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非物质文化的遗产,包括传统的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民间技艺、节日庆典、民俗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自身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遗忘和淘汰,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各国为之奋斗的重要任务。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戏曲、民间技艺、节日庆典、民俗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自身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自身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在于:1.保护文化多样性。
世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承和保护中,能够充分展示不同国家的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2.促进经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它们可以成为各国的旅游资源,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防止文化流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承的人越来越少,或者因为现代化的影响而逐渐消失。
如果不进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永久失去。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途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普及,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建立专门机构。
建立专门机构来管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相应的管理和保护政策。
3.加强传承。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以保证文化传统的延续性。
4.利用现代技术扩大影响。
利用现代技术,如网络传媒、电子出版、数字化存储等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途径和手段。
总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遗产的重要任务。
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建立专门机构,加强传承,利用现代技术扩大影响,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部分,中国拥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下面将会按照列表的方式,介绍中国的全部非物质文化遗产。
1.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之一,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之一。
它以唱、念、做、打、舞为基本表演形式,通过音乐、唱腔、动作、道具、服装等综合手段,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与精华。
2. 古琴艺术古琴是中国古代传统乐器,被誉为“华夏第一琴”。
古琴艺术以其深厚的音乐底蕴和独特的表演技巧而备受推崇。
弹琴者通过琴音传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3. 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形式之一,通过剪纸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形状,形成精美的纸艺作品。
剪纸作品以其精巧的手工工艺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而闻名于世。
4. 四川川剧川剧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起源于四川地区。
川剧以唱腔独特、表演形式多样和剧情生动为特点,是四川地区人民最喜爱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
5. 京剧脸谱京剧脸谱是京剧表演中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特定的颜色和图案来标识角色的性格特点,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剧情和人物关系。
6. 昆曲昆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戏曲形式,以华丽的唱腔、精妙的表演和讲究的化妆服饰而闻名。
昆曲的表演形式独特,以演员的嗓音和肢体语言为主要表达方式。
7. 中国茶艺中国茶艺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将泡茶、品茶和欣赏茶艺表演相结合。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艺表演以其细腻的动作和美妙的茶汤味道而闻名。
8. 中国民间传统技艺中国民间传统技艺包括很多方面,如刺绣、编织、漆器制作、纸艺、木雕等。
这些技艺代表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而广受赞誉。
9. 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医学体系,包括中药学、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中国传统医学致力于维护和提升人体的整体健康,强调身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
10. 广东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以其丰富的音乐、精彩的唱腔和抒情的表演而闻名。
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地区,下面是一些著名的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1. 正太宗庙面塑:正太宗庙面塑是山西太谷县的一项传统工艺,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五大庙会“正太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而闻名。
面塑作品通常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为主题,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
2. 梆子:梆子是山西省著名的传统戏曲剧种,起源于唐代,有着悠久的历史。
