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事代理制度研究研究与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1.08 KB
- 文档页数:8
商事代理制度比较研究商事代理制度是商事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并在各个国家及地区得到广泛应用。
该制度主要是指商事主体可以通过代理人来完成商业活动,从而实现合法经营的一种商事行为合作模式。
本文将比较分析了中国、美国和欧盟的商事代理制度,探讨了各国商事代理制度的异同之处。
一、中国的商事代理制度中国的代理总体上分为普通代理和专业代理两种形式。
其中,普通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过程中并不具备任何专业性的特殊知识或技能,只需遵循一般的代理程序,完成商事行为即可。
专业代理则是指专业性强的代理人,需要在代理过程中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比如代理医生、律师等职业。
此外,中国商事代理制度还规定了代理的限制、代理的终止、代理人的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美国联邦法律中对商事代理制度作出了详细规定。
代理人在执行代理任务时必须获得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履行代理任务,否则将会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美国代理制度主要包括关于代理人的职责、代理人的权利、代理人的代表性等内容。
欧盟的商事代理制度不仅涉及到商事代理,还包括国际代理、代理合同等方面。
欧盟的代理制度较为灵活,可以根据个体需求进行设计和修改,比如在保护代理人利益、规范代理行为、保障消费者利益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规定。
欧盟代理制度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比如代理人的职责、代理行为的限制、代理人的保密责任、代理合同的形式等等。
综上所述,各国商事代理制度存在差异,但又有相似之处,比如都规定了代理人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代理人应履行代理查询、代理人应在代理过程中遵循代表性等规定。
同时也存在一些异同之处,比如美国的代理制度对授权范围的要求更为严格,欧盟代理制度较为灵活且规定较为详细。
因此,在跨国商业活动中,涉及到代理事务时必须了解各国代理制度,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在代理过程中发生纠纷,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日益频繁,国际代理作为一种重要的商业活动形式,在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国际代理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各国法律制度差异较大,因此在实践中往往会产生法律适用问题。
本文旨在浅析国际代理的法律适用,探讨相关法律原则和具体规定。
二、国际代理的法律适用原则1. 国际私法原则国际私法是调整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其核心是解决法律冲突。
在国际代理的法律适用中,国际私法原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国际私法原则:(1)最密切联系原则:该原则要求在处理国际代理纠纷时,应当考虑代理关系与哪个国家的法律联系最为密切,从而确定适用该国的法律。
(2)意思自治原则:在代理合同中,当事人可以约定适用某一国家的法律,只要这种约定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3)国际惯例原则:在国际代理活动中,国际惯例可以作为法律适用的重要依据。
2. 国际代理法律适用的一般规则(1)代理关系的成立地法:代理关系成立地法是指代理关系在哪个国家成立,该国的法律就适用于代理关系。
(2)代理行为地法:代理行为地法是指代理行为发生在哪个国家,该国的法律就适用于代理行为。
(3)代理合同缔结地法:代理合同缔结地法是指代理合同在哪个国家签订,该国的法律就适用于代理合同。
三、国际代理法律适用的具体规定1. 代理关系的成立(1)根据代理关系成立地法,如果代理关系在甲国成立,那么甲国的法律就适用于代理关系的成立。
(2)根据代理行为地法,如果代理行为在乙国发生,那么乙国的法律就适用于代理关系的成立。
2. 代理行为的效力(1)根据代理行为地法,如果代理行为在丙国发生,那么丙国的法律就适用于代理行为的效力。
(2)根据代理合同缔结地法,如果代理合同在丁国签订,那么丁国的法律就适用于代理行为的效力。
3. 代理责任的承担(1)根据代理关系成立地法,如果代理关系在戊国成立,那么戊国的法律就适用于代理责任的承担。
