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主动安全装置
- 格式:pdf
- 大小:695.61 KB
- 文档页数:9
浅谈汽车安全麈围挝夔梁秀霞(山东省交通运输学校,山东泰安271000)l擒I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汽车已经走避越来越多的酱通百姓家,我国正在步入汽车社会。
然而,汽率像有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一个幂客忽税的事实却莲我国道路交通伤亡的^擞是全世界最高的。
联镄阑】汽车安全;安全装置;人的安奎意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汽车已经走进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家,我国正在步入汽车社会。
然而,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却是我国道路交通伤亡的人数是全世界最高的。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每年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10万人,全球约有15%的交通事故发生在中国。
生命比什么都重要,所以车辆的安全性能已经成为消费者购车时考虑的重要因素,这是消费成熟的表现。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安全的汽车,所谓安全,只是相对的。
随着汽车的日渐普及,安全性无疑是影响消费者购车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据新华社一个以“汽车安全”为主题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影响购车的最主要因素是安全性的消费者有高达522%的比例。
汽车安全,不仅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也是业内和消费者讨论的热门话题。
那么什么样的车最安全?钢板厚就安全吗?有了A B S、SR S就可随意驾驶吗?有了安全程度比较高的车我们就安全吗?什么才是决定行车安全的主要因素?本人认为,决定行车安全的因素包括汽车的安全配置和人的安全意识。
汽车安全配置包括汽车的主动安全性配置和汽车被动安全性配置。
1汽车的主动安全装置之所以称为主动安全,其意思就是在车辆有撞击危险之前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安全保护。
其目的是提高汽车行驶的稳定性,减少操控的偏差。
那么汽车的主动安全装置包括什么呢7主动安全装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车辆的制动装置,其次是在制动装置上加装的安全装置,它们分别是防抱死制动系统(俗称A B S)、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俗称EB D)。
再有就是在车辆行驶中的稳定车辆的安全系统,它们是牵引力控制系统(俗称TR C)、电子稳定装置(俗称ES P)、车辆稳定控制系统(俗称V S C),这些主动安全装置是目前家庭轿车基本装配的系统。
汽车后视镜抖动的试验和仿真分析1 概述车外后视镜是汽车主动安全的重要装置之一,是驾驶员获取汽车两侧和后方等外部环境信息的工具,也是保证汽车行驶安全的重要工具。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路面激励、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振动都会引起车身振动,可能造成后视镜不同程度的抖动。
严重的抖动会造成后方视野不清,导致驾驶员因判断失误进而引发交通事故。
根据文献统计,我国因后视镜设计制造缺陷造成的交通事故占交通事故总数的30%,而美国所占比例为20%,尤其在高速公路上,此比例高达70%。
因此,后视镜除了满足有关法规和标准要求,合理选择曲率半径、镜面大小外、安装位置外,必须注意后视镜的动态特性。
2 问题的提出在国内某一款乘用车的道路实验过程中发现:后视镜不仅在怠速工况下发生严重抖动,并且在高速行驶和粗糙路面上行驶也有明显的抖动。
