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麦品种详细资料

小麦品种详细资料

小麦品种详细资料
小麦品种详细资料

1、鲁麦1,以矮丰3号//孟县201/牛朱特,三交而得。是个变种。

特征特性:弱冬性(播种以适期靠后,也可迟播),中熟偏晚。顶三叶较大,茎秆多蜡粉,秆壁厚有韧性,抗倒伏能力较强。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穗较大,多花多实。丰产稳产,对地力水平适应性较广,总需肥量为中上等水平。

抗性:根系发达,活力强,耐干热风;抗旱;高抗白粉病;耐蚜性;高抗三锈,黄矮病。适应地:山东泰安南李村,宁阳县,济宁,菏泽,枣庄,苏北,皖北,河南一带。

2、小偃107,以绵阳75-20做母本,小偃392作父本杂交。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熟,种子休眠期短,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型紧凑,出粉率高,穗层整齐,灌浆快,成熟时落黄好,口紧不易落粒,结实性好,产量高而稳,耐晚播,适应性广。

抗性:抗倒伏,抗寒,对病害的综合抗性较好,抗条锈病,抵抗赤霉病,感白粉病和叶枯病。适应地:陕西省推广品种。

3、扬麦158,用扬麦4号/St1472/506(郑引一号)杂交。是变种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耐迟播,茎秆粗壮,韧性较好,株型较为紧凑,穗长方形,长芒,有锯齿。灌浆速度快,籽粒大但饱满度稍差,适应性广。

抗性:抗寒性及抗倒伏性优于扬麦5号,耐湿性一般,对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有一定抗性。条锈反应型MS,叶锈和秆锈反应型S,白粉病严重度7级,黄矮病3级,赤霉病抗性MS,根腐叶病MR,根腐穗病R级。

适应地:在长江中下游(江苏,安徽)淮河以南,上海市,浙江省本部的部分地区。

4、阿夫,阿夫原名Funo,原产意大利,于1956年从阿尔巴尼亚引入我国,1957年引入河

南省。

特征特性:弱春性,叶片宽、旗叶短,茎秆粗壮,穗长方型,小穗排列紧密,穗层整齐,穗粒数稍多,籽粒红色;阿夫苗期生长慢,拔节后生长迅速,成穗率高,灌浆速度快。

抗性:抗干热风,高抗条锈病。

适应地:该品种在河南省累计种植面积在150万hm2以上。黄淮麦区(主要是河南省)利用阿夫品种,通过系统选育、辐射、杂交等育种手段,育成品种90多个,已定名17个。

5、扬麦13,原名扬97-65

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熟期与扬麦158相仿。幼苗直立,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长势旺盛,株高85cm左右,茎秆粗壮,耐肥抗倒。长芒、白壳、红粒、粉质。大穗大粒,,每穗结实粒数40-42粒,千粒重40克,容重800g/L左右。灌浆速度快,熟相较好。达到国家优质弱筋小麦的标准,适宜作为优质饼干、糕点专用小麦生产。

抗性:感赤霉病,中感纹枯病、白粉病。耐肥抗倒。

适应地:江苏淮南麦区种植。该品种现推广面积约80万亩,主要集中在沿江及里下河地区。

6、扬麦14,(扬0-139)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用扬麦158和扬麦6号杂交育成的春性中熟小麦新品种。

特征特性:该品种比豫麦18早熟1天;长芒、白壳、长方型穗,子粒红皮、半硬质;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株型较紧凑。属中筋品种。

抗性:耐肥抗倒性较好,抗倒春寒能力一般;接种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抗病性好于对照豫麦18。

适应地:适宜江苏省沿淮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播期以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宜。(江苏农业科技报)

7、扬麦16,(扬0-126)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用扬91F138和扬90-30杂交育成的春性中熟小麦新品种。

特征特性:该品种全生育期与扬麦158相当。长芒、白壳、纺锤型穗,子粒红皮、硬质。幼苗直立,株型较松散。属中筋品种。

抗性:耐肥抗倒性一般。接种鉴定中感赤霉病、纹枯病,抗病性与扬麦158相当。

适应地:该品种参加2001-2003年度江苏省区域试验,适宜江苏省淮南麦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播期以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宜。(江苏农业科技报)

8、扬麦11,品种来源于组合为扬158/3Y.C/鉴二//扬85-85,采用滚动回交与分子标记相结

合育成的高产、抗病、优质蒸煮类专用小麦品种。(以扬麦158为亲本)

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熟期比扬麦158早1-2天。株高95厘米左右,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红粒,皮色淡,半角质。亩有效穗30万左右,每穗36-38粒左右,籽粒大而饱满,千粒重42-45克。该品种丰产、稳产性较好。适宜制作优质蒸煮类食品。

抗性:抗白粉病(含Pm4a),中抗赤霉病,耐肥抗倒性一般,中感一中抗纹枯病,耐湿,耐高温逼熟,灌浆速率快,后期熟相好。中感—感梭条花叶病毒病,中后期恢复快。

适应地:适宜于淮南麦区推广应用,尤其在白粉病高发地区种植更能发挥其抗病增产作用。

9、扬麦15,,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选育的弱筋小麦新品种.2005年9 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春性,中熟,比扬麦158迟熟-2天;株型紧凑,株高80厘米,抗倒性强;幼苗半直立,生长健壮,叶片宽长,叶色深绿;穗棍棒形,长芒、白壳,大穗大粒,籽粒红皮粉质,每德36 拉,籽粒饱满,粒红,千粒重42 克;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每亩30万穗左右。适宜作为优质饼干、糕点专用小麦生产。

抗性:中抗至中感赤霉病,中抗纹枯病.中感白粉病。耐肥抗倒,耐寒、耐湿性较好。适应地:作为优质弱筋专用小麦,该品种适宜在长江下游麦区砂土--砂壤土地区推广应用,在安徽、江苏两省淮南麦区可推广种植。

10、宁麦9号,1994年以陕西省长武县选育的长武131为母本,以山西农业大学选育的晋麦14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冬性,生养期275天左右。幼苗生长习性竖立,叶色深绿,春季返青起身较早,发育快,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高87.9厘米,株型半紧凑。穗型纺锤,每穗小穗14-16个,亩成穗35.2万,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穗粒数36.5粒,千粒重36.3克,容重785-825克/升。

抗性:抗倒性和抗穗发芽中等,抗旱、抗寒性强,抗条锈病和白粉病。

适应地:相宜在甘肃省平凉市的泾川、灵台、崆恫、庆阳市南部及子午岭林缘区种植。

11、宁麦13,品种来源: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宁麦9号系选。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10天左右,比对照扬麦158晚熟1天。幼苗直立,叶色浓绿,分蘖力一般,两极分化快,成穗率较高。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穗

层较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较饱满,半角质。平均亩穗数31.5万穗,穗粒数39.2粒,千粒重39.3克。

抗性:抗寒性比对照扬麦158弱,抗倒力中等偏弱,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

适应地: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省鄂北麦区、河南信阳的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

12、宁麦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品种来源于宁麦9号系选。

特征特性:春性,全生育期210天左右,比对照扬麦158晚熟1天。幼苗直立,叶色浓绿,分蘖力一般,两极分化快,成穗率较高。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较饱满,半角质。平均亩穗数31.5万穗,穗粒数39.2粒,千粒重39.3克。