商事代理制度比较研究商事代理制度是一种在现代商业环境下广泛使用的经济合同模式。
在该模式下,商事代理人代表委托人进行各种商业交易,例如建立商务关系、销售产品、购买物品或者提供服务。
商事代理制度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帮助委托人扩大业务范围,进一步开拓市场,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代理人也可以从这个过程中获得收益。
不同国家的商事代理制度可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涉及法律框架、监管要求、合同结构、费用和利益分配等方面。
为了更好的了解商事代理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情况,我们需要对不同国家的制度进行比较研究。
以下是对比较研究的一些概述:一、法律框架商事代理制度的法律框架是任何一个国家内的商务交易行为所依赖的法律基础。
在美国,商事代理法规定了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的权利与责任。
委托人有权授权代理人与第三方进行交易,代理人必须按照委托人的指示进行交易,因此代理人的权利是有限的。
在欧洲,代理制度的规定非常广泛,包括了独家代理、联合代理、批发代理和零售代理等类型。
这些不同的代理模式都有各自的法律框架和规定。
二、监管要求商事代理制度在不同国家内的监管要求也存在差异。
在美国,代理人必须获得有关当地商务部门颁发的授权证书才能从事代理业务,并需要遵守相关法规。
在欧洲,代理人必须按照欧洲联盟成员国的法规进行交易,而这些法规非常细致且固定。
例如,在法国,代理商必须支付罚款或者被取消代理权,如果其未能按照法律规定行事。
三、合同结构商事代理制度的合同结构在不同国家内也可能存在差异。
在美国,代理合同通常是由代理人和委托人签署的。
合同中规定了代理人的权利与责任,以及双方之间的付款方式。
在欧洲,代理合同也需要包括著名商标、价格、销售领域等内容,这些都需要在合同中明确规定。
四、费用和利益分配商事代理制度涉及到的费用和利益分配在不同国家内也存在着差异。
在美国,代理人通常会收取固定的佣金。
例如,代理人如果代表一家汽车公司销售汽车,则会根据每次销售所得到的佣金进行计算。
商事代理制度比较研究商事代理制度是指由一方(代理人)代表另一方(委托人)进行商事活动的一种法律制度。
这种制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运作方式。
本文将比较研究中国、美国和德国的商事代理制度。
从法律基础上来看,中国的商事代理制度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代理法》进行规范。
美国则没有明确的代理法律,代理关系主要由普通法进行处理。
德国的商务代理法在1993年通过,对代理关系的法律地位和权益进行了明确规定。
从代理权和义务方面来看,中国的商事代理制度要求代理人在代表委托人进行商事活动时必须遵循委托人的意愿,保障委托人的利益。
代理人有权收取一定的佣金,并要履行代理合同所规定的义务。
美国的代理关系主要由普通法进行约束,代理人有权行使委托人所赋予的权益,同时也需要履行合同义务。
德国的商务代理法则对代理人的权益和义务进行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包括代理人有权要求委托人支付佣金,并对委托人的违约行为进行了限制。
从代理协议和终止代理关系方面来看,中国的商事代理制度要求代理关系必须通过书面合同进行,合同内容包括代理地区、产品范围、佣金等。
代理关系可以通过协商解除或者双方达成一致的方式终止。
美国的代理关系则更加灵活,可以通过任何形式的口头、书面或者默示同意建立,双方可以随时解除代理关系。
德国商务代理法规定代理关系必须通过书面形式建立,并规定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解约程序。
从法律责任方面来看,中国的商事代理制度规定代理人在代理过程中必须履行勤勉尽责的责任,如有违约行为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美国的代理关系由普通法进行约束,违约行为需要根据合同的具体情况进行评判和赔偿。
德国的商务代理法对代理人的违约行为进行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并对违约责任进行了限制。
中国、美国和德国的商事代理制度在法律基础、代理权和义务、代理协议和终止代理关系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规定。
了解和比较这些不同的制度有助于在跨国经营和合作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商事代理制度。
商事代理制度比较研究
商事代理制度是一种商业合作方式,通过委托代理人代表委托人进行商业活动。
这种
制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本文将对商事代理制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进行比
