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种植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宕昌县羌活种植现状及对策作者:赵苟代来源:《乡村科技》 2018年第24期宕昌县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北部,这里海拔高,气候复杂多变,沟壑纵横,土壤多样,昼夜温差大,适宜种植中药材,生产的中药材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好。
2003 年,宕昌县哈达铺镇农民利用到甘南迭部县林区采集的野生羌活籽育苗试种成功,之后哈达铺镇农技站技术人员总结经验,带领人员参观学习,并且及时宣传推广,在哈达铺镇兴起了种植羌活的热潮。
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种植经验的不断丰富,羌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农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
1 宕昌县羌活种植现状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宕昌县羌活的种植区域已扩展到哈达铺、理川镇、庞家、八力、南河、阿坞、木耳、将台、贾河、车拉、何家堡和南阳等18 个乡镇。
经统计,2017 年底宕昌县种植面积已达1 333.33 hm2,育苗面积200.00 hm2,总产值在3 000 多万元。
羌活已成为当地经济前景良好的一种中药材。
自哈达铺羌活推广种植后,由于效益较好,引起了广大群众的极大兴趣,不断有外地的群众和科技工作者前来参观和学习。
同时,哈达铺羌活的籽种和苗木也逐渐销售到了外地。
目前,陇南市礼县、武都、文县已有零星种植,周边的岷县、迭部、舟曲也有部分种植。
近年来,随着信息的互通,有相当一部分已远销青海、四川等省区。
羌活是多年生作物,生长2a的产量在200~300kg/667 m2,收入在5 000~6 000 元/667 m2。
生长3 a 的产量为300~400 kg/667m2,收入在7 500~10 000 元/667 m2。
2 宕昌县羌活种植技术要点2.1 育苗目前,宕昌县的育苗基本采用套种,即每年4 月中上旬在种植的蚕豆、油菜或燕麦地中撒播套种,667 m2播种量12 kg。
前茬作物收获后不再翻种,待到来年3—4月出苗,随后注重时常拔净杂草。
同时,追肥用尿素3~7 kg/667 m2,分2 次撒施。
到农历九月霜降来临之前或来年3 月采挖苗子。
园艺园林 412021.1羌活是指伞形科植物或宽叶羌活的干燥根茎。
传说东汉时期羌人收到严重的奴役,官逼民反后的羌人被官兵逼得走投无路,最后退入深山生活。
因没有吃食,又长期遭受打压,一路上羌人死伤无数。
羌人的领头人杂玛看到山上有种又绿又嫩的草便采集来吃,身上的伤病竟然奇迹般的康复了。
羌人便将这种草叫作“让羌人活的草”,后来演变为羌活。
羌活根部入药,具有解表驱寒、祛风除湿、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四肢酸痛、无汗发热、风湿关节痛等病,用处十分广泛。
研究羌活的繁殖栽培技术对种植高品质的羌活具有重要意义。
1 羌活的生物学特性羌活属于高寒植物,生性喜凉、耐寒、稍耐阴、怕强光。
适宜在中高海拔的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弱酸性土中栽培,低湿地区不适合栽种。
其生长速度较慢生产周期较长,达到用药标准其生长时间需要4~6年,但生长周期越长,药用价值越高。
野生羌活多生长于高山灌木、林地边缘、灌木丛或草丛内。
2 繁殖、栽培技术2.1 选地整地育苗与栽种的土地都需要选择阴湿、肥沃、土质疏松的棕色田。
移栽的土壤较育苗的土壤疏松性和透气性更高,以棕色沙壤土为主。
育苗或栽植前需要对田地做深耕、耙细、整平处理,并施足底肥,做高畦。
畦宽大约1.5米。
2.2 繁殖技术无性繁殖:羌活根茎的侧芽在适宜的条件下会萌发长出新的植株,因此适合做无性繁殖。
选择3~12个侧芽的根茎排入整理好的田沟内,上覆砂性土壤4~5厘米。
翌年,挖出老根选繁殖系数>3.3的根系,在根茎1~2厘米的位置切割为茎段,每段带有1~2个侧芽,在秋季进行移栽。
春天移栽的老根繁殖系数要求>5.0。
种子繁殖:清除种子杂质,将种子与干净的沙按照1∶5的比例掺水拌匀,湿度为60%~70%,做冷处理,于春秋后播种。
处理后的种子不宜久存,否则会影响发芽率。
种子播种行距约为6厘米,沟深1厘米,播种量月3公斤/亩。
组织繁殖:以羌活小芽作为组织培养基,先对小芽及切伤部位做消毒处理,用无菌水冲洗。
羌活种植项目实施方案近年来,羌活种植项目在我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实施。
羌活,又称天麻,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被誉为“天地灵草”。
羌活种植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草药资源,还可以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羌活种植项目实施方案需要进行科学规划。