抗性:抗寒性比对照扬麦158弱,抗倒力中等偏弱,熟相较好。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白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

适应地: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省鄂北麦区、河南信阳的中上等肥力田块种植。

13、郑麦9023,(原名郑州9023)是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高产育种研究室选育。

特征特性:郑麦9023弱春性,幼苗偏直立,叶色深绿,叶片宽大,苗壮,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一般每667平方米成穗35万株左右。株型紧凑,通风透光性好,株高80--85厘米,茎秆粗壮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穗纺形,结实性较好,每穗结实30--35粒。长芒,白壳,籽粒白色、角质,千粒重45--47克,饱满度好,商品性佳。灌浆快,晚播早熟,成熟期较豫麦18早3天左右,穗层整齐,后期熟相好。

抗性:综合抗性较好,耐渍性强,耐肥抗倒。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和陕西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鉴定,高抗赤霉病,属抗扩展类型,高抗梭条花叶病毒病,中抗叶枯病、叶锈病,条锈病,纹枯病轻。[1]

适应地:黄淮麦区南片国家区域试验、长江中下游麦区国家区域试验,并于2002年秋播升入这两个国家区域试验的生产试验,其种植面积位居我国当前优质小麦品种种植面积第一位。

14、豫麦50,,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丰优育种室从中、美、澳等国内外20多个优异资源组成的抗白粉病优质轮选群体中选择优良可育株,并经多年系谱和混合选择育成的优质弱筋抗病稳产小麦新品种。

特征特性:弱春性,分蘖多,耐寒性好,茎杆粗壮。株高85cm左右,亩成穗数40万左右,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0-50克,丰产性好。中早熟,落黄好。大穗,穗长10-15cm,长芒、白粒、粉质。

抗性:高抗白粉病(0-15/10),中抗条锈、叶锈、纹枯病。在国内优质品种中,优质和抗白粉病的结合是最好的。

适应地:沿黄冲积地带及淮南稻麦两熟区偏砂性土壤, 肥力在中等(亩产300-350Kg)水平地区较适, 在晚茬薄地如红薯茬亦可种植。

15、烟农19,原代号烟优361。(以蚰包麦为亲本选育)

品种来源:蚰包麦/6590/洛夫林10/3/7376/4/掖选1号/5/陕农229

烟台市农科院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冬性,幼苗半匍匐,叶片深黄绿色、上冲,株型较紧凑,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生育期245天,比鲁麦14号晚熟1-2天,熟相较好。株高84厘米,亩有效穗数41.9万个,有效分蘖率33.5%,穗粒数34.5个,千粒重36.4克,容重766.5克/升。穗型纺锤,长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较饱满。

抗性:中感条、叶锈病,感白粉病,抗倒性一般。

适应地:山东省

16、淮麦25,品种来源:矮败小麦冬春轮回选择群体。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豫麦49号和新麦18晚1~2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叶小窄直,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株型较紧凑,旗叶上冲外卷,穗层厚,穗多穗匀,结实性好,茎秆有蜡质,长相清秀。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低,外观商品性好。平均亩穗数41.6万穗,穗粒数37.4粒,千粒重38.3克。苗期长势一般,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拔节迟,两极分化快。抽穗期晚,中后期长势较好,后期叶功能期长,灌浆速度快,熟相好。茎秆弹性一般,抗倒伏能力偏弱。

抗性:耐旱性,抗倒伏能力一般,耐后期高温,抗秆锈病,中抗纹枯病,慢叶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条锈病、赤霉病。

适应地:适合在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山东省菏泽地区的中高肥力地块作早中茬种植。

17、豫麦34,郑州市农科所于1982年以[矮丰3号×(孟201×牛朱特)]为母本,以豫麦2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原名郑农7号,1994年省品审会审定通过命名为豫麦34。

特征特性:属春性大穗早熟品种。白粒、角质,千粒重40-45克,穗粒数28-30粒,稳产性好,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优质强筋小麦标准。

抗性:抗干热风,高抗条锈和叶锈病,中抗白粉病,高感叶枯病。抗逆性强,兼抗小麦白粉病、锈病、根腐病、纹枯病、赤霉病等多种病害,抗倒伏性强。

适应地:适于黄淮地区广泛种植。

18、济麦22,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最新育成的超高产、多抗、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

特征特性:半冬性,幼苗半匍匐,中早熟,株高75厘米左右,株型紧凑,叶片较小上冲,抗寒性好,抽穗后茎叶蜡质明显,长相清秀,茎秆弹性好,抗倒伏,抗干热风,熟相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饱满;亩有效穗40—45万穗,穗粒数36—38粒,千粒重42—45克,容重800克/升左右。

抗性:中抗至中感条锈病,中抗白粉病,感叶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

适应地:山东省。品种适应性广、易于栽培和获得高产,对灾害性气候的适应性尤其好,解决了淮北地区小麦品种的安全性问题。

19、矮抗58,品种来源周麦11//温麦6号/郑州8960,由河南科技学院小麦育种中心育成。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幼苗匍匐,冬季叶色淡绿,分蘖多,抗冻性强,春季生长稳健,蘖多秆壮,叶色浓绿。株高70cm左右,高抗倒伏,饱满度好。亩成

穗45万左右,穗粒数38-40粒,千粒重42-45g。根系活力强,成熟落黄好。一般亩产500-550kg,最高可达700kg。

抗性:高抗白粉病,条锈病,叶枯病,中抗纹枯病。

适应地:该品种广泛适应于河北、山东济南以南,湖北襄樊,安徽怀远以北的陕南、河南、安徽、江苏、河北、山东、湖北等区域种植。

20、淮麦28,品种来源:周麦13/新麦9号。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1天,比对照周麦18早熟1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浓绿色,分蘖力较强,成穗率偏低。株高93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宽长、上冲,叶色深绿,植株有蜡质,株行间透光性好。穗层不整齐,穗大穗匀,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腹沟较深、饱满度一般。两年区试平均亩穗数37.4万穗,穗粒数38.7粒,千粒重41.3克。冬季抗寒性较好,耐倒春寒能力较弱。抗倒性中等。较耐高温,熟相好。

抗性:中感条锈病、白粉病,高感赤霉病、纹枯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中感叶枯病,高感叶锈病和条锈病。

适应地: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灌区、山东菏泽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21、蚰包麦,品种来源:包打三百炮/蚰子麦杂交育成。许多品种是由它及其衍生系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属冬性品种,苗期生长缓慢,拔节后生长迅速,开花期长,灌浆期短。幼苗匍匐,茎叶青翠浓绿,生育后期绿叶维持时间长,不早衰。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可达50%以上)。穗纺垂形、顶芒、白壳,穗大而长,小穗着生紧密,每穗结实22~34 粒,千粒重一般32~42g。种子休眠期长,成熟遇雨不易发芽。

