来自安徽的他是如何入主少林的我们都知道,释永信是现在禅宗祖庭少林寺的住持、方丈。
再往前追溯,少林寺建寺1500年历任的方丈我们很难一一道来,只往前追溯5代,我们会发现在释永信之前的4位方丈都是河南人,他们分别是:恒林、妙兴、淳朴、贞绪、行正。
这几位方丈虽然在释永信时代已经很多人都不再熟悉,但是他们都为少林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他们的主要事迹。
一、恒林-河南登封人外链包收录恒林(1865—1923),号云松,河南登封江左宋寨人(今属伊川),光绪初年出家少林寺,后长期任少林武僧教头,民国初年任少林寺住持。
恒林和尚最大的功绩是创办少林保卫团。
在民国初年,民不聊生,乱世之秋,战事不断,土匪横行,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由于恒林武功高强,被推举为少林寺保卫团团总。
恒林上任后,组织了少林僧兵,并且购买了武器,对僧兵进行严格的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少林僧人的战斗力。
恒林带领武僧团与当地的土匪展开了斗争,保卫相邻生命和财产安全。
1920年,恒林率领少林保卫团在梯子沟、白玉沟、熬子坪等地与土匪进行了大小数十战,屡战屡胜,展现了少林僧兵的神武。
由于有恒林所带领的少林僧兵的存在,少林附近的匪患得到了很大的遏制。
由于恒林大和尚,长期致力于保寺安民的事业,积劳成疾,于1923年秋圆寂。
第二年,由于附近百姓感念恒林的恩德,自愿集资,在少林寺东为恒林立碑两通,以纪念恒林。
如今,恒林碑楼还屹立在少林寺天中福地门东面。
二、妙兴-河南林汝人妙兴(1891—1927),字文豪,号金罗汉,河南临汝谢湾人。
妙兴和尚8岁出家,师从前任住持恒林,习得一身好武艺,并在恒林所带领的少林保卫团中多次参与与土匪的战斗。
师傅恒林圆寂后,传衣钵于妙兴,并继续带领少林寺保卫团保寺安民。
军阀割据时期,妙兴所率的少林保卫团被大军阀吴佩孚收编。
1927年3月6日,妙兴在一次战斗中不幸阵亡,年仅36岁。
后其遗体被运回少林寺,葬在了师傅恒林的墓旁。
少林寺历届主持法号1.跋陀: 又名佛陀,天竺(印度)人。
2. 菩提达摩: 天竺(印度)人。
3. 僧稠: 昌黎人,俗姓孙。
4. 慧可: 洛阳虎牢人,俗姓颐。
5. 福裕: 号雪庭,山西文水人,俗姓张。
6. 慧光: 长卢人,俗姓杨。
7. 洪遵: 相州人,俗姓时。
8. 慧安: 荆州支江人,俗姓李(一说姓卫)。
9. 报恩: 黎阳人,俗姓刘。
10. 教亨: 号虚明,济州任城人,俗姓王。
11. 同光: 山西人。
12. 法玩: 山西人,俗姓张。
13. 文才: 号淳拙,临汾人,俗姓姚。
14. 邵元: 号古源,俗姓源15. 了改: 号凝然,嵩阳金店人,俗姓任。
16. 文载: 不详17. 悟须: 号匾囤,一号无空,禹州人,俗姓陈。
18. 正道: 字无言,洪都新建人,俗姓胡。
19. 海宽: 不详20. 恒林: 号云松,伊川宋寨人,俗姓宋。
21. 行正: 字愿安,登封城关刘庄人,俗姓李。
22. 释永信: 俗姓刘,名应成,法名永信,1965年出生,安徽颖上人,自号皖颖上人。
拓展资料:1. 佛教寺院主管僧的职称。
佛教传入中国后,禅宗根据《维摩诘经》称寺院最高领导者为住持,道教全真派借用了佛教中的“住持”一词。
与“方丈”有着本质区别。
2. 道教全真派语。
负责一个道观或道院的道士。
道教“住持”一词是对道教道观当家的,领导者的称位。
在正一派中的少数道观或道院也设有“住持”一职。
3. 指担任住持。
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僧道楷 ] 大观间,住持东都之净因禅院。
” 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这里是女道住持,从不留客的。
”'住持’之语义为'安住之、维持之’。
