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后眼内炎危险因素
- 格式:pdf
- 大小:142.75 KB
- 文档页数:1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中国社区医师2021年第37卷第10期白内障是由各种原因导致晶状体代谢紊乱,这些原因包括遗传、外伤、中毒、老化、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辐射等,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浑浊,浑浊的晶状体将阻扰光线使其无法投射到视网膜上,导致视物模糊,引发白内障[1]。
主要临床表现为视力进行性减退、眩光感、单眼复视以及近视度数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
临床上对白内障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疗效显著,但是术后常易引发并发症,感染性眼内炎为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根据王燕等[3]报道,感染性眼内炎主要由细菌、真菌及寄生虫等感染引起,严重时将导致失明[4-5]。
为了减少白内障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本研究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白内障患者手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因素,研究并分析围手术期护理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接受白内障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
试验组男4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6±2.13)岁。
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4±2.41)岁。
所有患者临床资料不公开,保证其隐私性,且思维感受方面正常,具备良好的沟通及表达能力;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经血常规及眼部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病史、症状等确诊为白内障;②排除青光眼、近期角膜炎(6个月内)、视网膜脱落;③均具有良好的沟通及表达能力;④所有患者的生命体征均正常;⑤对本次研究所涉及的药物无过敏现象。
排除标准:①具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肾脏、肝脏等疾病;②合并其他感染;③严重的内分泌疾病与缺氧性疾病;④患有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⑤受试者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及认知障碍;⑥患有严重胃肠道疾病、营养不良及中度贫血,如急性肠胃炎等;⑦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⑧有严重过敏体质且对药物不耐受,尤其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者。
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眼内感染风险规避王文革,许 岩关键词:白内障;眼内感染;风险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36.048文章编号:1674-4748(2012)12C-3426-02 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罹患眼内炎,是一种对病人视力极具破坏性的严重并发症。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消毒灭菌技术的日臻完善,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已由20世纪的10%下降到目前的0.015%~0.360%[1,2]。
刘玉华等[3]报道7 998例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发生眼内炎17例(0.21%)。
虽然眼内炎的发生为小概率事件,然而一旦出现依然是临床医生的难题,特别是近年来眼内炎群体暴发性事件时有发生,再次敲响了警钟。
探究案例、分析成因、评估围术期危险因素、强化风险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要课题。
1 术前风险因素1.1 病人因素 局部伴有结膜炎、睑缘炎、泪囊炎、泪道阻塞、佩戴角膜接触镜、严重倒睫、二期人工晶体植入[4]等眼部病变。
全身伴有糖尿病、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接受放化疗机体免疫力下降都可能成为高危易感因素。
1.2 医务人员因素 筛选病人时偏重于关注晶体混浊程度是否符合白内障超乳手术适应证,而忽视病人的全身状况。
另外,部分医务人员认为眼内感染为极偶发事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手术操之过急,术前准备时间短,检查项目不全,准备不够充分。
2 术中风险因素2.1 手术设备供应不足 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具有时间短、频次快、连台多、器械周转需求量大的特点,而眼科显微器械和手术使用的超声、注吸手柄(以下称I/V手柄)价格十分昂贵,因此临床上往往配备和供应不足,这样使得连台间的清洁灭菌处理得不到时间上的有效保障。
2.2 清洗流程不规范 由于器械与手柄数量不足,难以实现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管理,手术室内清洗设备设施不全、清洗流程不规范、清洗预留时间短暂且一般无专业清洗人员,因此不能严格按照消毒供应中心规范和标准清洗器械,清洗质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目的:分析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例接受白内障超乳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术后眼内炎发生的原因,根据并发眼内炎的不同因素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策略。
结果: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主要原因包括病区、手术室、供应室、患者围手术期和高危人群的管理等。
结论: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策略,能让眼内炎的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从而让手术治疗效果得到提升。
标签: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护理干预眼内炎是一种会对患者视力造成比较严重损害的手术并发症,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置入术术后,并发眼内炎的几率非常小,通过对相关统计资料的查阅可知,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发生率大约为0.042%-0.2%。
在处理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时比较麻烦,所以加强预防感染就显得尤为关键。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眼科从2005年以来共进行了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置入术2000多例,在这段时间中,共发生了8例白内障术后确诊为眼内炎的患者,8例患者中2例男性,6例女性,年龄64-82岁,平均年龄(74.2±3.8)岁。