抗性:较抗秆锈,中抗叶锈及条锈,耐肥抗倒。

适应地:山东省和黄淮冬麦区。

22、南大2419,品种来源:是从潘希维尔世界小麦品种中择优进行混合选择而成。其原始品种为敏塔那,是意大利中部和北部的早熟优良品种。

特征特性:表现适应性广,较早熟,穗大,粒多,丰产

抗性:抗条锈病和吸浆虫

适应地:长江中下游和南北麦区。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部,湖北,江苏,安徽,四川等省,在陕西南部,云南,贵州等省也有较大面积,江西,湖南,广西,青海,甘肃也有种植。

23、郑引1号,品种来源:St1472/506为亲本,St代号为意大利品系,品系大多秆较矮,抗锈病,穗大多花,但成熟较晚,熟相不好。(与阿夫相比较)

特征特性:属春性,外表颇似阿夫,但秆稍矮较硬,穗稍大,多花多实,晚熟,丰产性比阿夫强,适应性不如阿夫,落黄不好。

抗性:抗条锈病,轻感叶锈病

适应地:河南扩大推广品种,后期再豫北高产地区种植,现在在安徽,湖北,山西,江苏等省也有种植。

24、江东门,是金大2905系选后得到的品种。

特征特性:弱冬性,早熟性传递力强,配合力好,对光照反应迟钝。粒小,穗小,丰产性差,植株偏高,茎秆细软,茎秆成熟时先呈紫色,后转为黄色。后期落黄好。但是不抗倒伏

抗性:感赤霉病和散黑穗病,

适应地:江苏南京

25、小偃54

26、望水白

27、扬麦1号,品种来源:系选阿夫得到此品种。(阿夫系选而得)

特征特性:基本形状与阿夫相似,但比阿夫早2-3天,较耐湿,后期转色正常,熟相好,春性,抗寒性不及阿夫

抗性:抗条锈病,轻感叶锈病,秆锈病,赤霉病。抗纹枯病。

适应地:长江中下游推广品种。在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西等省也有种植。

28、阿勃,是意大利品种。是由奥托诺米亚(意。品种)和丰塔隆科(意)杂交而成特征特性:早熟,产量较高,粒大,饱满,口松较易脱落,适应性广。

抗性:抗条锈病,耐肥抗倒力较强。

适应地:适于长江中下游偏北和部分丘陵地区种植。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河南信阳地区。

29、徐麦25,品种来源:以徐州7904-13-2-2为母本,与河南新乡地区的百农792为父本杂交育成。品种起源是牛朱特。(引自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P159)

品种特性:

抗性:

适应地:江苏,河南

30、鲁麦22

31、火烧头

32、薄地犟

33、陕农229,品种来源:陕西省农科院利用6811(2)与高加索,小偃6号等三个品种(系)复合杂交。(引自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P160)

特征特性:半矮秆,高产,多抗

抗性:

适应地:陕西关中和江苏北部的主要推广品种

34、早扬麦

优质高产稳产多抗小麦新品种_郑麦583

麦类作物学报 2014,34(2 ):封三Journal of Triticeae Crop s doi:10.7606/j .issn.1009-1041.2014.02.24网络出版时间:2014-1- 21网络出版地址:http ://www.cnki.net/kcms/doi/10.7606/j.issn.1009-1041.2014.02.24.html优质高产稳产多抗小麦新品种—郑麦583 收稿日期:2013-07- 16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35B03);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S2010-01-G 03)。第一作者E-mail:caotingj ie893@yahoo.com.cn曹廷杰,赵虹,王西成,胡卫国,陈渝,张改凤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河南省小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黄淮中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河南省小麦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 ) 小麦新品种郑麦5 83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采用“异地种植,品质检测”的方法选育出的优质、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广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2012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2003 ),已申请国家小麦新品种权保护。1 特征特性 1.1 综合农艺性状优 郑麦583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种,成熟期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早0.3d。苗期长势壮,抗寒性较好,分蘖力较强,单位面积穗数多,穗层整齐;成株期株型偏紧凑,穗下节偏短,旗叶半披,株高79cm左右。穗偏大、 均匀,结实性好;籽粒角质,饱满度好。成熟落黄好。产量构成三要素为:每公顷成穗数635.3万,穗粒数32.6粒,千粒重45.0g。1.2 抗逆能力强 郑麦583抗寒性好、抗倒伏能力强,具有一定耐旱性和抗干热风能力。经河南省区试病害鉴定单位河南省农科院植保所2008-2009年度和2010-2011年度在河南省内6点鉴定,表现中抗白粉病、条锈病、叶枯病,中感叶锈病、纹枯病。1.3 品质优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对2009、2011年河南省区试统一抽样(混合样)进行测定。两年度平均:蛋白质15.78%,容重795g·L-1,湿面筋35.2%,降落数值426s ,吸水量59.5mL·100g-1 ,形成时间4.2min,稳定时间7.6min,弱化度49F.U.,沉淀值73.5mL, 硬度65HI,出粉率69.5%。 2 丰产、 稳产性好2008-2009年度参加河南省冬水Ⅰ组区试, 12点汇总,平均产量7 312.5kg·h m-2,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减产3.17%,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8位;因品质测试结果滞后,2009-2010年缺试。2010-2011年度参加河南省冬水Ⅰ组区试,12点汇总,平均产量8 376.0kg·h m-2,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减产1.59%,居15个参试品种的第11位。2011-2012年度河南省冬水Ⅰ组生产试验,11点汇总,平均产量7 770kg ·hm-2,比对照品种周麦18号增产3.8%,居7个参试品种的第5位。 3 适应范围 郑麦583适应于河南省(南部稻茬麦区除外)早中茬中高肥力地种植。 4 栽培技术要点 适宜早中茬地块种植,适宜播期为10月上中旬。适宜播期内基本苗以每公顷180~240万为 宜,晚播可适当增加播量。播前应施足底肥,注意有机肥和氮磷钾配合施用。浇好底墒水,做到足墒下种, 一播全苗;春季管理应推迟,适当控制群体,防止因单位面积穗数过多而发生倒伏。后期注意搞好“一喷三防”,争取粒多粒饱。

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总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的术语与定义、内容与依据、审定指标和评判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 2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品种variety 品种是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2.2 对照品种control variety 对照品种是同一生态类型区同期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已审定品种,具备良好的代表性。 2.3 特征特性character 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包括基本特征特性、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等。 2.4 丰产性yield ability

品种的产量表现,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率及差异显著性表示。 当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产量低于所有品种产量平均值时,应逐点采用相应点的参试品种(含对照)平均值进行产量比较。 2.5 稳产性yield stability 品种产量的稳定性,即品种在地点间和年际间试验中相对于对照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点次占汇总试验点总数的比例进行评价。 2.6 适应性adaptability 品种对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试验点的比例进行评价。 2.7 抗逆性stress resistance 品种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抵御或忍耐能力,包括抗病性、抗虫性、抗旱性、抗寒性、抗倒性等。 2.8 品质quality 品种的营养品质、商品品质以及与加工品质有关的性状。 2.9 生育期maturity 品种从出苗到成熟的时间。 2.10 特异性distinctness 申请审定品种应当明显区别于已受理或审定通过的品

