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业化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93.04 KB
- 文档页数:1
日本城市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国际观察日本城市化的特点■田庆立宋志艳及对我国的启示内容摘要:在日本的城市化进程中,通过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积极加强城市环境治理,构建市民参-9机制,注重协调和解决农村r-7题,走出了一条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的城市化之路.日本的城市化举措对解决目前我国面临的城市化问题富有诸多有益启示.关键词:日本城市化进程特点启示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日本与当前我国一样也经历了一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日本的城市化发展最终走出了一条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的城市化之路.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深入探索和借鉴日本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日本城市化始于明冶维新时期.伴随工业化的推进而逐步发展1868年.日本第一产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87. 9%.第二产业只占4.1%.全国只有为数很少的城市.随着重化工业的飞速发展.港口工贸城市和滨海工业区相继出现,并向京滨,阪神,中京和北九州集聚.20世纪20年代以后.日本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入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区域集中.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由1920年的18%上升到1940年的35%.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临海地区工业用地的开发,大城市周围新开发区工业的集聚.极大地加速了日本城市化进程.日本城环渤海经济膝望2Ol1年第8期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由1950 年的37.3%上升到1975年的75.2%.出现了年轻人大批流入大城市而造成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和地区间差距拉大的现象.直到1975年以后.随着工业增长速度减缓.城市化进程日趋成熟.日本人口向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状况才趋于改善1980—1984年间.由于出口型产业进一步向港口工贸大城市靠拢,日本再次发生了人口向东京圈聚集现象.这不仅没有改善东京圈的工业布局和居住环境.而且加剧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加之日本大城市人口集中, 地价上涨,土地利用受到限制,劳动力减少及工资提高等因素.使市区居民和企业离开市中心向周围城郊迁移.大城市四周人口剧增.新城市不断出现以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了城市群.即出现所谓”郊外都市化时代”.同时.由于市区人口流向郊区.市中心区人口减少. 加上近年来日本大企业进一步加速转向海外生产.更快地形成了大城市的所谓”空洞化”现象.其中尤以东京都最为明显.另一方面.由于地区中心城市工业已有相当规模.工业高新技术含量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和生活条件与特大中心城市方面差距缩小.因而地区中心城市活力增强,城市入口迁入超过人口迁出.日本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制定合理城市规划为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日本根据形势的不断变化制定了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以解决城市化发展中产生的问题1962年.为了缩小地区间差异,防止城市过大化.促进地区间均衡发展.日本开始实行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分散工业布局,指定了新产业城市和工业特区随后.为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过疏”和”过密”问题. 于1969年,1977年制定了新发展计划针对东京”一极集中”的现象,日本政府~1987年制订了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fi7国际观察计划》.以建设国际化的多极分散型国土为中心目标.把全国划分为10个地区.针对各地区的特点.提出了今后地区建设的基本方向及地区中枢城市,核心城市的重要功能: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地区之间的协作关系,地区总体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1998年出台的第五个综合开发计划是为了解决少子高龄化问题对城市化的影响总之.日本制定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根据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问题.相应地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很值得我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借鉴2.积极治理城市环境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认识的深化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日本进行了全面的环境治理工作不仅采用各种科学技术降低污染.而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从法律角度加大环境冶理力度.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气污染,水质污染以及自然环境的破坏,城市生活垃圾的增多.城市热岛效应等各种各样的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1993年日本制定的《环境基本法》确立了新的环境政策方针.将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污染以及全球环境恶化等问题全部纳入法律体系同时,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以节约资源,促进资源再利用为宗旨的环境保护措施,提出构建以抑制资源消费量,减少对环境压力为目的的”循环型社会”的构想.2000年6月制定了《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在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国民从自发的反对公害运动发展成为有组织的,全国性,跨领域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面对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城市中的居民组成有组织的团体.在宣传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同时.积极开展反对汽车尾气排放,反对交通工具所造成的噪音污染等运动.20 世纪90年代.日本国民针对国内的环境政策提出改革意见.向政府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随着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的不断推动.日本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宣传和推进环境保护事业许多市民义务清理住宅附近的河流.