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02第二章 地球总论
- 格式:ppt
- 大小:3.85 MB
- 文档页数:62
第二章地球(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我们通常说的地球形状指大地水准面所圈闭的形状。
大地水准面: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
地球的真实形状略呈梨形,南极向内下凹 30m,北极向上凸出约 10m。
地球半径为 6371km±15m;赤道半径为 6378km±5m:两极半径为 6356km±5m;扁率为 1/298。
(二)地球的表面形态陆地(30%)、海洋(70%)两部分;陆地多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无论陆地或海底,表面起伏不平:世界屋脊(第三极)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13m;太平洋西侧的马里亚纳深海沟,海拔-11034m。
(三)陆地地形特征1.高原:海拔>500m,表面比较平坦开阔的地区。
2.山地:海拔>500m,相对高差大于 200m 的地形,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的山脉称山系。
大陆上最宏伟、最重要的山系: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山系和环太平洋山系。
3.丘陵:海拔<500m,相对高差小于 200m 的地形。
4.平原:海拔<200m,相对高差数不超过数十米,地势平坦开阔,面积广大。
5.盆地:周围高,中央低的地区。
6.大陆裂谷:宏伟的线状洼地,如东非裂谷,是地壳上拉张的结果,呈“之”字型。
(四)海底地形特征海底大致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个地形单元。
1.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带,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
大陆架:从低潮线向海延伸至海底坡度明显增加的浅水台地,坡度 0-0.7°。
大陆坡:大陆架外侧坡度明显变陡部分,平均坡度 4.3°。
大陆基: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缓倾斜坡地,坡度为 5’-35’。
岛弧:在海沟靠大陆一侧,沿大洋边缘延伸距离很长,呈弧形展布的群岛。
如日本、琉球、菲律宾、马里亚纳等群岛。
海沟:深度六千米以上狭长凹地称为海沟,宽度有几千米到几十千米,长度可达数千千米。
第一章绪论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
内容:1.地球的物质组成2.地球的结构和构造3.地球的动力地质作用4.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5.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程技术方法;研究特点:时间漫长,空间广阔,现象复杂,无法再现。
研究方法: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归纳分析,实验模拟验证,总结推导提出假说,反复验证和修正假说,最终形成规律性和理论性的认识第二章地球1、球粒陨石:由1-2mm直径的玻璃质小球粒所组成。
放射性同位素方法获得其形成时代为45亿年。
重力异常:把地球作为一个均匀球体,以海平面为基准计算出来的各地重力值,称理论值,当实测重力值与理论计算的重力值不一致时,称重力异常。
地温梯度:单位深度里温度的变化量。
每深度增100m,增加的地温值,一般地区为3℃/100m。
磁偏角:地磁北极与地理北极之间的夹角。
磁倾角:磁针的空间位置与水平面之间夹角叫磁倾角。
磁场强度:使磁针偏和倾的磁力大小的绝对值叫磁异常:当实测磁场与正常磁场不一致时岩石圈:软流圈以上的部分,均为固态物质,具有较强的刚性2、陨石的概念及其分类:天外星体的残骸称陨石,即流星超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后未被烧尽,到达地表的残骸。
可分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等。
3、地磁场三要素:磁偏角、磁倾角、磁砀强度4、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5、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及其分界面:莫霍面以上的部分称为地壳,以下为地幔。
古登堡面是具有高密度的固体地幔与具有液体性质的外核之间的界面(核幔界面)。
康拉德面(此界面将地壳划分为上、下两个不同密度的层圈,上部为花岗质上地壳,下部为玄武质下地壳。
上下地幔界面此界面将地幔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壳——康拉德面——下地壳——莫霍面——地幔——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软流圈上地幔——上下地幔分界面——下地幔——古登堡面——地核外核——内外核过渡带——内核——6371km(地心)6、地球表面形态特征:陆地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海底地形(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第三章地壳的物质组成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相对平均重量的百分含量。
《地质学基础》讲义前言一、课程介绍1、课程性质地质学基础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程。
本课程对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环境科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具有重大作用,能够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地球观和世界观,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其他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目的任务(1)目的:使学生对地质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逐步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的思维方法,为进一步学好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任务:学习和掌握地质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内容、意义及相互关系,从地球的组成、演化与各种地质作用的性质、特点、过程和结果入手,掌握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概念和术语、重要理论及地质思维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学生在低年级最先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城乡规划综合实习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的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导论、经济地理学、土地资源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要求1、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特点及研究方法;现代地质学发展的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不同圈层的特点;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地壳类型及其特点;软流圈和岩石圈的特点;地质作用的分类;鉴定矿物的主要依据及其基本特征;矿物的分类;火成岩的分类,代表性的岩石及其特点;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类型及相应的变质岩;板块边界的类型;岩层的产状要素;褶曲的分类;断层的分类;描述地震特征的相关术语;火山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人类的演化阶段。
重要术语:重力异常;地磁异常;地热增温级;克拉克值;硅铝层;硅镁层;软流圈;岩石圈;地质作用;矿物;岩石;晶质体;非晶质体;类质同像;同质多像;解理;风化壳;变质作用;变质强度;接触变质晕;双变质带;贝尼奥夫带;构造运动;构造变动;地槽;地台;地盾;板块;褶曲;地形倒置;断层;地层层序律;化石;标准化石;地层;岩相;构造旋回;沉积旋回;矿石;矿床;品位.2、理解人类在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获得的启示;酸性岩浆和基性岩浆的特征区别,岩浆性质与火山喷发类型之间的联系;鲍温反应系列对于认识矿物共生组合规律和掌握火成岩分类特征的意义;野外识别背斜与向斜;各种大地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分析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四纪时期地理环境演化的主要特征;分析矿床的形成与岩石成因之间的关系。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普通地质学》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地质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在那几个方面?基本内容是介绍有关地球和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动力地质作用原理,地球和地壳的演化发展历史.第二章地球1.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各包括那几个行星,其特点如何?类地行星指性质类似于地球的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它们一般具有体积小、密度大、卫星少、有固体表层、重元素多、距太阳近的特点。
类本行星指坦质类似于木星的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它们一般有体积大、密度小、卫星多、无固体表层、轻元家多、距太阳远的特点。
2.何谓磁偏角及磁倾角?磁倾角(互与水平面夹角)磁偏角(另水平分量与N向之间的夹角)3.大气圈自下而上可分为那几个次级圈层?根据温度变化和密度状况可把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外逸层。
4.地球内部划分哪三大圈层?其划分界面叫什么?地壳、地幔、地核。
分别是莫霍面(M面)和古登堡面。
5.上地壳(大陆地壳)和下地壳(大洋地壳)的区别?地壳厚度在大陆地区较厚,平均35km(厚处可达60km),大洋地区较薄,平均厚6km。
大陆地完由硅、铝成分为主的硅酸盐和硅、镁成分为主的硅酸益组成。
大洋地壳由硅、镁成分为主的硅酸盐组成。
6.陆地地形有哪些?海底地形有哪些?陆地地形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和洼地等类型。
根据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把海底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洋中脊三个单元。
第三章地壳的物质组成1.何谓克拉克值?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些?把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称为克拉克值。
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包括:氧、硅、铝、铁、钙、纳、镁、钾8种。
2.矿物的概念?主要根据矿物的哪些特征对其进行肉眼鉴定?矿物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
根据:形态、颜色与条痕、光泽、硬度、解理和断口。
3.岩石的概念?按照岩石形成的原因,一般将岩石分为哪三个大类?岩石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由其他岩石和矿物的碎屑所组成的一种集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