山东优质小麦品种简介

(一)豫麦34号 1、品种来源:郑州市农科所于1982年以矮丰3号╳(孟201╳中株特)为母本,以豫麦2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原名郑农7号,1994年省品审会审定通过命名为豫麦34号,1995年10月获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银奖。 2、特征特性:属弱春性大穗早熟品种。白粒、角质,分蘖力中等,千粒重40—50克,穗粒数28—30粒,株高80cm左右,稳产性好,抗倒伏力强,抗干热风,高抗条锈和叶锈病,中抗白粉病,高感叶枯病。 3、品质状况:蛋白质含量15.41%,湿面筋32.1%,沉降值55.1ml,吸水率62.6%,面团形成时间8.1分,稳定时间10.3分,面包体积732cm3 ,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面包小麦标准。 4、适宜地区及栽培技术:适宜河南省北中部中高产地区中晚茬种植,中北部地区播期以10月15日左右为宜,南部地区亦相应推迟。播量每亩7—8公斤,返青、齐穗期注意喷洒粉锈宁、磷酸二氢钾及氧化乐果。 (二)豫麦35号 1、品种来源:内乡县农科所用(绵阳84—27╳内乡82C6)F1╳豫麦17杂交选育而成,原名内乡184,1995年省品审会审定通过命名为豫麦35号。 2、特征特性:属弱春性中早熟品种,分蘖力强,千粒重42克,穗粒数45粒,株高75cm,籽粒白色,角质、粗秆抗倒,高抗条锈、土传花叶病,中抗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叶锈病。 3、品质状况:属面包用优质小麦,蛋白质含量15.38%,湿面筋33.72%,沉降值38.5ml,吸水率53.6%。面团形成时间7.2分,稳定时间13分,面包体积788cm3。 4、适宜地区及栽培技术:适宜亩产300—500kg水平的高肥水地种植。播期10月10日—30日,每亩产量5—8公斤,重施有机肥,氮、磷、钾、锌配合,高产麦田在小麦生育中后期注意土壤墒情,保证高产需水要求,小麦齐穗至灌浆初期,叶面混合喷施粉锈宁、多菌灵等,可起到防病,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粒重的作用。 (三)豫麦47号 1、品种来源: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于1988年引进新乡市农科所的宝丰7228╳百泉源3199F1代种子经过多年连续单株选择育成,原名丰优3号,1995年获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铜奖,1997年省品审会审定通过命名豫麦47号。 2、特征特性:为弱春性多穗型中早熟品种,千粒重40克,株高75cm左右,分蘖成穗率高,成熟落黄好,耐穗发芽。长芒、白壳、白粒、角质,中抗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中感叶枯病、白粉病。 3、品质状况:蛋白质含量15.68—15.80%,沉降值43.4ml,湿面筋37.8—42.8%,吸水率62.4—63.5%,面团形成时间7.5分,稳定时间13分,评价值68,面包体积771cm3,达到优质面包小麦品质标准。 4、适宜地区及栽培技术:适于豫中北中晚茬中上等以上肥力地块种植,中部地区播期为10月中、下旬,最佳播期为10月15日前后,播量每亩6—7kg,晚播适当加大播量,在管理上应施足底肥,适当补充磷、钾肥,为在较高的产量水平下达到优质,追肥应掌握氮肥后移原则,一般可在3月中、下旬追尿素5—7kg,灌浆期应注意防治蚜虫。 (四)高优503 1、品种来源:从河北省引进,1995年获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铜奖,在河南省新乡市、濮阳市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2、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幼苗壮、分蘖强,株高85—90cm,茎秆弹性好,叶片上冲,粒角质,千粒重40g,表现抗纹枯病、条锈病、白粉病、叶枯病,在豫北地区一般亩产400—550公斤。 3、品质状况:容重828克左右,蛋白质含量16.5%,湿面筋含量34%,沉降值46.4ml,吸水率59%,面团形成时间5.8分,稳定时间13分,评价值64,面包体积715cm3,面包评分87.6,属优质面包小麦。 4、栽培技术:可在黄淮麦区早茬示范种植。该品种分蘖力强,播量不宜过大,适播期10月1日—10日,播量应掌握在5—7公斤为宜;亩施粗肥3—5方,碳铵50—60kg或尿素35公斤,磷肥25公斤,春节前适追肥,拔节后一般不再追肥,以防贪青晚熟。 (五)济南17 原代号924142,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临汾5064为母本,鲁麦13为父本有性杂交,选育而成。1994年4月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 特征特性:冬性,幼苗半匍匐,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47%),亩穗数可达60万,属多穗品种;株型紧凑、叶片上冲,长势和长相好;株高75厘米左右,秆强抗倒;中早熟(较鲁麦14号早熟2天),熟相好;穗纺缍型,穗粒数30—50粒,顶芒,白壳,白粒,角质,千粒重38—42克。据多年测定,籽粒蛋白质含量15%左右(1978年测定17.8%),湿面筋33.5%—39.7%,沉降值39.8—54.7ml,面团稳定时间9—28min,面包体积800—950ml。其综合品质达到美国和加拿大优质小麦品质指标。可用其生产高档水饺、面包、面条(方

高产稳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扬麦12号等

高产稳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扬麦12号等 扬麦12号(原名扬95-76)是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小麦室与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所合作,采用滚动回交与分子标记抗性鉴定技术相结合育成的携抗白粉病基因Pm2+6的抗病小麦新品种。于2001年6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点:该品种春性,株高92cm左右,抗倒性较好。穗近纺锤形,长芒,白壳,大穗大粒,每穗38粒左右。红粒,半角质,千粒重为40g左右,容重每升780g以上。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每667m230~34万穗。产量三要素协调。中早熟,熟期与扬麦158相当,后期灌浆快,熟相较好。 主要特点:(1)高产稳产。在鉴定圃中表现突出,平均667m2产430.Okg,比扬麦158增产8.2%;品比圃中平均667m2产440.Okg,比扬麦158增产7.3%。1996~2000年参加全国南方大区区试、国家冬麦区长江中下游组区试和生产试验:1996~1997年度较对照鄂恩l号增产16.1%,较扬麦158增产3.4%;1997~1998年度比对照扬麦158增产4.82%;1999~2000年度生产试验中在江苏、安徽、浙江、湖北7个试点均表现比对照增产,增幅为0.51%~10.772。在长江中下游麦区范围内多年多点试验,无论丰年还是灾年均比对照增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好的稳产性。(2)抗性强。高抗白粉病,分子标记检测携抗白粉病基因Pm2+6;中抗赤霉病,耐寒性好于扬麦158,耐肥、抗倒性较好。(3)品质优。主要品质指标与扬麦158相仿,适宜制作面条、馒头等蒸煮类食品。(4)易栽培。适播期范围宽,成穗率高,有效穗数多,易争足穗,克服了扬麦158穗数偏少的缺点,生产上好种易管。 适用范围:适宜于长江中下游麦区作为扬麦158的替代品种推广种植,尤其适应于白粉病重发及肥水条件较好的地区。土传病毒重发田块不宜种植。 栽培要点:(1)适期播种,优化群体起点:在江苏淮南麦区适期播种范围为10月20日至11月5日,过早播种,易发生冻害。中等以上肥力田块,适期早播,每667m2基本苗15万左右为宜;缺肥田、迟播,基本苗相应增加。(2)合理运筹肥料,协调群体生长:在中等地力上栽培,667m2产400kg以上,一般需667m2施纯氮18kg左右,在肥料运筹上掌握前促、中控、后攻的原则。缺磷缺钾的土壤需增施磷、钾肥。(3)防治病、虫、萆害:在秋播及早春阶段搞好化除,以控制杂草滋生危害。因高抗至中抗白粉病,一般不需用药防治。根据病虫测报,及时做好赤霉病、纹枯病及蚜虫等病虫的防治。 高产、抗病、优质、早熟小麦新品种扬麦11号 扬麦11号(原名扬96G25)是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小麦室与南京农业大