较研究。
商事代理制度在德国的特点是比较灵活。
德国的商事代理制度以民法为基础,商事代
理人是一种独立法人身份,具有独立的权益和义务。
商事代理人在德国法律中被视为一个
独立的实体,与委托人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
商事代理人在代理商务活动时享有很大的自
由度,可以自行制定代理合同和代理协议。
商事代理人在德国法律中被授予了很多权利和
责任,例如代理合同的签订和解除权,对代理活动的监督和管理权等。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事代理制度在特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德国的商事代理制度灵活,注重商事代理人的独立地位;美国的商事代理制度注重个人独立性,商事代理人在商务活
动中较为自由;中国的商事代理制度政府监管严格,商事代理人需要依法执照并遵守法律
法规。
在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时,需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事代理制度特点,制定相应
的合作方式和策略。
我国商事代理制度的问题与解决探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加速,商务代理作为外贸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同时,商务代理行业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市场乱象、信息不对称、诚信缺失等。
如何解决商务代理行业中的问题,提高其服务质量,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我国商事代理制度的问题及其解决探究方面阐述商务代理的发展瓶颈,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一、商事代理的定义和作用“商事代理”,指的是依法经营,代表客户从事商事活动,代理权可涉及商品、技术、工程、服务等。
一方面,商事代理帮助客户开拓市场,推广产品,开展合作;另一方面,商事代理以符合法律规定的方式代表客户与合同相对方沟通、协商和履行合同等。
二、商事代理的问题1.商事代理市场乱象严重目前,商事代理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同时也带来了市场乱象。
一方面,一些商务代理公司通过庞大的营销行动,骗取客户的签约意愿并收取高额费用;另一方面,一些商务代理公司经营上的不规范,营业执照等证照不全,导致损失和拖欠客户的货款。
2.信息不对称商事代理作为中介服务,应当代表客户与合同相对方进行沟通和协商。
但是,由于商务代理公司与客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等的现象,导致部分合同存在漏洞,合同责任不清,害了客户和投资方。
3. 诚信缺失商务代理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
一些商务代理公司在客户交了代理费之后,不但未能履行代理职责,还带走了客户的钱。
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客户的合法权益,对商务代理行业也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三、商事代理的解决方案1.加强联合监管一方面,商务代理公司的行为需要受到政府、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的监管,应该设立监察部门对商务代理公司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管和检查。
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加强自身建设,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提供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做好服务和监管工作。
2.加强信息公开商务代理公司需要向客户公开其经营状况,将有关证照、资质等信息公之于众,建立诚信档案。
商事代理制度比较研究商事代理制度是一种允许代理人代表他人或公司从事商业活动的制度,不同国家的商事代理制度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比较研究商事代理制度在中国和美国的不同之处。
一、商事代理人的权利与义务中国商事代理人的权利和义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代理法》中有详细规定。
其中,代理人必须遵守代理人的义务,代表人进行商业活动,并根据他人授权的范围进行行动。
同时代理人也应对代表人的财产和商业秘密进行保守。
中国商事代理人往往在代表人和业务之间充当了一个桥梁的角色。
美国则没有单独的代理法,商事代理的规定散布在一些州的合同法中。