原意指道教十方丛林中的最高领导者,后乃被佛教借用,来指称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长老。
此词用在寺职称谓时,又称寺主或院主。
日本佛教界称之为住职。
由于住持之住处称为'方丈’,故'方丈’一词亦被引申为住持之意。
少林方丈释永信功夫到底有多高天下武功出少林,这句话流传已久。
少林功夫的江湖地位很强,少林72绝技能学好学精其中一二就算是江湖上的高手了,那么我们来看看当今少林的功夫高手都是谁。
NO.4释延孜,排名第四,1967年生,安徽灵璧人,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弟子,1988年就是全国武术散打冠军,此后又多次在国际武术散打比赛中夺冠,是少林公认的实战派弟子。
NO.3释延武,排名第三,俗名:李耀武,1970年出生河南驻马店中医世家,5岁习武,10岁入少林,拜释永信为师,少林寺院第34代弟子,目前是少林寺院唯一精通七项绝技的正宗传人,被尊称为“中华第一武僧”其绝学“铁裆功”更是获得过世界最高功夫奖。
现任中华少林禅武医发展公益基金管委会主任、释延武少林武僧团团长,罗汉山禅寺住持,驻马店市政协常委、河南会善助老基金会董事长、罗汉山禅寺主持、天佛寺住持。
NO.2释延鲁,排名第二,曾是释永信的大弟子,其擅长五行券、大洪拳、鹰爪功等少林绝学,曾经出任少林武僧团总教头,由此可见其实力之强。
俗名林清华,1970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的一个武术世家,父母希望他长大后能考上清华大学,所以取名清华。
后在少林寺出家,师从方丈大师释永信门下,用他自己的话说,少林寺就是佛教中的清华大学。
从此,林清华便成了释延鲁。
曾为少林寺四大金刚之一,少林寺武僧总教头,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女儿曾拜他为师。
他曾创办嵩山少林寺武僧团培训基地并到全世界巡回表演。
因少林寺查明释延鲁在山下办武校而且在家已有妻儿且离婚再婚,被察明后将其按寺院丛林规矩迁单还俗,被嵩山少林寺逐出师门。
NO.1释永信,排名第一,现任方丈释永信,很多人或许觉得他好像不会功夫,那是因为没人见他施展过,其实,释永信的师傅是少林武学宗师郝释斋,释永信跟着师傅练就了各种绝学,其也是掌握少林72绝技最多的人物。
释永信,1965年9月生于安徽,俗姓刘,名应成,法名永信,自号皖颍上人,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人。
释行正法师释行正法师编辑词条该词条缺少摘要、基本信息栏、词条分类,补充相关内容帮助词条更加完善!立刻编辑>> 目录基本内容释行正 1基本内容编辑释行正释行正法师(1914—1987),俗名李愿安,登封城关刘庄人。
6岁出家少林寺,拜德宝为师,赐法名行正。
后随师习禅研武。
l928年,寺院被焚后与寺僧一起耕田,保护寺院文物。
新中国成立后任少林寺当家和尚。
l937年,豫西遭大旱,田中禾苗多枯焦而死,少林寺也因所种田地大都无收而断炊。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行正大师不顾视力低下来往于崇山峻岭之间,卖煤换粮,终于带领僧众度过历史上少见的灾荒年。
1958年赴武汉佛教训练班学习。
“文革”时,造反派冲入少林寺破“四旧”,为此,行正用转移地点、埋藏等方法,保存传世佛经数千册,匾额多块。
此外还保存有达摩铜像、紧那罗王铁像、关公木像等。
后造反派欲砸毁千佛殿铜佛,大师用身体护住铜佛,从而保住了这尊珍贵的铜佛,后来造反派又想用炸掉塔林全部古塔,行正大师闻知后,前去劝说,并又徒步疾驰县委,请求制止,最终制止了毁塔事件。
大师用果敢的行动及真诚的心,保住了号称中国古塔博物馆的塔林免遭浩动。