梆子戏以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唱腔而著称,它通常描绘历史事件和社会故事,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韵律感吸引观众。
3. 彩瓷:彩瓷是山西省的传统工艺之一,也是山西素有“彩瓷之乡”的原因之一。
山西彩瓷以其丰富多彩的图案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而闻名,通常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花瓶、饰品、茶具等。
4. 木版年画:木版年画是山西省传统的民间绘画艺术形式,起源于明代。
山西的木版年画以图案丰富、色彩鲜艳、人物生动的特点而著名,它通常用于春节期间的装饰和祭祀。
5. 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是位于山西大同市的一处石刻艺术宝库,被誉为中国最早、最完整的佛教石窟之一。
这些石窟建于公元5世纪至6世纪间,在中国传统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云冈石窟以其精美的石刻造型和独特的造型风格而著名,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以上是山西省一些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山西省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指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精神财富。
以下是中国的一些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 古琴艺术: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音乐的“国家之声”。
2. 京剧:京剧是中国古典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唱、念、做、打等表演方式闻名于世,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 中国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茶的制作和品饮技艺、茶文化艺术等。
4. 中国传统医药:中国传统医药系统是千百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智慧,其中包括草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手段和理论体系。
5. 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代表性表演形式,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身体技巧,具有健身养生和武术实用性。
6. 广绣:广绣是中国南方传统的刺绣工艺,具有丰富的图案和精湛的技艺,被誉为“艺术中的绣花针”。
7. 昆曲:昆曲是中国古典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音乐表演形式、婉转悠扬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技巧而著名。
8. 传统节日: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是中国人民的重要文化传承。
以上仅是中国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一小部分,这些项目不仅代表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色,也是中国人民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
1. 口述传统和表演艺术: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古老的戏剧、音乐和舞蹈等。
2. 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包括传统婚礼、葬礼、庙会、节日等。
3. 传统手工艺:包括陶瓷、织锦、刺绣、木雕、石雕、金银器等。
4. 传统医药知识和实践:包括针灸、中药治疗、传统按摩等。
5. 传统农业、渔业和林业知识和实践:包括农耕、捕鱼、狩猎等。
6. 传统舞蹈、戏剧、音乐和歌唱:包括民间舞蹈、相声、京剧、评剧等。
7. 口头传统和表达方式:包括诗歌、歌谣、谚语、俗语、口头历史、语言和方言等。
8. 传统体育和游戏:包括武术、太极拳、象棋、围棋、中式台球等。
9. 传统美食和烹饪技艺:包括特色小吃、饮食文化、烹调技法等。
10. 传统建筑和工程技术:包括古建筑、水利工程、道路、桥梁等。
- 1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意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并且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世世代代相传承的传统文化。
包括口头传统习语、风俗表演、民俗活动、节庆礼仪、与人文地理和自然常规有关的传统知识和实践、各民族的传统手工技艺等等这些都是以传统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空间。
正是因为有这些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使得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宝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
但在物欲横流、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当今社会,“非遗”同样不可避免地在申报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
如何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物化包装的态势、突破物质形态的藩篱和局限、保持“非遗”的非物质特征,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遗产的必要态度。
扩展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非遗资源是我国重要的优秀文化,在文化传承和民族智慧的延续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因此,对其进行建档保护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是要对其进行广泛传播,将优秀的文化在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得到共享和利用。
一.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特点?
答: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特点有:1、活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借助于人的创造性活动才能得以存在和传承。
2、原生性。
原生性指原始生成而基因不变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表现形式,都是原生于一定的时代和地区的个人或群体的文化创造,都具有特定的内容和表现。
体现着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3、传承性。