美国商务代理人必须自己为代表人负责,遵守其职业操守,同时代表人也会被视为直接雇佣代理人。
同时商事代理人也需要遵守反垄断法,维护代表人的利益,确保商业活动的畅通。
美国的商事代理制度更着重关注商事代理人的自身利益和代表人的利益平衡,而非将两者归为一体。
二、商事代理的形式在中国,商事代理形式的选择较为灵活,可采取独家代理,单一代理或非独家代理等多种方式。
此外,中国商业代理人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为代表人提供服务,并可以自行组建团队或选择授权合作公司。
美国在商事代理方面比中国更加开放,商业代理合同并不要求书面形式,可以通过口头或者默示行为的方式获得代理,而代理协议可以由双方达成共识并以电子邮件或口头方式确定。
此外,美国也允许商业代理人通过Franchise(加盟)模式进行商业活动。
三、商事代理的费用分配在中国,商业代理人收取费用的模式较为单一。
一般来说,收益将与销售总额挂钩,以相对比例收取代理手续费。
但此后许多地方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开放另收部分费用的模式,如在客户找到代理人进行业务之前,需要交纳代理金。
美国则更加开放,商业代理费用的分配是灵活的。
美国商业代理人一般按照销售员的工资模式收费,将一部分佣金归商业代理人所有,另一部分则划归代表人。
此外,商业代理人也可以通过税前或税后的形式收费,如提供代表人所需的广告服务或为代表人维持日常运营等。
商事代理制度的完善浅议商事代理制度是指商业行为中,当一方主体无法亲自参与到该商业行为中时,由另一方主体代为处理,这种代理方式就是商事代理。
商事代理制度在商业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实现协商一致,节约时间和成本,推进商务活动的正常开展。
但是现行的商事代理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进入更深入讨论前,首先梳理一下商事代理的定义、种类和存在的问题。
一、商事代理的定义商事代理是指,当一方主体无法亲自参与到某商业行为中时,由另一方主体代为处理,另一方主体作为代理人,代表原主体进行该商业行为和代理事项的一种经济活动。
二、商事代理的种类商事代理按照代理人、代理事项、代理期间等分类较多,本文中根据代理人来分类商事代理,可以分为自然人代理、法人代理和社会团体代理三种。
三、商事代理存在的问题1. 加强商事代理机制建设,金融机构和企业代理制度不完善2. 商事代理行为与合同法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3. 商事代理人素质良莠不齐,部分代理人不具备代理资格,存在不信任问题4. 商事代理人的违法成本并不高,遇到赔偿问题,留给的惩处不足如上,商事代理存在的问题是非常明显和具体的,所以需要进一步完善商事代理制度,从而更好地推进商务活动的正常开展。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下面我们分别来阐述。
一、加强商事代理机制建设加强商事代理机制建设,成立专门的机构和负责人来管理,可能是完善商事代理制度的有效手段。
机构可以对一些资格较低、违法成本较低的商事代理人进行管理,从而提高整体代理行为素质。
同时,建立完善的商事代理制度还需要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调。
二、明确商事代理行为与合同法之间的关系商事代理行为与合同法之间的关系尚未明确,为了避免因此产生一些风险和纠纷,应该明确商事代理的法律地位,明确代理行为与合同法之间的关系,从法律上完善商事代理的核心问题,提高各类商事主体之间的信任度。
三、加强代理人的资格审查商事代理人素质良莠不齐,部分代理人不具备代理资格,存在不信任问题。
国际商事代理法
以下是对国际商事代理法的简要概述,仅供参考:
国际商事代理法是指调整国际商事代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主要内容包括代理的概念、代理的种类、代理权的产生和终止、代理商的义务和责任、本人与代理商的权利义务关系等。
在国际商事代理关系中,代理人根据本人的授权,代表本人与第三人进行商事交易,由此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直接对本人发生法律效力。
因此,国际商事代理法是调整国际商事交易和贸易关系的重要法律之一。
由于各国法律传统和法律制度的差异,国际商事代理法的具体规定不尽相同。
但是,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各国在商事交易和贸易实践中的合作不断加强,国际商事代理法的统一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强。
目前,一些重要的国际条约和国际组织已经制定了一些有关国际商事代理的统一法律规范,例如《联合国国际贸易销售代理合同公约》和《国际货物销售代理示范法》等。
这些法律规范为各国在商事交易和贸易实践中的合作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法律框架和保障。