l982年后行正先后出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河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和郑州市佛教协会会长。
1986年10月,行正出任少林寺方丈,称29代。
大师在任期间致力于弘扬禅法和光大少林功夫事宜,使禅宗祖庭和功夫胜地得以复兴。
1987年圆寂,年73岁,葬于塔林。
行正法师在任当家和尚和方丈期间,为保护少林寺文物传承少林禅宗法脉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最得意的弟子有中岳嵩山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和重建南少林寺开山主持释永国法师,论其功、其德、其品、其节则不惭为一代名僧2释行正编辑词条标签:释行正合作编辑者:『忆水寒』词条信息创建者:『忆水寒』编辑次数:1 次词条浏览:7470 次最近更新:11.04.28少林寺住持展开释德禅释永信释贞绪佛教法师展开延参法师海灯法师虚云禅师百科消息每天编辑3个词条,iPhone带回家~想兑换礼物,点我领积分吧~百科实现图片的剪切粘贴上传了!新手指引了解百科编辑规范用户体系商城兑换问题解答关于审核关于编辑关于创建常见问题反馈申诉举报与质疑举报非法用户未通过申诉反馈侵权信息对外合作邮件合作官方圈子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企业推广输入法浏览器搜狗免费邮箱诚聘英才帮助提意见2015 京ICP证050897号免责声明。
古代管理少林的官职
古代管理少林的官职主要有禅院方丈、僧伽、禅宗、道场主等。
禅院方丈是少林寺的最高领袖,负责管理全寺僧众的日常生活和法事
活动,也是少林武功的传承者和指导者。
僧伽则是少林寺的高级僧侣,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力,负责管理一些具体的事务,如功夫班的授课
和祭祀活动等。
禅宗则是少林寺的管理官,专门负责管理寺内的各个
部门和领导僧众的训练等。
道场主则是少林寺各个分支的负责人,负
责管理分支寺庙的日常事务,如维护道场清洁和种植蔬菜等。
这些官
职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使少林寺得以有序而高效地进
行管理和发展。
少林寺历史上名人周隋间少林寺有菩萨僧(带发修行)一百廿人,著名的有慧远(532~592)、洪遵(530~680)、灵斡(535~612)等。
慧远曾从僧稠学禅,隋时出任洛州沙门都维那,开皇七年(587年)奉敕入长安。
洪遵约于551年入少林寺,从道云攻律学。
道云著有《四分律疏》九卷,洪遵扣其关户。
后北上邺都,依止道晖。
大象二年再入少林,亦于开皇七年奉敕入长安大兴善寺。
十一年中(591年)共印度僧译经;十六年(596年)敕立为“讲律众主”。
他的弟子,开启了唐代律学的相部宗(法砺)及东塔宗(怀素)。
隋文帝开皇年中(581~600年),下诏将柏谷屯一百顷田地赐给少林寺。
大业末年,天下大乱。
山贼曾攻入少林寺,遭到僧众的抵抗,便纵火焚烧了塔院。
奇怪的是埋葬跋陀的“灵塔”(木制)却不起火,得以保存下来。
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在洛称帝,号“郑国”,派其侄王仁则扼守柏谷屯,改为州。
武德四年四月廿七日(621年5月23日),少林寺上座善护、寺主志操、都维那惠、寺僧昙宗、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僧满、僧丰等十三位僧人,在城内州司马赵孝宰等配合下,里应外合,夺取了州城,擒拿了王仁则,归顺了秦王李世民。
秦王派王君廓占领了这个军事要塞州城。
三天后,李世民派李安远持秦王教书,往少林寺宣慰。
这就是传说的“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故事的来源。
