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反应应急预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敏反应的观察及急救护理应对

过敏反应(anaphylaxis)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包括:

I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

II型超敏反应→细胞溶解型和细胞毒型

III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和血管炎型

IV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四型超敏反应比较

●超敏反应的特点:

1、I、II和III型超敏反应由抗体介导。

2、补体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但必须依赖补体才能致病的只有III型超

敏反应。

3、同一变应原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

4、在同一个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超敏反应。

●I型(速发型过敏反应)——临床上最常见的过敏反应,反应速度极快,明显的个体差异。治疗及时,一般不留后遗症。遗传倾向。

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全身过敏反应: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

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

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胃肠炎

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湿疹、皮炎、神经血管性水肿

●临床上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疾病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疾病、血细胞减少症、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甲状腺功能亢进

●临床上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疾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Arthus反应

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病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临床上常见的IV型超敏反应疾病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疾病如结核、麻风及某些原虫感染等

·接触性皮炎

·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

●I、III、IV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

I型:15分钟出现1cm的界限清晰的风团

III型:5-12小时出现超过5cm的红肿、出血、坏死

IV型:24-48小时出现的1cm的红肿、硬结

药物过敏反应的症状及处理措施

一、临床表现

1、皮肤粘膜表现是最早最常出现的征状,包括皮肤潮红、瘙痒、广泛的荨麻疹,皮肤黏膜、口周及四肢麻感,血管神经性水肿常见的眼睑水肿。喷嚏、水样涕、音哑、呼吸困难等。

2、气道阻塞症状的表现,也是最主要的死因。由于气道水肿,分泌物增加,加之喉或支气管痉挛,出现喉头阻塞感、胸闷、气急、喘鸣、憋气、紫绀、以致窒息死亡。

3、循环衰竭的表现,患者先有心悸、出汗、面色苍白、脉速而弱,后发展为肢冷发绀、血压迅速下降(低于10.6/6.6kpa ,80/50mmHg即为休克水平)、脉搏消失、测不到血压,最终心跳停止

4、血清病型反应一般在用药后7~12天内发生,临床表现与血清病相似,可见发热,荨麻疹,关节肿痛,局部浮肿,淋巴结肿大,腹痛,皮肤发痒等。

5、各器官或组织的过敏反应(1)呼吸道过敏反应:引起哮喘或促发原有的哮

喘发作。(2)消化道过敏反应:腹痛、腹泻、便血等,可引起过敏性紫癜。(3)皮肤过敏反应: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可引起剥脱性皮炎

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可引起全身性损害,如过敏性休克、血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呼吸系统症状如鼻炎、哮喘、肺泡炎、肺纤维化等;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肝损害如黄疸、胆汁淤滞,肝坏死等;肾损害如血尿、蛋白年、肾功能衰竭等;神经系统损害如头痛、癫痫、脑炎等。

小儿药物过敏的症状有几种:

1、固定性红斑型:发于嘴周围皮肤,腹股沟处及外生殖器部位也很常见。皮疹形态特殊,易于识别。特点为鲜红色或紫红色水肿性红斑,呈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楚。阿斯匹林、APC、复方新诺明等易引起此类药疹。

2、红斑性发疹:表现为全身性,对称性分布大量鲜红鸡皮样小疙瘩,或粟粒大小的红色斑片,形成似猩红热式麻疹,伴轻度中度发热。此类药疹以青霉素类药物最常见,如氨苄青霉素,等。

3、荨麻疹型:表现为全身性大小不等的风团,扁平高起,形态不规则,伴有明显的瘙痒,部分患儿有发热乏力,关节痛及腹痛等全身症状。引起小儿等麻疹常见药物力青霉素、破伤风抗毒素及狂犬疫苗等。

二、治疗措施如果发现药物过敏反应,首先要停用一切可疑的致病药物,并要加强排泄,酌情采用泻剂、利尿剂,以促进体内药物的排出。

药物治疗

(1)轻症病例可以使用1~2种抗组胺药物口服;或静注1克维生素C,每日1次;或10%葡萄糖酸钙,或10%硫代硫酸钠10ml静注,每日1~2日;或局部外搽含有樟脑或薄荷的炉甘石洗剂,1日多次,以止痒、散热、消炎,一般一周左右可以痊愈(针对药疹)。

(2)皮疹较为广泛且伴有发热的病情稍重的病例应当卧床休息,可局部外涂上述药物;每日服用强的松20~30mg,分3~4次口服,一般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出现重症多形红斑、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和全身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的严重病例,应立即采取下列措施: 1.皮质类固醇用药:氢化可的松300~500mg,维生素C3g,10%氯化钾20~30ml加入5~10%葡萄糖液1000~2000ml缓慢滴注,每日1次,保持24小时连续滴注,待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大部分消退及血象正常时,可逐渐递减激素用量,直至改用相当量的强的松或地塞米松口服。如皮疹消退,全身情况进一步好转,再逐步减少激素口服量,原则是每次减量为当时日量的1/6~1/10,每减1次,需观察3~5日,随时注意减量中的反跳现象。在处理重症药疹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激素用量或用法不当,如开始剂量太小或以后减量太快。 2.抗组胺药物:选用2种同时口服。3.必要时输新鲜血液输血浆:每次200~400ml,每周2~3次,一般4~5次即可。4.抗生素:选用适当抗生素以预防感染,但必须慎重,因严重药疹患者,常处于高度过敏状态,不但容易发生药物的交叉过敏,而且可能出现多原性敏感,即对与原来致敏药物在结构上完全无关的药物产生过敏,引起新的药疹。5.局部治疗:对重症药疹患者皮肤及黏膜损害的局部治疗和护理非常重要,往往成为治疗成败的关键。早期急性阶段,皮损可用大量扑粉或炉甘石洗剂,以保护皮肤和消炎、消肿。如有渗液,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湿敷,每日更换4~6次,待干燥后改用0.5%新霉素、3%糖馏油糊剂,每日1~2次。眼结膜及角膜受累者须及时处理,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水冲洗,清除分泌物,滴氢化可的松眼液,每3~4小时1次,每晚擦硼酸或氢化可的松眼膏,以防角膜剥脱导致失明及结膜粘连。口腔及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