使驾驶员观察视野模糊,不仅易造成驾驶员视力疲劳,而且无法及时准确的判断两侧和后方的情况,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本文针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改进。
3 实验模态分析为了获取后视镜的真实工作状况,在整车上进行试验,测试后视镜的动态特性时采用锤击激励。
实验的数据采集前端采用LMS公司的SCADIII,力锤采用PCB公司的HEV200,传感器采用PCB公司的三向加速度传感器,数据分析处理软件采用B 9等进行实验。
传感器的布置位置见图1,图1 后视镜传感器布置位置数据采集截止频率为512Hz,频率分辨率为0.5Hz,通过分析可得到如下结果:图2 后视镜模态计算结果从试验结果看出,后视镜的模态频率偏低,很容易被发动机、传动系统以及路面所激励,是导致后视镜抖动的重要原因。
4 后视镜数值模拟分析针对本款车出现的后视镜抖动的问题,如果单纯采用试验方法寻求问题的成因会困难、而且耗时。
为了快速找出结构的设计缺陷并提出修改建议,本文采用仿真模拟方法,对后视镜结构进行结构模态分析,检查找出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涉及更改建议。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为了使后视镜模态分析在接近于实际情况的条件下进行,采用后视镜安装在前门的状态下进行分析,后视镜及前门的有限元模型是在HyperMesh中完成的,在有限元模型中,采用四面体单元TETR A4,钣金件的单元划分以四边形单元CQUAD4为主,过渡单元用三角形单元CTRIA3,并控制在3%内,铰链轴采用RBE2单元进行模拟,焊点采用CWELD单元进行模拟、胶采用实体单元进行模拟。
汽车安全对于车辆来说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大方面。
主动安全就是尽量自如的操纵控制汽车。
无论是直线上的制动与加速还是左右打方向都应该尽量平稳,不至于偏离既定的行进路线,而且不影响司机的视野与舒适性。
这样的汽车,当然就有着比较高的避免事故能力,尤其在突发情况的条件下保证汽车安全。
被动安全是指汽车在发生事故以后对车内乘员的保护,如今这一保护的概念已经延伸到车内外所有的人甚至物体。
由于国际汽车界对于被动安全已经有着非常详细的测试细节的规定,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被动安全是可以量化的。
汽车安全之主动安全设备篇盘式制动器盘式制动器又称为碟式制动器,顾名思义是取其形状而得名。
它由液压控制,主要零部件有制动盘、分泵、制动钳、油管等。
制动盘用合金钢制造并固定在车轮上,随车轮转动。
分泵固定在制动器的底板上固定不动,制‘动钳上的两个摩擦片分别装在制动盘的两侧,分泵的活塞受油管输送来的液压作用,推动摩擦片压向制动盘发生摩擦制动,动作起来就好像用钳子钳住旋转中的盘子,迫使它停下来一样。
盘式制动器散热快、重量轻、构造简单、调整方便。
特别是高负载时耐高温性能好,制动效果稳定,而且不怕泥水侵袭,在冬季和恶劣路况下行车,盘式制动比鼓式制动更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令车停下。
有些盘式制动器的制动盘上还开了许多小孔,以加速通风散热和提高制动效率。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ABS是Anti-lockBrakingSystem缩写。
世界上最早的ABS系统是首先在飞机上应用的,后来又成为高级轿车的标准配备,现在则大多数轿车都装有ABS。
众所周知,刹车时不能一脚踩死,而应分步刹车,一踩一松,直至汽车停下,但遇到急刹时,常需要汽车紧急停下来,很想一脚到底就把汽车停下,这时由于车轮容易发生抱死不转动,从而使汽车发生危险工况,比如前轮抱死引起汽车失去转弯能力,后轮抱死容易发生甩尾事故等等。
安装ABS就是为解决刹车时车轮抱死这个问题的,装有ABS的汽车,能有效控制车轮保持在转动状态而不会抱死不转,从而大大提高了刹车时汽车的稳定性及较差路面条件下的汽车制动性能。
简述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组成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由燃料电池发电机、变速箱、电动机驱动器、主动安全装置、电控系统和电池组组成。
