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小说研究与文化现代性
- 格式:pdf
- 大小:145.77 KB
- 文档页数:7
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综述一、概述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作品《围城》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成为文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讽刺艺术、深刻的社会洞察以及文化反思,吸引了众多学者和读者的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围城》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拓展。
90年代以来的《围城》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学者们主要从现象学的角度切入,着重探讨小说的主题、结构、情节等内容,尝试揭示其文本结构的回归机制。
随后,随着文化研究等新学术思潮的兴起,学者们开始以更深层次的视角来审视这部作品,从文学史、文体学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到了90年代后期,学者们开始结合实践研究的主体、范式,从多元的学术视角以及性别角度探讨《围城》,实现了对该作品研究的综合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不仅关注小说的文学价值,还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等背景。
他们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细致分析,揭示了作品所蕴含的社会批判和文化反思意义。
同时,学者们还运用各种理论工具,如流派分析、语言学分析、文化研究等,对《围城》进行了多层次的解读和阐释。
尽管90年代以来的《围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对于小说中的角色个性和文本背景的深入研究尚显不足,仍有待进一步拓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如何结合新的学术视角和理论工具来深化对《围城》的研究,也是未来学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90年代以来的《围城》研究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化中,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丰富的理论工具。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文学价值,还能从中窥见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矛盾,以及人性的各种弱点和命运的无情。
同时,《围城》中所揭示的婚姻困境和女性的地位等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当代社会和性别关系的视角。
对《围城》的深入研究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具有现实意义。
1. 对《围城》及其作者的简要介绍自90年代以来,对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的研究在国内持续深入,并形成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文化、空间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以严复《犬演论》为例林继红摘要:空间是一种文化建构,不同的文化领域利用空间的文化符号性和象征性以表达各自的文化意蕴。
严复《天演论》中“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等构建的文化空间想象,引发了晩清志士强烈的空间危机感和救亡图存的使命感,激发了民族国家的危机意识。
审视“空间”与“中国现代性”的关联,以此界定被译介的现代性所呈现的文化空间意义,及其赋予空间的生命意蕴和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关键词:严复;《天演论》;文化空间;被译介的现代性作者简介:林继红,文学博士,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B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21)1-0221-7空间是一种文化建构,不同的文化领域利用空间的文化符号性和象征性加以表达各自的文化内涵。
作为人类在空间体验中的理性表现形式,空间意识已成为构建现代性的一个有力维度,因而具有文化的意蕴内涵。
严复《天演论》的译介正是由这一空间意识所导致的。
运用文化空间想象,《天演论》唤醒了国人的民族国家危机意识,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中国现代性的构建进程,从而达到影响与改造的文化效应。
正如列斐伏尔所指出的,要想改变社会、改变生活,首先必须改变生活空间,生产出一个合适的社会空间。
①一、空间意识:中国现代性构建的一个有力维度现代性的核心内涵是一种科学理性精神,以及启蒙时代文化合法化工程的开启,意味着历史的觉醒和社会的改造。
这一特征十分符合晚清以西学译介开启的中国现代性历史征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严复译介的文化空间研究”(项目编号:2018B158)①Henry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Blackwell Press,1974,p.190.《东南学术》2021年第1期程。
在中华民族遭遇西方殖民侵略面临生存危机时,晚清有识之士将改革弊政作为己任,以翻译为文化利器,反思中华传统文明危机的境况,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改造文学,直接促进了中国现代性的构建进程,推进了近代中国的现代转型。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触发我们编写这部《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编》的激情,首先是来自对 目前文学史价值观 念混乱的不满。