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3.构建市民参与机制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大气和水体污染, 地面下沉,景观受损,废弃物散乱等社会公害问题,严重破坏了城市环境, 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和生理健康面对这种状况.各级城市政府开始正视经济高速发展给城市生活和城市建设带来的负面效应.反思以前片面注重产业发展,忽视环境质量的发展模式.逐步确立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开发,保护并举的城市建设方针.明确了市民参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开始构建市民参与机制.关西地区的神户市为了阻止城市公害蔓延和解决随意性开发问题,神户市政府在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同时,反复调查研究.分析现状.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城市景观,城市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引导市民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20世纪80年代前后,市政和环渤海经济膝望2011年第8期国际观察城建部门又进一步加强指导.在许多城区及街道.陆续成立了”市民城镇建设协议会”.这些协议会主要分担街道,居住区,水际空间和绿化空间管理.参加有关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研讨.参加居住区住宅咨询.参与各种城镇建设学习会,报告会.协同政府实施各种城市法规和推进城市街区建设.在市民参与的初级阶段市民意识,法律观念和组织程度都不太高的情况下.市政府的规范化引导.为神户市民参与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制前提.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城市更新与开发,景观形成与保护方面.取得了引入瞩目的成果.因而.神户一跃为城市景观营造方面较有影响的城市4.注重解决农村问题在城市化中期既要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又要协调好城市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促进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另一方面在城市化过程中,要制定土地保护法规.严格控制土地的流失,制定农业支持政策.促进环渤海经济睬望2011年第8期资本,技术向农业部门投入.从而确保农业生产的发展.日本在城市化中后期注意到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制定了大量法律促进农村发展.如在扶持山区农村及人口过疏地区经济健康发展方面的法律,包括《过疏地区活跃法特别措施法》,《半岛振兴法》,《山区振兴法》, 《大雪地区对策特别措施法》及《离岛振兴法》.确保劳动力充分就业及向农村地区引进工商产业的法律主要包括《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新事业创新促进法》及《关于促进地方中心小都市地区建设及产业业务设施重新布局的法律》等.日本城市化进程对我国的启示l制定法律体系和发展规划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和水平提高.关键在于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法律保障全国城市规划的制定应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性.既要考虑将来的长期目标.同时根据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应对,促使大,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协调发展,形成合理,有序的城市发展体系片面强调发展大城市或小城市都是不恰当的在加强对重点小城镇建设和合理布局的同时.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是必要的,适时的.有利于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环境的治理与保护2.积极借鉴市民参与机制市民参与机制对推动我国的城市化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诸多借鉴.有效地调节市民参与的尺度.发挥市民参与的积极作用.无疑是城市发展的不竭活力之源.在市民参与的初级阶段.依法行政色彩较为浓厚.市民素质,参与意识,组织程度,法制观念十分薄弱.针对这种情况.许多日本地方政府在建立健全城市法规制度上加大了力度,规范和引导市民走进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并运用”推,拉,背”等ECONOMICOUTLoOK1_HEBOHAfSEA 多种拉动方法.支持和援助市民参与城市建设.使市民参与过程成为城市建设法规的实施过程虽然这是一种被动式的市民参与.但应该说这是走向市民主体参与的过渡途径3.注重全方位协调发展日本城市化过程中充分顾及到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环境问题,农村问题等的协调与平衡发展.为解决大城市膨胀问题.加强了地方城市的生活设施建设,逐步把中小城市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与大城市相当的水平.日本政府有计划地引导大城市的工业企业向中小城市转移,并建立全国性的交通网络和通信网络,并从协调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生活环境三要素出发.通过在日本全国建立200—300个”定居圈”.创造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的,具有安稳和舒适感的综合性居住环境.这一政策性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业布局过于集中以及人口过密,过疏的矛盾日本城市化的全方位协调发展模式.为解决我国城市建设中面临的生态和环境和城乡矛盾等问题.寻求新的城市发展路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参考资料1.马裕祥.日本城市化及其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J].浙江经济,1997,3.2.高强.日本美国城市化模式比较[J].经济纵横,2002,3.3.范作申.日本高速发展时期的城市问题与对策[J].日本学刊,2004,4.4.顾杨姝.二战后日本人口城市化及城市问题研J].西北人13’,2006,5. 5.吴玉兰.日本城市建设中的市民参与机制——以关东关西地区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2003.2.6.邹丽艳.日本城市化对我国的借鉴[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4,4.(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责任编辑:刘桂素。
日本经济发展三个时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马 世 杰(昆明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 昆明 650093)摘 要:就发展阶段而言,中国经济现状与日本70年代的初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以此为参考,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在70年代初期解决一些经济问题的可行之处。
进入对日本80年代中后期泡沫经济的研究则引发了中国是否会重蹈日本80年代覆辙的思考。
随后,简介90年代日本的长期萧条来看待已经出现的中国萧条论。