在选择种植地点时,要根据土壤、气候、水源等条件进行综合评估,确保种植环境适宜,并且要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同时,还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羌活的市场需求和价格走势,为种植规模和销售提供有力的支撑。
其次,羌活种植项目实施方案需要进行科学种植管理。
在种植过程中,要合理选择种植品种,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包括土壤改良、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确保羌活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种植技能和管理水平,使其能够熟练掌握羌活的种植技术。
再次,羌活种植项目实施方案需要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
在羌活种植项目实施的同时,要积极开发销售渠道,寻找合作伙伴,拓展销售市场,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同时,还要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和监控,确保产品的安全和可靠性,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最后,羌活种植项目实施方案需要进行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术支持等,为羌活种植项目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经济支持,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到羌活种植项目中来,共同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和乡村经济的繁荣。
总之,羌活种植项目实施方案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科学规划、科学种植管理、有效市场营销和政策支持。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位,才能够真正实现羌活种植项目的良好效果,为当地农民带来更好的收益,为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羌活种植项目能够在我国各地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实施,为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更多的福祉。
白芷种植方法及生长环境白芷,又名羌活,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散寒止痛的功效,在中医药中被广泛使用。
白芷的种植方法和生长环境非常重要,这对于保证白芷的品质和产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白芷的种植方法以及生长环境。
一、地块选择和土壤条件白芷喜欢在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的环境中生长,因此种植的地块应当选择在海拔1000米以下、阳光充足的丘陵或山坡上。
废弃的山地或复垦荒地是比较适宜种植的地块。
土壤应当松散、肥沃、疏松透气、富含有机质,pH值在6.5-7.5之间,同时土壤应当排水良好,避免水淤害。
如果土壤质地粘重,可以添加沙子或者腐殖土来改善土壤条件。
二、种子选育和育苗白芷种子是种植白芷的重要物质基础,在选择种子时,应当选择种质优良、扦插成活率高、耐贮藏性强的种子,如果自己种植的白芷品种比较单一,可以进行品种交叉杂交,这样可以提高品种的适应性和产量。
在育苗过程中,应当注意苗床的通风透气以及保持适当的湿度,适时浇水,并注意适当控制温度和湿度,避免过高的温湿度导致苗期病虫害的发生。
三、地面栽植和植株管理在苗期20-30天左右,苗高达到5-7厘米时,可以进行地面栽植。
在栽植前,在栽培地块的行间和植株附近开沟,沟深约20厘米左右,沟宽也应当适当开宽,可以放入一些肥料或者腐熟的有机物质作为土壤调节剂。
在沟中加入适量的化肥和有机肥料,然后将苗子栽植到沟中,栽植时应当保持苗子的指向一致,避免弯曲,植株间距应当保持在20厘米左右。
在植株管理方面,应当注意给予适量的水分和保持适当的湿度,避免在旱季干旱和湿地浸水的情况下种植白芷。
同时,应当注意及时除草和松土,以保证空气流通和土壤肥力。
如果长势不良,可以喷洒适量的生长调节剂和营养素进行管理。
在疫病和虫害防治方面,可以使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以保证生长健康。
四、收获和加工白芷的收获时间一般在生长期120天左右,白芷的根茎、地上部分均可以收获,采收时应当注意避免对植株的破坏和损伤,同时在收获后应及时进行加工和处理。
中药羌活人工栽培关键技术再认识【关键词】羌活;人工栽培技术羌活来源于伞形科羌活属羌活(背翅芹)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chang和宽叶羌活notopterygium forbesii boiss.的根茎及根,是一种常用中药材,具有散寒祛风、除湿止痛之功能,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肩背酸痛等症[1]。