同时,我们在教学和科研中,深深地感到因为没有一部好的文学史教 材 而误人子弟的内疚。
首先遭遇的就是对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的价值定位问题。
出乎我们意料之 外的是,一方面,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教学和科研领域里,十七年文 学和文革文 学中的极左思潮还没有得到真正学理上的清算,人文科学知识体系与 人文精神还没有 得以真正渗透于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中,许多大学的教学还在沿 用着二十多年前的 旧教材;而另一方面,更新一代的学者和一些当代文学史的治史者们 却又以令人惊愕的 姿态,从新左派和后现代的视角来礼赞文革文学和十七年文学的红 色经典了。
当文学史在这个时代里被虚假的解构和被纷乱的多元化的学术背 景搞得无所适从时,我们认为有必要为真正的重写文学史来一次思想 观念和方法的清理 与正名。
尤其是作为一部大学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科书,若能为莘莘学子们提 供一个自 由而开放地以现代意识认识文学历史的窗口,给他们一把衡量历史事 物的标尺,便是我 们着意编写这部文学史的莫大欣慰了。
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就是如何确立文学史的价值体系;如 何从学理和教 科书的角度来建构其理论框架和体例规范;如何在重新发掘与整合文 本资料时实现历史 叙事的还原与创新;如何用新的且较为恒定的审美意识去解决当代文 学史 50 年中对文学 作品分析的错位性诠释,等等,这些难题都是我们需要给出明确答案 的。
杜威说过历史无法逃避其本身的进程。
因此,它将一直被人们重写。
随着新的当 前的出现,过去就成了一种不同的当前的过去。
[1]235 然而,当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成为一句抵挡与攻击一切客观价值规范的盾和剑时, 近些年所谓重 写文学史便十分随意与轻率,文学史就在多元化的幌子下变得十分无 序而可疑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姿态来完成一部新的文学史教 科书的写作呢? 中国当代文学史是一段距离我们很近而又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的“现代性”思想李希光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一般性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C0292。
摘 要:针对“现代性”思想,以及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本文分别阐述了“现代性”思想的产生和矛盾,激进主义在文化方面的战略,启蒙主义文学观念和“现代性”思想之间的内在矛盾。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文学;启蒙主义;激进主义[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42-01随着西方国家的扩张,西方“现代性”思想进入了中国,对中国文化造成了新型的矛盾,就是在这样复杂矛盾的背景下,中国的现代文学思潮就此诞生,中国的“现代性”思维包含的内容很多,既包括现行的时间观和目的论的世界观,又包括了历史决定论和二元对立独断论,对于“五四”文学大革命来说,深深地影响了它的激进主义的战略文化,同时,对于启蒙主义文学来说,也决定了它的政治和审美在结构上的矛盾性。
这就成为了阻碍中国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发展的绊脚石。
一、“现代性”思想的产生和矛盾中国“现代性”思想并不是通过本民族历史文化自发而生的,他是被动的卷入了资本主义的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中,从而被激发了出来。
西方“现代”思想历经了数百年,在此期间形成了复杂的矛盾,虽然在逐渐的成熟,但至今也未能完成。
西方的现代性思想矛盾是二元紧张,主要表现在工具理性,以及价值理性,可以理解为物质的增加与科学技术进步,还有就是精神危机与严重的人性异化,这就成为了资本主义的现代文化矛盾。
近现代的西方文化思潮,不管是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绝大多数是运用现代性的激进思想,进行物质“现代化”进程的批判,且本身就具有了自我否定的因素。
中国“现代性”思想有着不同的复杂面貌。
晚清时期,鸦片战争作为明显的标志,我国开始了大变局,春秋大梦被西方列强的大炮击碎,激发了有识之士的亡国意识和变革的热情,“现代性”思想在中外的矛盾中明显的彰显出来。
“意识流”与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
通过现代作家在“五四”及20世纪30年代对“意识流”的接受情况可展现中国现代主义小说产生、发展的过程及特点。
即“五四”作家在创作中对“意识流”的接受,源自对目的论意义上的西方现代性之追求以及作家内心“自我”意识的增强,由此造就的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一批作家的焦虑性文学叙述成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最初形态。
而20世纪30年代,以京派为主的新传统主义者如废名、凌叔华等人,通过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并建立在对西方现代性批判立场上的“意识流”文学实践,成就了一批具有跨文化交流特质的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成熟之作。