最后,整体回顾日本经济发展经历的过程:从70年代初期的繁荣到80年代中后期的泡沫形成、破裂到90年代的长期萧条,我们能得到一些关于宏观调控、金融安全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相似; 泡沫经济; 萧条; 宏观调控目前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出现了泡沫,并且和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相似,这种判断的潜台词认为,中国如果不防止泡沫的出现,将可能出现类似日本的长期萧条。
但是,通过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三个具有特点的时期进行研究分析,我们会发现:首先,当前中国经济现状与日本80年代中后期存在的差异太大,具有明显的不可比性,相反,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倒更像日本上世纪70年代初的经济状况;其次,由于发展阶段和宏观调控政策的不同,中国不会重蹈日本80年代的覆辙;再次,我们现阶段讨论中国经济萧条有些杞人忧天,为时过早。
最后,我们纵观从繁荣到泡沫到萧条日本经济走过的轨迹,我们能得到了一些启示和思考,比如:宏观调控的教训,金融危机的预防还有对当前一些问题应抱有的积极看法。
一、与我国经济现状相似的7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一)、我国经济现状与70年代初期的日本经济更为相似。
首先,不可否认当前我国与日本80年代中后期的泡沫经济,有某些相同之处。
例如,从表面上看来,宏观经济都表现良好,投资和出口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外汇储备迅速增长,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重处于较高水平,汇率升值、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价格猛涨等。
但是通过关键的发展阶段对比,体现出来的更多是差异。
日本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内容摘要: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
“三农”问题和如何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日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情况与我国类似,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鉴经验。
本文从劳动力的流动角度分析日本现代工业部门扩张和二元转换的关系,以及如何顺利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并进一步探讨了日本成功的经验。
这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探讨的问题。
我国农业部门比重较大且落后,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关键。
目前我国处于农村人口占多数、农民收入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的发展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协调工业和农业发展以及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二元经济的国家中,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经济中心逐渐由传统的农业部门移向现代工业部门,形成一元经济。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两部门之间的劳动力的流动逐渐促进现代工业部门的就业和产出来衡量。
在对劳动力的配置过程中,农业劳动力比重越高,农业现代化程度越低,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越明显;农业劳动力比重越低,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越不明显甚至完全消失。
在过去的100多年时间里,英国、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二元经济的转换。
其中日本以小农户为主的农业家庭经济与中国的农业国情极为相似。
日本也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全国总人口约为1.2亿,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046km2。
因而研究其工业化过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仍然占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现实背景:二元经济结构与我国“三农”问题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代“资本主义部门”和传统“非资本主义部门”同时并存的经济现象。
1938年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在《曼彻斯特学报》上发表了“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论文,在经济学界第一次对二元经济的内涵以及基本特征进行系统性的表述。
战后日本经济复兴的原因和对我国的启示作为法西斯国家的日本,在对中国进行长达8年的军事侵略后,于1945年8月15,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争的失败使日本经济处于崩溃恶边缘,综合实力大幅度下降。
与1935年相比,1945年日本矿业下降59%,工业降至38%,按损失率计算,船舶损失88%,工业机器设备损失34.3%。
战争使日本死亡185万人,由于战后的复员军人以及军工产业的消除,日本出现600万的失业人口。
庞大的失业人口给战后日本社会的稳定造成了隐患,由于粮食减产,日本人民的基本生活不能得到保证。
再加上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对于日本经济的复兴,许多日本民众都不报希望。
但是,日本并没有沉溺于失败中不能自拔。
仅仅经过20多年的努力,日本的经济就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在1967年超过英法,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仅落后于美国的经济强国。
究其经济快速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根据国情制定了适合国家发展的政策。
首先,进行了农地改革,解散财阀等措施,废除了封建思想在日本的统治地位,废除封建制度,转轨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其次,日本政府坚持集中领导,实行国家干预经济以及国家垄断的制度,在各个发展时期,制定不同的发展计划和方向,循序渐进,保证经济稳步有效的发展。
再次,日本利用自身的岛国优势,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以及战后资源价格低的优势,制订了以加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高储蓄率为战后日本发展提供了资金。
由于战败的洗礼,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日本人民养成了勤俭节约,低消费高积累的好习惯。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大部分来自于居民的储蓄,而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的节约,又进一步促进了储蓄率的上升,从而促进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稳定发展。
3.重视教育,培育人才。
日本推行教育体制改革,轻思辨重实用,增加义务教育的年限,并加大教育投入,同时做到人尽其才,学以致用。
日本近代化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王杨柳
【期刊名称】《文明与宣传》
【年(卷),期】2000(000)010
【摘要】日本作为东瀛岛国,直到19世纪中叶还师法中国,沉睡在“锁国”梦中。