燃料电池发电机是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核心,它可以根据汽车的动力需求,将氢气产生的电能转换成可以驱动汽车的电能。
变速箱是汽车变速系统的一部分,它可以根据汽车的驾驶状态进行调节,以确保有效利用电池发出的动力。
电动机驱动器是将燃料电池发电机实现汽车驱动的重要部件,它可以将电能转换成机械动力,从而使汽车发动机输出更大的动力。
主动安全装置负责确保汽车的行驶安全,它可以检测汽车油门位置,以及汽车转速和实时的行驶速度,以便及时调整汽车的动力输出,避免发生意外情况。
电控系统是汽车动力系统的重要部分,它可以根据驾驶者的操作,控制燃料电池的动力输出,以及汽车发动机的驱动方式,确保汽车行驶安全可靠。
电池组是汽车电源的重要部件,它可以储存最大限度的电能,并由电控系统控制充放电,以提供汽车持续的行驶动力。
1、ABS 防抱死制动系统2、EBD电子制动力分配3、EBA紧急制动辅助装置4、CBC转弯制动控制5、BAS制动力辅助系统6、BA 机械制动辅助系统7、ASR驱动(轮)防滑系统8、TCS循迹控制系统9、TRC牵引力控制系统Traction Control10、ESP 电控行驶平稳系统11、DSC动态稳定控制系统12、VSC电子稳定装置13、MSR发动机阻力矩控制14、EDS电子差速锁15、VSA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16、OBD车载自动诊断系统1、ABS是刹车防抱死系统.ABS工作时就相当于以很高的频率进行点刹,于是在紧急情况下踩制动踏板,肯定会感到制动踏板在颤动,同时也会听到制动总泵发出的“哒哒”声,这便是ABS在正常工作。
由于制动总泵在不断调整制动压力,从而对制动踏板有连续的反馈力。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踩住制动踏板,同时采取积极措施避险。
2、EBD是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用高速计算机在汽车制动的瞬间,分别对四只轮胎附着的不同地面进行感应、计算,得出不同的摩擦力数值,使四只轮胎的制动装置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式和力量制动,并在运动中不断高速调整,从而保证车辆的平稳、安全。
当紧急刹车车轮抱死的情况下,EBD在ABS动作之前就已经平衡了每一个轮的有效地面抓地力,可以防止出现甩尾和侧移,并缩短汽车制动距离。
EBD实际上是ABS的辅助功能,它可以改善提高ABS的功效。
所以在安全指标上,汽车的性能又多了“ABS+EBD”。
3、EBA是电子控制煞车辅助,这个系统可以感应驾驶人对煞车踏板的作动需求程度, 当电脑从煞车踏板所侦测到的煞车动作, 来判断驾驶人此次煞车的意图, 如果是属於非常紧急、急迫的煞车, EBA此时将会指示煞车系统产生更高的油压使ABS发挥作用, 而使煞车力更快速的产生减少煞车距离, 电子控制煞车辅助系统尤其是对於脚力较差的妇女及高龄驾驶者, 在规避紧急危险的煞车时甚有帮助4、CBC转弯制动控制又称弯道自动控制(CBC)。
新能源汽车的车辆安全和碰撞保护技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新能源汽车正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车辆的安全性和碰撞保护技术。
本文将探讨新能源汽车的车辆安全和碰撞保护技术,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新能源汽车的车辆安全技术1. 高强度车身设计新能源汽车的车身设计应该采用高强度材料,如碳纤维和铝合金等,以提高车辆的整体刚性和抗撞击能力。
这样能够在发生碰撞时有效减少车身的变形,保护车辆内部乘员的安全。
2. 安全气囊系统安全气囊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被动安全装置之一。
在车辆碰撞时,安全气囊能迅速充气并形成缓冲作用,减轻车辆和乘员之间的冲击力。
同时,安全气囊系统还应该配备多个气囊以保护乘员头部、胸部、膝部等各个部位。