[关键词]意识流;接受;中国现代主义小说郭恋东(1976-),女,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研究员,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上海200030)杨蓉蓉(1977-),女,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上海200030)本文系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意识流在20世纪中国文坛两度发生之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2ZS025)、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传记文学叙事模式的嬗变”(项目编号:HB2011QR80)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先锋的“意识流”,在其产生之初便引起中国文坛的注意。
“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意识流”哲学与心理学基础的接受均表现为对目的论意义上的现代性的追求。
译介中基于实用主义工具性的误读策略使得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此时期成为服务于科学进步理性主义范式的工具。
而创作中,与“意识流”的契合及对它的接受也同样体现出“五四”作家基于实用主义目的论对西方现代性的追求。
这种站在前现代立场上视西方现代性为普遍性,而对其进行的不懈追求又注定与“意识流”本身蔑视权威、反叛理性的先锋性产生矛盾,从而导致一批现代作家在小说创作中的焦虑性表述。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转换与重新认识在当今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转换与重新认识。
随着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重振和重新认识的机会。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转换和重新认识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挑战与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充满深厚历史文化传承的宝藏,但面对现代性的挑战与冲击,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大量流失和淘汰的风险。
在现代的科技、商业和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艺正在逐渐消失。
比如传统的手工艺、戏曲、音乐等文化形式受到了现代化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遭遇了空前的考验。
同时,传统文化也面临着现代性的挑战和使命。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逐渐走向国际舞台,需要更加积极主动的向外推介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就成为了现代中国不可回避的责任和使命。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转换与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转换,需要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注入现代性的元素。
比如文化旅游,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将传统文化打造成符合现代人观赏和消费要求的文化产品。
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可以通过现代化技术,例如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将传统文化重现于现代的艺术语境中。
此外,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转换也需要在教育和研究上加强。
在教育领域,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中,形成足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知识结构。
在研究领域,应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整理和研究。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重新认识,需要我们从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角度着手,去除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陈旧认识,重新发现和欣赏传统文化的精髓。
此外,现代性也需要经历重新认识,摒弃不合理的现代性价值观,重新认识现代性的本质和意义。
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需要打造一个全新的文化认知体系,开展广泛的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性的研究和交流。
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总体性和系统性,形成系统化的传统文化知识结构,发掘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精髓,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现代文明瑰宝的一部分。
近年来华文文学研究的焦点与热点陈美霞华文文学研究具有较为深厚的学科基础与学术积淀。
近三年来,华文文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热点现象。
既有从学术自身生长出来的热点问题,如史料整理与学科建设、陈映真与经典作家研究等,也有反映时代语境与人民心声的学术热点,如华文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传承、华文文学与文化抵抗等议题。
一、学科建设与史料整理作为与改革开放同期起步的学科,华文文学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历程,取得了丰硕成绩。
学界曾提出“语种的华文文学”“文化的华文文学”“族裔的华文文学”“跨域的华文文学”“复合互渗的华文文学”等概念。
刘登翰和刘小新曾以“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系列论文参与华文文学理论建构。
