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下册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信息窗一第1课时加法运算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表示,并能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索、分析、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探索规律后成功的喜悦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二、教学重点认识加法的运算律,并会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难点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教师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
根据情景图可以得出哪些信息?生:校园搞绿化要需要购进一批树苗和花苗。
树苗有冬青,柳树和杨树,还知道它们各自的棵数。
花苗包括月季,牡丹和茶花,还知道各自的棵数。
师: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问题?生:①一共要购进多少棵树苗?②一共要购进多少棵花苗?③哪种树苗,花苗需要的棵数最多?④柳树比杨树多多少,茶花比月季多多少?师:大家说的都不错,今天咱们先来研究一下前两个问题。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师: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每种树苗的数量,求一共需要购进多少棵树苗,就是把所有树苗的数量加起来。
我们可以先求冬青和柳树一共多少棵,再求三种树苗共有多少棵?你会列综合算式吗?我们还可以怎样求?生:也可以先求柳树,杨树一共多少棵,再求三种树苗一共多少棵?师:请大家列出算式并解答。
相信大家都已经完成了两道综合算式的解答。
现在把刚才的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自己试着写一写。
同学汇报展示。
(56+72)+28=56 +(72+28)下面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一共要购进多少棵花苗?用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
请同学起来分享如何列式。
接下来把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80+ 88)+112=80 +(88+112)师:这是同学们刚刚完成的两组等式。
观察两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分享、交流一下,请同学代表起来发言。
生: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计算过程不同,但结果相同。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加法的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过程,也是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根据以上分析,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结构,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能力目标: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算。
难点是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推导过程。
准备的教具:多媒体课件二、教法及学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了“激、导、探、放”的原则,引导学生采用猜测、验证、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组织教学。
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因此我引导学生通过猜测、验证、比较、归纳的数学方法;自主与交流等方式促使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立足于学生的学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环节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多媒体展示:黄河流域图,并加以介绍:2.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环节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又分为2个环节。
(一):探索加法结合律1.解决问题⑴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⑵小组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学生会出现(39+34)+2和39+(34+2)两种方法,两种方法都对,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重点是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2. 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梳理。
加法的结合律与交换律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3~114页信息窗3 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 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3. 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规律,再让一般规律回到实践去”的探索过程,并从这一过程中悟到简单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能从计算过程中发现规律并把它们概括出来,上升为理论。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教师谈话: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哪些有关黄河的知识?(学生交流)想不想了解关于黄河的更多知识?2.课件出示情境图:解析情境图,提出问题。
观察情境图,从图上你看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有序说出黄河上游,中游,下游的长度和流域面积等。
)同学们对情境图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预设:1.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2.黄河全长多少千米?【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了解黄河的发源地,上游,中游,下游以及入海口的情况,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注意到黄河上中下游的分布以及相关的数据信息,为问题的提出指出了方向。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自主学习。
⑴怎样解答这两个问题:1.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呢?2.黄河全长多少千米?(学生独立列式解答)⑵你是怎样计算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2. 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不同的方法。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问题一: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1、汇报交流。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a、39+34+2和34+2+39。
b、(39+34)+2和39+(34+2)。
问题二:黄河全长多少千米?学生可能出的情况:a、3472+1206+786和1206+786+3472b、(3472+1206)+786和3472+(1206+786)。
加法的结合律与交换律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P13-14第一个红点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拟定提纲,自主预习。
1.创情板题。
(1)课前谈话(讲“朝三暮四”的故事),附于教案后。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呢?(交换、不变)(2)导入: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回答)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出示学习目标。
师: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学习目标:(投影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能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3.出示自学指导。
师: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你们有信心吗?下面请看自学指导。
(指一生读)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13-14页第二个红点上面的内容。
重点看14页上面三个同学的对话以及“小电脑”的提问和解决方法。
想一想,第一个红点和“小电脑”中的计算是加法计算中的规律吗?你能举例验证吗?思考:什么是加法的结合律、交换律?(2)用字母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交换律?5分钟后,比一比谁回答的好,并能正确计算与例题类似的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加法交换律精选5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加法交换律篇一教学目标1.能从实际例子中,观察、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2.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一)呈现事实,形成问题1.出示准备题:27+73 73+2758+37 37+58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女生完成:3024+76 96+237男生完成:76+3024 237+96学生汇报答案。
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1)口答列式:476+518 518+476为什么这样列式?(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为什么会相等呢?固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数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