指流传和继承的特征。
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
4、变异性。
指变化而出现差异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变异,因人、因时、因地而不断丰富发展。
5、娱乐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娱乐性才得以持久传承,并在传承中不断加强娱乐性。
中国十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如生产生活方式、风俗民情、文化观念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征、价值观、心理结构、气质和情感等核心因素。
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确定的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
中国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经过长期传承的。
今天我们将列出中国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大家好好看看。
第十名: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被老北京人称为“驴皮影戏”。
原名“皮影戏”或“灯笼戏”,是用动物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用蜡烛或烈酒等光源照射,表演故事的一种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术家们在白幕后操纵戏曲人物,用当地流行的曲调、打击乐和弦乐伴奏,演唱故事(有时用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农村地区,这种简单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非常流行。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九名: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小刀在纸上剪刻图案,用来装饰生活或配合其他民间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
在我国,剪纸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之中,是各种民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连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公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
它具有认知、启蒙、表达、抒情、娱乐、传播等多重社会价值。
2009年,中国剪纸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八名:古琴古琴是最古老、最纯正的传统乐器。
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古代,它被称为“秦”,还有其他的名字,如“四通”和“姚琴”。
伏羲、神农、舜的传说虽不可信,但其历史相当悠久。
2008年,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七名:算盘算盘是以算盘为工具的数值计算方法,被称为中国的第五次发明。
非遗文化内容的简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以人的活动和实践为基础,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并被广大群众普遍认同和喜爱的文化表达形式和传统知识、技能及其实践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中国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包括民俗、音乐、舞蹈、戏曲、绘画、书法、传统医药、工艺制作等方面。
以下是其中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介:1.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起源于北京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京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精美的服饰艺术而闻名于世,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
2. 中医药: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以中草药的使用和针灸、推拿等独特的治疗方法而闻名于世,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3. 中国茶艺:中国茶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独特的茶具、茶具艺术和茶道礼仪展示了中国人对茶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茶艺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茶艺之一。
4. 四川川剧:川剧是四川地区的传统戏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表演形式。
川剧以其激情四溢的表演和特殊的脸谱艺术而闻名于世,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之一。
5. 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水墨画和工笔画为代表。
中国传统绘画以其独特的笔墨技法、意境和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一部分。
6. 中国传统工艺制作:中国传统工艺制作包括陶瓷、丝绸、剪纸、刺绣、木雕等多个方面,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工艺制作技艺和风格。
中国传统工艺制作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 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调、乐器和演奏技法而闻名于世,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一部分。
8. 中国传统舞蹈:中国传统舞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形式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以口头或行为方式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性文化资产。
它体现了不同社群和群体的文化特点,包括但不限于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认识自身文化身份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内容和形式、媒介和载体、地域和民族等。
