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源抗菌、杀菌活性物质研究进展(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215.75 KB
- 文档页数:5
枯草芽孢杆菌在抑制植物病原菌中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植物病原菌是威胁全球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大挑战。
近年来,随着生物防治策略的兴起,利用微生物拮抗剂进行植物病害控制已成为研究热点。
其中,枯草芽孢杆菌作为一种具有广泛抗菌活性的生物防治菌,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概述枯草芽孢杆菌在抑制植物病原菌中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抗菌机制、应用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本文旨在为研究者提供全面的知识背景,推动枯草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机制枯草芽孢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生防菌,其抑菌机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主要的抑菌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抗菌物质的产生:枯草芽孢杆菌能够产生多种抗菌物质,如抗菌蛋白、抗菌肽、多粘菌素等。
这些物质能够直接抑制或杀死病原菌,从而起到保护植物的作用。
竞争作用:枯草芽孢杆菌在植物根际或叶际定殖后,能够通过与病原菌竞争营养和空间,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诱导植物抗性:枯草芽孢杆菌还能通过诱导植物的系统抗性来增强植物对病原菌的防御能力。
这种诱导作用能够激活植物的防御系统,产生一系列的抗病相关物质,如病程相关蛋白、植保素等,从而提高植物的抗病性。
酶解作用:枯草芽孢杆菌还能分泌一些酶类物质,如几丁质酶、葡聚糖酶等,这些酶能够降解病原菌的细胞壁或细胞膜,从而破坏病原菌的结构,达到抑菌的目的。
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机制涉及多个方面,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使得枯草芽孢杆菌成为一种有效的生防菌,对于控制植物病害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然而,目前对于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机制仍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来防治植物病害。
三、枯草芽孢杆菌在农业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对枯草芽孢杆菌在抑制植物病原菌方面研究的深入,其在农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枯草芽孢杆菌作为一种生物农药,具有环保、安全、高效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农民和科研人员的青睐。
在植物病害防治方面,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多种抗菌物质,如抗菌蛋白、抗菌肽等,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
植物内生菌抗菌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王宇婷;易有金;杨建奎;曾静
【期刊名称】《农产品加工·学刊》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植物内生菌能产生一系列具有抗菌活性的代谢产物.对植物内生菌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的来源及抗菌活性物质的多样性进行了综述.
【总页数】5页(P1-5)
【作者】王宇婷;易有金;杨建奎;曾静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省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湖南省发酵工程技术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理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82
【相关文献】
1.秦岭植物源抗菌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J], 蔺蓓蓓;徐尤美;吴三桥;陈琛
2.产抗菌活性物质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J], 江军山;张鑫
3.植物内生菌抗菌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J], 孙力军;陆兆新
4.植物内生菌抗菌活性物质及其在果蔬采后保鲜中的应用进展 [J], 周金伟;周红丽;柏连阳;易有金;李高阳;夏菠;隆丽林
5.铜绿假单胞菌异质性耐药及新型抗菌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J], 高璇;徐宁;王文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摘要:植物源农药中含有多种杀虫活性物质,在世界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植物源农药以其对有害生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低毒低残留、来源广、成本低等多种优点,成为近年来农药研究的热点。
本文综述了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作用特点、研究现状和开发前景.关键词: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作用特点、研究进展植物源农药,就是直接利用或提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或利用其次生代谢物质制成具有杀虫或杀菌作用的活性物质.植物源农药作为生物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高效、低毒或无毒、低残留、选择性高、有害物质一般很难对其产生抗性、又易和其他农药相混配等优点, 倍受全世界农药研究及应用部门的广泛重视,已成为其研究热点之一.1.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可分为生物碱类、萜烯类、酮类和番茄枝内酯类,此外还有木脂类,如乙醚酰透骨草素;甾体类,如牛膝甾酮;羟酸酯类,如除虫菊酯等。