青海、四川、甘肃是羌活的三大传统主产区,近年来由于过度采挖,加之乱砍滥伐,生态环境破坏,羌活的分布面积不断缩小,资源蕴藏量急剧下降,1987年被国务院《中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列为ⅱ级保护植物,2005年被收入中国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羌活的需要量大幅增加,其人工栽培自然显得更为迫切。
人工栽培是对诸多中药材资源进行保护、扩大、可持续利用最有效的手段。
目前,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羌活药材野生资源,加之羌活的野生种人工驯化和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工作滞后,本课题组通过三年的田间试验研究,在羌活资源分布、种植基地选择、种子处理、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操作进行了全面研究,对羌活药材的成功栽培起到了关键作用。
鉴于此,为进一步提高羌活人工栽培的成活率,很有必要重新认识其人工栽培的关键技术。
1 羌活生境调查羌活有两个种即宽叶羌活和羌活。
本课题组对青海羌活分布的地区开展了羌活野生资源的调查,结果显示:青海省羌活和宽叶羌活主要分布在果洛、玉树、黄南、海南、海北、海东等地区。
羌活喜高寒、凉爽、湿润的气候,怕强光,分布在玉树、称多、曲麻莱、达日、班玛、久治、玛沁、泽库、河南、兴海、共和、同德、贵南、湟中、乐都、民和、祁连、门源等地,生长在高山草甸、高山丛林草甸及林下,分布海拔范围在2700-4200m,适宜在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含腐殖质多的土壤中生长。
但在没有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的土壤中很少见羌活分布。
野外实地调查和访问药农均证实了在自然状态下阳山、阳坡没有发现羌活的分布,腐殖质层发育差并没有枯枝落叶层的环境条件下没有羌活分布。
白芨种植技术与栽培【摘要】白芨,是一种重要的草本植物,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和经济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白芨种植技术与栽培的相关内容。
在先介绍了白芨的概述和重要性。
在分别详细阐述了白芨的生长环境要求、播种方法、养护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与加工的技术要点。
在展望了白芨种植技术与栽培的发展前景,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白芨的种植技术与栽培方法,为推动白芨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白芨种植技术、栽培、生长环境、播种方法、养护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发展前景、建议、白芨的概述、白芨的重要性1. 引言1.1 白芨的概述白芨,学名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Miq.)Pax et Hoffm,属五加科白花类白花族白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白芨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具有滋阴清肺、补脾胃、润肠、安神等功效。
白芨的根茎肥厚,富含多种药用成分,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
白芨生长在海拔1000-2500米的山地草甸、林缘疏林地和荒草地。
其耐寒性强,适应性广,喜光半阴,怕干旱,宜湿润多雨气候。
白芨生长期要求较长,生长迅速,开花结果早,种植较容易。
白芨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栽培记载。
现代人们对白芨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出了一套科学的栽培技术。
随着中药材市场的不断扩大,白芨的种植规模也在不断提升,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中医药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2 白芨的重要性白芨,又称为“白芨蕊”,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其根部富含多种活性成分,被广泛用于中药制剂中。