1.2 方法当患者出现感染后,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排查,从而避免患者出现再次感染。
现在将全面排查的情况进行回顾总结,从而来分析其中原因,吸取教训,避免相同事件的再次发生,让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为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预防和护理干预提供可靠的依据。
2 结果具体的排查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资料分析可知,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高危因素就是手术中无菌要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加强术前的评估分析,能让高危人群的感染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
表1 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分析情况3 讨论通过相关的资料查阅可知,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高危因素是因为手术器械没有全部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要对手术室的人员流动进行有效控制,让手术室的空气净化得到有效保证。
医护人员在进入手术室前应该要在更衣室内将手术衣物换好,戴好口罩和帽子;患者要穿好病员服后才能进入手术室;如果医务工作人员患有感冒或者其他传染病,那么这些医务工作人员将不能进入手术室。
白内障术后并发眼内炎的临床分析及防控【关键词】白内障术后;眼内炎;临床分析;防控【中图分类号】r4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784—02眼内炎是指葡萄膜、视网膜、玻璃体、房水均受炎症波及的眼内炎性疾病。
实际是一种全葡萄膜炎,是一类严重的具有极高致病率的感染性疾病,是眼科手术中破坏性最大的并发症。
感染源较为复杂,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其中以外源性眼内炎多见。
有报道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为0.052%,巩膜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为0.049%,角膜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为0.043%,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cce)为0.203%,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后0.3—0.4%。
如果联合青光眼手术或角膜植入术后发病率还会进一步上升至5%[1]。
1 资料与治疗方法1.1 资料来源:我科于2012年5月23日行1例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术后第一天查视力4.9,内眼无明显异常。
术后第二天患者突然出现视力下降、眼痛不适,查视力:光感,并伴有结膜充血、角膜水肿、房水浑浊、虹膜纹理欠清、瞳孔区及前房可见黄白色渗出、内眼窥不进,伤口无裂开、前房深度正常,眼压:t+1、不排除眼内炎,即给球结膜下注射散瞳合剂、球旁注射庆大霉素1万单位+地塞米松2mg,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第三天患者症状无改善,渗出物继续增多,眼痛明显,即刻在球后阻滞麻醉下行人工晶体取出及玻璃体切除术并注硅油术,术后给万古霉素0.5g或头孢他啶2.0g静脉滴注、妥布霉素20mg+地塞米松2.5mg球后注射、局部用妥布霉素滴眼液及左氧氟沙星眼水、阿托品眼用凝胶、普拉洛芬滴眼液交替点眼。
术后一周观察病人无眼痛及其他不适、视力为光感/10cm,光定位存在,眼压正常,即出院随访。
此患者术后结膜囊细菌培养为粪肠球菌,肠球菌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一般栖居在各种温血和冷血动物的腔肠,甚至昆虫体内,也是健康人体的上呼吸道、口腔或肠道的常居菌。
白内障术后发生眼内炎危险因素的 Meta 分析文飞;李斌;李发雯【摘要】AIM: To explore the main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the incidence of endophthalmitis in patients after cataract surgery in China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prevention.METHODS: The results of 5 studies on the mainrisk factors of endophthalmitis in patients after cataract surgery were analyzed by Meta-analysis method. <br> RESULTS: The pooled odds ratio values and 95% CI of age(≥70), diabetes, vitreous overflow, operative time ( ≥ 10min ), common operating room and contr ol of using time of topical anesthetic were 1. 81(95% CI: 1. 43-1. 69),3. 66 (95% CI: 1. 64 - 8. 16),2. 21 (95% CI: 1. 46 -3. 32),3. 54 (95% CI: 2. 47 - 5. 06),2. 77 (95% CI: 2. 07 -3. 72),2. 09(95% CI: 1. 53-2. 86). <br> CONCLUSION: The main risk factors of endophthalmitis were the age(≥70), diabetes, vitreous overflow, operative time(≥10min), common operating room and control of using time of topical anesthetic.%目的:探讨我国白内障患者术后眼内炎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 2019年第4卷第34期V ol.4, No.34, 201952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梁少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广东佛山 528000)【摘要】目的 探究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针对性白内障围手术期护理措施。
统计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情况,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
结果 导致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合并有糖尿病、手术时间与玻璃体溢出。
采取针对性白内障围手术期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实行围手术期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减少患者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明显改善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效果,应当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白内障;感染性眼内炎;危险因素;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34.52.01白内障作为眼科中的常见疾病之一,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中对于白内障的治疗主要是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
