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16章激励员工
- 格式:ppt
- 大小:1021.50 KB
- 文档页数:48
MBA课堂训练专用教材1.改变适应性2.避免“当局者迷”3.天才的猎取4.个人现场检查5.高高飞翔6.谁是听众7.小组成员的变动8.学习平衡的方法9.我们和我10.网上“名人录”1.改变适应性目的◇提高参与者对人们是何其快地对现状感到满意的,哪怕是很小的改变是如何使我们感到不舒服的以及个人改变适应性的认识。
程序1.让参与者收好他们的东西并坐到另一个位置上。
2.问以下问题:●当我建议换位置时谁赞同这个主意?●谁无所谓?●谁至少感到有一点点不适或反感?讨论这个简短的活动表明了什么?通常的回答:我们每个人对变化的反应不同。
我们很快适应了。
我们中的很多人实际上喜欢现状。
有时我们更易于接受大的改变而不是小变化。
我们对变化都会有不同的反应。
总结与评估此活动的环境可以是车间里或一场会议。
短短5分钟游戏将提高人们适应变化的能力。
2.避免“当局者迷”目的◇激励团队成员:(1)反省他们的个人风格。
(2)对增加对团队的个人贡献作出承诺。
程序1.给每个成员发参与者工作表《象别人那样看待我们自己》。
2.让团队成员两人一组按照说明完成两份工作表的第1页的内容。
3.大约给这些小组25分钟完成这些工作表及他们自己之间对它进行讨论。
(如果有一些特殊的事情可能要提出来进行讨论,那就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
)4.让每个团队成员分享一个他(她)和他(她)的合作伙伴认为是力量的特点,增加成长的一个机遇。
提示:让合作伙伴谈论另一方带给团队的力量,以及团队成员找出他(她)自己的个人成长的机遇,这一方法很有效。
讨论你认为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你有没有不同呢?为什么?总结与评估当个人暂停下来反省一下他们的表现或行为,寻找成长的力量和机遇,以及对这些机遇付诸行动,他们就能获得成长。
这个游戏可以提高对个人风格和性格的认识,对团队成员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第1页,共2页避免“当局者迷”参与者工作表思考以下的性格,在最符合您的情况的那些描述旁边做一个X记号。
—合作的—见多识广的—有参与意识的—有组织性的—值得信任的—积极的(建设性地处理事务)—消极的(倾向于找问题,而不是解决方法)—坦率、诚实—敢作敢为—过于自信—天生的领导—易于相处—常常卷入冲突中—解决冲突者—注意别人的观点—愿意折衷解决—善于应付变化—对承诺的事坚持到底—与之相处有乐趣—客观地检查事件—反对变化—迅速判断—在工作/专业上有很强的技能—个人的高工作标准—可信赖的—难于改变自己的位置和观点—使别人自我感觉很好—灵活第2页,共2页考虑相同的这些性格,在最符合您的合作伙伴情况的那些描述旁边做一个X记号。
管理学基础激励管理学基础-激励第八章激励第一节激励概述一、激励的意义(一)激励的定义心理学中的动机是指人们在外界条件的刺激下产生的心理紧张。
管理激励是指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激发被管理者的需求,激发其动机,使其朝着预期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总的来说,就是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激励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内在驱动性,其二是自觉自愿性。
(二)激励的四个要素1.需要是激励的起点和基础2.动机3.外部刺激4.行为二、激励的作用(一)为企业吸引优秀人才(二)开发员工潜能(三)留住优秀人才(四)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五)它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六)激励有助于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导向企业目标上来(七)激励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三、激励过程模型激励的过程模式表现为:在各种管理手段与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被管理者产生了未满足的需要,当实现这种未满足的欲望越来越强,从而造成心理与生理的高度紧张时,就会去寻找满足需要的目标,并产生实现这种目标的动机;由动机驱使被管理者采取努力实现上述目标的行为;目标实现,需要满足,紧张心理消除,激励过程完成。
第二节激励理论一、人性假设理论(一)马克思主义人性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
(1)自然属性:人是自然的产物,主宰自然,积极改造自然。
(2)社会属性:就其本质而言,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
(3)思维属性:人区别于动物最根本的属性便是人类具有思维能力,进行思维活动。
(二)西方人性假设理论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又称“理性经济人”和“功利人”。
“经济人”假说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
该假设认为,人是经济的产物,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和物质生活的满足。
“经济人”假说的思想与麦格雷戈的“X理论”相一致,即:(1)一般人对工作具有天生的厌恶,只要有可能,便会逃避工作。
(2)因为人类不喜欢工作,所以必须给他们以胁迫、控制、监督和惩罚的威胁,迫使他们朝着组织的目标努力。
教学案例一、案例分析是什么引起陈丽的愤怒陈丽去年从南大毕业,获得了会计学位。
在接受了许多企业的面试之后,陈丽选择在一家著名的会计公司任职,并被派到深圳的办事处。
她对所有的一切都很满意:在名声显赫的大公司中有一份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具有获得重要经验的良好机会;一份会计专业毕业生所能得到的高水平工资,去年月薪4950元。