白芨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抗炎抗菌等功效,对于治疗感冒、咽喉肿痛、风湿关节痛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了解白芨的重要性,对于推动白芨种植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充分认识到白芨的药用价值和市场需求,才能更好地引导相关科研机构和种植户加大对白芨种植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促进白芨产业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白芨的生长环境要求白芨,又称为羌活,是一种常见的药用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中药材羌活的功效与种植方法和病虫害防治羌活,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
以下是羌活的主要功效、种植方法和病虫害防治的一些信息:功效:1.驱风散寒:羌活有较好的祛风散寒作用,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2.祛湿止痛:羌活具有祛湿化痰、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湿寒痰饮引起的关节炎、肌肉疼痛等症状。
3.活血散淤:羌活有活血散淤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瘀血引起的疼痛、血瘀性皮肤病等。
4.解表发汗:羌活可以解表发汗,适用于恶寒发热、寒湿病症等。
种植方法:羌活适宜在阴凉、湿润的环境下种植,以下是一般的种植方法:1.土壤选择:选择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壤土,pH值在6.0-7.5之间的土壤较适宜。
2.繁殖方式:羌活可以通过种子繁殖或分株繁殖。
种子播种时,将种子浸泡一天后,进行播种。
分株繁殖时,选择健康的根茎,将其分成小块后直接移植。
3.种植与管理:将羌活的种子或分株移植到花坛或田地中,保持适当的间距。
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过度浇水。
定期除草和松土,施适量的有机肥料,促进羌活的生长。
病虫害防治:在种植羌活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病虫害问题,下面是常见的防治方法:1.病害防治:羌活可能会受到褐斑病、霜霉病等真菌病害的侵害。
可采取定期喷洒防病剂、农药进行防治,保持适宜的通风和湿度。
另外,及时清除病叶。
2.虫害防治:常见的虫害包括蚜虫、叶蝉等。
可以采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选择对羌活安全无害的农药,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药。
定期巡查羌活植株,及时发现虫害并采取措施防治。
此外,引入天敌或利用昆虫进行生物防治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3.生长调控:适当的生长调控可以增强羌活植株的抗病虫害能力。
可以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生根粉、生长素等,以促进植株的生长和免疫力,提高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4.病虫害预防:除了病虫害防治,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种植区域的清洁和卫生,及时清除病虫害的源头,如枯萎的叶片、枝条等。
定期修剪植株,保持通风良好,减少病虫害的滋生条件。
羌活栽培技术作者:康建英来源:《现代农业·汉文版》 2019年第11期康建英(甘肃省武山县经济作物工作站,甘肃武山 741300)[摘要] 该文主要介绍了中药材羌活生产加工的方法歩骤和技术要求。
[关键词] 羌活;栽培;技术中图分类号:S567.2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708(2019)11-032-02羌活是伞形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的根茎入药,用于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风寒湿痹,项强筋急等症。
在武山县既有野生的也有人工种植的,近年来人工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为了确保种植产量和质量,笔者总结群众种植经验,对种植技术进行了规范和统一。
1 选地整地选生长条件好,无污染的阴山或半阴山梯田、坡地、林缘地为好,要求土层厚度大于35 cm,疏松肥沃,通透性良好,宜选择前茬作物为禾谷类、豆类、薯类的地块或撂荒地,忌连作。
前茬作物收获后深翻,捡除杂草、石块,耙细整平。
10月中旬结合深翻施入农家肥2000 kg/亩、磷酸二铵50 kg/亩。
2 种子处理用低温砂藏法处理种子简单效果好,处理后的种子发芽率可达60%。
处理时选新种用温水浸泡48小时,捞出晾去部分水分,使含水量保留70%;将选好的细砂用水拌湿(以手捏成团而不滴水为度),按1:6将泡好的种子与湿砂搅拌均匀,再用透气良好的编织袋按10 kg/袋装好扎口;在阴凉潮湿的地方挖深80 cm的坑将装好的种子深埋,深埋时袋间隔土10 cm,平放两层;埋后起堆、开排水沟、压保护物,以防浸水和人畜践踏。
3 适期规范播种播种可在春季和秋季进行,但秋播出苗率高。
