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铭暄刑法学课件(各论)
- 格式:pdf
- 大小:562.14 KB
- 文档页数:15
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第三版)总论讲义第一章刑法概说第一节刑法的概念和性质一、刑法的概念(一)总概念: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具体些说,刑法就是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二)概念分类:①根据刑法规定范围的大小,可将刑法分为广义刑法和狭义刑法。
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等。
狭义刑法仅指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
在我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②根据刑法适用范围的大小,可将刑法分为普通刑法和特别刑法。
普通刑法是指具有普遍适用效力的刑法,实际上即指刑法典。
特别刑法指仅适用于特定人、时、地、事刑法。
在我国,也就是指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二、刑法的性质(一)刑法的阶级性质①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
②刑法的阶级本质是由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的。
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刑法都是镇压人民的工具。
③我国刑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刑法,它是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保卫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保护广大人民当前及长远的利益。
(二)刑法的法律性质其一,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
①刑法所保护的是所有受到犯罪侵害的社会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
②刑法可以说是其他部门法的保护法,没有刑法作后盾,其他部门法很难得到彻底的贯彻实施,即充任“第二道防线”的角色。
其二,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
刑罚不仅可以剥夺财产,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剥夺政治权利,而且在最严重的情况下还可以剥夺犯罪分子的生命。
其三,刑法是直接用来同犯罪作斗争的法律。
第二节刑法的创制和完善一、刑法的创制1、早在建国初,我国先后制定了一些单行刑事法律,如《惩治反革命条例》,为刑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高铭暄刑法学课件各论•刑法总论•犯罪论•刑罚论•罪刑各论刑法总论刑法概述刑法的概念和性质阐述刑法的定义、特征、任务和调整对象,明确刑法的阶级性和法律属性。
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分析刑法与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部门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刑法的体系和结构介绍刑法的体系结构,包括总则、分则和附则,以及各部分的内在联系。
0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阐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要求和保障措施,以及其在刑法中的体现。
01罪刑法定原则阐述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要求和意义,以及其与刑法解释、刑法适用等问题的关系。
02罪刑相适应原则介绍罪刑相适应原则的概念、要求和实现方式,探讨其与量刑公正、刑罚个别化等问题的关系。
刑法的基本原则介绍刑法的空间效力范围,包括属地管辖、属人管辖、保护管辖和普遍管辖等原则。
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的时间效力刑法的对人效力阐述刑法的时间效力范围,包括生效时间、失效时间、溯及力和从旧兼从轻等原则。
分析刑法对人的效力范围,包括对中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适用问题。
030201刑法的适用范围犯罪论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概念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三个基本特征。
犯罪的特征根据不同的标准,犯罪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自然犯与法定犯、亲告罪与非亲告罪等。
犯罪的分类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犯罪构成的概念包括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的主观方面四个要素。
犯罪构成的要素根据不同的标准,犯罪构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标准的犯罪构成与派生的犯罪构成等。
犯罪构成的分类犯罪形态的概念: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
犯罪形态的种类:包括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四种形态。
犯罪形态的特征:各种犯罪形态具有不同的特征,如犯罪既遂是行为人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犯罪预备是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犯罪未遂是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犯罪中止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的行为。
下编刑法各论•第二十章刑法各论概述•第二十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第二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第二十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二十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十五章侵犯财产罪•第二十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第二十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第二十八章贪污贿赂罪•第二十九章渎职罪•第三十章军人违反职责罪第二十章刑法各论概述第一节刑法各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刑法总论刑法各论•刑法各论对总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刑法总论对刑法各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二节刑法分则体系一、刑法分则体系的概念和意义刑法分则体系,是指刑法分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将具体犯罪分为若干类,并进行合理排列而形成的有机体。
二、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的特点第三节刑法分则规范的结构一、罪状罪状,是指刑法分则的具体犯罪条文对具体犯罪基本构成特征的描述。
罪状 : 叙明罪状简单罪状引证罪状空白罪状二、法定刑法定刑,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所确定的适用刑罚的种类和刑罚幅度。
法定刑:绝对确定的法定刑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相对确定的法定刑第二十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第一节危害国家安全罪概述•一、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和特征•危害国家安全罪,是指故意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安全的行为。
这是我国刑法上性质最严重、危害性最大的一类犯罪。
•特征:◆1.犯罪客体是国家安全。
◆2.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3.犯罪主体大部分是一般主体,有的罪是特殊主体。
例如,背叛国家罪只能是中国公民。
单位不可能成为本类犯罪的主体。
◆ 4.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危害国家安全,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二、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种类•背叛国家罪(死刑)•分裂国家罪(死刑)•煽动分裂国家罪(*)•武装叛乱、暴乱罪(死刑)•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投敌叛变罪(死刑)•叛逃罪(*)•间谍罪(死刑)•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死刑)•资敌罪(死刑)第二节危害国家安全罪分述•背叛国家罪•指勾结外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
总论第一章:刑法概论第三节:刑法的任务①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我国刑法的首要任务。