3. 防抱死制动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可以在车辆急刹车时防止车轮锁死,提供最佳的制动效果和操控能力,有效减少碰撞的发生。
4. 安全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主动安全装置之一,包括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等,能够提供更好的操控性和稳定性,以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二、新能源汽车的碰撞保护技术1. 前防护设计新能源汽车的前防护设计应该兼顾行人保护和自身刚性,采用可吸能设计,能够在车辆与行人碰撞时,吸收部分冲击能量,减轻行人的受伤程度。
2. 安全主动引擎盖设计安全主动引擎盖是一种能够在行人发生碰撞时提升引擎盖高度的设计。
这样能够增加空气被挤压的时间和空间,减轻行人的受伤程度。
3. 车辆互联技术车辆互联技术可以通过与周围环境和其他车辆进行实时通信,提前预警和避免潜在的碰撞风险。
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碰撞保护能力。
建议:1.加强新能源汽车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明确车辆安全和碰撞保护技术的要求。
2.鼓励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在车辆安全和碰撞保护技术方面进行持续创新和研发,提升车辆的整体安全性。
3.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培训和宣传,提高驾驶员和乘员的安全意识。
途观Tiguan秉承大众经典的WOKS主动安全头枕(编者注:该系统为大众汽车的设计专利,其原理是通过座椅靠背支撑身体的上部进行减速,并借助于安全头枕使头部同步减速,获得了头部与上身同步的、和谐的减速过程,从而有效预防了颈部扭伤的发生。
其头枕及座椅的特有轮廓、所使用泡沫材料的硬度,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该系统具有比许多主动安全系统更为显著的安全保护的潜力,2008年被授予了“欧洲NCAP”奖。
),在保证座椅舒适性的同时,大大缩短了头枕与乘员头部之间的距离,将事故对驾乘人员颈部的危害降到最低。
以上转帖查到一篇主动式头枕资料:主动式头部防护头枕汽车对于人类来说。
不过是代步工具,但是越来越多的意外却因为汽车的性能提升而增加。
所以。
更多的技术用来保护人在行驶中的安全。
主动式头部防护头枕(Active Head Restraint),是一种针对车辆遭受后方撞击时,头部快速往后仰时最常发生的头颈部伤害所设计的一种防护缓冲装置。
根据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nsurance Institute of Highway Safety:IIHS)1999年的统计,在车辆遭受到撞击时约有26%的伤者有颈部扭伤的情形,因而花费的保险理赔几乎占所有身体伤害理赔金额的66%,每年支付的理赔金额高逹70亿美元以上。
大部份的主动式头枕都为机械式系统,座椅上方的衬垫支撑是由一支连杆连接至座椅椅背内的压力板(另外有种设计的启动装置是放在头枕内),当车辆遭受后方追撞时,乘客的身体因撞击力道的作用会往后撞向座椅的椅背将压力板往后推,迫使连杆上升而使头枕往前推动,以便在头颈快速往后仰时抵住乘客的头部,以缓冲、防止并降低头颈部受伤的可能。
在作动完成后,主动式头枕会自动回复到原来的位置,以便下次再使用,而无须再进行修复。
虽然现今的汽车都配备了许多高科技的安全辅助系统,以提升车辆与乘员在行驶时的安全,但这些系统也只是辅助,并不是万能也无法絶对的确保乘员的安全,唯有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与德道,确实的遵守交通规则,随时注意车辆状况以及定期为车辆做保养与检查才是真正安全的不二法门。
一种车辆主动紧急避撞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与流程引言车辆紧急避撞技术是现代汽车安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车辆的主动安全性能,本文介绍了一种车辆主动紧急避撞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背景随着道路交通密度的增加,车辆之间的碰撞事故频繁发生。