但是,在“明治维新”后的短短一个世纪里,它竟崛起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能够和那些发达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并驾齐驱,甚至让号称世界霸主的美国正目以视,回过头来学习日本的管理、学习日本的文化。
日本人修成了什么正果?掌握了什么法宝?仅用一百年的时间走完了欧美各国花费二、三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走完的路。
我们认为,日本明治天皇以后所构建的资产阶级新政权学习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开国进取”的开放政策,促使传统思想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断融合是近代日本成功的重要原因。
日本的近代化实质上就是经济的工业化,因此,它
必须建立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工业文化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王杨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国外水电发展概况及对我国水电发展的启示(四)——瑞士水电发展及启示 [J], 贾金生;郝巨涛
2.国外水电发展概况及对我国水电发展的启示(五)——印度、越南水电发展及启示[J], 贾金生;徐泽平;冯明珲
3."石油科技发展启示录"系列报道之三我国陆上油气地质科技发展的回顾与启示[J], 吴震权;宋建国
4.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看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美国FDI的快速发展对我国FDI发展的启示 [J], 李丽
5.日本近代化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J], 王杨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应对产能过剩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当前,我国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这是许多市场经济国家普遍经历过的问题。
当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中,都先后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时期,以各自策略有效地化解了经济发展中的产能过剩问题,其中日本经验做法比较典型。
本文对日本应对产能过剩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产能过剩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C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3一、日本应对产能过剩的历史经验二战以来,日本在经济恢复性建设过程中经历了多次产能过剩周期和危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主要通过产品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日本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也从1946年的10%左右迅速提高到1960年的38.8%。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启动内需来化解产能过剩危机。
适时调整产业政策,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消化过剩产能,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引入了“最低工资制”,扩展了社会保障,完善养老保险金,提高健康保险付给率等,启动内需成为消化产能的重要渠道;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通过大规模海外投资,将国内制造业产能向海外转移。
借势日元升值,日本国内传统制造业企业加快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投资,向海外转移过剩产能;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泡沫经济破裂后,提出了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知识密集产业。
(一)第一阶段: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面对战后国内需求疲软的现状,日本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产业,重点是煤炭、钢铁、化工等原材料工业。
在此期间,推行了以增进本国重化工业国际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贸易保护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对外征收结构性关税,严格限制化学、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及机械等产品的进口;对内则采取鼓励出口的优惠融资制度,实施出口振兴税收制度和出口保险制度,积极协助日本重化工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一、引言当前,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阶段,但农业现代化依然是“四化”同步发展中的短板,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
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科学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历史任务。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以此为契机,全国社会各界掀起了一股“乡村振兴”的研究与实践热潮,而农村改革发展也迎来了各种扶持政策密集出台的“窗口期”。
然而,国家幅员辽阔,地域差异大,如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以形成有效的路径与模式,这是当下政界和学术界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乡村凋敝的必然回应。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走向衰弱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当然,城市化不等于消灭乡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并不意味着乡村文明的消亡。
纵观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如欧美、日本等都经历了乡村由衰弱走向复兴的演变过程。
这些国家在工业文明达到一定高度后,如何重振乡村,如何实现乡村的全面复兴?他国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哪些启示意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尤其是东亚地区的日本和韩国,与欧美不同,这两个国家在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农业特征、历史文化等方面与中国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乡村振兴的路径与经验可为我国学术界提供难能可贵的研究样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情,科学总结和借鉴其他国家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对于探寻我国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基于此,本文将对日本、韩国乡村振兴的政策路径及其经验进行梳理与探讨,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对我们的几点启示一、发达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与政策启示发达国家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引领者,其国家发展战略与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总结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 践行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发达国家普遍较早实行市场经济改革,引导市场经济茁壮成长,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而我们也应该秉持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将市场经济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促进市场焕发更大活力。