②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直接关系到政权和制度的巩固及社会生活的正常与繁荣,因此,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我国刑法的重要任务。
③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
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是我国刑法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因刑法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刑法坚决保护公民所享有的人权。
④维护社会秩序。
刑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社会环境的强有力的法律武器。
维护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环境,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四节刑法的体系和解释一、刑法的体系刑法的体系:即是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
我国修订后的刑法典分为总则、分则和附则三部分。
刑法总则: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般原理原则的规范体系,是认定犯罪、确定刑事责任和适用刑罚所必须遵循的共同的规则。
刑法分则:是关于具体犯罪和具体法定刑的规范体系,是解决具体行为定罪量刑的标准二:刑法的解释刑法的解释,是指对刑法规范含义的阐明。
刑法的解释两种分类:(一)根据解释的效力,刑法的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1、立法解释,就是由最高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2、司法解释,就是由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做的解释。
3、学理解释,就是由国家宣传机构、社会组织、教学科研单位,或者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法含义所做的解释。
(二)按照解释的方法,刑法的解释可以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1、文理解释,是对法律条文的字义,包括单词、概念、术语,在文理上所作的解释。
2、论理解释,是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从逻辑上所作的解释。
论理解释又分为当然解释、扩张解释和限制解释。
①当然解释,是指刑法规定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但依规范目的、事物属性和形式逻辑,将该事项当然包括在该规范适用范围内的解释。
②扩张解释,是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作超过字面意思的解释。
下编刑法各论•第二十章刑法各论概述•第二十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第二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第二十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二十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十五章侵犯财产罪•第二十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第二十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第二十八章贪污贿赂罪•第二十九章渎职罪•第三十章军人违反职责罪第二十章刑法各论概述第一节刑法各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刑法总论刑法各论•刑法各论对总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刑法总论对刑法各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二节刑法分则体系一、刑法分则体系的概念和意义刑法分则体系,是指刑法分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将具体犯罪分为若干类,并进行合理排列而形成的有机体。
二、我国刑法分则体系的特点第三节刑法分则规范的结构一、罪状罪状,是指刑法分则的具体犯罪条文对具体犯罪基本构成特征的描述。
罪状 : 叙明罪状简单罪状引证罪状空白罪状二、法定刑法定刑,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所确定的适用刑罚的种类和刑罚幅度。
法定刑:绝对确定的法定刑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相对确定的法定刑第二十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第一节危害国家安全罪概述•一、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和特征•危害国家安全罪,是指故意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安全的行为。
这是我国刑法上性质最严重、危害性最大的一类犯罪。
•特征:◆1.犯罪客体是国家安全。
◆2.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3.犯罪主体大部分是一般主体,有的罪是特殊主体。
例如,背叛国家罪只能是中国公民。
单位不可能成为本类犯罪的主体。
◆ 4.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危害国家安全,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二、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种类•背叛国家罪(死刑)•分裂国家罪(死刑)•煽动分裂国家罪(*)•武装叛乱、暴乱罪(死刑)•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投敌叛变罪(死刑)•叛逃罪(*)•间谍罪(死刑)•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死刑)•资敌罪(死刑)第二节危害国家安全罪分述•背叛国家罪•指勾结外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
•叛逃罪•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掌握国家秘密的其他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间谍罪•指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的行为。
第二十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第一节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和特征•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或者公共生活安全的行为。
•特征:•(一)犯罪客体是公共安全•(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刑法规定的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三)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体多数是一般主体•(四)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二、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种类•(1)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2)破坏特殊对象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3)有关枪支、弹药、管制刀具以及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等特定物品的犯罪•(4)重大安全事故的犯罪•(5)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第二节危害公共安全罪分述•一、放火罪(一)放火罪是指:故意用放火焚烧公私财物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特征:1. 犯罪客体是公共安全。
2. 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放火,即用引起犯罪对象燃烧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放火行为既可由作为构成也可由不作为构成。
3. 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已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构成本罪主体。
4. 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二)放火罪的认定1.既遂与未遂的界限关键是看犯罪行为是否齐备了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放火罪的全部构成要件。
实施了放火“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即视为犯罪既遂,在理论上称之为危险犯。
如果行为人放火行为尚未实施完毕,例如,正要对目的物点火即被人抓获,或者虽然点了火但由于客观原因而未能引起目的物燃烧,则应以放火未遂论处。
• 2.放火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后者以特定的个人作为侵害对象,并不危害公共安全。
即使故意以他人的身体作为直接引燃的对象,并不危害公共安全,只能以故意杀人罪论处,不定放火罪。