后来,秦王下令将柏谷屯田地四十顷、水碾一具,赐给少林寺。
武德五年(622年),因少林寺原属“伪郑”之地,被下令废,这是少林寺第二次被废。
但是,少林寺僧因有“翻城之功”,不伏减省,上表申诉。
至武德七年七月(624年)才获敕“依旧置立“。
八年二月(625年)土地登记时,又错误地注明为“口分田”,直到贞观六年(632年),才改正为“赐田”。
又依《均田令》,每位和尚还可以分得“口分田”30亩,赐田和口分田,是少林寺的财政来源。
经过“贞观之治”,少林寺走向繁荣。
这时的少林寺依地势高卑分为上方(西台)、下方,共有十二院。
中国历代少林方丈名录1.跋陀跋陀,又名佛陀,天竺(印度)人。
北魏孝文帝时来中国传播佛教,深得敬重。
北魏迁都洛阳,孝文帝在洛阳为他建造寺院。
跋陀性喜幽静,孝文帝又在嵩岳少室山下为他建造寺院。
这座寺院即现在的少林寺,跋陀是为少林寺的创立者和第一位住持。
他在寺内翻经台翻译了《华严》、《涅槃》、《维摩》、《十地》等经,并度化了慧光、僧稠等人。
年老后跋陀迁居少林寺外,直到圆寂。
2.僧稠(480~560)僧稠,昌黎人,俗姓孙。
先在巨鹿景明寺出家,拜治实为师,后到少林寺拜跋陀为师。
僧稠少时体质较弱,后发愤习武,练得拳捷骁勇,体轻身灵。
他理解极快,学佛成绩卓著,被跋陀赞为“葱岭以东,禅学之最!”他后来在嵩岳寺讲经说法,影响很大3.慧光(487~536)慧光,长卢人,俗姓杨。
十三岁时随父入洛阳,后被跋陀收为弟子,不久在少林寺出家。
他为跋陀所译佛经注疏,刻版印刷,又因他学佛心领神会,向人传授讲解透彻,被称为圣沙弥。
他圆寂于河北邺郡4菩提达摩(?~536)菩提达摩,天竺(印度)人。
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广州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
达摩渡长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后到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里面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
他依据大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创了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
在众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传给了慧可。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塔于定林寺。
5慧可慧可,洛阳虎牢人,俗姓颐。
他幼年出家,通晓佛典。
四十岁时拜菩提达摩为师。
为表求道决心,慧可竟用刀自断左臂,奉献达摩座前。
感其赤诚,达摩授法器、赐法名,收他为传法弟子。
慧可是为禅宗二祖。
他在少林寺西南山上养伤时的住所和石台,后成为二祖庵和养臂台,遗迹尚存6.洪遵(530~608)洪遵,相州人,俗姓时。
他八岁到少林寺出家,跟从师父资云。
后被北齐朝庭封为断事沙门,负责处理僧人违反佛教戒律之事。
隋时,文帝也封洪遵为官,但他仍住在少林寺内。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洪遵被举召赴京,与印度僧人一起译经。
7.慧安(?~709)慧安,荆州支江人,俗姓李(一说姓卫)。
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搜勘天下私度僧尼,慧安遁往山中。
为挖大运河,隋大业年间追集丁夫,饿殍相枕,慧安乞食救济饥民。
隋炀帝听说后诏见慧安,他又潜藏起来,到衡岳寺去做头陀。
唐贞观年间,他往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之后遍历名山,并在少林寺住下。