1。
1 生物碱类目前人们发现的生物碱已有6000 多种,已证明有杀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烟碱、喜树碱、百部碱、藜芦碱、苦参碱、雷公藤碱、小薜碱、木防己碱、苦豆子碱等.该类化合物对昆虫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如毒杀、拒食和忌避及抑制生长发育等。
1。
2 萜烯类萜烯类化合物是植物源农药中含量较多、研究比较广泛的一类化合物,其中精油的大部分组成为萜烯类化合物.目前从植物源农药中发现的萜烯类主要有单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和三萜类化合物.单萜类主要有柏科植物砂地柏叶精油中的有效杀虫成分松油烯— 4 —醇,它对害虫的主要作用方式为熏杀作用。
倍半萜类有马桑科植物马桑中所含的羟基马桑毒素 B;卫矛科植物中含有较多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主要有各种β- 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型多醇酯;苦皮藤根皮中具有杀虫活性的有近 20 个α—二氢沉香呋喃化合物.该类化合物主要通过拒食、胃毒、内吸作用和影响试虫的产卵、孵化等生殖行为消灭害虫。
二萜类化合物主要有大戟科大戟属、巴豆属及瑞香科植物中的瑞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 ,另外还有闹羊花中主要杀虫有效成分闹羊花素—Ⅲ。
科技园地2VNKK FO IIK STH Y植物源抑制剂在抑菌方面的研究进展张禄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在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植物 病害。
大面积病害的发生是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 之一,作物病害的传统防治方法主要是喷施化学农 药,此方法虽然对病害的防治效果好,但也存在环 境污染、农药残留等问题,尤其是农药残留问题成 为当前威胁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世界 各国正在着力研究解决化学农药的这些弊端,其中,在替代化学农药的研究中,发现植物源抑制剂是一 种良好的替代品。
植物源抑制剂具有绿色、高效等 特点,这些抑制剂来自植物本身,可降解、残留小,对环境的污染小。
相对于化学制剂来说,植物源抑 制剂的抑菌效果并不差,且其来源广泛,自然界的 植物中普遍存在。
目前,国内学术界己经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如冯俊涛等早在2002年就对西北地区的植物源抑制 剂进行了初步筛选,通过对56种植物提取物的抑菌 活性进行研究,综合分析认为,苦豆子、石榴、大 花金挖耳、苍耳、孜然等10余种植物具有明显的抑 菌活性;邵红军等和张应烙等利用丙酮提取物对植 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进行研宄表明,蒙古蒿、狭叶 艾蒿等植物提取物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100%,对小麦赤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能达到100%;还有 陈仕江、吴倩和孟翔等分别研宄了 10种中药植物的 粗提取物对小麦纹枯病菌、棉花枯萎病菌、玉米小 斑病菌和柑橘绿霉病菌的抑菌活性,番茄茎秆粗提 取物对苹果轮纹病菌、苹果褐腐病菌、玉米小斑病 菌、棉花枯萎病菌、棉花黄萎病菌的生物活性影响,万寿菊根粗提取物对枣缩果病的抑菌稳定性研究;谢仰熹等研究了苍耳内生真菌抗菌活性。
一、植物源抑制剂的主要种类目前,植物中具有抑菌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约 40万种,大致分为酚类化合物、植物挥发油、生物碱、多糖类化合物等。
1.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为芳烃的含羟 基衍生物。
按挥发特性可分为挥发性酚和不挥发性 酚。
摘要:本文综述了植物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抗菌、杀虫等活性,以便寻找到植物源新的具有农药活性的先导化合物。
关键词: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抗菌活性;杀虫活性植物内生真菌(Plant endophytic fungi)是指生活在健康植物组织内部但不引起植物体病害的真菌。
这类真菌资源十分丰富,它们可能产生在微生物一宿主关系中发挥作用的生理活性物质,其次生代谢产物在生物制药、农业生产、工业发酵等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目前,微生物源生物化学农药的研究和开发在我国十分活跃,但微生物资源及其应用潜力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植物内生真菌即是这样一类有待开发的新兴微生物资源,本文对植物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进行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内生菌的生物活性提供依据。
1 抗菌活性的内生真菌代谢产物1.1生物碱类IFB-Lactam-1 (1)是来自白菜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的1个大环内酰胺生物碱,其可以很好地抑制柿子炭疽病[1]。
6-isoprenylindole-3-carboxylic acid (2)是从黄花蒿(Artemisiaannua)内生真菌Colletotrichum sp.分离的吲哚生物碱。
生物活性测试,在浓度200 µg/mL时,其对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tritici、Rhizoctonia cerealis、Helminthosporiumsativum有抑制作用[2]。
内生真菌E99401的发酵液中产生的cerulenin (3),在5 μg/disk时对C.glabrata、Candida albicans、C. krusei、C. parapsilosis、Microsporum canis、Cryptococcus neoformans、Mucor miehe、Nematospora coryli、Rhizomucor pusillus、Paecilomyces variotii的抑菌圈分别为17、16、14、28、40、30、40、42、36、38 mm,而对应的阳性对照制霉菌素在20 μg/disk 时,抑菌圈在10-20 m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