2.1 内容和形式分类2.1.1 口头传统口头传统是将知识、经验和价值观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递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包括民间故事、谚语、神话传说等。
比如中国的《山海经》、希腊的《伊利亚特》等都是口头传统的重要代表。
2.1.2 表演艺术表演艺术是以舞蹈、音乐、戏剧等形式进行表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表演艺术形式独特多样。
比如中国的京剧、印度的卡塔克舞等都是世界性的表演艺术。
2.1.3 社会实践和仪式社会实践和仪式是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
这些实践和仪式反映了人们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社会组织形式。
比如中国的端午节、印度的哈里·帕尔瓦节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2.2 媒介和载体分类2.2.1 口头传统口述表达是口头传统的主要载体,通过语言、歌谣等方式进行传承和表达。
2.2.2 图像表达图像表达是以绘画、雕塑、壁画等形式进行传承和表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比如中国的国画、印度的壁画等都是图像表达的一种形式。
2.2.3 写作记录写作记录是通过文字进行传承和表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包括各种文学作品、宗教经典、历史记录等。
2.3 地域和民族分类2.3.1 地域分类根据地域的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地域类型,如亚洲、欧洲、非洲等。
2.3.2 民族分类根据民族的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民族类型,如汉族、蒙古族、藏族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名录01昆曲列入年份:2001年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
至嘉靖年间,魏良辅等吸收海盐、弋阳等腔和当地民间曲调加以丰富。
曲调舒徐婉转,称“水磨调”。
伴奏乐器有笛、箫、笙、琵琶和鼓、板、锣等。
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
表演上注重动作优美,舞蹈性强,具有独特的风格。
在舞台艺术上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创造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民族戏曲表演体系。
后渐习称为“昆曲”,或称为“昆剧”。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02古琴艺术列入年份:2003年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
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
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至今。
0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列入年份:2005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中的歌唱内容,包含了哲人箴言、文人诗作、先知告诫、民间故事等,是反映维吾尔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
04蒙古族长调民歌列入年份:2005年作为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长调在蒙古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
婚礼、乔迁新居、婴儿降生、马驹标记以及其他蒙古游牧民族的社交活动和宗教节庆仪式上,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
包含摔跤、射箭和马术比赛的狂欢运动会“那达慕”大会上,更能听到长调。
长调是抒情歌曲,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它赞美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父母的爱情、亲密的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
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广泛延续的生活方式。
非遗有什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传统表演艺术:如京剧、昆曲、川剧、河北梆子等地方戏剧,以及传统音乐、舞蹈等。
手工技艺:如景泰蓝、漆器、紫砂壶、剪纸、泥塑、面塑等传统工艺。
民俗节庆: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各种地方性的民俗活动和节庆。
民间文学:如民间传说、故事、谚语、谜语等。
如中医、中药、针灸、如太极拳、武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制茶工艺、传统造纸工艺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目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多个类目,涵盖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知识等方面。
以下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目:
1.口头传统和表述:
•故事、传说、歌谣等口头传统
•方言、语言传统
2.表演艺术:
•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黄梅戏等)
•民间戏曲(如评剧、秧歌、大鼓等)
•舞蹈(如古典舞、民间舞蹈)
3.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
•传统节庆和庆典(如春节、中秋节等)
•祭祀和宗教活动
•传统婚礼、葬礼等社会实践
4.传统的手工艺技艺:
•刺绣、扎染、布艺等传统手工艺
•传统建筑技艺
•传统造纸技艺
•传统木雕、石雕等雕刻技艺
5.传统医药和医疗技艺:
•中医药传统知识和技艺
•民间医疗技艺
6.传统体育与游艺:
•传统武术
•民间传统体育和游艺
7.传统音乐:
•传统器乐和民间音乐
8.传统美术:
•传统绘画、雕塑等美术
这只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目的一个简要概述,实际上,每个类目下都包含着丰富的具体项目。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保护。
