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阅读练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4
【精品】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甲】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吾何以利吾国?’大夫曰:‘吾何以利吾家?’士曰:‘吾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正其君者也。
王亦曰:‘吾何以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选自《孟子》)【乙】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选自《论语》)1.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有以利吾国(利:使……有利)B. 君子怀德(怀:思念)C. 上下交征利(征:征收)D. 仁而遗其亲(遗:遗忘)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君子怀德君子怀刑B. 吾何以利吾国吾何以仁义而已矣C. 上下交征利交相辉映D.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正其君者也3. 下列对【甲】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反对追求利益,主张仁义的政治观点。
B. 孟子认为,如果上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险境地。
C. 孟子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出仁义的重要性,表达了自己对仁义的重视。
D. 本文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使得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4. 下列对【乙】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孔子认为,如果人们只追求利益,就会招致很多怨恨。
B. 孔子认为,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土地。
C. 孔子认为,君子关心的是刑罚,小人关心的是恩惠。
D. 本文通过孔子的话,表达了君子与小人价值观的区别。
5.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答案:1. C2. A3. B4. B5. (1)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2)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论(节选)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②,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选自《古文观止》)【注】①挟持:内心怀有。
②弊:疲弊。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必有过人之节及鲁肃过寻阳B. 匹夫见辱见往事耳C. 而轻用其锋尔安敢轻吾射D.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择其善者而从之(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②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4)结合文意,说说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观点。
【答案】(1)D(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①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
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4)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匹夫和大勇者、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解析】【分析】(1)A项的“过”解释为:超过/经过;B项的“见”解释为:被/了解;C项的“轻”解释为:随随便便/轻视;D项的“其”解释为:其中的,指示代词。
选D。
(2)翻译为: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故可断句为: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本题重点字词:“卒然”突然;“加”,侮辱;“欲”,想要;“词色”,言语和神色,(4)结合“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初一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目及答案阅读理解一般都有好几个题目排列在一起,需要我们耐烦地去咬文嚼字,认真审清题后,根据试题的挨次一一来做答,这样不会漏题。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初一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题目,盼望能关心到大家!初一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像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邻居)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此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1、选出以下划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缘由是:( )A、欧阳修聪慧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以下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给划横线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 )( )(2)吾忘持度( ) ( )(3)宁信度( ) ( )5、翻译以下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 而置之其坐。
-------------------------------------------------------6、《郑人买履》告知我们什么道理?7、探究:文中“之”字共消失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10篇一、原文呈现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字词解释1. 内集:家庭聚会。
就像是一家人都凑到一块儿啦。
2. 儿女:这里指子侄辈,可不是光说儿子和女儿哦。
3. 文义:文章的义理,就是讲那些学问知识呢。
4. 俄而:不久,一会儿的功夫。
5. 骤:急,就是雪下得很急很大。
6. 欣然:高兴的样子。
7.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差不多;拟,相比。
8. 未若:不如。
三、句子翻译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子侄辈们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
2. 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 撒盐空中差可拟。
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4.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四、阅读理解1. 这篇短文里,谢太傅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白雪纷纷何所似?”这就像是我们在雪天的时候,突然突发奇想,看着雪就想问个究竟。
2. 兄子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他的想法很直接,觉得盐撒在空中那种颗粒感和雪有点像。
但是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就更妙啦,柳絮在空中飘飘扬扬的,很轻柔,和雪花那种轻盈飞舞的姿态更接近,而且更有美感。
谢太傅大笑乐,说明他对兄女的回答很满意,觉得这个比喻更有诗意。
3.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古代文人家庭的文化氛围很浓厚,下雪天不只是看雪玩雪,还能一起讨论学问,玩这种文字游戏呢。
一、原文呈现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二、字词解释1. 期行:相约同行。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文言文阅读王安石在相位,子妇①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②。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巡,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③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儿子的媳妇。
