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3课《水受热以后》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803.68 KB
- 文档页数:11
小学科学3水受热以后教案(含课堂练习和反思)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而关于水受热的现象,对于小学科学学习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分享一份小学科学三年级水受热以后的教案及相关的课堂练习和反思,希望对老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水受热以后的状态变化;2. 学生理解水受热时的分子活动变化;3. 学生能够提出合理的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通过展示一杯冷开水和一个水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当我们用水壶将冷开水加热后,水的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呢?Step 2: 学习新知1. 学生集体观察实验:将一杯冷开水倒入水壶中,老师通过实验器材加热水壶,学生观察水的变化。
2. 教师解释:当水受热时,水分子的活动加快,温度升高,水会变热。
Step 3: 实验探究1. 学生合作讨论:老师邀请学生就水受热的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设,例如:“水会变为蒸汽吗?”等等。
2. 学生小组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例如,可以尝试在一个小瓶子中放入冷开水,通过加热观察是否会出现蒸汽。
Step 4: 实验结果分享与总结学生小组之间进行实验结果分享,然后由学生向全班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及总结,学生一起讨论得出结论:水在受热后会变成蒸汽。
【课堂练习】请根据上述教学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 当水受热时,水的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2. 请简述学生进行的实验以及实验结果。
【反思】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让学生了解到水在受热时会变成蒸汽这个现象。
通过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和实验验证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实验环节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为薄弱,很多学生只进行了简单的观察,没有系统地设计实验,这导致他们在得出结论时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加强对实验设计的引导,鼓励学生提出更多合理的假设,并帮助他们进行实验验证,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第一单元冷和热3水受热以后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受热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
2.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时,水会沸腾。
3.通过比较冰、水、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教学重点了解融化和沸腾的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曲线图,分析冰融化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铁架台、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冰块、秒表。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地球上江河湖海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知道我们的地球上绝大多数是江河湖海,江河湖海中蕴藏着大量的各种形态的水。
2.今天这一课,我们来探讨水受热以后会有怎样的变化。
板书课题:3水受热以后二、探究活动一:交流冰、水和水蒸气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1.出示课本第7页上面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这两幅插图中,你能看到水了吗?预设:冰、水和水蒸气都是水。
2.那么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3.出示冰块、一杯常温水、一杯热水,引导学生看一看,仔细观察,体会冰、水和水蒸气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4.教师提醒:再找冰、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感官,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等各种方法。
预设:冰、水、水蒸气的相同之处:无色、无味、透明……冰、水、水蒸气的不同之处:冰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是固体;水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液体;水蒸气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气体。
5.出示课本第7页的一句话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
6.学生齐读这句话,理解什么是融化。
7.教师讲解,冰是水的固体形态,我们称之为固态,水是液体形态,我们称之为液态。
从固态冰变成液态水,需要的条件就是加热。
活动二:研究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1.教师引导: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会有变化吗?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第一单元冷和热3水受热以后教学目标L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受热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
2.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
C时•,水会沸腾。
3.通过比较冰、水、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教学重点了解融化和沸腾的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曲④图,分析冰融化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铁架台、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冰块、秒表。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L出示地球上江河湖海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知道我们的地球上绝大多数是江河湖海,江河湖海中蕴藏着大量的各种形态的水。
2.今天这一课,我们来探讨水受热以后会有怎样的变化。
板书课题:3水受热以后二、探究活动一:交流冰、水和水蒸气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L出示课本第7页上面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这两幅插图中,你能看到水了吗?预设:冰、水和水蒸气都是水。
3.那么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4.出示冰块、一杯常温水、一杯热水,引导学生看一看,仔细观察,体会冰、水和水蒸气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5.教师提醒:再找冰、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感官,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等各种方法。
预设:冰、水、水蒸气的相同之处:无色、无味、透明……冰、水、水蒸气的不同之处:冰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是固体;水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液体;水蒸气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气体。