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5.学生自学书本、质疑。
6.小结:(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
板书:a+b=b+a(三)应用成果,巩固新知1.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
问:验算加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2.“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第三单元快乐农场——运算律单元备课四年级班主备人授课人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加法结合律、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及其应用。
本单元素材的选取真实新颖,有现实意义。
教材以快乐农场为素材,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探索和理解运算律的过程中,教材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重视简算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计算教学重点是对“计算技巧”进行训练,很少关注“选择策略能力”的培养,本单元自主练习有关简便运算内容的设计,重视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单纯训练简算的式子题少之又少。
这样编排,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学习目标1、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加法、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在具体运算中,了解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3、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重点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理解乘法运算律。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措施1.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串”,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3.注重探究问题方法的培养与训练。
4.注重评价的导向性。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课时划分加法结合律…………3课时乘法结合律…………2课时乘法分配律…………2课时我学会了吗…………2课时检测讲评……………2课时中心小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课堂教案年级四主备人使用人学科数学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课题名称信息窗1《加法运算定律》教学目标1、知道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况能力。
四年级下数学教案加法运算律_青岛版教学目标(一)使学生明白得并把握加法结合律.(二)使学生明白得和把握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的异、同点,及其特点.(三)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明白得并把握加法结合律,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运算简便,这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运算从而自己发觉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过程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一、教师引导,探究新知师:同学们,运用我们往常学过的知识帮教师算一算下面的算式好吗?(请学生举手上台回答)(1)12 + 25 (2)500 + 300(3)25 + 12 (4)300 + 500师:同学们,你们从式1和式2中有没有发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回答:式1和式2中的两个因数是一样的,只是因数的位置对换了。
) 师:同学们真聪慧,都把规律找到来了。
刚才那种运算方法实际上确实是应用加法交换律.那么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呢?这确实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新内容。
(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假如用a 和b 表示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那么能够得出:a + b = b + a ) 带读一遍。
二、强化练习,形成技能师:同学们,下面我来考一考你们,看看你们是不是把握了!(请同学举手上台回答)(1)18+ 25 = () + 18 (2)560 + 375 = 375 +()三、拓展延伸小黑板题目:假如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学生有89人,二年级的学生有96人,一年级的学生有104人,请问3个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学生读题后,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师生共同画出线段图,让学生用两种方法,独立做在练习本上。
) 方法1:89 + 96 + 104 方法2:89 + 96 + 104= 185 + 104 = 89 + ( 96 + 104 )= 289(人) = 89 + 200= 289 (人)师加以引导:在多位数加法竖式运算中,差不多学过一种简便算法,从个位加起,先把每个数位上能够凑成“10”的两个数加起来,再和另一个数相加.启发学生说出:(1)第一种解法是先把三年级、二年级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一年级的人数,也确实是先把89和96相加,再加上104;第二种解法是先把二年级、一年级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三年级的人数,也确实是先把96和104相加,再和89相加。
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师生合作,探索加法结合律。
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1.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谈话: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回答)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
课件展示情境图:请你们仔细观察,从中,你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
教师出示课件问题。
(3)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请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根据相应的信息解决在练习本上。
(4)汇报:
问题一: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39+34+2和34+2+39。
b、(39+34)+2和39+(34+2)。
问题二: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学生可能出的情况: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a、3472+1206+786和1206+786+3472
b、(3472+1206)+786和3472+(1206+786)。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谈话: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符合这些规律呢?下面请大家用“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发现规律”的方法,小组合作交流。
屏幕出示:思考讨论。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试着举例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
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3)你们的发现一样吗?
(4)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将学生的举例用实物投影展示)
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你能试着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这条规律吗?
板书:(a+b)+c=a+(b+c)
师指出这条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解决两个问题发现并归纳出了加法结和律。
二、学法迁移,探索加法交换律。
那么,加法运算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想不想知道?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
1.做“算一算,填一填,想一想。
”
(1)观察比较:
请同学们再仔细这几组等式,你又有什么发现?(等号两边算式的加数相同,得到的和是一样的,只是加数的位置变了。
)
这是加法的另一个规律----加法交换律。
(板书)
你能用简便的方法表示出这个运算律吗?(a+b=b+a )
(2)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在验算加法的时候)
谁能结合这个字母算式在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并认识了两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a+b)+c =a+(b+c)和加法交换律a+b=b+a。
那么,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把它运用到实际的计算当中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课件)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让学生计算第三道题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比较哪个计算简便?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填写的?
2.自主练习第2题。
说说下面的等式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吗?
3.自主练习第3题
4.大显身手
5.简便计算
6.拓展延伸
要使计算简便,方框中的数可以是那些?为什么?
23+89+()()+148+5864+()+36+125四、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