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两大战场
- 格式:ppt
- 大小:8.25 MB
- 文档页数:27
第六讲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讲四个个问题: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全民族抗战的形成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路线与正面战场概况3、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路线及抗战发展概况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全民抗战的发动(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日本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日本要称霸亚洲,必先征服中国,而要征服中国,必先占领满洲;要占领满洲,必先夺取朝鲜,即以占领朝鲜为渡满洲的桥梁。
2、日本侵略中国原因(1)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日本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
而十九世纪列强已将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瓜分完毕。
(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华条件已基本成熟:a.1904年日俄战争,其势力已伸进长春以南的南满地区。
b.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朝鲜,《日韩合并条约》。
c.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日本在华经济支配地位迅速增强,超过英、法、德、美,占据首位。
(3)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工业生产下降,工人失业增多,国内矛盾激化。
3、日本侵华事件(或侵略中国计划的实施)(1)1931.9.18“九·一八”事变,四个月时间里占领了二百万平方公里、三千万人口的满洲。
(2)1932.1.28“一·二八”事变,侵略上海。
(3)1932.3伪满洲国事件,年号“大同”。
(1934.3称“满洲帝国”,年号“康德”)。
(4)1933年1-3,侵占热河。
(5)1935年夏——秋,华北事变(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五省)。
两个步骤,一是迫使国民党中央势力和军队退出平津和河北,削弱国民党中央对华北五省的统治,如1935年7月“何梅协定”,1935年6月“秦土协定”。
一是策动汉奸搞华北五省脱离中华民国的自治运动。
(6)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开始。
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所展开的一场全面抗战。
战争期间,中国抵御了敌人的侵略,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正面战场指的是中国国内主要集中的抗战战斗区,即与敌人直接对抗的战区。
正面战场通过游击战和运动战等各种战斗手段,对敌人发起有力的进攻。
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始终是抗战的主战场,它直接受到日本侵略军的进攻,每一个正面战役都与保卫中国国土的命运息息相关。
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民军队主力的集中地。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通过正面战役,有效地打击和削弱了日本侵略军的实力。
正面战场是中国反击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量,是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堡垒。
其次,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的宣传阵地。
通过正面战役的胜利,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他们的战斗力和抵抗精神。
正面战场的胜利为敌后战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支持,激发了全国人民抗战热情。
再次,正面战场是吸引和容纳人民力量的地方。
随着抗战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民加入到正面战役中,成为抗战的有力支持者。
正面战场通过吸引和容纳人民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集中力量,为抵御日本侵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敌后战场则指的是被日本侵略军占领的中国大陆内地的城市和乡村,是中国人民通过游击战争和地下抗战等方式与敌人进行战斗的地区。
敌后战场在整个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敌后战场成为抗战力量的重要补给基地。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形成了抗战的双翼,敌后战场通过游击战争和地下抗战等方式,给正面战场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
敌后战场通过破坏敌人的后勤补给线和削弱其战斗力,有效地支持和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其次,敌后战场是宣传和组织抗战的重要区域。
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发起并组织了广泛的抗日民主运动,大力宣传抗日精神,并向敌占区发动游击战争。
200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说:“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烽火。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这是许多年来我党领导人第一次正面阐明了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在战场上分别承担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战略任务,是客观的历史评价,不仅有极好的政治影响,也具有学术上的指导意义。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两大战场,在对日作战上始终实施着全面的战略配合,在取得抗战胜利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战略支撑的作用。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战略配合,展示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共同抗敌的英勇气概,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由此引出一个问题:两个战场的支撑力量是什么?这就涉及抗日战争中的领导权问题。
抗日战争中的领导权问题,是一个长期有争议的老问题。
我们过去强调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台湾学术界则只承认国民党的领导作用。
对抗战历史中的这个重大原则性问题的不同认识,至今还影响着海峡两岸的人们。
在抗战胜利65周年之际,我们应该冷静地、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和推动全民族抗战的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两个领导中心。
正是这两个领导中心构成了两大战场的政治保障。
关于抗战期间存在两个领导中心的基本观点如下: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企图灭亡中国。
中华民族面临存亡绝续的问题。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阶级、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进行的中华民族解放战争。
因此,抗日战争既是民族战争,也是人民战争,这是对抗日战争的基本定性。
从民族战争的全局来看,中华民族内部各党派、各政治团体和政治势力,只有团结一致,共同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才有出路。
人民战争——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作者:暂无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5年第5期刘庭华一、“友退我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辟的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配合对日军形成两面夹击的战略态势,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就形成了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两个战场:一个是由国民党军队所担负的抗击日军的正面战场,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日军后方进行广泛游击战的敌后战场。
这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显著特点。
正面对抗是战争中常见的最普遍的战争形态,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是日军处于战略进攻,中国军队处于战略防御,这是无从选择的。
而敌后战场则不然,它不能自然形成,必须靠战争指导者,在知己知彼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去开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抗战开始后,全面科学地分析了中日战争的形势和敌、我、友三方的具体情况,认为:由于敌强我弱,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中国在军事上单靠正面防御是难以取胜的,还必须到敌人后方去发动群众性的游击战争。