有关河南省小麦生产状况的调查报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社会调查报告

姓名:吴高杰 学号:10014040 关于河南省小麦生产状况的调查报告 实习时间:2010年3月7日 实习地点:偃师市大口种子推广站 实习主要内容:调查河南小麦生产状况 河南是小麦生产大省,近几年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使我省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小麦总产、单产连续六年创历史新高。为了充分发挥小麦品种的增产作用,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和利用品种,我们在今年全省小麦品种考察的基础上,提出2009年全省秋播小麦品种布局利用意见,供各地选择和利用小麦品种时参考。 一、品种利用情况 据十八个市种子部门汇总统计,全省在生产上利用的品种有92个,其中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57个,超过10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15个,超过500万亩以上的品种有6个。 (一)种植面积500万亩以上的品种 种植面积在500万亩以上的品种依次是:矮抗58面积1325.0万亩,比去年增加560万亩,增幅73.2%;郑麦9023面积709万亩,比去年减少238万亩,减幅25.2%;豫麦49-198(含豫麦49)面积676万亩,比去年增加109万亩,增幅19.2%;周麦18面积626万亩,比去年减少220万亩,减幅26.0%;郑麦366面积552万亩,比去年增加384万亩,增幅228.8%;西农979面积513万亩,比去年增加307万亩,增幅149%。 (二)种植面积100-500万亩的品种 种植面积100~500万亩的品种依次是:周麦16面积438万亩,比去年减少15万亩,减幅3.3%;众麦1号面积278万亩,比去年增加100万亩,增幅56.9%;偃展4110面积271万亩,比去年减少12万亩,减幅4.3%;新麦18面积230万亩,比去年减少275万亩,减幅54.4%;新麦19面积219万亩,比去年增加57

高产稳产耐高温小麦新品种新科麦168

高产稳产耐高温小麦新品种新科麦168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矮抗58/周麦16//洛麦21。由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九圣禾新科种业有限公司共同选育,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独家拥有知识产权。该品种2017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7015),2018年7月获植物新品种权授权(品种权号:CNA20150391.6)。 特征特性:属半冬性大穗型中早熟品种,全生育期230~230.9天。幼苗半匍匐,叶色浅绿,长势壮,冬季抗寒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中等,春季生长稳健,起身早,两极分化快,抽穗早,抗倒春寒能力中等;株型适中,旗叶小、上冲,穗下节长,穗层整齐,长相清秀;株高适中(76~84cm),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较强;纺锤型穗,长芒,结实性好,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根系活力强,后期叶功能好,耐高温,成熟落黄好。产量构成三要素:亩成穗数41.2~42.2万,穗粒数30.6~32.6粒,千粒重48.5~50.3g。 产量表现:2013~2014年度参加河南省水地冬水C组区试,12点汇总,11点增产,增产点率91.7%,平均亩产584.8公斤,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3.54%,显著,居15个参试品种的第4位。2014-2015年度参加河南省冬水D组区试,10点汇总,8点增产,2点减产,增产点率80%,平均亩产528.2公斤,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

5.49%,不显著,居14个参试品种第5位。 2015-2016年度河南省冬水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4.3公斤,15点汇总,14点增产,增产点率93.3%,比对照周麦18增产5.9%,居6个参试品种第2位。 抗病鉴定:2013~2015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接种鉴定:中抗条锈病,中抗叶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感纹枯病,中感-高感赤霉病; 品质分析:2014年区试混合样品质分析(郑州),蛋白质含量14.3%,容重792g/L,湿面筋含量28.4%,降落数值391,吸水量63mL/100g,形成时间2.9min,稳定时间1.8min,弱化度201F.U,出粉率68.4%,沉淀指数58mL,硬度64 HI,白度70.6%;2015 年区试混合样品质分析(郑州),蛋白质含量14.4%,容重808g/L,湿面筋含量29.6%,降落数值406S,吸水量61.8mL/100g,形成时间3min,稳定时间3.7min,弱化度109F.U,出粉率73.1%,沉淀指数64mL,硬度63HI,白度74%。 栽培技术要点: (1)适宜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2)播期播量:10月5~15日,最佳播期在10月8~10日。高肥力地块亩播量7~8kg,中低肥力可适当增加播量,如延期播种,以每推迟3天增加0.5kg播量为宜。6~7寸等行距种植。 (3)田间管理:施足底肥,一般亩施肥量,纯氮12kg,五氧化

2016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2016年最新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近日,农业部公布了《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下面,托普云农为您带来《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全文内容,欢迎浏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 2016年第4号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已经农业部2016年第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8月15日起施行。 部长韩长赋 2016年7月8日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及时地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 第四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品种审定工作监督管理。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完善品种选育、审定工作的区域协作机制,促进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第二章品种审定委员会 第五条农业部设立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设立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负责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建立包括申请文件、品种审定试验数据、种子样品、审定意见和审定结论等内容的审定档案,保证可追溯。 第六条品种审定委员会由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管理、使用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委员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每届任期5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品种审定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2-5名。 第七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办公室,负责品种审定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第八条品种审定委员会按作物种类设立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由9-23人的单数组成,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对本辖区种植面积小的主要农作物,可以合并设立专业委员会。 第九条品种审定委员会设立主任委员会,由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办公室主任组成。 第三章申请和受理 第十条申请品种审定的单位、个人(以下简称申请者),可以直接向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提出申请。 在中国境内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境外机构和个人在境内申请品种审定的,应当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境内种子企业代理。 第十一条申请者可以单独申请国家级审定或省级审定,也可以同时申请国家级审定和省级审定,还可以同时向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请审定。 第十二条申请审定的品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 (二)与现有品种(已审定通过或本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已受理的其他品种)有明显区别; (三)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 (四)遗传性状稳定; (五)具有符合《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的名称; (六)已完成同一生态类型区2个生产周期以上、多点的品种比较试验。其中,申请国家级品种审定的,稻、小麦、玉米品种比较试验每年不少于20个点,棉花、大豆品种比较试验每年不少于10个点,或具备省级品种审定试验结果报告;申请省级品种审定的,品种比较试验每年不少于5个点。