唐神龙二年(706年),他被招入宫庭,三年后辞归,不久圆寂。
8法如(638~689)法如,上党人,俗姓王。
幼年随舅父到丰阳,先事青布明为师,十九岁时出家。
经青布明指点,他又投禅宗五祖弘忍为师,侍奉前后共十六年,直至弘忍灭度。
之后他北游嵩岳,在少林寺住下,唐永昌元年(681年)圆寂。
他被认为是传自弘忍的又一位禅宗六祖,塔在少林寺东侧许塔沟村口。
9.慧安(?~709)慧安,荆州支江人,俗姓李(一说姓卫)。
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搜勘天下私度僧尼,慧安遁往山中。
为挖大运河,隋大业年间追集丁夫,饿殍相枕,慧安乞食救济饥民。
隋炀帝听说后诏见慧安,他又潜藏起来,到衡岳寺去做头陀。
唐贞观年间,他往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之后遍历名山,并在少林寺住下。
唐神龙二年(706年),他被招入宫庭,三年后辞归,不久圆寂。
10法如(638~689)法如,上党人,俗姓王。
幼年随舅父到丰阳,先事青布明为师,十九岁时出家。
经青布明指点,他又投禅宗五祖弘忍为师,侍奉前后共十六年,直至弘忍灭度。
之后他北游嵩岳,在少林寺住下,唐永昌元年(681年)圆寂。
他被认为是传自弘忍的又一位禅宗六祖,塔在少林寺东侧许塔沟村口。
11同光(700~770)同光,山西人。
弱冠出家,二十六岁受其足戒。
他投会善寺普寂为师,后入少林寺,宣法开示二十余年,震动遐迩。
安史之乱时,他似避祸于荆州。
唐大历五年(770年)圆寂于少林寺。
12法玩(715~790)法玩,山西人,俗姓张。
十八岁时学道于普寂禅师,二十岁时受具足戒。
普寂谢世后,法玩有时住在嵩山,有时去洛阳。
唐贞观六年(790年)八月十三日,法玩于洛阳大敬爱寺圆寂。
塔在少林寺西侧。
13报恩(1058~1111)报恩,黎阳人,俗姓刘。
他生于硕儒世家,从小就通治国方略,考试登第。
他厌倦尘境,向朝庭辞官,出家为僧,朝庭准从了他的请求。
于是他倾心于禅宗祖道,谒访诸多高僧。
后来当朝丞相请他到少林寺讲经开示,不久他又应诏在少林寺住下,参禅说法。
14教亨(1150~1219)教亨,号虚明,济州任城人,俗姓王。
七岁在崇觉寺出家,十三岁受大戒,十五岁外出游方。
他先后出入过五座道场:嵩山戒坛寺,韶山云门寺,郑州普照寺,林溪大觉寺和嵩山法王寺。
后应请住持少林寺。
但不久他又引去,徜徉于嵩少间数年。
金兴定三年(1219年)圆寂。
15福裕(1260~1274)福裕,号雪庭,山西文水人,俗姓张。
九岁入学,理解力极强,乡里人称他为“圣小儿”。
出家后拜休林为师。
元世祖慕其名德,命他住持少林寺。
元宪宗时授他都僧省之符,命他总领天下僧众。
他率众修复了嵩山一带因战乱毁坏的寺院,常被后人尊为少林寺中兴之祖。
他于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圆寂。
元皇庆元年(1312年)被追封为大司空、是府仪同三司并晋国公。
16文才(1273~1352)文才,号淳拙,临汾人,俗姓姚。
其父为居士。
文才年岁稍长,即请学佛,父母从其志,送他出家剃度。
他谒访少林寺的还源福遇,执侍多时,后又到龙门山读经三年。
接着他隐居于终南山中。
元泰定元年(1324年),被请出住持少林寺,但他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辞退。
到了元至正五年(1345年),他又被请出再任少林寺住持,七年后圆寂。
17邵元邵元,号古源,俗姓源。
他原是日本国山阴道但州正法禅寺住持,元泰定四年(日本嘉历二年,1327年)来中国。
先在福州,后到天台山、天目山、五台山遍访名僧,元天历二年(1329年)到嵩山少林,长住二祖庵达二十一年。
他在少林寺任书记之职,曾为息庵义让行实碑撰文,并为菊庵法照塔撰文作书;他还曾作为全国百名高僧之一到京师宫里参予大藏经的翻译。