由于敌小我大,就决定了日军在中国占据的地域越大,其兵力就越不足,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城镇。
这样敌后广大乡村地带必然成了开辟抗日根据地的理想区域。
友军是曾经打过10年内战的宿敌国民党军,控制着大部人力、物力、财力和地区,有200多万正规军;而我军数量少、装备差,抗战开始时,仅4万多人,不但没有飞机、坦克,连大炮也没有,只有步枪、手榴弹,但战斗力较强。
与国民党军队严重脱离群众不一样的是,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有密切的血肉联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华民族解放而牺牲的革命精神,有进行游击战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丰富经验。
敌后农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怕敌人进行封锁。
所以,共产党领导的经过10年土地革命战争锻炼的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必然能够成为抗战的火种和骨干力量,动员和组织起浩浩荡荡的人民抗日武装,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与正面战场相配合的广阔的敌后战场。
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是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正义的大规模战争。
但是,对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这场捍卫中华民族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与所处的位置,每个人的看法却不尽相同。
下面,我以我们小组收集的大量资料及部分史实谈一谈对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认识。
首先,对于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我们需要有一些基本的认识。
由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条件以及两党不同的抗战方针,因此,在抗战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两个战场,即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起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和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由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
虽然,这两个战场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斗争,但“相互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协助”的相互依存关系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两个战场不仅从战略上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在战斗战役上也曾密切配合。
七七事变爆发后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是蒋介石首先想到的,他要求外交部向日本驻华大使馆交涉,提出口头抗议,要张群起草讲和条件,并密派许英飞往东京,要孙科和宋子文分别拜访苏美大使馆,请求他们援助,并且立即对日抗议通电。
但外交谈判毫无结果,日本态度蛮横,一味抵赖,反要求中国严惩卢沟桥事件肇事者。
被蒋介石给予希望的英美等国,也对日本实行所谓“不干涉”的绥靖政策,一纸空文的《和平原则十六条》于7月16日被美国国务卿对六十二国发表,除了“维护和平”“信守国际协定”等空话外对日本侵华战争只字不提。
在国内外交困难的情况下,蒋介石于1937年7月17日在庐山就卢沟桥事变及中日关系问题发表谈话,表示对日应战。
在这次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中,国民政府对处理卢沟桥事变以及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被蒋介石阐述的很清晰,要点如下:一、任何解决不得伤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二、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变三、中央政府所派官员,如冀察政务委员会宋哲元等,不能受任何约束蒋介石说这三个立场是弱国外交的最低限度,并敦促日本政府设身处地的为东方民族作一个远大的打算,不想促成中日两国关系最后关头。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起点。
这次反侵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抗日战争在其发展初期就形成了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形成各自的指挥系统。
但从战争的总体上说,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采取简单的否定,或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它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既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作用,又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的历史局限性。
这样才能科学地说明这样一场全民族团结御侮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同时也有助于正确地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共同维护抗日战争的历史成果。
一、存亡危急之秋的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
当时,中共中央通电全国,首先指明了这次事变的严重性质和坚决抗战的必要性。
在日本灭亡中国的威胁下,在全国人民强烈义愤的要求下,国民党开始改变过去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转而采取比较努力抗战的态度。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虽然仍想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力求避免事态扩大,但同时也对事变采取了强硬的立场。
7月9日,蒋介石密令平津前线:“具备必死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滑之惯伎,务期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1)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2)察冀行政组织,不容许任何不合法之改变;(3)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察冀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4)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人的约束。
他表示中国已临到“最后关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关于抗日战争的资料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这场战争是以XXX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XXX下令“绝对不抵抗”,XXX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
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
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XXX发动进攻,XXX奋起抵抗。
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
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
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XXX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情势,率先捐弃前嫌,主张XXX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
1935年8月1日,XXX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XXX举行了多次谈判。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XXX扩大集会,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天下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
在XXX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XXX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乐成立。
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
当时,日本侵略者把XXX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XXX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
在全国抗战初期,XXX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