总之,国际商事代理法是调整国际商事交易和贸易关系的重要法律之一,其统一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
了解和掌握国际商事代理法的相关规定和实践,对于从事国际商事交易和贸易的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商事代理制度的完善[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愈加详细,商事代理现象大量存在,并不断更新发展。
笔者应用了历史分析和比较阐述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我国商事立法中关于商事代理制度的不足和完善措施。
[关键词]商事代理;民事代理;行纪;完善一、商事代理的概念及特征(一)商事代理的概念商事代理,通常是指代理商在代理权限内以委托人的名义为委托人买卖商品或提供服务,并从中获取报酬的经营活动。
[1]各国商事法中,一般将商事代理分为两类,包括通过职员形成的代理和通过代理商形成的代理。
笔者认为,通过职员形成代理的代理人属于商事辅助人,应受雇佣关系调整,德、日、法也在其商法典中修改了相关方面的内容。
故本文所指商事代理,仅指代理商所为之商事代理。
(二)商事代理的特征1.商事代理主体商事代理人应具有商能力。
商事代理与一般自然人不同,是一种特殊的商人范畴,以商事代理为职业,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营业能力。
2.商事代理以被代理人明确委托为代理权的来源。
基于本人的意思表示,由本人向代理商授权,商事代理行为才能形成。
代理商代理本人实施的行为的效力直接归属于本人。
3.商事代理的代理人具有营利性。
代理商受本人的委托而产生代理关系,为代理行为,本人须向代理人支付报酬。
因为代理商职业决定了代理商的行为必须具有营业性,也正是因为具有营业性,才能保证代理商为本人的事情而全力以赴,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4.商事代理无需显名。
代理商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行为,代理效果直接归属于本人,但是当商事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为时,为隐名代理,第三人无法判断,此时行为所生效力不归属于本人,而直接归属于商事代理人。
5.商事代理的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
代理商所为之行为,因其并未显名,所以所生效果直接归属于本人,代理商只是代为从事营业活动。
二、商事代理和相关概念的对比(一)商事代理和民事代理的对比1.产生的依据不同。
商事代理只能基于本人的委托而产生,而民事代理则可以基于法定代理、指定代理和委托代理而产生。
国际商事代理制度研究赵秀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内容提要: 本文从比较法的角度,对大陆法和普通法上代理制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作了比较研究。
分析了我国关于代理制度的立法和外贸代理的现状,指出应在代理制度整体论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代理制度,并通过不断地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给国内更多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以外贸经营权。
代理是各国民商法上的重要制度之一。
在国际商事交易中,代理制度被广泛地应用于国际货物买卖、运输、保险、支付、证券交易等领域,它对于促进国际商事交往和繁荣各国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从比较法的角度,对大陆法和普通法上的代理制度作研究,进而对我国涉外商事代理的立法与实践的现状及其改进,提出本人的看法。
一、大陆法上的代理制度在罗马法上,代理这个概念出现在查士丁尼(Justinian)时期[1]。
但由于罗马经济多以家族为单位,家庭成员获得的财产自动归家长所有,因此在这一时期,代理制度的发展非常缓慢。
在中世纪,由于商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出现了有关代理的理论。
荷兰着名政治家、法学家格老(Grotius Hugo,1583—1645)在其《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了关于“代理人的权利直接来源于他的委托人,其行为基于委托人的授权”的理论[2]。
大陆法上的代理制度建立在把委任(mandate)与授权(authority)严格区别开来的础上。
委任是本人(又称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调整本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内部关系。