6.出示课本第7页的一句话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
7.学生齐读这句话,理解什么是融化。
8.教师讲解冰是水的固体形态,我们称之为固态,水是液体形态,我们称之为液态。
从固态冰变成液态水,需要的条件就是加热。
活动二:研究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L教师引导: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会有变化吗?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小学科学13水受热以后(教案)20222023学年四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小学科学13水受热以后(教案)2022-2023学年四年级科学下册同步备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水在受热后的变化,并能正确描述和解释。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水在受热后的变化,并能正确描述和解释。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烧杯、火柴、温度计、透明玻璃杯、冰块、热水瓶等。
2. 实验材料准备:冰块、热水、玻璃杯、温度计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并复习水的几种状态。
通过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 观察实验(10分钟):①实验现象:老师将烧杯中的水加热,学生观察水的变化。
②实验记录:学生可以用文字、图片等形式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③实验讨论: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询问他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3. 温度实验(15分钟):①实验现象:老师分别将冰块和热水倒入两个透明玻璃杯中,用温度计分别测量两者的温度。
②实验记录:学生记录两者的温度,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
③实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冰块的温度较低,而热水的温度较高,为什么受热后的水温度会上升。
4. 水的蒸发(15分钟):①实验现象:老师将一些水倒入热水瓶中,用火柴点燃热水瓶底部的火,学生观察水的变化。
②实验记录: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③实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水瓶中的水会蒸发,并解释蒸发的原因。
5. 实验总结(10分钟):通过展示学生的实验记录和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受热后水的变化,并理解蒸发、升温等概念。
6. 拓展延伸(5分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其他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水受热以后》教学设计教学分析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即固态、液态、气态,影响其状态变化的条件主要有温度和压强。
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冰、水和水蒸气非常熟悉,也知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对于转化的具体条件和特点并不十分清楚。
本课着重从受热这一条件下,揭示冰—水—水蒸气转化过程的特点。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交流冰、水和水蒸气之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运用多种感官,将冰、水和水蒸气进行比较,发现三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同时发现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猜想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第二部分,做冰融化的实验,观察并描述冰融化成水的过程,知道冰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建立融化的概念。
通过分析温度变化曲线图,认识冰融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第三部分,继续给水加热,研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
在观察和描述的过程中发现: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同时产生大量的气泡,水会变少。
第四部分,了解满壶的水烧开后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受热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
●通过比较冰、水、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融化和沸腾的条件。
●难点:利用曲线图,分析冰融化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铁架台、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冰块、秒表。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观察图片)(水在自然界中有三种存在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只是形态不同。
)2、水的三态变化主要取决温度的变化。
二、讲授新课 (一)、冰的融化冰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
冰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1、实验:研究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1)实验器材:铁架台、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冰块、温度计、秒表 (2)实验设计①取少量冰,测量它的温度。
②用酒精灯加热冰,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烧杯中的水温达到10°C 时为止。
(3)温馨提示①实验器材的摆放自下而上进行:铁架台、三脚架、石棉网、烧杯、冰、温度计 ②温度计不要触碰烧杯壁和底。
③正确使用酒精灯。
(4)冰融化的温度记录表2、分析数据这是根据冰融化的温度记录绘制的折线图。
阅读后分析回答:①冰融化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②冰融化时的温度是多少℃?③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冰融化前的温度一直在升高,当温度升到0℃时,冰就开始融化,在融化的过程中很长时间保持在0℃,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二)、水的沸腾1、师生交流:你见过水沸腾的现象吗?水在什么情况下会沸腾?沸腾时会发生哪些现象?2、实验:继续给水加热,研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1)实验需要哪些器材?怎么摆放?提醒学生参考上面的实验。
(展示图片)(2)实验设计①加热前,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
②用酒精灯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后4分钟,停止加热。
③待水面平静后,观察、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
(3)提示想一想:实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4)水加热过程中温度记录表3、数据分析把下图中的点连成线,即为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①水沸腾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②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③水沸腾以后,停止加热前,温度是否继续上升?(水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水沸腾以后,停止加热前,温度保持不变。