但是,如果对他人的住房放火,意图将他人烧死在里面,同时危害公共安全并且致人死亡的,则不仅触犯放火罪,同时又触犯故意杀人罪,属于想象竞合犯,应按一重罪论处。
•二、投放危险物质罪•(一)投放危险物质罪•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特征:•(1)犯罪客体是公共安全。
•(2)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针对不特定多数对象投放上述危险物质,具有造成重大伤亡或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严重危险性,即使尚未引起严重后果,也应以本罪定罪处罚。
但是,如果仅仅针对个别人或者动物投放危险物质,并不危及其他不特定的多数人或动物的安全,不构成本罪,构成其他罪的,按其他罪处理。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已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4)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三、破坏交通工具罪•(一)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概念和特征•指故意破坏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已经或者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的行为。
•本罪具有以下特征:•(1)犯罪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
犯罪对象仅限于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等大型交通工具。
•(2)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采用各种手段对正在使用中的上述交通工具实施破坏,已经或者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危险的行为。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4)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二)破坏交通工具罪的认定• 1.本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破坏交通工具罪属于危险犯,即以破坏行为产生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倾覆、毁坏危险为要件,因此,只要已实施完毕的破坏行为显示存在这种危险就是既遂。
如果行为人正要实施破坏或者刚开始动手,但破坏行为尚未实施完毕就被制止,应认定为犯罪未遂。
• 2.本罪与放火罪、爆炸罪的界限•放火罪、爆炸罪以各种公私财物为破坏对象,而交通工具也属于公私财物,前者可以包容后者。
但是如果采用放火、爆炸方法当场毁坏交通工具,而不是造成在行驶中发生倾覆的危险,其放火、爆炸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的,应以放火罪、爆炸罪论处。
•四、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一)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概念、特征•指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的行为。
所谓恐怖组织,是指为进行恐怖活动而建立的组织,我们认为,恐怖组织是指三人以上为长期、有计划地实施恐怖活动而建立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犯罪组织。
•主要特征是:•(1)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组织、领导和参加恐怖组织的行为。
•(2)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3)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是恐怖组织而实施组织、领导和参加的行为。
•(二)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的认定• 1.掌握本罪既遂的标准•只要行为人组织了恐怖组织,领导了恐怖组织,或者参加了恐怖组织,不论是否实施了恐怖活动计划、造成了危害后果,均构成本罪既遂。
• 2.本罪一罪与数罪的界限•刑法规定本罪所要处罚的,仅是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不包括实施具体的恐怖活动。
因此,不仅实施了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行为,并且实施了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的,应当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五、劫持航空器罪•(一)劫持航空器罪•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特征:• 1.犯罪客体是航空器的飞行安全。
犯罪对象,仅限正在使用中或飞行中的航空器。
• 2.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行为。
所谓劫持航空器,就是指用上述方法强行控制该航空器,意图迫使其改变预定航向,飞往行为人指定的地方。
本罪是行为犯,只要实施了劫持行为,无论是否达到行为人预期的目的,就是本罪既遂。
•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具体实施者既可以是乘客,也可以是机组人员。
• 4.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六、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指违反法律规定,私自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
•特征:• 1.犯罪客体是公共安全和国家对枪支、弹药、爆炸物的管理制度。
• 2.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法律规定,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的行为。
•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可以是个人和单位。
• 4.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七、交通肇事罪•(一)交通肇事罪的概念和特征•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特征:• 1.犯罪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
交通运输安全是指在交通运输中不特定多数人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 2.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 4.犯罪主观方面是过失具体内容是行为人对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表现为过失,而对于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则往往是明知故犯的。
•(二)交通肇事罪的认定• 1.交通事故中罪与非罪的界限• 2.本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如果查明行为人是故意驾驶汽车在街道上横冲直撞,不顾及人们的死活,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不论是否造成了严重后果,都应当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三)交通肇事罪的处罚•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案例:张某与刘某有仇,他得知刘某晚间睡在离村较远的西瓜地看瓜棚中,遂将预先准备好的汽油洒在草棚上,然后点火,企图将刘某烧死。
刘某见草棚被烧,逃出将张某抓获。
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放火罪?放火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而本罪中张某的放火行为不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因此,张某的行为不构成放火罪。
而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第二十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一节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概述•一、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概念和特征•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是指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危害国家经济发展的行为。
•本类犯罪具有下列特征:•第一,犯罪客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第二,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律、法规,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
•第三,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而且本类犯罪是刑法中包含单位犯罪最多的一类犯罪。
第二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违反产品质量管理法规和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较大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