授权则指代理人代表本人与第三人签订合同的权力,它调整的是本人和代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外部关系。
本人对代理人在其授权范围内实施的代理行为,承担责任。
这就是大陆法上的代理制度赖以存在的基本理论——“区别论”(the theory of separation)。
根据代理人究竟是以代表的身份还是以他个人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大陆法上的代理分为直接代理和间接代理。
如果代理人以代表的身份,即以本人的名义与第三人签约,就是直接代理。
直接代理人通称为商业代理人(agent commercial<法>;Handelsvertreter<德>)。
如果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签约,但实际上是为了本人的利益(for the account of the principal),则为间接代理。
间接代理人又称行纪人(commi55iozlHaire<法>;Kommissionn;r<德>)。
在直接代理的情况下,代理人对第三人不承担个人责任,此项责任由本人承担。
但在间接代理的情况下,由于代理人是以自己的名义同第三人签订合同的;尽管该合同的签订完全是为了本人的利益,代理人对此也应承担个人责任,而本人并不承担责任,除非代理人把该合同项下的权利和义务转让给本人。
在国际商业实践中,直接代理人往往是小本经营的商人,他们从不以自己的名义对外签约,他们服务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本人,代理往往是他们唯一的职业[3]。
直接代理人通过他们的劳动,为本人逐步积累起具有相当价值的财富——商业信誉。
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
个人一旦有了商业信誉,注注就会终止代理关系,从而借助于代理人已经建立起来的信誉自己经营,以节省向代理入支付的佣金这项开支。
为了保护直接代理人的合法权益,许多欧洲大陆国家的法律都规定了对直接代理人的专门保护。
例如,根据法国l957年修订的《劳动法典》的规定[4],如果本人与直接代理人[5]之间的合同规定期限,则本人在终止合同前必须提前向代理人发出通知,此项期限第一年为一个月,第二年为二个月,第三年为三个月,依次类推。
如果代理人被派驻在法国境外工作,上述期限还应延长,加上代理人返回法国通常所需要的必要时间。
德国法规定,三年内终止的代理合同应提前6周通知,三年以后终止的合同应提前3个月通知[6]。
大陆法上对直接代理人保护的另一措施是:代理人对于他在为本人工作期间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商业信誉,有权向本人提出公平的补偿。
因为本人可继续利用该信誉并从中获利。
其中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和奥地利的法律,都承认对商业信誉提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7]。
这一请求仅是代理人的法定权利,当事人不得通过合同中的约定予以排除。
对于间接代理人,一般不存在上述保护性法规。
在商业实践上,间接代理人一般资雄厚,他们不同于直接代理人,把自己的命运束缚在一个或几个委托人的身上。
间接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和与第三人订立合同,并且除承揽代理业务外还经营其它业务[8]。
间接代理入与本人订立代理合同时,可以就合同的各项条件,包括合同期限、合同终止时是否提前通知及通知期限等,作出约定。
二、普通法上的代理制度普通法上的代理制度中没有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的划分,并且较早确立了本人与第三人有直接合同关系的原则。
这一原则体现在1389年伦敦市政厅审理的柯斯特思诉福特恩(Costace 的案件中。
[9]在该案中,原告柯斯特思曾是伦敦商人福特恩(被告)的学徒,在此期间,福氏令柯氏到英格兰的桑德维奇(地名)从一法国商入那里采购了10吨酒,但未支付货款。
法国商人起诉到法院,得到了令柯氏付款的判决。
由于柯氏无偿还这批货款的能力,于是被投入监狱。
柯氏不服、在伦敦市政厅对其老板福特恩提起诉讼,诉称是福氏派他到桑德维奇买酒,并同意了这批交易。
伦敦市长和市政厅的官员们审理此案后认定,根据商人习惯法和本市的惯例,既然原告买酒是供被告使用,并且完全是为了被告的利益,因而被告必须向法国的货主支付这批货物的货款,并宣布原告无罪释放。
1689至17lO年,霍尔特(Holt)法官在担任王座法庭首席大法官期间,把代理制度发展为普通法上的一个分支[10]。
普通法上的代理制度建立在“等同论”(the theory of identity)的基础上。
这一理论可表述为“通过他人为的行为视为自己亲自为的行为”(qui facit per alterum facit pe r se) [11].普通法上关于代理制度的“等同论”,打破了大陆法上把委任与授权严格区别开来的“区别论”,从整体上发展了代理的完整的概念。
普通法所关心的并不是代理人究竟以代表的身份还是以本人的名义与第三人签约这一表面上的形式。
它所涉及的是商业交易的实质内容,即由谁来承担代理人与第三人签订的合同的责任。