中国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技艺、表演艺术、民俗习俗等,以下是部分列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中华药膳,中华药膳是中国传统的烹饪技艺,结合中医药理论,注重药食同源,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中国剪纸,中国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具有丰富多彩的图案和意义,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广东木版年画,广东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年画的一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 四川川剧变脸,川剧变脸是川剧中的一种独特表演形式,以
变换面谱闻名,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上列举的仅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小部分,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传统技艺至关重要。
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介绍中国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技艺和表达形式,代代相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展示着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京剧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自明朝中期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综合了唱、念、做、打、舞五种表演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京剧的表演形式高度规范,角色化妆繁复,服装绚丽多彩,配以优美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京剧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
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维护和传承中国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
三、传统手工艺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包括陶瓷、织锦、刺绣、剪纸、剪艺等多种形式。
这些手工艺是中国千百年来的积淀和沉淀,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大潮中,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它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财富。
四、传统节庆活动中国的传统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个节庆都有其独特的民俗和习俗。
这些节庆活动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传统节庆活动,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勤劳,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五、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代表着中国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人文情怀。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艺表演、茶道礼仪、茶具制作等多个领域的传统技艺,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情感表达。
茶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寄托,传承和弘扬茶文化,对于维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总之,中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传承不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
1. 传统表演艺术:如京剧、评剧、豫剧、黄梅戏、川剧、昆曲等。
2. 社会实践、风俗习惯:如端午龙舟、中秋赏月、春节庙会、清明祭祀、婚礼习俗等。
3. 口头传统和表述:如古诗词、民间传说、民歌、山歌、说唱、读书等。
4. 技艺美术:如中国画、书法、雕刻、拼花、剪纸、刺绣等。
5. 传统音乐:如京胡、琵琶、古筝、二胡、笛子、箫等。
6. 传统舞蹈:如踩高跷、踩槐花、大鼓、秧歌等。
7. 传统戏曲:如越剧、梨园戏、南戏、秦腔、河北梆子等。
8. 传统体育、游戏:如太极拳、中式台球、六十四手、象棋、围棋等。
9. 传统医药:如中医药、针灸、拔火罐、草药熏蒸等。
10. 传统饮食:如中华老字号、美食小吃、厨艺技法等。
易水砚:千年传统技艺的现代产业探戈
易水砚是中国著名的古砚之一,易水砚产于古易州(既河北易县),始于战国,盛于唐宋。
唐朝曾赐易州制砚大师奚朝以国姓,改名"李朝",其子李廷圭充任墨官,随后李廷圭又将技艺传到安徽歙州,再第入广东端西,出现了歙砚和端砚。
而易砚也久盛不衰,故有"北易南端"之说。
到了宋代易水砚更为赵氏皇族所垂青,名列宫庭贡品中名砚之首。
千百年来易水砚以其天赋优等石料和独特艺术风格名扬天下。
改革开放以来,易砚在龙头企业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的带动下长足发展。
易砚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易砚制作技艺传承人、首届中国制砚艺术大师邹洪利和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张淑芬等领军人物的带领下,承前启后,推陈出新;易水砚在继续传统雕刻工艺的基础上突出艺术性、观赏性、收躲性,并向系列化、多品种方向发展,产品由单一的龙凤砚发展为山水风光、名胜古迹、英雄人物、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数十个系列上百个品种。
还开巨砚制作之先河,设计制作了《回砚》、《中华九龙巨砚》和《中华牡丹砚》等巨砚,分别收躲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华世纪坛、军事博物馆等。
易水砚是中国著名的古砚之一,《易州志》载:“砚台,产于台坛村”,“石质不亚端溪”,“砚石有紫、绿、白诸色,质细而硬。
为砚颇佳。
”易水砚产于古易州(既河北易县),始于战国,盛于唐宋。
唐朝曾赐易州制砚大师奚朝以国姓,改名“李朝”,其子李廷圭充任墨官,随后李廷圭又将技艺传到安徽歙州,再第入广东端西,出现了歙砚和端砚。
而易砚也久盛不衰,故有“北易南端”之说。
唐诗赞曰:“南山飘素练,晓望玉嶙峋,适忆最深处,应名著石人”。
到了宋代易水砚更为赵氏皇族所垂青,名列宫庭贡品中名砚之首。
鉴赏家赞易水砚:“质地坚润而刚,颜色嫩而纯,滑中有涩,涩中不滞笔,涩而易发墨,其色尤艳”。
明代鉴赏家赞易水砚:“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为砚中之首”。
这是古人赞美易水砚石像玉一样晶莹和人民精心雕刻石砚的绮丽诗篇。
千百年来易水砚以其天赋优等石料和独特艺术风格名扬天下。
易水砚取材于太行山区的西峪山,石料是色彩柔和的紫灰色水成岩,有的还点缀着天然碧绿或淡黄色斑纹,甚至暗紫、碧绿等不同色彩呈页状叠积,俗称“紫翠石”、“玉黛石”,石面光泽,细润如玉,质刚而柔,是制砚的最佳石料。