2.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朝着高端制造业、服务业等高附加值方向转型。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积极引导产业升级,向高端制造业、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型。
我们也应该坚持转型升级的方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3. 加大投资力度,优化资源配置。
发达国家重视投资的重要性,积极引导资本流向高效经济领域,解决扩大内需的问题。
相对而言,我国投资力度还有待加强,应该加大对重点领域的资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
4. 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行业领先品牌。
而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更多的关注应该放在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上。
5. 注重加强人力资本的培养,提高劳动力素质。
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积极鼓励教育、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工作技能。
在我国,也应该注重培养优秀的人才,提高整体竞争力。
二、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启示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先进性和示范性,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启示,如下:1. 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实现多层次保障。
发达国家社会保险覆盖面广,能满足不同阶层、不同收入的保障需求,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多层次保障体系。
我国也应该加大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力度,完善制度,实现全民覆盖。
2. 加强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的普及和均等化。
日本产业管理及对中国产业发展启示文章摘要:二战日本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但是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日本经济已经恢复并得到飞速发展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
纵观日本的经济发展,产业管理的强大优势是其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制订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
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它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发展经验,采用高端的管理模式。
中国产业发展正处于上升期,但是现状并不十分乐观,作为邻国我们应当放下姿态,积极学习日本在产业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海纳百川,为本国经济建设提供先进高效的管理理念,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日本崛起产业管理产业政策产业规制行业管理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恢复和腾飞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与日本的产业管理是密切相关的。
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日本总结出了适合自己本身特点的一套管理制度,在产业政策、产业规制以及行业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战略优势。
中国产业发展也正处在发展阶段,但是总的看来,发展的后劲并不足,速度和质量上也并不理想,因此,学习日本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产业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日本产业政策及其借鉴产业政策的本质是国家对产业经济活动的主动干预,日本产业政策的历史也相当久。
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就已经明确提出了“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口号,并由政府直接出面创办了一大批官营的近代企业,给民间产生示范作用,鼓励民间私有产业发展。
1870年,日本设立工部省,有组织的执行产业技术政策。
中国的产业政策源于封建社会,但是仅限于农业生产发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日本产业政策中最具优越性的是产业合理化政策,是世界上最系统、最广泛和最富有成效的政策体系,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产业合理化法规。
日本政府在石化、汽车、钢铁、炼铝造船等行业都推行过产业合理化政策,通过引导和支持这些产业的骨干企业进行改组、联合和协作,加强了专业化和协作的程度,从而增强了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日本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提要本文介绍了日本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特点,并详细分析了其历史经验。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本文认为日本产业政策对我国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日本产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和特点产业政策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产业政策,是指“影响该国的产业结构的所有政策”。
日本产业政策二战后就开始出现,并随着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幻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战后复兴时期(1946年~1960年)。
二战后,日本经济体系受到严重打击,面临恢复生产、重建经济秩序、恢复物价稳定等任务,同时与世界的经济联系也有待恢复。