山东目前推广的主要小麦品种及其优缺点

山东目前推广的主要小麦品种及其优缺点 文章摘要粮食安全保障是我国社会经济能否快速、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山东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山东省的气候、土壤适合优质小麦生产。 关键词小麦山东品种栽培 一、山东省气候条件 山东省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冬季多偏北风,寒冷干燥;春季天气多变,干旱少雨多风沙;秋季天气晴爽,冷暖适中。我国小麦品质区划研究和生产示范结果表明,山东省的气候、土壤适合优质强筋和中筋小麦生产。 二、山东省主要推广小麦品种及特性 山东省的小麦以优质专用为目标,主要集中在这两类小麦上。现将部分优质专用小麦品种介绍如下: 强筋类品种: 1.济麦20号(原代号955159)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而成。2003年9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鲁农审字[2003]029号。2004年10月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4011。2004和2005年均被农业部列为主推品种。 (1)特征特性 冬性,幼苗半匍匐,苗色深绿,叶片较窄,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层整齐,2000-2002年两年山东省区域试验平均:亩最大分蘖102.7万个,亩有效穗44.0万穗,成穗率42.8%;生育期237天,熟相中等;株高76.8厘米,穗粒数33粒,千粒重38.6克,容重781.1克/升。株型紧凑,叶片上冲,叶耳紫色,旗叶中长、挺直。抽穗后,茎、叶、穗蜡质重。穗型纺锤,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较饱满,硬质。抗倒伏性中等。经抗病性鉴定:中感条锈,高抗叶锈病,感白粉病。(2)产量表现 2000-2002年参加了山东省小麦高肥乙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507.05公斤,比对照鲁麦14号减产0.78%,2002-2003年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3.37公斤,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8.69%。 (3)品质性状 2003年生产试验,山东省种子站统一取样,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试结果:粗蛋白含量13.23%,湿面筋29.3%,沉降值37.1ml,吸水率58.4%,形成时间8分钟,稳定时间14.9分钟,软化度30FU。 2003年国家黄淮北片区试,由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混样分析,粗蛋白含量14.25%,湿面筋含量31.6%,沉降值54.2 ml,面团吸水率56.4%,形成时间4.9 分钟,稳定时间28.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586BU,拉伸面积126cm2。 (4)栽培技术要点 在全省中、高肥水条件下作为强筋类小麦品种推广利用。适宜肥沃的棕壤、褐土、砂姜黑土及土质粘重的潮土(淤土)种植;在适宜播期范围内早播,最佳播期范围为9月28日-10月15日。鲁西北及鲁北地区适播期9月28日-10月8日;鲁西南和鲁南地区可适当晚播,以10月5-15日为宜。每亩基本苗10-15万,越冬时合理群体为计划亩穗数的1.4-1.6倍,最终成穗38-42万。施足基肥,浇好

关于山东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引种备案

关于山东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引种备案 工作的补充说明 各有关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相关规定,省农业厅下发了鲁农种字[2016]17号文,试行开展引种备案工作。一年来,总的看,工作有序推进,成效良好。但也存在试验不够规范、申报材料不完整、不及时,文件有些规定要求不细致等问题。因此,为充分体现“放、管、服”精神,方便引种者备案,明确各方责任,提高办事效率,现就有关事宜补充说明如下: 一、引种者 引种者为品种选育者、有引种作物生产经营资质的种子企业、拟引种区域有生产经营资质的种子企业。 二、品种适应性试验 试验周期不少于引种作物品种一个生长周期。试验设计、对照品种(见附件1)、调查记载项目等与我省统一组织的同作物同类型品种生产试验相同。抗性鉴定由具有抗性鉴定资质的单位进行,并出具鉴定报告,抗性鉴定种类与我省统一组织的品种试验一致(见附件2)。 三、引种备案程序 引种者需在规定的时间内(棉花、水稻3月,玉米、大

豆5月,小麦8月)向省种子管理总站提交引种品种适应性试验申请(包括引种试验申请表(见附件3),品种审定证书、审定公告、未撤销审定证明,引种者资质证明)和试验方案,经审核同意后,引种者自主安排品种适应性试验。试验完成后,按照鲁农种字[2016]17号文的要求,提交完整的引种备案材料,经审查符合要求的品种,省农业厅予以备案公告。 附件1:山东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对照品种 附件2:山东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性鉴定种类 附件3:山东省引种品种适应性试验申请表 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 2017年11月30日

山东省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对照品种 作物种类对照品种备注 小麦高产组:济麦22 优质组:济南17号旱地组:鲁麦21号 玉米 夏播组:郑单958 胶东春播组:金海5号棉花 中熟组:鲁棉研28号 早熟组:鲁棉研19号 水稻中晚熟组:临稻10号中早熟组:圣稻14 机插秧组:润农11 大豆夏大豆组:菏豆12号

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主要品种

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主要品种 优质小麦是指品质优良具有专门加工用途的小麦。按照国标,优质小麦分为两类,即优质强筋小麦和优质弱筋小麦。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优质小麦的90%以上,是优质小麦发展的重点。 优质强筋小麦是指面筋数量较高、筋力较强的小麦,主要用于加工制作面包、拉面和饺子等要求面粉筋力很强的食品。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与普通小麦标准相比,主要增加了以下指标:小麦粗蛋白、湿面筋、面团稳定时间、降落数值和烘焙评分,这些指标主要是衡量小麦面筋值的含量及质量、小麦蛋白质含量、发酵品质(降落数值)和加工面包食品的质量。 多年来,各地科研机构研制和培育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很多,但推广种植形成规模的品种相对较少。主要有“藁城8901”、“豫麦34”、“高优503”、“济南17”、“野猫”、“格来尼”和“辽春10号”、“小偃54”、“烟农15”、“烟农19”、“滋麦12”、“皖麦33”、“皖麦38”和“中优9507”等。具体如下: (1)“藁城8901”:河北藁城农科所培育。硬质白冬小麦,种植区域主要在河北中部地区的石家庄、保定,特别是石家庄市下属的藁城县以大面积推广种植“8901”为主。2002年5月在山东泰安举行的优质小麦会议中,被评为优质强筋小麦品质第一名。2002年,由于授粉季节降雨,“8901”整体品质下降,面粉厂普遍反映,2002年产“8901”品质低于“豫麦34”。 (2)“豫麦34”:郑州市农科所1982年选育。该品种品质好且产量几乎赶上普通小麦,因此,农民种植积极性高,品种推广种植的区域较广。河南中部郑州、许昌,北部新乡、濮阳、安阳、焦作,东部开封、商丘及周边邯郸、菏泽等地区种植面积较大。河南中北部地区一般在10月15日左右播种。 (3)“高优503”:河北省农科所选育。豫北地区种植较多,而且集中在新乡、濮阳、安阳、邯郸和邢台等地区。 (4)“郑州902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培育,属于硬质冬小麦,大多种植在河南省黄河南部的几个地市,北部新乡和焦作等地区也有种植。 (5)“济南17”: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是山东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深受广东一些面粉厂的欢迎。 (6)“小偃54”:属于硬质冬小麦,是前几年河南省的优质小麦中质量最好的。近年来,品种退化,品质有所降低,该品种亩产相对较低,种植面积和产量近几年急剧减少。