)3、讨论(1)撤走酒精灯,水还在沸腾吗?说明什么问题?(撤走酒精灯,水会逐渐停止沸腾。
这说明水的沸腾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
)(2)停止加热后,烧杯中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加热→水面上升;停止加热→水面下降。
主要原因:①热胀冷缩②变成水蒸气)(3)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还观察到什么现象?(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声音大;沸腾后:气泡由小变大,声音小。
)4、知识卡片在一般情況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
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
三、课堂练习1、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形态从( )A.固态转化成液态B.气态转化成液态C.液态转化成固态2、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始终( )0℃A.保持B.高于C.低于3、水沸腾时杯内有大量气泡产生,杯中的水( )A.增加B.减少C.不变4、装满水的水壶加热,沸腾时水会溢出来,是因为水温升高后,水的( )变化了。
A.浓度B.质量C.体积四、拓展提高1、满壶的水烧开后会产生哪些现象?为什么?(现象:水壶里的水变少了,产生了大量气泡;在壶盖和壶把手上有水珠形成。
原因:分别发生了沸腾和凝结。
)2、小试管中的水能沸腾吗?(当大试管中的水沸腾后,温度不再升高,小试管中的水虽能达到沸点,却不能继续通过大试管中的水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水有三态变化:液态、固态和气态。
掌握了冰在融化的过程中以及水加热到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进而理解沸点的科学概念。
同时,能运用融化和沸腾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六、作业布置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查阅资料,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水受热以后融化:升高----保持----升高沸腾:升高----保持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水受热以后》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冰受热以后从( )态变成( )态,这种现象叫做融化。
2、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 )℃时,水会沸腾。
3、水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水的( )。
4、冰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很长时间保持在( )℃。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水蒸气、水和冰虽然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是水。
()2.冰有固定的形状,水和水蒸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 )3.当冰融化后,变成的水的体积会比冰小。
()4.把冰放在手心里摩擦可以加快冰的融化。
()5.夏天用棉被把冰棍盖起来,冰棍会比暴在阳光下融化得更快。
()6.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继续上升。
()三、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形态从( )A.固态转化成液态B.气态转化成液态C.液态转化成固态2、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始终( )0℃A.保持B.高于C.低于3、水沸腾时杯内有大量气泡产生,杯中的水( )A.增加B.减少C.不变4、装满水的水壶加热,沸腾时水会溢出来,是因为水温升高后,水的( )变化了。
A.浓度B.质量C.体积5、0°C的冰和0℃的水,相比较( )A.0℃的冰比0℃的水冷B.0℃的冰比0℃的水热。
C.0℃的冰和0℃的水冷热程度是相等的。
6、温度计100摄氏度是以( )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A.水结冰B.水沸腾C.水蒸发四、连线题把水、水蒸气、冰与它们各自特点用线连起来水固态,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蒸气液态,有一定体积,没有固定形状冰气态,没有固定体积和形状五、综合题1、如图甲所示,是“研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装置图。
(1)实验时,小雯向烧杯中倒入热水而不用冷水,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2)实验过程中,依据观察到的水的内部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现象,判定水开始( )。
(3)图乙是实验第5秒时温度计的示数,将其读数记录到表中。
(4)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丙坐标系中画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5)通过实验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 )(选填“逐渐升高”、“保持不变”或“逐渐减低”);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应进行的操作是( )。
2、有3只大小、形状一样的玻璃杯,其中1号杯里加自来水、2号杯是空杯子、3号杯装着冰块,都放在室温26℃左右的桌子上。
(1)隔几分钟后,观察到杯子中的水位逐渐上升的是()。
A.1号杯B.2号杯C.3号杯(2)隔3天后,不能观察到杯子中水位逐渐下降的是()。
A.1号杯B.2号杯C.3号杯(3)如果把3号杯分别放在温度不同的房间中,冰块融化的最快的是()。
A.5℃房间B.15℃房间C.30℃房间(4)冰块融化一半时,用温度计测量杯中的温度,此时温度计的读数是()。
A.0℃B.大于0℃C.低于0℃(5)为了减慢冰块融化的速度,我们可以()。
A.摇晃冰块B.对冰块吹气C.用毛巾包住冰块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水受热以后》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固液;2、100;3、沸点;4、0。
二、判断题1、√;2、√;3、√;4、√;5、×;6、×。
三、选择题1、A;2、A;3、B;4、C;5、C;6、C。
四、连线题五、综合题1、(1)缩短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
(2)沸腾。
(3)98。
(4)(5)撤去酒精灯,观察水能否继续沸腾2、(1)C;(2)B;(3)C;(4)A;(5)C。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水受热以后》知识考点总结1、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水的三态变化。
水、冰、水蒸气是同一物质,形态不同。
2、冰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
3、冰融化前的温度一直在升高,当温度升到0℃时,冰就开始融化,在融化的过程中很长时间保持在0℃,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4、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 ℃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
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
5、水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水沸腾以后,停止加热前,温度保持不变。
6、在做水的沸腾实验中,如果水沸腾后撤走酒精灯,水会逐渐停止沸腾。
这说明水的沸腾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
7、在做水的沸腾实验中,如果水沸腾后停止加热后,烧杯中水面位置下降了。
说明产生了水蒸气。
8、在做水的沸腾实验中,水沸腾前给烧杯加热,烧杯中水面位置上升,这是水在加热的过程体积膨胀的原因。
9、满壶的水烧开后会产生的现象及其原因:现象:水壶里的水变少了,产生了大量气泡;在壶盖和壶把手上有水珠形成。
原因:分别发生了沸腾和凝结。
10、冰融化和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