当然,陈丽也曾是班里最优秀的学生,她业务能力强,富有进取心,沟通能力好,获得相应的工资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一年过去了,陈丽的工作像她希望的那样具有挑战性和令人满意。
上司对她的表现也是极其满意。
她最近刚得到每月500元的加薪。
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却让陈丽的工作热情急速下降。
原来,她得悉公司刚刚签了一个南大商学院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此人缺少陈丽在一年中所获得的经验,却能拿到每个月5500元的工资。
除了愤怒,用其他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陈丽现在的状态,她甚至说想要另外找一份工作。
问题一:案例中陈丽的情绪由满意到工作热情急剧下降,是什么原因?问题二:结合案例,根据公平理论,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启示?问题一答案: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
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职工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产生积极性的影响。
亚当斯认为:职工的积极性取决于他所感受的分配上的公正程度(即公平感),而职工的公平感取决于一种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
所谓社会比较,是指职工对他所获得的报酬(包括物质上的金钱、福利和精神上的受重视程度、表彰奖励等)与自己工作的投入(包括自己受教育的程度、经验、用于工作的时间、精力和其他消耗等)的比值与他人的报酬和投入的比值进行比较。
所谓历史比较是指职工对他所获得的报酬与自己工作的投入的比值同自己在历史上某一时期内的这个比值进行比较。
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这种社会比较,同时也要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历史比较。
当职工对自己的报酬作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的结果表明收支比率相等时,便会感到受到了公平待遇,因而心理平衡,心情舒畅,工作努力。
管理学习题-激励1.梅奥通过霍桑试验,提出了___⼈性假设?A.经济⼈B.社会⼈C.理性⼈D.复杂⼈2.激励过程即___。
A.需要—动机—⾏为—绩效B.绩效—⾏为—动机—需要C.动机—⾏为—绩效—需要D.⾏为—绩效—动机—需要3.需要层次理论是由___提出来的。
A.赫兹伯格B.弗鲁姆C.马斯洛D.亚当斯4.成功后的喜悦⽐薪酬重要,这是⼈们的___。
A.⽣理需要B.安全需要C.社交需要D.⾃我实现需要5.保健—激励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费德勒 B.豪斯 C.亚当斯 D.赫兹伯格6.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但能防⽌⼈们产⽣不满情绪。
A、保健因素B、激励因素C、成就因素D、需要因素7.根据佛鲁姆的期望理论公式,⼀般说来,效价越⾼,期望值越⼤,激励的⽔平就越()。
A、⾼B、低C、⼀般D、不能确定8.根据双因素理论,下列因素中属于保健因素的是()A.领导的赏识B.个⼈的成就感C.⼯作的责任感D.⼯作条件9.⼀位⽗亲为了⿎励⼩孩⽤功学习,向⼩孩提出:如果在下学期每门功课都考试95分以上,就给予物质奖励。
⼩孩会因受到激励⽽⽤功学习的情况有()。
A.平时成绩较好,有可能各门功课都考95分以上B.奖励的东西是⼩孩最想要的C.⽗亲说话向来都是算数的D.上述三种情况同时存在10.期望理论的关键是,正确识别个⼈⽬标和判断三种联系,下列选项不属于这三种联系的是()。
A.努⼒与绩效的联系B.奖励与个⼈⽬标的联系C.努⼒与个⼈⽬标的联系D.绩效与奖励的联系11.下列关于强化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强化理论是美国⼼理学家马斯洛⾸先提出的B.所谓正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标的⾏为,以使这些⾏为削弱直⾄消失C.连续的、固定的正强化能够使每⼀次强化都起到较⼤的效果。
D.实施负强化,应以连续负强化为主12.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的⾏为决定于()A.需要层次B.激励程度C.精神状态D.主导需求13.需要层次论试图回答()问题A.决定⼈的⾏为的尚未得到满⾜的需要是些什么内容B.个⼈对⼯作的态度C.个性的假设D报酬公平对员⼯积极性的影响14. 处于需要较低层次的是()<多选>A.⽣理的需要B.安全的需要C.⾃我实现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15.渴望结成紧密的个⼈关系、回避冲突以及建⽴亲切的友谊属于()。
管理学教案——激励教案章节:第一章激励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激励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激励的基本原则和过程。