在国际商事交易实践上,从第三人的角度看。
根据代理人在交易中是否披露本人的姓名和身份,普通法上的本人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公开姓名的本人(named principal),又称显名代理,即代理人在交易中既公开本的存在,也公开本人的姓名,在合同表述上、注明代表××签订本合同。
2.不公开姓名的本人(unnamed Principal),又称隐名代理,即代理人在交易中公开本人的存在.但不公开本人的姓名,如在合同中注明“代理本人”的字样。
3。
不公开身份的本人(undisclosed principal),又称不公开本人身份的代理,即代理人在交易中不公开本人的存在,以自己的名义对外签约。
作为合同当事人一方。
以上前两种情况类似于大陆法上的直接代理,第三神情况则与间接代理相似。
应该指出,第三种情况下的本人(未公开身份的本人)的法律地位与前两种情况下的本人有很大的不同。
未公开身份的本人原则上与第三人没有直接的法律关系,他们之间的商业关系建立在两个连续性的合同基础上,即第三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合同和代理人与本人之间的合同。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签约,但却是为了本人的利益。
按照英美法,不公开身份的本人一般也可以直接介入代理人与第三人的合同,向第三人提出请求权,如有必要,还可直接向第三人起诉[12]。
假如不公开身份的本人行使了介入权(right of intervention),就应向第三人承担责任。
另一方面,第三人如果发现了本人的存在,他对根据其与代理人签订的合同享有的请求权,即可向代理人提出,也可以向本人提出,在代理人与本人之间作出选择[13]。
第三人一旦在这两者之间作出明示选择,就不得再向另一方提出请求权。
三、关于完善我国涉外商事代理制度的几点思考(一)我国代理制度的现状我国的代理制度,主要规定在l986年《民法通则》中。
该法第63条规定,“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代理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如前所述,代理涉及三方面的法律关系,即代理人与被代理人(本人)的关系、代理人与第三人的关系及本人与第三人的关系。
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代理人只有在其代理权限内,以本人的名义为的法律行为,本人才承担民事责任。
那么,如果代理人在其权限内以自己的名义所为的法律行为,本人对此要不要承担责任?从我国现行代理法中,目前还找不到充分的法律依据。
(二)我国外贸代理制度的困惑外贸代理制度是我国涉外商事代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我国是从1984年开始实行这一制度的,其内容是委托人委托外贸企业为其进口或出口某种商品的制度。
在实践上,我国的外贸代理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国内享有外贸经营权的外贸企业之间的代理,代理人以本人的名义对外经营进出口业务;2.国内享有外贸经营权的外贸企业之间的代理,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对外经营进出口业务;3.国内不享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与享有此项权利的外贸企业之间的代理,外贸企业以自己的名义对外经营进出口业务。
在上述三种情况中,属于《民法通则》规范之列的只有第一种情况,此种情况类似于大陆法上的直接代理或英美法上的显名代理。
对于后两种情况的法律调整,目前尚没有充分的依据[14]。
在我国外贸实践中,大量出现并需要我们研究探索的正是第三种情况。
按照我国现行法律,国内无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以下简称为国内企业)没有与外商订立买卖合同的行为能力。
国内企业如出口其生产的产品,或者从国外进口设备或原料,必须委托外贸企业代为办理。
作为外贸企业,尽管它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内企业的利益,代为办理进出口业务,但在对外签约中,只能以自己的名义,而实际上并不承担合同项下的权利和义务,只是从代办进出口业务中收取一定的手续费,真正的卖方或买方是国内企业,他们是外贸企业与外商签订的合同的实际履行者。
我国现行的外贸代理制度,有悖于《民法通则》中关于民事代理的定义。
首先,外贸企业在与外商订立合同时,并不是以被代理人(国内企业)的名义订立的;其次,外贸企业一方面通过以自己的名义与外商签约,作为合同当事人一方,另一方面合同项下的权利与义务又要由国内企业承担,这样做不符合代理制度的一般原则,并导致法律关系上的混乱。
由此产生的恶果是:当外贸企业作为卖方对外签约后,如果国内企业未能按合同规定的条件履行,或者延迟履约或不履约,由此对外商造成的损失,当然应由外贸企业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