针对“华语语系文学”的偏执,沈庆利认为“跨境华文文学”的提出,最大限度保持该学科跨区域、跨学科、跨疆界的“文化特区”性质,含有探索华文文学全球交流共融之意。
①朱文斌认为应回到具体历史语境,从史料出发,重构和编纂华文文学史。
受客观条件所限,华文文学史料搜集整理相比其他学科难度更大。
近期,华文文学史料搜集整理乃至数据库编撰成为学界热点。
2023年白杨教授的“百年海外华人文学社团、期刊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2019年赵作者简介:陈美霞,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祖国大陆台湾文学学术史研究”(FJ2021B085)。
①沈庆利:《论“跨境华文文学”的提出》,《暨南学报》2023年第9期。
095学术动态稀方教授的“香港文艺期刊资料长编研究”、2022年凌逾教授的“香港当代报章文艺副刊整理与研究(1949—2022)”先后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赵稀方围绕“香港文艺期刊资料长编研究”举办多次学术研讨会,在《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发表多组相关文章。
2023年程桂婷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南下香港的内地作家轶作辑考、年表编撰与整合研究”也与香港文学史料整理相关。
现代性反思与文化认同摘要:20世纪90年代,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的现代性语境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随之而产生的文化认同危机与文化选择的多元化成为这一阶段文学创作的重要文化逻辑。
本文选取该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长篇小说《心灵史》为主要分析文本,以性别视角切入,探究作品“性别表述”背后的现代反思精神及其与不同于其他“非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认同。
关键词:性别少数民族文学现代性文化认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出版行业、大众传媒的发展,少数民族题材文学创作突破了地域文化局限,朝着更大的受众群体迈进,期间出现了一批引人注目“畅销”之作,回族作家张承志创作的长篇小说《心灵史》便是其中优秀代表。
2000年,由上海市作家协会和《文汇报》等数家单位联合发起组织的全国百名评论家推荐90年代最有影响的作家作品活动中,《心灵史》位居第6位,其文学地位,可见一斑。
此前,对于《心灵史》的解读往往侧重于阐释其深厚的宗教意识、民族文化以及所彰显的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诉求,而本文另辟蹊径,通过“性别研究”的分析方法,解读文本叙述背后的性别运作机制,以及作品“性别表述”背后的现代反思精神及其极具民族性的文化认同。
一、“男子汉”的转向:审美现代性的反思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及社会结构的变化,知识界对“现代性”进程的态度与文化想象也随之更改,“80年代那种进化论式的乐观情绪受到很大的削弱,而犹豫困顿、批判和反省的基调得以凸显”,[5]p384文学创作纷纷走向现代性反思的新阶段。
张承志于90年代初创作的长篇小说《心灵史》便是一部真诚的“反思”之作。
《心灵史》主要围绕少数民族回族中“哲合忍耶”一派两百年间的风云历史而展开叙述,讲述了哲合忍耶教徒们如何在大西北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一边承受着清朝政府的镇压和剿灭,一边坚守信仰的故事。
作品中,作者以真挚饱满的文字为信仰高歌、为理想呐喊,谱写了一曲珍贵而悲壮的心灵之歌。
那么作者又是如何通过这样一个刚毅悲壮的民族形象完成现代性反思的呢?现代性作为一个时间概念,从诞生之日起就彰显着一种与传统决裂的线性姿态,不可逆转,飞速前行,它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经济变革中的产物,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强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可以将其概括为“市侩现代性”或“社会现代性”,然而“在十九世纪前半期的某个阶段,在作为西方文明史的现代性同作为美学的现代性之间发生了无法弥合的分裂。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内容提要: 本文系作者1999 年5 月26 日在北京大学为文科学生所作的演讲, 主要介绍美国学者杰姆逊关于" 后现代" 文化研究的方法、观点及其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价值, 并借助其理论来观照分析当代中国( 包括大陆和台港地区) 的一些文化现象, 文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当代文化是否已经进入杰姆逊所称的" 后现代阶段"? 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事实上并没有完成, 同时试图解释" 后现代" 问题何以在中国引起热烈争论的原因。
" 现代性" 和" 后现代性" 相互交融的状况, 正说明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复杂性。
1985 年秋天, 美国教授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 在北大举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演讲, 这些演讲后来辑成《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又再版了这本书," 后现代", 或者说"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这个名词, 据我所知就是杰姆逊教授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
在当时来说, 此举相当大胆, 因为他80 年代初才开始从单篇文章中提出了他的后现代理论, 而他的那本" 大书" 《后现代主义--- 后期资本主义的逻辑》, 就是访问北大后问世的。