[1]尽管目前白内障手术的成功率极高,但是白内障手术作为一种有创性操作,加之植入的人工晶体材质、手术医师的操作技巧、患者自身体质的特点等原因,使患者在手术后有一定概率发生各种并发症。
[2]感染性眼内炎是白内障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急骤,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可能导致患者失明。
[3]通过在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本文探究了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5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29例),一组为观察组(29例)。
白内障手术的风险和危害
白内障手术是一种常见的眼部手术,用于治疗白内障,这是一种常见的眼睛问题,会导致视力下降。
虽然白内障手术通常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手术,但仍然存在一些风险和危害需要患者了解。
风险
感染
白内障手术可能会引起眼部感染,尤其是术后数天内。
感染可能会导致眼部疼痛,视力恶化,甚至失明。
因此,术后需要遵守医生的建议,定期使用抗生素眼药水,并保持眼部清洁。
角膜水肿
手术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角膜水肿的情况,这会导致视力模糊和眼部不适。
通常情况下,角膜水肿会在数周内自行消退,但有时可能需要额外的治疗。
视网膜脱落
在极少数情况下,白内障手术可能会导致视网膜脱落的风险。
视网膜脱落可能
需要进行紧急手术来修复,以避免永久性视力损伤。
危害
镜片偏移
在手术过程中植入的人工晶状体有可能发生偏移或移位,这可能会导致视力问题。
在一些情况下,需要进行二次手术来调整或更换人工晶状体。
变光性眼病
部分患者在术后可能会出现变光性眼病的症状,表现为眼睛对光线敏感,甚至
出现眩晕和恶心。
这种情况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善,但在初期可能会对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异物感
术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眼部异物感,感觉自己有异物进入眼睛中,导致不适
和眼痛。
通常情况下,这种感觉会随着愈合期的进行而逐渐减轻。
总的来说,白内障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视力。
然而,患者在接受手术前应详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危害,并遵循医生的建议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2·□临床研究/Clinical Research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危险因素及对策分析陈 娟(宝应县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扬州 225800)摘要:目的 对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有效的干预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宝应县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纳入研究组,选取同期80例行超声乳化术未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患者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症及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有效的干预对策。
结果 50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检出5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47株,占94.00%,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40株、头状葡萄球菌2株、腐生葡萄球菌1株及粪肠球菌4株,真菌共3株,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00%;研究组年龄、合并糖尿病、手术切口类型、手术用时、玻璃体溢出及晶状体后囊破裂等因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性别、职业、合并高血压与高血脂及住院时间等因素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分析可知,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合并糖尿病、手术切口类型、手术用时、玻璃体溢出及晶状体后囊破裂等。
结论 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主要为革兰阳性菌感染,导致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如60岁以上、合并糖尿病、手术切口过大、手术时间过长、玻璃体溢出及晶状体后囊破裂等,为预防及减少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做好围术期的护理,还需要配合正确的治疗方式,尽量使疾病在短时间内得到救治。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感染性眼内炎Risk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fective Endophthalmitis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CHEN Juan(Baoying County Second People's Hospital,Yangzhou,Jiangsu 2258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he risk factors of infective endophthalmitis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 were analyze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Retrospective selection between January 2017 to May 2019,the Baoying County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phaco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 after cataract patients of 50 cases of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into the team,and in the same period,80 underwent phaco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 in patients as control group,to collect general information of patients,complications and risk factors of single factor and multiple factors analysis,to explor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Results 50 strain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detected in 50 patients with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among which 47 strains were gram-positive,accounting for 94.00%. The main strains were 40 strains of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2 strains of Staphylococcus cephalis,1 strain of Saprophytic Staphylococcus and 4 strains of enterococcus faecalis.