秋播在10月下旬进行,春播在竖年3月下旬进行,育苗床播种量20 kg/亩(以未处理计,下同),直播田用种4 kg/亩。
苗床一般做成高0.1 m、宽1.2~1.4 m的畦,畦面长度按地形而定,通常采用条播或撒播。
条播时在畦面上按行距12 cm,开深5 cm、宽10 cm的沟,将种子均匀撒于沟内,再耙平沟。
羌活种植技术
羌活育苗地应选阴湿、肥沃、质地疏松的棕色森林土为宜;移栽地应选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好。
一、概述
羌活为常用中药。
药用历史悠久, 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列于独活项下。
直至唐代的《药性本草》始将独活与羌活分列, 《本草纲目》" 独活、羌活一类二种,西羌此为羌活,羌活需用紫色有蚕头鞭
节者" 按上述记载, 羌活主产子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与现今的分布基本一致。
羌活味苦、辛、性温。
具有散表寒去风湿, 利关节之功效。
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痛、风水浮肿、痛肿疮毒等。
现代分析表明, 羌活主要含有菠烯, 拧橡烯, 话品烯醇和乙酸龙胆脑醋等成分。
羌活是我省大宗药材, 分布广, 量大, 质优, 倍受国内外客商欢迎。
此次药源普查基本摸清了我省所产羌活的品种, 储量, 分布状况生长规律, 栽培技术等。
为我省羌活今后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
依据。
二、野生羌活的晶种与分布
1. 我省羌活分布品种及生物学特性
(l) 羌活:Netopter-yiumg irlcisiurn Ting 多年生草本, 高1 米余。
根及根茎呈长圆柱形或不规则的块状, 有香气。
茎直立, 表面淡紫色, 有纵沟纹, 中空。
叶互生, 茎下部叶为2-3 回单数羽状复叶, 叶柄
长10-20 厘米, 基部抱茎h 两侧成勒' 状。
小叶3-4 对, 卵状披针形, 小叶片2 回羽状分裂,最后裂片具不等的钝锯齿, 叶片较薄, 表面为深绿色, 背面淡绿色, 无毛; 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 总
伞梗10-15, 长短不等, 表面粗糙, 无总苞, 小伞形花序约有花20-30 朵, 等片5 枚, 裂片三角形; 花瓣5, 白色倒卵形, 先端尖, 向内折卷; 雄; 这5, 花丝细, 弯曲, 花药椭圆形,2 室; 花柱2, 短而反折, 子房卵圆形,下位2 室。
双悬果卵圆形平滑无毛, 背棱及中棱有翅, 侧棱无翅,棱槽问
通常有油管3-4 个, 合生面有油管5-6 个。
果实成熟时裂开成两分果悬挂在两果柱的顶端。
花期8-9 个月, 果期9-10 月。
(2)宽叶羌活:Notopter-ygiuIIlforbesii Boiss
又称鄂羌活, 多年生草木, 高80-100 厘米, 根状茎直立。
茎基呈紫红色, 表面有纵沟纹, 无毛, 中空, 茎下部叶犬,2 或近3 回羽状复叶, 叶柄7-19 厘米, 基部成鞠状, 抱茎; 小叶最后裂片卵
状披针形, 长2-4 厘米, 宽1-2 厘米, 先端渐尖, 边缘呈不
规则的羽状深裂; 茎上部叶逐渐简化而成紫色叶辅, 两面无毛, 仅下面叶脉上稍有毛。
复伞形花序密
生多数花, 小伞梗等长或稍短,花等5, 狭三角形; 花瓣5, 黄色, 卵状披针形, 长2 毫米, 宽0.6 毫米, 先端渐尖, 向内折卷; 雄; 这5 与花瓣互生, 花药椭圆形, 花丝柔软, 内弯; 子房下位 2 室, 花柱2, 甚短。
双悬果, 具6 翅, 背棱和中校有翅, 侧棱无翅, 接合面向内回。
花果期7-8 月。
羌活喜凉爽阴湿气候, 耐寒.在山区九月下句地表结冻时仍可见到叶绿; 苗期怕强光, 喜肥, 以酸性、中性土壤为宜。
羌活既可以种子繁殖也可用根茎繁殖。
每年五月下句至六月上句返青后, 地上部分生长迅速, 一个月可长高70-100 厘米, 年生长期随海拔升高而减少。
最长110 天左右, 最短90 天左右, 由于年生长期短, 羌活根及根茎生长缓慢, 从种子发芽至长成商品羌活需3-5 年或更长时间。
(一)选地整地
育苗地应选阴湿、肥沃、质地疏松的棕色森林土为宜;移栽地应选土层深厚,质地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好。
质地粘重,低洼积水的土地不宜种植。
于种植前深耕、耙细、整平、施足底肥,作高畦,畦宽1.5米,畦长视地形而定。
(二)种植方法
1、育苗采种和种子处理:每年8月底9月初采收种子,清除杂质,晒干,然后将种
子和净沙以1:5的比例,掺匀拌水,湿度为60-70%,进行冷处理,待翌春播种。
种子不宜久贮,以防发芽率降低。
播种:在已整好的畦上,按行距6厘米开沟,沟深1厘米,将处理过的种子均匀地撒于沟内,然后覆土。
播种量每亩3公斤。
也可采用根茎繁殖,一般选带有芽的根茎,切成3厘米的小段,按种子育苗的株、行距开沟,将根茎放入沟内,覆土,填压。
2、移栽于4月上旬移栽。
在已整好的畦上,按行距30厘米开沟,将种栽按株距15
厘米排放沟内,然后覆土,略露出芦头。
(三)田间管理
苗期管理:羌活幼苗怕光,应搭棚遮阴,苗前期不宜除草;长出真叶后结合中耕进行除草,同时追肥,多以人粪尿、厩肥为好。
多雨季节,注意排水,以免积水造成根茎腐烂,冬季倒苗后可培土越冬,一般能自然越冬。
移栽地管理£o每年追施1次磷肥,每亩100公斤左右,经常除草,花蕾期应摘除花蕾,以利根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