②馔(zhuàn):食物。
③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因谒公谒:拜见B. 觉饥甚而不敢去去:前往C. 其人已心怪之怪:怪怨D. 萧氏子颇骄纵颇:非常(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公约之饭汝心之固,固不可彻B. 意为公必盛馔贤能为之用C. 觉饥甚而不敢去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D. 留其四傍其真无马邪?(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 王安石请萧氏子吃饭,却故意很迟才开饭,又以简单的菜肴招待他,表现了他的吝啬与傲慢。
B. 萧氏子特意拜访当朝宰相王安石,以为能尽享豪宴,反映了他贪图富贵、趋炎附势的性格。
C. 王安石拾取萧氏子吃剩的胡饼来吃,用实际行动批评了这个娇生惯养的萧氏子,让他羞愧离去。
D. 王安石对萧氏子之流非常反感,趁其拜访之际,有意地用约他吃饭的方式来教训他。
【答案】(1)B(2)C(3)A【解析】【分析】(1)B.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解说不正确。
“觉饥甚而不敢去”: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
“去”:离开。
(2)C.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都是表转折的连词。
A.前者代词“他”;后者主谓之间的助词,取独,不译。
B.前者“认为,料想”,后者“被”。
C.前者代词,指“胡饼”;后者表疑问的副词“难道”。
(3)A.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
“表现了他的吝啬与傲慢”错。
⼀、⽂征明习字选⾃《书林纪事》 【原⽂】⽂征明临写《千字⽂》,⽇以⼗本为率,书遂⼤进。
平⽣于书, 未尝苟且,或答⼈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进②平⽣于书③或答⼈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句话来概括这段⽂字的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杵磨针 【原⽂】磨针溪,在眉州象⽿⼭下。
世传李太⽩读书⼭中,未成,弃去。
过⼩溪,逢⽼媪⽅磨铁杵,问之,⽈:"欲作针。
"太⽩感其意,还卒业。
媪⾃⾔姓武。
今溪旁有武⽒岩。
注:[媪](ǎo)年⽼的妇⼈。
[杵](chǔ)棒槌。
[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中加点词的意思去:⽅:欲:还: 2、解释下列句⼦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欲作针。
" 2)学⽽时习之 3、翻译⽂中画横线的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个成语来概括这段⽂字的中⼼并且说说本⽂给你的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攘⼀鸡 【原⽂】今有⼈⽇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是⾮君⼦之道。
" ⽈:"请损之,⽉攘⼀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 【注解】①攘:这⾥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解释加点字: 1、是⾮君⼦之道 2、以待来年然后已 ⼆、翻译下⾯句⼦(4分) 1、今有⼈⽇攘其邻之鸡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君⼦之道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损之,⽉攘⼀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初一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三篇】初一语文文言文《狼》阅读练习题一、解释下列拉盖横线的词语。
1.止有剩骨_________2.恐前后受其敌_________一狼得骨止_________狼不敢前_________止增笑尔_________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_3.恐前后受其敌_________4.一狼洞其中_________场主积薪其中_________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_________屠乃奔倚其下_________屠自后断其股_________5.缀行甚远缀:_______________6.一狼仍从从:_______________7.骨已尽矣尽:_______________8.屠大窘窘:_______________9.顾野有麦场顾:______________10.场主积薪其中薪:_________________11.苫蔽成丘苫:________蔽:__________12.屠乃奔倚其下奔_______倚___________13.弛担持刀驰_________持___________14.少时,一狼径去少时_________径_________去_________15.目似瞑,意暇甚瞑_________意_________1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为_________隧_________17.乃悟前狼假寐悟_________寐_________18.盖以诱敌盖_________诱_________19.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黠_________顷刻_________20.屠惧,投以骨投以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狼不敢前,眈眈共行眈眈共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一狼洞其中洞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屠自后断掉其股断其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盖以诱敌以诱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翻译句子。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安禄山将三道兵①六万以讨契丹,以奚②骑二千为向导。
过平卢千余里,至土护真水③,遇雨。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④。
大将何思德言于禄山曰:“吾兵虽多,远来疲敝,实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虏必降。
”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
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
奚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
射禄山,中鞍,折冠簪,失履,独与麾下二十骑走;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
归罪于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而斩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解)①三道兵:指范阳、河东、平卢三镇兵马。
②奚:即奚族,中国北方古民族。
③土护真水:古水名,即今内蒙古老哈河。
④弓驽筋胶皆弛:弓弦松弛箭头脱落不可用。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将:率领)B. 独与麾下二十骑走(独:仅)C. 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会:正赶上、适逢)D. 吾兵虽多(虽:即使)(2)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B.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C.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D. 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时/久雨/弓驽筋胶皆弛(3)安禄山率兵六万征讨契丹,战斗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A. 行军途中遇雨,导致兵器不可用。
B. 安禄山麾下无贤才良将可用。
C. 奚族骑兵临阵倒戈。
D. 安禄山急躁冒进,不听谏言,在战机不利的情况下发起进攻。
(4)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
②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
【答案】(1)D(2)B(3)D(4)①安禄山听后大怒,要杀掉何思德,何思德请求愿为先锋以效死力。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古诗文阅读(甲)泛舟后溪[唐]羊士谔①雨余芳草净沙尘,水绿滩平一带春。
