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复习

  • 格式:docx
  • 大小:26.51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心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

行为模式;

2.潜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3.观察学习: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

4.自我同一性: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

5.自我意识:作为主体的我以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组成的自我

调节系统,调控着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6.人格毕生发展观: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经衰老至死亡的整个人生历程内,由于经验与内部成长的相互作用,

其人格及其各成分随年龄推移所发生的连续变化。

7.成长性需要:马斯洛在分析人类的需要时指出,成长性需要是人为了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而引发的需要,如认知、

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又称为超越性需要。

8.神经性焦虑:

9.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为的那些原因。

10.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二、简答题:

1.埃里克森如何分析人格发展各阶段的心理危机?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出生后与社会环境接触互动而成长。在个体与环境互动中,一方面由于他自我成长的需求,希望从环境中(特別是在人际关系上)获得满足,另方面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要求(要求他必须做些什么)与限制(禁止他不许任性而为),使他在社会适应上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困难,艾里克森称此心理困难称为发展危机。人格发展阶段的心理危机如下: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获得希望

2.自主对羞怯和怀疑(1—3):获得意志

3.主动对内疚(3—5):获得勇气

4.勤奋对自卑(5—12):获得成就感

5.同一性(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12—20):获得忠诚的品质

6.亲密对孤独(20—24):获得爱的品质

7.繁殖对停滞(25—65):获得关心的品质

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以后:获得智慧的品质

埃里克森认为积极解决相应的危机将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扩大后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

埃里克森认为每个阶段遵循着渐成发展的原则逐步发展起来。每个阶段的发展都在适宜的时间;每个阶段的产生与形成都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但它不能代替前面的阶段。

2.斯金纳如何用操作条件反射解释人格异常?

答:斯金纳认为人格只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方式。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与刺激之间的关系。个体的行为都是由外部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人格形成与行为改变的关键成分是强化。受到强化的个体行为倾向重复,而没有强化的行为便倾向停止。强化决定了有机体行为方式的形成、转化和消退的过程。异常的行为是习得的。可能原因:他们的适当行为没有被强化,甚至反被惩罚;他们的不适当行为被强化;习得了一套不适宜的反应。如社交障碍的人,成长过程中必要的社交技能没有获得强化,因此没有发展起来。例如,忧郁症患者有时会做出正确的或令人满意的反应,但是环境并没有给他们适度的强化,只有惩罚。一个精神病患者之所以强迫性地专注于数心跳的次数,是因为这样做可以阻止不愉快的想法而得到了强化。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心不可二用”,这样就强化了数数的行为。

3.奥尔波特关于几种个人特质的界定。

答: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那些特质。个人特质又包括:

1、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极具弥漫性和渗透性,因此它会影响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首要特质只有在少数人身上才可以观察到,也不是在每个情境下都能表现出来的。

2、中心特质或叫核心特质是指渗透性稍差一些,但仍具有相当概括性、一般意义的重要特征。奥尔波特通过用词、短语、句子描写其代表性特征的方式,发现每个人的中心特质是很少的,只有5-10个,平均7.2个。

3、次要特质:指那些在特殊情况下表现出的起次要作用的特质。包括个人的独特偏好(例如偏好某种食品或服装)、一些偏向看法以及其他由情境制约的特性。

4.西方的“大五”人格维度论包括哪些因素,五因素模型的现实意义何在?

西方“大五”人格维度的五维分别是:外倾性、宜人性、公正性(尽责性、严谨性)、神经质(情绪性)、开放性(创造性)。

大五人格结构在临床、心理健康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实践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对于诊断临床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是有价值的,同时对于预测和确定健康行为与问题也十分有益;

2)以大五人格因素模式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操作性和适用性;

3)开始广泛采用人格测验,尤其是采用以大五人格因素模式为基础的人格测验进行人员的选聘、评价和人力资源发展工作。

五因素模型的意义体现在:它能够解释个体在决策时的个别差异;可以评价个体的心理适应水平;在心理卫生和临床领域,它可以作为鉴别工具。

5.简述霍妮有关神经症的人格类型说。

1)把焦虑看做是神经症的动力根源,分为显在焦虑和基本焦虑两种;

2)把神经症看做是人际关系失调所引发的,这种失调往往首先存在于神经症病人童年的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亲子关系之间;

3)敌意和焦虑导致了更深的恐惧感和痛苦,为了减轻基本焦虑,就会形成一些防御性策略;

4)继承了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学的观点,认为需要决定人格,神经症的需要决定神经症的人格。从十种神经症需要中归纳了三种神经症的人格类型:趋向他人(依从型)、反对他人(敌对型)、逃避他人(退缩型)

6.简述阿德勒的个体发展理论。

答:阿德勒认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但这种社会性又带有一定的先天潜意识因素,因此阿德勒的心理发展理论是一种意识与潜意识的相互作用理论。阿德勒提出了“创造性自我”的概念,他认为创造性自我使人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起独特的生活风格。

三、论述题:

1.马斯洛、罗杰斯等的人本主义人格观点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的人格观点有何区别?

人本主义心理学突破了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理论范式,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心理治疗诸多方面独树一帜,建构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理论体系,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在弗洛伊德眼中,人是潜意识、本能的俘虏;而在华生看来,人又是外界环境刺激的可怜的牺牲品,但他们的观点都是建立在对病态人或动物行为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的首要研究对象却是心理正常的健康的人。人本主义主要研究的是个人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研究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问题,强调人的尊严、人格完整和自我充分发展;行为主义研究对环境的刺激做出反应,而非个体的选择。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层次理论,突出了人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价值。把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马斯洛和罗杰斯对人性的乐观态度,以及对个体可以挖掘潜能和获得幸福的信念,为了解人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性的模式,使心理学走上研究人或人性的科学道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把理解人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强调研究人类真实的内在自我,不主张用客观的方法研究那些表面化的东西;强调意向性在人格与行为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不主张把人看作僵死的机器和无目的、无选择性的动物;强调对人生意义及其价值的研究,注重心理学研究与人类生活实际相结合。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则认为人格发展是没有终点的。

综上所述,现代西方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这三个学派的人格理论之间的分歧和争论,实际上是从各自的不同侧面展开了人格理论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理性与非理性、社会性与个体性、自由与决定性、现实性与理想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