制砚师们用传统的平雕、浮雕技法,根据石料形体及纹饰,雕出人物、花草、龙凤、鸟虫等。
其中有“二龙戏珠”、“九龙戏凤”、“龙凤呈祥”、“龙凤朝阳”、“神龟献宝”、“水漫金山”、“福寿双全”、“苍龙教子”、“金龟献寿”、“八马俊图”、“五龙戏珠”和“十二生肖”等具有民族色彩和风格的画面。
易水砚随料定型,顺理成章,刀法精细,形态逼真。
易水砚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发墨快,不伤笔毫,墨汁滋润而不易蒸发干涸,具备砚石所要求的发墨、储墨、润笔、励毫四大条件。
易水砚做工精细,造型古朴,典雅大方,古色古香,不但是文房四宝之一,还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
易水砚为世代书法家和收藏家所珍爱,曾多次被评为全国高档名砚,但近几年总的发展趋势出现停滞状态。
挖掘底蕴古砚新辉
“一方在手转乾坤,清风紫毫酒一樽,醉卧黄龙不知返,举杯当谢易水人。
”唐代大诗人李白倾情表达了他对易砚和易墨的钟情与赞叹。
据说,此诗是李白来到易砚产地黄龙岗后有感而作。
而当我们参观易水砚展厅时,也深深地沉醉于它的美、它的雅、它的厚重、它的莹润……
汉代刘熙所著《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
”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首届制砚艺术大师邹洪利和公司董事长张淑芬煮茶待客,给我们讲述起延展千年文脉的易砚显赫身世和它的前世今生。
易砚(奚砚)产于易县(古称易州)的易水河畔,是我国名砚中的瑰宝。
据传,易砚始于战国,盛于唐宋,为历代宫廷贡品。
《墨史》载:早在唐代,易州的奚超父子就继承了唐代墨官祖敏的松烟制墨技术,并在易水终南山津水峪发现了“奚砚”,即现在的“易砚”。
五代时,奚超之子奚庭圭被南唐皇帝授为“墨官”,并赐“李”姓,由易州迁居歙中,成就了“徽墨”、“歙砚”。
“至今,我们到了安徽老胡开文墨厂还能看到一副这样的对联:‘传承古易水,奇珍握墨绝’。
他们默认自己是易砚的支脉,根还在易水河畔。
”邹洪利介绍道。
古砚研究专家认为,易州制砚技艺曾辗转传播至广东肇庆,影响带动了端砚的发展。
中国北方以易砚为代表,因而行内一直流传着“南端北易”的美谈。
易砚是中国砚之先师,更有出土文物为证。
2006年南水北调易县段文物保护发掘工程中,从古墓中出土了一组东汉时期的石黛板,专家认定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易砚,表明易砚至今至少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早于其它名砚四五百年。
邹洪利对易砚及其它名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编写出版《中国易砚》一书,促进易砚的发展。
史料和出土古砚证明,易砚在中华制砚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影响和贡献超出了“四大名砚”。
萧萧易水、巍巍狼山孕育了传世名砚,也造就了新一代制砚名师。
近两千年来,易砚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天赋的优等石料享誉海内外。
时光荏苒,如今的易砚早已不是古时的深闺少女。
易砚的当家品牌和杰出代表易水砚更是名扬天下,驰名中外。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河北文化艺术展台上,易水砚以其完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丰富的内涵吸引了中外游客的目光。
而一位柔肩担砚道的中年女企业家更是引人注目。
她头头是道、烂熟于心的讲解令围拢在易水砚展台的许多中外朋友赞叹不已,她就是易砚的领军人之一,河北省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淑芬。
能够让古老的砚文化绽放新蕊,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淑芬、总经理邹洪利夫妇功不可没。
如今,易砚,这个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古老砚种,与中国的文化产业一
起经历了变革和发展,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撑下,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实现了砚传统文化产业化的蜕变。
名牌产品赢得市场
“南山飘素练,晓望玉嶙峋。
遥忆最深处,应多著石人。
”这是古人赞美易砚石像玉一样晶莹和艺人精心雕刻石砚的诗篇。
作为当代“著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易砚制作技艺传承人、首届中国制砚艺术大师邹洪利坦称:“自己传承这门历时近两千年的古老艺术,就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将它发扬光大的责任。
”易水砚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发墨快,不伤笔毫,墨汁滋润而不易蒸发干涸,其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体之厚重均闻名遐迩。
现在的砚台已渐渐远离实用性,艺术性却发挥到极致,这也是易水砚深受市场欢迎的一个新卖点。
同其他的民间传统工艺一样,易砚工艺在改革开放前曾与文化市场离得较远。
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易水河,背靠狼牙山的制砚人开始步入市场经济的大潮,许多人依靠生产加工易砚而发家致富。
在易水砚闯市场的初期,产品粗制滥造、只顾赚钱的现象曾经出现。
制砚艺人忽视了对易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制砚业误入了不顾质量追求订单的歧途。
1992年,作为当时易县最大易砚企业的易县工艺美术厂因产品单一没有市场而陷入倒闭的困境。
对易砚文化情有独钟的张淑芬、邹洪利夫妇,抓住企业改制的契机,并购了易水砚商标,吸纳了优秀制砚人才,用集约式发展模式打开易砚市场,集培训、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燕下都易水古砚厂(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前身)开始发展壮大起来。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南北方各砚种之间技术、理念和人才的交流融合也在不断地进行。
近年来,“易水砚”作为一个品牌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龙头老大,产品不断销往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广州、深圳等3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1994年,易水砚荣获中国名砚博览会金奖。
2001年被选为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特别指定礼品,赠送20余位国家领导人和77位国家代表团团长。
2006年,《二龙戏珠砚》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邹洪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民间工艺美术家”。
同年,易水砚有限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0年10月,易水砚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