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主要品种介绍

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主要品种介绍 更新时间:2007年10月22日来源: 优质小麦是指品质优良具有专门加工用途的小麦。按照国标,优质小麦分为两类,即优质强筋小麦和优质弱筋小麦。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优质小麦的90%以上,是优质小麦发展的重点。 优质强筋小麦是指面筋数量较高、筋力较强的小麦,主要用于加工制作面包、拉面和饺子等要求面粉筋力很强的食品。国家优质强筋小麦标准与普通小麦标准相比,主要增加了以下指标:小麦粗蛋白、湿面筋、面团稳定时间、降落数值和烘焙评分,这些指标主要是衡量小麦面筋值的含量及质量、小麦蛋白质含量、发酵品质(降落数值)和加工面包食品的质量。 多年来,各地科研机构研制和培育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很多,但推广种植形成规模的品种相对较少。主要有 “藁城8901 ”、 “豫麦34 ”、 “高优503 ”、 “济南17 ”、 “野猫 ”、 “格来尼

”和 “辽春10号 ”、 “小偃54 ”、 “烟农15 ”、 “烟农19 ”、“滋麦12 ”、 “皖麦33 ”、 “皖麦38 ”和 “中优9507 ”等。具体如下: (1) “藁城8901 ”:河北藁城农科所培育。硬质白冬小麦,种植区域主要在河北中部地区的石家庄、保定,特别是石家庄市下属的藁城县以大面积推广种植 “8901

”为主。2002年5月在山东泰安举行的优质小麦会议中,被评为优质强筋小麦品质第一名。2002年,由于授粉季节降雨, “8901 ”整体品质下降,面粉厂普遍反映,2002年产 “8901 ”品质低于 “豫麦34 ”。 (2) “豫麦34 ”:郑州市农科所1982年选育。该品种品质好且产量几乎赶上普通小麦,因此,农民种植积极性高,品种推广种植的区域较广。河南中部郑州、许昌,北部新乡、濮阳、安阳、焦作,东部开封、商丘及周边邯郸、菏泽等地区种植面积较大。河南中北部地区一般在10月15日左右播种。 (3) “高优503 ”:河北省农科所选育。豫北地区种植较多,而且集中在新乡、濮阳、安阳、邯郸和邢台等地区。 (4) “郑州9023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培育,属于硬质冬小麦,大多种植在河南省黄河南部的几个地市,北部新乡和焦作等地区也有种植。 (5)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摘要:小麦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种植面积,居于谷物的首位。本文介绍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播前准备、培育壮苗、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以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1.播前准备 1.1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虫高产优质良种,加快品种轮作。目前,小麦种植品种多、杂乱现象比较严重,多数品种种植时间长,致使品种抗性降低,是近年来小麦病虫害重发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同一地区或同一田块,应加快推新品种步伐和品种轮换,避免多年种植同一品种。 1.2播前整地 播种前需要整地。要求地面平整,大不平小平,地面无坷垃,土壤疏松,通透性好,小麦生育期间无局部积水,耕翻深度一致,蓄水保墒。翻地前亩施优质腐熟农家肥2立方米,以提高地力。有灌水条件的地块,整地要求地面高度差不超过3.3厘米,以利于灌水均匀一致。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作畦栽培,畦宽120厘米,畦高10厘米。 2.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大力推广小麦小窝疏株密植,普及油菜育苗移栽,严格按小麦、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种植。做到深沟高厢,排除湿害,早排水、早开沟,尽量降低水位,降低田间湿度。 2.培育壮苗 一是药剂拌种,用矮苗壮、多效唑、矮壮素、壮丰安等拌种能促根增蘖,用立克秀、纹霉净、辛硫磷等拌种能防治病害虫害,要注意拌种药剂量不能过大,并现拌现播,否则会抑制胚芽鞘出土,影响分蘖优势;二是加强对旺长苗的镇压和对冬春麦苗的覆盖工作。镇压要掌握在晴暖天气,重压旺苗,控蘖促根,控旺促壮,减轻冻害。稻草、有机肥,沟泥等覆盖麦苗,可以起到培肥、增温、防冻、护蘖、除草、壮苗等作用。 3.科学水肥管理

合理施用冬前肥水。冬前肥水是进一步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关键措施。冬前肥水的施用要根据地力、苗情、墒情、气候条件等来决定;重施拔节肥水。具体的追肥时间应根据墒情和苗情而定,一般群体适宜的高产田,宜在拔节初期至中期,对于群体偏大的麦田,宜在拔节中、后期追肥水;浇透孕穗水。孕穗期是小麦一生中需水临界期,此期一定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减少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浇好灌浆水。抽穗灌浆期是小麦需水最多的时期。小麦在扬花后10-15天及时浇灌浆水,以保证生理用水,同时可改善田间小气候,减轻干热风,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质、面筋含量。 3.1施肥管理 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并能使小麦充分吸收各种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元素及其它中、微量元素,促进小麦的增产、增收;合理追肥。根据苗情施拔节肥,小麦分蘖多,苗情好、长势旺,应适当晚追,如果小麦分蘖少,苗情不好,长势弱,应适当早追,有利于拔节并充分提供小麦开花期间磷、钾养分;叶面追肥,每年干热风多发季节,应用0.1%-0.2%磷酸二氢钾叶面喷肥1-2次,每次间隔5-7天,具有抗干热风和补充磷、钾养分的作用,可使小麦增产。 3.苗期化学除草 杂草不仅与作物争水、争光、争肥,导致弱苗,降低抗病力,还是蚜虫、麦蜘蛛等害虫的隐蔽场所,并造成阴暗、高湿环境,利于各种病虫害发生。因此没有进行播前除草的田块应进行苗期除草,苗期除草要注意药剂的安全性,避免伤及禾苗,阻碍其生长。在小麦二叶一心期进行化学除草,可用10%骠马乳油40ml或50%麦乐宁可湿性粉剂150克或20%必除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均匀喷雾。 三、重大病虫危害症状与防治方法 1、小麦条锈病:小麦锈病俗名“黄疸病”,是小麦生产上毁灭性病害,流行速度快,危害大。它属远距离空气传播,河谷、风口地带发生严重,所以要加强田间检查,及时、准确掌握该病发生情况,在发病初期必须封锁消灭发病中心,及时用药防治,控制早期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的术语与定义、内容与依据、审定指标和评判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品种审定。 2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品种variety 品种是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2.2 对照品种control variety 对照品种是同一生态类型区同期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已审定品种,具备良好的代表性。 2.3 特征特性character 品种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包括基本特征特性、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等。 2.4 丰产性yield ability 品种的产量表现,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的百分率及差异显著性表示。 当区域试验对照品种产量低于所有品种产量平均值时,应逐点采用相应点的参试品种(含对照)平均值进行产量比较。 2.5 稳产性yield stability 品种产量的稳定性,即品种在地点间和年际间试验中相对于对照品种产量的变化程度。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点次占汇总试验点总数的比例进行评价。 2.6 适应性adaptability 品种对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以品种在试验中比对照品种增产试验点的比例进行评价。 2.7 抗逆性stress resistance

品种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抵御或忍耐能力,包括抗病性、抗虫性、抗旱性、抗寒性、抗倒性等。 2.8 品质quality 品种的营养品质、商品品质以及与加工品质有关的性状。 2.9 生育期maturity 品种从出苗到成熟的时间。 2.10 特异性distinctness 申请审定品种应当明显区别于已受理或审定通过的品种。 2.11 一致性uniformity 申请审定品种经过繁殖,除可以预见的变异外,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一致。 2.12 稳定性stability 申请审定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或者在特定繁殖周期结束时,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保持不变。 3 内容与依据 3.1 审定内容 品种的特征特性、生育期、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品质、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等。 3.2 审定依据 3.2.1 特征特性、生育期 以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调查记载结果和DUS测试结果为主要依据,并参考申请审定时提供的材料。 3.2.2 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 以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结果为主要依据。 3.2.3 抗逆性、品质