这一时期产业政策应用得最为广泛,并为以后各期的产业政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产业政策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体现为产业立国,希望通过重要产业的复兴来推进整体经济增长和重新启动工业化过程,重点支持了钢铁和煤炭两个基础产业的发展。
产业政策体现为“倾斜生产方式”。
在第二阶段,开始采取“产业合理化”政策,希望通过引进技术、降低成本来促进工业的发展。
日本的产业政策开始以法规的面貌出现,重点支持了钢铁、煤炭、海运、电力、石化、合成纤维等行业。
这一时期,日本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资本缺乏,缺乏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对外国原材料及技术严重缺乏。
(二)高速增长时期(1961年~1970年)。
岸信内阁的《新长期经济计划》(1956年~1962年)第一次提出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一项基本政策。
而池田内阁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年~1970年)继续该政策,并提出实施重化学工业的具体计划,并开始采用筱原两基准原则来筛选重点发展的产业,同时以包括政府、民间企业与学者的产业结构审议会成为承担产业结构制定的主要机构。
在这一时期,日本企业面临着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出现了反对市场过度竞争,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讨论。
虽然同时也采用其他的政策手段,但产业组织政策的推行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特征。
日本现代化进程及其对我国现代化的启示作者:丁婧来源:《价值工程》2013年第13期摘要:日本和中国都属于后发外生性现代化国家,因此现代化的发展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本文概述了日本现代化发展历程以及其不平衡性的特点;家庭关系及中间阶层的变化,从中归纳了可以为中国所参考的一些做法:大力建设法治;组建强大的国家政权;特别是针对不断拓展的城乡二元结构,要把对农村的政策作为重点。
Abstract: As latecomer modern countries, there are certain similaritie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process and feature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Japan: imbalance in modernization; changes in middle class as well as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then it draws out what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can learn from: To promote the legalization construction; build a strong government; especially to increase policy tilt to rural areas against the widening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关键词:日本;现代化;进程;启示Key words: Japan;modernization;process;revelation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328-02————————————作者简介:丁婧(1990-),女,山西运城人,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发展研究。
发达国家工业化成功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在漫长的传统农业时代,世界各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普遍贫困。
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世界经济飞速发展,西方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目标,步入工业经济时代。
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国家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的跨越。
也就是说,西方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转换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而逐步实现的。
因此,总结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成功经验对新世纪加快我国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筒要回顾1、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大多数西方国家走上工业化道路,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
18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大多处于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时代,生产技术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劳动生产力低下,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的严重制约,发展水平落后于当时的亚洲特别是中国,人民生活大多处于贫困状态。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率先进行了产业革命,机器生产迅速取代手工工场,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以机械制造业为梭心的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工业逐步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
但是,由于英国政府实施机器输出禁令,西方国家大规模的产业革命难以展开,资本主义生产力并未得到迅速发展。
随着19世纪20年代英国机器输出禁令的解除,法国、德国、美国等国相继步人工业化发展历程,其他西方国家也凭厝产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逐步走上了工业化发展道路。
西方国家到19世纪70年代初,人民生活基本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生活目标的跨越。
2、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大多数西方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人民生活实现从小康到小康社会的跨越19世纪70年代由电力的发明和应用引发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电机、电动机在生产上得以广泛应用,生产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在其推动下,国际资本等要素大量流动,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西方国家逐步形成了以重工业、新兴工业和化学工业为主导的、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相继实现了工业化目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30%以下,工业、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人均GDP大多超过30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