3. 了解激励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激励的定义和作用解释激励的定义探讨激励在组织中的重要性2. 激励的基本原则公平与公正原则目标设定原则个性化原则3. 激励的过程需求识别激励措施设计激励效果评估4. 激励理论内容理论过程理论行为改造理论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激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分享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激励案例,引发对激励的思考2. 小组讨论:激励原则的实践案例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激励原则,并找到一个相关的实践案例进行讨论3. 激励过程的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模拟激励过程,加深对激励过程的理解4. 激励理论案例分析学生分组,每组分析一个激励理论的案例,讨论其应用和效果教学资源:1. 激励案例库2. 激励理论相关书籍和文章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评价2. 角色扮演评价3. 激励理论案例分析报告作业:教案章节:第二章需求理论教学目标:1. 理解需求理论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不同需求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激励中的应用。
3. 分析需求理论在实际组织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需求理论概述解释需求理论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需求理论在激励中的作用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介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其在组织中的应用3.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解释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探讨其在激励中的应用4. 需求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分析不同需求理论在实际组织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活动:1. 需求理论介绍教师介绍需求理论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小组讨论:需求理论的应用案例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需求理论,并找到一个相关的应用案例进行讨论3. 需求理论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模拟需求理论在激励中的应用,加深对需求理论的理解4. 需求理论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分组,每组分析一个需求理论的应用案例,讨论其效果和启示教学资源:1. 需求理论相关书籍和文章2. 需求理论应用案例库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评价2. 角色扮演评价3. 需求理论案例分析报告作业:教案章节:第三章激励措施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激励措施设计的重要性。
管理学的激励理论作者:孙燕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7期【摘要】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是一种研究如何满足员工或管理人员的需要,提高主观积极性与创造性,以求达到提高公司或组织的绩效的一系列理论。
激励理论,受管理学和心理学的双重影响,在主要流派中,由综合型激励理論、行为主义激励理论与认知派激励理论三种构成。
【关键词】激励理论;管理学;心理学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脱胎于心理学的行为主义派别,由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年—1958年)创立,此后由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年—1990年)提出操作性反射理论而改革。
此理论强调激励主要是受外界因素影响,形成了条件反射而得到的。
作用方向从是外界的刺激达到人内在的感知,两者相互结合的形成下一步的行为。
根据新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如果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能使得接受者收益的话,此种行为的反复出现会强化激励作用。
认知主义激励理论,认为行为不是简单的人的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馈,而是主要由内在的认知所驱动,迪克·奈瑟尔(Ulric Neisser,1928年-2012年)强调要研究人的人的深层次需求等内在因素。
认知主义激励理论认为,激励是将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的手段,以此提高组织效率,达到预定目标。
综合型激励理论将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相互结合,认为外在刺激和内在需求同样重要。
在三种基本激励理论下,后期形成一系列的子理论。
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和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很为重要。
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年-1970年)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很好的解释了人对于不同层面由低向高所要获得的满足要求。
需要层次理论,有五层和七层两种。
五层需要层次理论为,由下至上需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宿感、尊重、自我实现;七层模型较五层模型在至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中,由下而上多了知的需求和美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