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_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及时地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规范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消费安全和用种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非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五种主要农作物以外的其他农作物。 第三条国家对部分非主要农作物实行品种登记制度。列入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的品种登记,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农业部制定和调整非主要农作物登记目录,发布列入登记目录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申请表,建立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品种登记平台)。 第五条农业部负责全国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具体工作由全

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承担。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品种登记受理、申请文件审查,具体工作由省级种子管理机构承担。 第二章申请、受理与审查 第六条品种登记申请实行属地管理,单位在注册地、个人在户口所在地,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提出登记申请。申请品种登记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申请者),应当在品种登记平台上实名注册。 一个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只能在一地申请登记。 第七条一个品种由两个以上申请者分别提出品种登记申请的,最先申请的为申请者;同时申请的,最先完成该品种育种的人为申请者;具有植物新品种权的品种,还应当经过品种权人的同意。 第八条在中国境内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场所的境外机构、个人在境内申请品种登记的,应当委托具有法人资格的境内种子企业代理。 第九条申请登记的品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 (二)具备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

2018-2019年度河南省种子协会小麦品种比较试验汇总结果(

组别序 号 品种名称 比CK 晚熟 (天) 亩产 (kg) 比CK 增减 (%) 增产 点数 增产 点率 (%) 严重 倒伏 点率 (%) 总 位 次 条 锈 病 叶 锈 病 白 粉 病 纹 枯 病 赤 霉 病 南部组1瑞泽918-1.0 464.0 11.2 7100.0 0.0 1MR MR MR MS HS 南部组2偃高162 1.0 463.2 11.0 7100.0 0.0 2MR HR MR MS HS 南部组3丰皇98 2.1 461.7 10.7 7 100.0 0.0 3MR MS MS MS HS 南部组4联邦6号 2.4 454.6 9.0 685.7 0.0 4MR MR MR MS HS 南部组5方麦1660.6 453.7 8.8 571.4 0.0 5MS HR MS MS HS 南部组6硕麦9号 1.1 448.4 7.5 571.4 0.0 6MS MR MR MS HS 南部组7裕麦168 1.1 447.2 7.2 571.4 0.0 7MR HR MR HR MS 南部组8漯丰916-1.3 445.3 6.7 685.7 0.0 8HS MS MR MS HS 南部组9中植09140.6 439.6 5.4 685.7 0.0 9MR MR MR HS HS 南部组10西农132 1.7 434.3 4.1 342.9 0.0 10MR HR MR MR MS 南部组11西农66 2.1 431.9 3.5 685.7 0.0 11MR HR MR MS HS 南部组12天民1860.9 431.3 3.4 571.4 0.0 12HS MS MS MS HS 南部组13信麦2180.0 426.2 2.2 571.4 0.0 13MS MS MS MS HS 南部组14泛育麦27 2.1 423.7 1.6 457.1 0.0 14MS MS MR HR MS 南部组15春华999 1.6 423.1 1.4 457.1 0.0 15MS MS MS MS MS 南部组1609(24)3- 1-4 0.6 422.0 1.2 457.1 0.0 16MS HR MS MS HS 南部组17保群1050.4 418.0 0.2 457.1 0.0 17MR MR MR MS HS 南部组18赛德麦6040.4 417.6 0.1 342.9 0.0 18MS MR MR MR HS 南部组19先麦160.1 416.9 -0.1 457.1 0.0 19MS MR MR MS MS 南部组20仁麦36 2.9 415.1 -0.5 342.9 0.0 20MR HR MR MS HS 南部组21金粒829-0.4 412.9 -1.0 457.1 0.0 21MR HR MS MR MS 南部组22连麦5号0.1 411.9 -1.3 457.1 0.0 22MR HR MS HR MS 南部组23西农151 2.3 410.8 -1.5 342.9 0.0 23MR HR MR MS HS 南部组24封育麦6号0.3 409.8 -1.8 342.9 0.0 24MS MS MR MS HS 南部组25濮麦137 2.0 407.1 -2.4 342.9 0.0 25MS MS MR MS HS 南部组26森科506 2.7 406.6 -2.5 457.1 0.0 26MR HR MS MS HS

强筋小麦品种简介

龙麦30(龙97-7146)品种名称: 龙麦30(龙97-7146) 审定编号: 蒙认麦2006001号,2004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黑审麦2004001。 品种来源: 海拉尔农垦(集团)农牧业管理部,黑龙江省农科院育种所小麦室,以龙90—05098为母本,龙90—0635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 幼苗:幼苗直立,生长慢。植株:株高85—90cm,秆强,分蘖及成穗能力强。穗:纺锤型穗,长芒,穗层整齐。籽粒:红色,子粒饱满,角质粒,千粒重在35—38g左右。品质:2005年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测定,蛋白质含量15.9%,湿面筋含量34.4%,沉降值47.33ml,吸水率62.0%,面团稳定时间12.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77.3EU,延伸性19.6cm,降落值310S,面包体积780ml,面包评分76.5。 产量表现: 2005年参加内蒙古东部旱作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33.69kg/亩,比对照龙麦26增产12.24%,平均生育期89天,比对照龙麦26早4天。 栽培要点: 种植密度42—45万株/亩;一般施纯N 4—5kg/亩,纯P2O5 4—5kg/亩,纯K2O 2—3kg/亩较为适宜。N肥的追肥方式以2/3作底肥,1/3作种肥和后期叶面追施。 种植区域: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岭北地区种植。 师栾02-1 审定编号:国审麦2007016 品种名称:师栾02-1 选育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栾城县原种场 品种来源:9411/9430 省级审定情况:2004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1天左右。幼苗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72厘米左右,株型紧凑,叶色浅绿,叶小上举,穗层整齐。穗纺锤型,护颖有短绒毛,长芒,白壳,白粒,籽粒饱满,角质。平均亩穗数45.0万穗,穗粒数33.0粒,千粒重35.2克。春季抗寒性一般,旗叶干尖重,后期早衰。茎秆有腊质,弹性好,抗倒伏。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抗病性鉴定:中抗纹枯病,中感赤霉病,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秆锈病。2005年、2006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803克/升、786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6.30%、16.88%,湿面筋含量32.3%、33.3%,沉降值51.7毫升、61.3毫升,吸水率59.2%、59.4%,稳定时间14.8分钟、15.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654E.U、700E.U,拉伸面积163平方厘米、180平方厘米,面包体积760平方厘米、828平方厘米,面包评分85分、92分。 产量表现:2004~2005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1.7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0.14%;2005~200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91.5公斤,比对照石4185减产1.21%。2006~200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0.9公斤,比对照石4185增产1.74%。 栽培要点:适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0万~15万苗,后期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 9369洲元. 审定编号:鲁农审2007040号 选育单位:山东洲元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