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情与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共76页
- 格式:ppt
- 大小:11.73 MB
- 文档页数:76
甘肃基本省情一、甘肃基本省情甘肃是一个发展潜力和困难都比较大,优势和劣势都相对突出的省份。
省情的基本特点是:----幅员较大,自然条件较差。
甘肃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与宁夏、内蒙古和蒙古国接壤。
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
全省干旱多灾,年均降水量不到300毫米。
土地资源大体是三分山、三分草、两分沙、一分林、一分田,人均水资源不到全国的一半,有效灌溉面积不到耕地的三分之一,自然环境严酷。
----人口相对较少,民族成份众多。
全省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86个县市区。
总人口2618.78万人,在全国属于中等偏少的省份。
但多民族聚居,省内有55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230万人,占总人口的8.8%。
回族、藏族人口较多,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是我省独有的少数民族。
----历史文化厚重,劳动者素质不高。
甘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取古甘州、肃州首字而得名。
历史上曾有过光辉和繁荣,但随着海路开通,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甘肃发展明显滞后。
直到现在,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04年,比全国少1年;青壮年文盲率为8.47%,比全国高4.47个百分点。
----资源比较丰富,发展相对滞后。
甘肃的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有6种居全国第1位,32种居全国前5位。
能源、动植物和旅游资源都比较丰富。
依托资源开发,甘肃的工业起步较早。
“一五”期间国家1 56项重点建设项目,甘肃就摆了16项。
经过多年的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十分明显,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总体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十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历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甘肃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实现了由发展农业为主向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的转变,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成为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甘肃历史简介
甘肃省,简称甘或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为兰州市。
甘肃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那时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
在商、周时期,甘肃地区属于西戎地域。
随着历史的演进,甘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
在秦朝时期,甘肃地区成为大秦帝国的一部分。
到了汉武帝时期,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等郡县,统治甘肃地区。
唐朝时期,甘肃地区是中原与西域沟通的重要通道,安西四镇之一的鄯州就位于今天的甘肃境内。
宋朝时,甘肃地区属于兴灵路、凉州等行省的管辖范围。
在元朝时期,甘肃地区被归为大都路,后来分为宁夏行省、甘肃行省。
明朝时期,甘肃地区成为中国著名的军事重镇,因抵御外族入侵有重要功勋。
到了清朝时期,甘肃地区被划分为鄂尔多斯、西藏、宁夏等行省。
直到1912年,甘肃地区成为中国的一个省份。
近代以来,甘肃地区成为了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
甘肃省历史跨越八千余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在甘肃。
此外,甘肃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见证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总的来说,甘肃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历史学家。
甘肃历史文化甘肃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省份,甘肃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
位于中国西部的甘肃省,地处黄河、长江和西河的交汇区域,境内山川起伏,景色秀丽。
甘肃省境内还有着许多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如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张掖丹霞地貌等。
这些遗迹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风貌。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
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历经数百年的不断兴建和绘制,共有492窟、45万平方米的壁画,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地,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以其精湛的技艺、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金昌市,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之一。
嘉峪关以雄伟壮观的关城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
关城内外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气势非凡,展现了古代军事建筑的雄伟和巍峨。
嘉峪关是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吸引着大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参观和拍摄。
张掖丹霞地貌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自然景观,被誉为“东方的大峡谷”。
丹霞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多姿多彩的色彩而著称,被誉为“画家的调色板”。
丹霞地貌群分布广泛,景色壮美,红色的岩石、奇特的地貌、清澈的溪流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令人流连忘返,神往不已。
除了上述三大文化遗迹外,甘肃省还有着众多其他历史文化景点,如兰州中山桥、武威雷台、定西武周王陵等,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展现了甘肃省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景点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学习和了解历史的重要窗口。
总的来说,甘肃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为人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和感悟中国古代文明的机会。
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展报告一 2016~2017年甘肃丝路经济带建设总体进展(一)战略定位及实施方案甘肃立足向西开放重要门户、丝绸之路经济带综合交通枢纽和黄金通道的战略定位,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战略构想,充分发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区位、资源、文化、产业等优势,通过实施创新平台建设,拓展对外通道,强化区域合作,深化人文交流等举措,扎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
一是创新平台建设,拓宽平台开放功能。
通过创新兰州新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兰洽会”、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开放平台建设,打造专业节会平台,建立常态化、国际化、综合性的经贸文化交流平台,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大格局。
二是积极拓展对外交流通道。
立足战略通道和区位优势,通过实施“6873”交通突破行动,以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大通道和物流大枢纽为战略重点,依托公路、铁路、民航、水运、陆港和空港等基础设施,建设联通内陆及东部沿海、西南及长江经济带、华北及京津冀经济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综合经济走廊。
三是促进区域融合发展。
突出甘肃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地位,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强化省区间的互动合作,推动与宁夏沿黄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及长江经济带的融合发展。
四是全面深化人文交流。
依托人文资源优势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教育、卫生、技术、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实施文艺精品西进工程,推动向西文化传播,带动民心相通、贸易往来。
(二)建设现状与建设成效2016年是“一带一路”深入推进和实施的一年,经过一年来的努力,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是合作机制迅速对接,实现区域互动发展。
2017年甘肃与重庆、广西、贵州共同签署了《关于合作共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的框架协议》,标志着甘肃正式加入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建设,与西南省份共同打造“一带一路”的复合型国际贸易物流通道;与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签订《“一带一路自贸驿站”合作框架协议》,实现了境内外“一带一路自贸驿站”点、线、面有机结合;与中国银行、巴克莱银行、花旗亚洲签署《境外融资框架协议》,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资本运营。
甘肃省情概要甘肃,取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而得名(元代、明清以来),居西北要冲,地形狭长,地域辽阔,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最窄处25公里,河西200公里)。
全省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大体是“三山、三草、两沙、一林、一田”,耕地面积6989万亩,居全国第11位,基本农田5821万亩。
全省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86个县(市、区),2012年末常住人口为2577.55万人,拥有汉、回、藏、蒙等56个名族,东乡、裕固、保安3个民族为我省独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自然环境类型多样,多属过度区过渡带,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阿拉善)高原和青藏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处,分属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从南到北地跨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个气候带。
气候类型多样,年平均气温4-14℃,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年均降雨量约300毫米(30-700毫米),干旱、半干旱区占总面积的75%,河西地区地表蒸发量大大高于降雨量,荒漠化问题突出,陇南地区泥石流严重。
地形上,有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脉,北山山地六大地形区。
经济地理上,一般分为五个类型区,包括河西走廊、甘南临夏、陇南天水、中部、陇东,也常使用东、中、西的划分。
省会兰州是西北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陇海、兰新、包兰、兰青和正在建设的兰渝铁路在此交汇,也是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枢纽和国家级的西北商贸中心。
闻名中外的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横贯甘肃全境,使甘肃成为内地通往新、藏、青、宁、内蒙古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要道,成为促进东西部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甘肃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和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传说中的三皇之首伏羲(静宁天水一带)、五帝之首轩辕黄帝(天水清水)和女娲的生长地,同期还有早于半坡文化的八千年秦安大地湾遗址,也是周祖墓(庆阳)、秦公墓(礼县)的发现之处。
三千多年前的周朝,甘肃境内的渭河、泾河两岸出现了华夏最早的农业,成为黄河流域灿烂文化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