为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以及提高驾驶的安全性,研发一种车辆主动紧急避撞的控制方法和装置尤为重要。
目标本文的目标是设计一种能够实现车辆主动紧急避撞的控制方法,通过该方法,车辆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潜在的碰撞威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事故的发生。
方法本文提出的车辆主动紧急避撞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传感器数据获取:车辆安装了多个传感器用于感知周围环境,包括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等。
2.数据预处理:对传感器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滤波、去噪、坐标转换等,以提高数据质量和准确度。
3.碰撞威胁检测:利用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检测潜在的碰撞威胁。
4.碰撞威胁评估:根据检测到的碰撞威胁,对其进行评估和分类,确定威胁的严重程度和优先级。
5.决策制定:基于碰撞威胁的评估结果,车辆系统会自动制定相应的避撞策略,例如刹车、转向等,以尽量避免碰撞的发生。
6.控制指令输出:根据制定的避撞策略,车辆系统会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通过车辆的控制系统将指令传达给相应的执行器。
7.实时控制:车辆系统根据检测到的碰撞威胁和制定的避撞策略,实时监控车辆状态并调整控制指令,以确保最佳的避撞效果。
装置及存储介质为了实现上述车辆主动紧急避撞的控制方法,需要配备以下装置和存储介质:•传感器装置:包括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等,用于获取周围环境的数据。
•控制装置:负责处理传感器数据并执行避撞策略,通过控制指令控制车辆行动。
•存储介质:用于存储传感器数据、避撞策略和控制指令等信息,可以是内置的存储器或外部存储设备。
流程以下是车辆主动紧急避撞的流程示意图:graph LRA[传感器数据获取] -- B[数据预处理]B -- C[碰撞威胁检测]C -- D[碰撞威胁评估]D -- E[决策制定]E -- F[控制指令输出]F -- G[实时控制]1.传感器数据获取:车辆上的传感器会实时获取周围环境的数据。
汽车主动安全装置随着人们对于汽车的安全性能越来越重视,选购车辆时对于汽车的安全配置要求也越来越高。
由于科技的进步,汽车上的安全装置也越来越多。
总体说来,汽车的安全装置可以分为两类:主动安全装置和被动安全装置。
车辆的主动安全装置是指任何状态下能够使得驾驶员有效控制车辆从而避免发生事故的各类设施、设备,包括指示系统、照明系统、稳定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汽车防碰撞预警系统等。
一、指示系统指示系统主要是把汽车各系统的工作状态以一定的方式通知给驾驶员,以便让驾驶员对即将到来的危险做好应对措施以避免危险的发生或减小危险的危害性。
主要有仪表盘故障警报灯、胎压监测系统、抬头显示系统、倒车雷达与倒车影像等。
(1)仪表盘故障警报灯仪表盘故障警报灯可以将汽车各系统的工作状态以灯光、警报音等方式通知驾驶员。
比如ABS故障灯点亮,表示汽车的ABS系统出现了故障,此时ABS系统不起作用,驾驶员就要对制动时有可能产生的方向失灵做好预防;还比如转向助力警告灯点亮,表示转向系统故障,驾驶员就要对即将发生的转向沉重有心里准备;其它如安全气囊警告灯、安全带警告灯、发动机故障警告灯等,都是通知或警告驾驶员做好安全预防。
(2)胎压监测系统汽车轮胎压力监视系统,英文缩写“TPMS”。
它的的作用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对轮胎气压进行实时自动监测,并对轮胎漏气和低气压进行报警,以确保行车安全。
该系统与汽车安全气囊、防抱死制动系统(ABS)一起被美国运输部和国家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列为作为汽车三大安全系统之一。