邵元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返回日本。
18紧那罗紧那罗,不知其来历。
据《嵩书》记载:“至正初(1341年)忽有一僧至少林,蓬头裸背跣足,止著单裩,在厨中作务。
……至十一年辛卯(1351年)三月二十六日,颍州红巾贼率众突至少林,欲行劫掠,此僧乃持一火棍而出,变形数十丈,独立高峰,贼众望见,惊怖而遁。
僧大叫曰:‘吾紧那罗王也!’言讫遂没。
人始知为菩萨化身也。
”紧那罗在少林寺地位极重,寺中有紧那罗殿和其塑像,被尊为少林护伽蓝神。
19了改(1335~1421)了改,号凝然,嵩阳金店人,俗姓任。
十四岁时拜少林寺提点训公为师,二十一岁时受戒。
他曾在香山参访月印长老,后到天庆寺跟从松庭禅师。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了改任少林寺住持,三年后辞退,但仍驻少林寺,直到圆寂。
20文载(1454~1523)文载,号月舟,北畿通州人,俗姓王。
九岁入乡校,十三岁出家,拜白庵为师。
二十岁时出游参学,三年后回还,闭门不出,读经习静。
他又到少林寺参叩无方可从,三年后更遍参京城诸多禅师。
明弘治年间,文载住白塔精舍内阅大藏经。
明正德三年(1508年),祠部任命文载住持少林寺,前后十六年,直到圆。
21悟须(?~1563)悟须,号匾囤,一号无空,禹州人,俗姓陈。
年过二十后辞父母出家,入少林寺,以梵僧喇嘛为师。
十数年后辞别师父,到中条山中修行三个月,接着在峨嵋山巅住下。
后来他又遍游全国,到京城,居吉禅庵中,印造了大弥陀经若干藏。
不久他重回少林寺。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他再次离开少林寺去峨嵋山,行至州江中时坐地圆寂。
悟须是明代著名的十八武僧之一,他的骨灰归回了少林寺,建塔埋葬。
22文载(1454~1523)文载,号月舟,北畿通州人,俗姓王。
九岁入乡校,十三岁出家,拜白庵为师。
二十岁时出游参学,三年后回还,闭门不出,读经习静。
他又到少林寺参叩无方可从,三年后更遍参京城诸多禅师。
明弘治年间,文载住白塔精舍内阅大藏经。
明正德三年(1508年),祠部任命文载住持少林寺,前后十六年,直到圆寂。
悟须(?~1563)悟须,号匾囤,一号无空,禹州人,俗姓陈。
年过二十后辞父母出家,入少林寺,以梵僧喇嘛为师。
十数年后辞别师父,到中条山中修行三个月,接着在峨嵋山巅住下。
后来他又遍游全国,到京城,居吉禅庵中,印造了大弥陀经若干藏。
不久他重回少林寺。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他再次离开少林寺去峨嵋山,行至州江中时坐地圆寂。
悟须是明代著名的十八武僧之一,他的骨灰归回了少林寺,建塔埋葬。
正道(1547~1609)正道,字无言,洪都新建人,俗姓胡。
他开始在上蓝寺出家,拜和尚为师。
二十岁后跟从知休禅师,住在南岳净瓶崖。
知休指点他参谒逊庵,后又指点他到少林寺参谒幻休常润。
正道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被祠部任命为少林寺住持,前后十七年,直到圆寂。
恒林(1865~1923)恒林,号云松,伊川宋寨人,俗姓宋。
光绪初年入少林寺为僧,民国元年被任命为登封县僧会司僧会,后又被推选为少林保卫团团总。
任职后数年间购置枪枝,训练武装,打击土匪,备尝辛苦。
民国十二年(1923年)秋,积劳致疾,卒于职。
行正(1914~1987)行正,字愿安,登封城关刘庄人,俗姓李。
1920年在少林寺出家,1932年在九华山东崖寺受戒。
后任河南省佛教协会理事,少林寺住持。
文革期间,行正采取转移地点、埋藏地下等方法,保存了一批少林寺文物。
1986年,他被正式任命为少林寺方丈,结束了自清康熙以来少林寺无方丈的历史。
他于1987年圆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