换言之, 他第一次向世人介绍自己的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理论, 是在北京大学。
我想这对于北大是一个相当大的荣誉。
最近我又重读这本书, 仍然觉得受益良多。
来北大之前, 我又买了一本杰姆逊教授最新出版的论文集---TheCulturalTurn (Verso,1998), 译成中文名为《文化转向》, 意即当代整个文化批评和文化理论的文化转向。
书中收录了他写于1983 年到1998 年的8篇论文,1983 年那篇经典性的论文《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也在其中。
毕飞宇小说的异化主题研究毕飞宇小说的异化主题研究毕飞宇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涵盖了社会各个层面,深刻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历史问题。
其中,异化主题是毕飞宇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从批评理论角度探讨毕飞宇小说的异化主题,并制定以下九个提纲标题:1. 异化主题的概念解析;2. 异化主题在毕飞宇小说中的流变过程;3. 异化主题与理性主义的关系;4. 异化主题与现代性的关系;5. 异化主题对人物形象的影响;6. 异化主题与自我意识的关系;7. 异化主题对现代人的启示;8. 异化主题的文化批评意义;9. 毕飞宇异化主题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提纲一:异化主题的概念解析本部分将对异化主题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并结合毕飞宇小说中的实际情况进行阐述,以便读者理解异化主题的内涵。
其中,本文将从诞生背景、语境、特点等多个方面进行解释。
提纲二:异化主题在毕飞宇小说中的流变过程本部分将对毕飞宇小说中异化主题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分别从不同时期的小说作品中选取案例,对异化主题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便读者能够更加清楚地感受到异化主题在毕飞宇小说中的发展变化。
提纲三:异化主题与理性主义的关系通过对毕飞宇的小说进行阅读和解析,本文将从理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异化主题在毕飞宇小说中与理性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此基础上,也将探讨异化主题如何赋予文字以人性化和世俗性。
提纲四:异化主题与现代性的关系现代性是毕飞宇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而异化主题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也是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之一。
对此,本文将分析异化主题对现代性的影响,探讨现代性对异化主题的塑造作用,以此来进一步掌握异化主题和现代性的关系。
提纲五:异化主题对人物形象的影响人物形象是小说中重要的传递感染力的因素之一。
本部分将结合毕飞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讨论异化主题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影响,探讨异化主题如何赋予人物形象新的性格特点和文化内涵。
提纲六:异化主题与自我意识的关系自我意识是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也是异化主题的内在因素之一。
2神州文学“现代性”思想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起源朱丹湖北荆楚理工学院摘要:针对“现代性”思想,以及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本文分别阐述了“现代性”思想的产生和矛盾,激进主义在文化方面的战略,启蒙主义文学观念和“现代性”思想之间的内在矛盾。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文学;启蒙主义;激进主义随着西方国家的扩张,西方“现代性”思想进入了中国,对中国文化造成了新型的矛盾,就是在这样复杂矛盾的背景下,中国的现代文学思潮就此诞生,中国的“现代性”思维包含的内容很多,既包括现行的时间观和目的论的世界观,又包括了历史决定论和二元对立独断论,对于“五四”文学大革命来说,深深的影响了它的激进主义的战略文化,同时,对于启蒙主义文学来说,也决定了它的政治和审美在结构上的矛盾性。
这就成为了阻碍中国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发展的绊脚石。
一、“现代性”思想的产生和矛盾在文学史的结构中,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有着30年的历史,以“五四”文学革命为起点,终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对于“现代性”的理解不仅是时间标识,更是具有了某种政治意识的内涵,可以理解为是反对封建帝国主义的,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但是,这种思想的本身蕴含了多重矛盾,对此人们未能引起重视,因此,缺少深刻的反思以及批判。
中国“现代性”思想并不是通过本民族历史文化自发而生的,他是被动的卷入了资本主义的霸权主义、殖民主义中,从而被激发了出来。
西方“现代”思想历经了数百年,在此期间形成了复杂的矛盾,虽然在逐渐的成熟,但至今也未能完成。
西方的现代性思想矛盾是二元紧张,主要表现在工具理性,以及价值理性,可以理解为物质的增加与科学技术进步,还有就是精神危机与严重的人性异化,这就成为了资本主义的现代文化矛盾。
近现代的西方文化思潮,不管是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绝大多数是运用现代性的激进思想,进行物质“现代化”进程的批判,且本身就具有了自我否定的因素。
中国“现代性”思想有着不同的复杂面貌。
晚清时期,鸦片战争作为明显的标志,我国开始了大变局,春秋大梦被西方列强的大炮击碎,激发了有识之士的亡国意识和变革的热情,“现代性”思想在中外的矛盾中明显的彰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