(3)抬头显示系统抬头数字显示仪(H U D),风窗玻璃仪表显示,又叫平视显示系统,它可以把重要的信息,映射在风窗玻璃上的全息半镜上,使驾驶员不必低头,就能看清重要的信息。
这种显示系统的优点是:1.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到信息,从而避免分散对前方道路的注意力。
2.驾驶员不必在观察远方的道路和近处的仪表之间调节眼睛,可避免眼睛的疲劳。
(4)倒车雷达与倒车影像倒车雷达与倒车影像都能够把车尾部的路况传递到车内通知驾驶员,以便于驾驶员更准确的判断路况,提高安全性,避免事故的发生。
二、照明系统汽车的照明系统主要指各种灯光,能够照亮足够远的距离,以便能够看清道路的情况或让别人尽早发现自己。
主要有氙气大灯、LED大灯、激光大灯、雾灯、日间行车灯、高位刹车灯以及随动转向大灯等。
(1)氙气大灯、LED大灯、激光大灯随着车速的提高,原有的卤素大灯已经不能满足照明亮度和照明距离的要求,因此,氙气大灯、LED大灯、激光大灯等应运而生,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亮度高、照射距离远。
(2)日间行车灯日间行车灯是指使车辆在白天行驶时更容易被识别的灯具,装在车身前部。
日间行车灯的最大功效,是提高车辆的被辨识性,在国外行车开启头灯,可降低12.4%的车辆意外,同时也可降低26.4%的车祸死亡机率。
为提高行车安全性,欧盟规定自2011年起,欧盟境内所有新车必须安装日间行车灯。
当汽车发动机一启动,日间行车灯则自动开启,以引起路上其他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的注意。
当夜晚降临,驾驶者手动打开近光灯后,日间行车灯则自动熄灭。
(3)高位刹车灯高位刹车灯一般安装位在后备箱盖上、车尾顶部或者后风挡内,以便后面行驶的车辆易于发现前方车辆刹车,起到防止追尾事故发生的目的。
高位刹车灯作用是警示后面行驶的车辆,从而避免发生追尾事故。
没有高位刹车灯的车辆,尤其是底盘较低的轿车和微型汽车在刹车时由于后刹车灯位置较低,通常亮度也不够,导致在其后面跟随行驶的车辆特别是底盘较高的卡车、客车和公共汽车的司机有时很难看清楚,因此发生追尾事故的隐患就比较大。
大量研究调查结果证明,高位刹车灯能够有效地防止和减少汽车追尾事故的发生。
因此,高位刹车灯在许多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美国,按照法规要求从1986年开始所有新销售的轿车都必须装备高位刹车灯。
(4)随动转向大灯(AFS)AFS又叫自适应转向大灯系统,它能够根据汽车方向盘角度、车辆偏转率和行驶速度,不断对大灯进行动态调节,适应当前的转向角,保持灯光方向与汽车的当前行驶方向一致,以确保对前方道路提供最佳照明并对驾驶员提供最佳可见度,它能够根据行车速度、转向角度等自动调节大灯的偏转,以便能够提前照亮"未到达"的区域,提供全方位的安全照明,从而显著增强了黑暗中驾驶的安全性。
在路面无(弱)灯或多弯道的路况中,扩大驾驶员的视野,而且可提前提醒对方来车。
三、车身电子稳定控制系统车身稳定控制系统是当汽车出现紧急转弯、紧急加速和紧急制动等突发情况时,车辆可以迅速感知并采取相应的制动措施,如对每个轮胎进行单独控制,同时降低引擎的输出,维持车身的稳定。
它是汽车上重要的主动安全系统,能够极大提高车辆操控安车身稳定控制系统全系数和驾驶便利性。
其名称各大汽车厂商有所不同,大众ESP、本田VSA、丰田VSC、通用ESC、宝马DSC等,但功能是一样的。
四、转向系统随着技术的进步,聪明的汽车工程师们发明出了电动助力转向、四轮转向、随速转向等装置,极大的提高了转向系统的主动安全性。
(1)电动助力转向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英文缩写EPS,该系统由电动助力机直接提供转向助力,具有节能、调整简单、装配灵活以及在多种状况下都能提供转向助力的特点。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是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2)四轮转向四轮转向(4WS)除了传统的以前轮为转向轮,后两轮也是转向轮,即四轮转向。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汽车在高速行驶或在侧向风力作用时的操作稳定性,改善在低速下的操纵轻便性,以及减小在停车场时的转弯半径。