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age,diabetes mellitus,type of surgical incision,duration of operation,vitreous overflow and posterior capsular rupture(P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occupation,hypertension,hyperlipidemia an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0.05).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 were age,diabetes mellitus,type of incision,duration of operation,vitreous overflow and posterior capsular rupture. Conclusion Phaco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 after cataract patients occurred mainly gram-positive bacteria infection,leading to the occurrence of risk factors,such as more than 60 years of age,diabetes mellitus,excessive incision,operation time is too long,overflow and vitreous lens posterior capsular rupture and so on,in order to prevent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infectious endophthalmitis,need to take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do a good job in perioperative care,also need to match the right treatment,try to make the disease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o get treatment. Keywords :cataract;phacoemulsification;infective endophthalmitis作者简介:陈娟,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眼科。
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感染性眼内炎是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0.13%[1],虽然并不常见,但是一旦发生,便是最严重且对视力具有破坏性的并发症,最轻者经治疗可保存部分视力,重者往往必须摘除眼球,预后极差,甚至危及生命后果严重。
所以医护人员积极预防眼内炎的发生,非常重要。
1 相关危险因素1.1环境因素:因白内障手术属于相对的无菌的内眼手术,如果同病房的患者属于感染患者并具有传染性,患者术后因身体抵抗力低极易出现交叉感染。
1.2患者的卫生习惯:因个人的生活卫生习惯,不能做到用清洁的流动的水洗脸、洗手,直接用脏手或脏毛巾擦、揉眼睛等,容易造成感染。
1.3患者自身因素:术眼睑缘炎、结膜炎、泪小管泪囊炎、泪道阻塞、配戴角膜接触镜等是引起感染的局部主要因素。
糖尿病、上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是引起感染的全身因素。
有研究认为,年龄、性别和种族与眼内炎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澳大利亚的研究表明:年龄>90岁术后眼内炎的发病率提高1.83倍,年龄>80岁可使眼内炎的发病率升高。
[2]1.4术前准备:眼结膜囊处于开放状态,并有大量的睑板腺及泪腺的开口。
据文献报道,约2/3正常人结膜囊有正常菌群存在。
患者结膜囊和眼附属器被认为是最常见的感染源。
如果术前没有严格进行冲洗结膜囊,是引起眼内炎的原因之一。
1.5预防性抗菌药的不规范使用:术前未用抗生素眼药水预防感染或使用时间过短是引起术后眼内炎的重要原因之一。
1.6 洗手:护士点眼药前没有洗手,或给多名患者点眼药之间没有进行手消毒,致使患者间出现交叉感染。
1.7手术器械: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集中连台手术,术中消毒不充分,器械耗材等的连续使用,极大的增加了眼内炎爆发的危险,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1.8术中医护人员:有些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不强,在繁忙的治疗、护理工作中,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无菌原则,造成手或器械的污染,也成为眼内炎的感染源。
白内障手术后眼内炎危险因素
发表时间:2013-04-07T16:03:58.6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牛文娟戎峰
[导读] 结膜囊带菌、手术消毒不严格以及多次手术是感染的危险因素。
牛文娟戎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人民医院内蒙古磴口 015200)
【中图分类号】R779.6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121-01
1 目的
探讨内眼手术后发生眼内炎的危险因素。
2 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4.7-2012.10,8年中817只眼白内障手术病例,对其中患眼内感染病例的感染原因进行分析;选择连续80例老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析两组,术前72小时用妥布霉素滴眼每日4次后,术前分别采用生理盐水清洁和碘消毒液清洁泪囊和结膜囊,比较结膜囊细菌的清除效果。
3 结果
共有5只眼发生眼内炎,其中ECCE+IOL(囊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2例,Phaco+IOL(超乳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2例,Ⅱ期前房IOL1例。
其中有2例玻璃体细菌培养结果和结膜囊培养结果均为阳性(肺炎双球菌、人葡萄球菌亚种),1例结膜囊培养结果均为阳性(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溶血葡萄球菌)而玻璃体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1例结膜囊培养为阴性而玻璃体培养为多形拟杆菌,1例结膜囊及玻璃体细菌培养均为阴性。
其中2006年7月爆发4例,在常规消毒后的灌吸管道、冲洗针头培养出人葡萄球菌人亚种、表皮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
妥布霉素眼水滴眼前两组结膜囊细菌培养率为分别为55.0%和62.5%;点眼72小时后细菌培养率分别为30.0%和25.0%。
生理盐水清洁组细菌培养阳性率20.0%,碘消毒液清洁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0%。
培养出的细菌主要为格兰阳性球菌和格兰阴性杆菌。
4 结论
结膜囊带菌、手术消毒不严格以及多次手术是感染的危险因素。
白内障术前应用抗生素点眼可以降低结膜囊的带菌率,术前用碘消毒液(PVP-I)进行结膜囊冲洗可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