唯有啼鹃似留客,桃花深处更无人。
【注释】①羊士谔:唐朝人。
顺宗时,贬汀州宁化尉。
(乙)游岳阳楼记(节选)[明]袁中道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
时有小舫往来,如绳头细字,(A)白溪练①上。
取酒共酌意致闲谈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墓,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
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②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
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第以束发③登朝,(B)为名臣,(C)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④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⑤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
玄鬓已皤,壮心日灰。
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注释】①练:白色丝绢。
②愀然(qiǎo):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
③束发:年纪轻。
④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
⑤毛锥子:毛笔的别称。
(1)请将文言词语“出”“入”“着”准确填入(A)(B)(C)处。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词语。
①泫然不能自已也________②昔滕子京左迁此地 ________③壮心日灰 ________④是则真可哭也 ________(3)用“/”为下面句子断句,共断3处。
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4)根据选文画横线句的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
古人惜墨如金,却蓄意无尽。
有人认为要解读古人文意,翻译不如品味咀嚼。
“炮车云生”,绘尽云之状貌;“猛风大起”极言风之狂烈;“湖浪奔腾”摹写浪涛之________;“雪山汹涌”则描画________之澎湃。
(5)古诗《泛舟后溪》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歌意象描述。
(6)结合《泛舟后溪》《游岳阳楼记》,说说羊士谔、袁中道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古仁人的情怀有何不同?【答案】(1)A.着; B.入; C.出(2)停止;降职或远调;一天天;这(3)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
初一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课外文言文阅读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③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④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②陛:宫殿台阶。
③雨(yù):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④闻命: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饱而知人之饥 /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B.雨雪三日而不霁 / 切问而近思C.婴闻之古之贤君 / 有闻而传之者D.温而知人之寒 / 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3)这则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2.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②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③遂成枯落________④以负陛下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及卒,如其所言。
(4)甲文中有“非淡泊无以明志”一句,请从乙文中找出表明诸葛亮“淡泊”的相关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一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⑤,乃心西悲,无日不思。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注释: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
②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
③蜀技:四川的歌舞。
④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
⑤陇、蜀:都指四川。
一.解释加点词语
1.为之作故.蜀技
2. 乃.可至于是乎!
3.虽.使诸葛亮在
4. 会.王复问
二说说下列之的用法
1. 为之作故蜀技
2. 旁人皆为之感怆
3.辍耕之垄上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何陋之有 6.水陆草木之花
7.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三翻译句子
1.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2.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
3.会王复问,对如前。
4.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
四请说说乐不思蜀在今天喻指什么意思。
二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孰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一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 蚌方.出暴()②燕赵久相支.()
③以弊.大众()④故愿王孰.计之也()
⑤渔者得而并禽.()
二: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三.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吗?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三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楚国),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国王的侍从官)有少孺子(年轻人)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一心想要)得其前利(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吴王欲伐.荆
2.如是者三旦.
3.黄雀延.颈
4.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二、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
(1)则怀丸操弹于后园。
(2)如是者三旦。
三、《螳螂捕蝉》写了、和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四、翻译句子。
此三者皆务欲(一心想要)得其前利(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五.“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的目的是什么?
四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
一.解释加点字
1.子将安之.()
2.不能更.()鸣
3. 我将东徙.()
4. 乡人皆恶.我鸣()
二.翻译句子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三鸠对枭东迁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四.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五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一.解释词语
1. 引.酒且饮之2. 乃.左手持卮
3. 蛇固.无足4. 终亡.其酒
二.说说下列句中“亡”的意思
1.亡羊补牢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河曲智叟亡以应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
三.说说看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避免“画蛇添足”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