(3)随速转向动力随速转向的运用,是汽车在高速时需要把方向盘打大点才能超车,不容易漂,行车更安全,而低速过弯则是可以少打方向盘就能顺利过弯,比较省力,并且有自动调整转向比的作用;当汽车在中高速区域转向时,又能保证提供最优的动力放大倍率和稳定的转向手感,从而提高了高速行驶的操纵稳定性五、制动系统汽车上最主要的主动安全系统就是制动系统,在它的基础上,扩展出了很多的制动辅助系统,如ABS、EBD、CBC、EBA、BAS、BA、ASR、TCS、TRC、HAC、AUTOHOLD、HDC、BOS等等,这些系统或者是增大制动力,或者是在制动时维持车身稳定。
下面分别说说。
(1)ABS:制动防抱死系统靠电控系统的自动控制把车轮的制动力控制在车轮抱死的边缘,提供最好的制动性能同时保持方向的可控。
保证汽车的制动方向稳定性,防止产生侧滑和跑偏。
(2)EBD:电子制动力分配EBD能够根据由于汽车制动时产生轴荷转移的不同,而自动调节前、后轴的制动力分配比例,提高制动效能,并配合ABS提高制动稳定性。
(3)CBC:弯道自动控制在转弯制动时,CBC与防抱死系统配合工作,分别控制每个车轮制动缸的压力,从而减少过度转向和不足转向的危险。
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最优的制动力分配,即使在恶劣的驾驶条件下,也能确保了汽车在转弯制动时的稳定性。
(4)ASR、TCS、TRC牵引力控制系统这三个系统对汽车的稳定性有很大的作用。
当汽车行驶在雪地等湿滑路面上时,在加速时驱动轮容易打滑空转。
如果是后轮打滑,将会造成甩尾;如果是前轮打滑,车子方向就容易失控,导致车子向一侧偏移。
而这个系统会将车轮的滑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防止驱动轮快速滑动,使车辆能平稳地起步、加速,保持车子沿正确方向行驶。
(5)EBA、BAS、BA制动力辅助系统制动力辅助系统通过驾驶员踩踏制动踏板的速率来理解它的制动行为,如果它察觉到制动踏板的制动压力恐慌性增加,即判断驾驶员将要进行紧急制动,制动力辅助系统会在几毫秒内启动全部制动力,促使刹车系统更快的达到最大的制动效能,从而提供一个有效、可靠、安全的制动。
制动力辅助系统可显著缩短紧急制动时的制动距离。
(六)汽车防碰撞预警系统随着汽车大量增加,路上车流不息,使道路交通事故逐年大幅度增加,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超速行驶、占道行驶、酒后驾驶、疲劳驾驶等.而碰撞是交通事故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中大部分是车--车碰撞和人--车碰撞。
碰撞预警系统简称AWS,它的主要作用是降低驾驶员的疏忽(车祸发生的主要原因),把各种不同的危险情况提示给驾驶员。
并且集于一体。
AWS是一款能预测到行车危险并在碰撞危险发生前2.7秒向驾驶员发出警报,预防交通事故发生的产品,被称为“永不疲倦的第三只眼”。
三种不同的预警类型:前碰撞预警系统(FCWS)、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S)、车距的监控和预警系统(HMWS)这几个系统共用雷达或摄像头等传感器,实现硬件系统共用,降低搭载成本。
(1)前碰撞预警系统(FCWS)前碰撞预警FCW系统通过雷达或摄像头等车载传感器感知车辆前方行驶环境,当本车与前方目标存在碰撞危险时,通过视觉、听觉或触觉等警告驾驶员采取适当的避撞措施。
FCW只提供对驾驶员的警告,不涉及车辆纵向运动控制。
(2)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S)车道偏离预警LDW系统运用图像识别技术,辅助提醒驾驶者当车辆无意识偏移时(即当驾驶员由于精神不佳、粗心、疲劳驾驶、路况变化、进出隧道时视力未恢复的情况下,没有打转向灯而进行变道行驶)发出警示。
LDW只提供对驾驶员的警告,不涉及车辆横向运动控制(3)车距的监控和预警系统(HMWS)AWS车距监视功能帮助驾驶员更好的驾驶,并通过使用图象显示器来保持安全有效的车距。
如果驾驶员没有保持安全的车距,那么它会发出预警声音,图象显示器上的颜色会变成琥珀色,并逐步变为红色。
预警对驾驶员的提醒作用,可大大减少由于驾驶员对有效安全车距判断失误而造成的追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