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

1999年3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 ar.,1999第28卷第1期Jour nal o f Shaa nx i N o rmal U niv ersit y (So cial Science )V o1.28N o.1

收稿日期:1998-09-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96BJL 001)

作者简介:宋文周(1935-),男,陕西陇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

宋文周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中国理论经济学创建中的地位和作

用,是一个根本性的大问题。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之后的产物。马

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是经济学的一次伟大革命。近百年来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有

很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入中国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必然要求。毛泽东经济思想、邓小

平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从当代世界与中国现实出发,批判地借鉴与吸收

西方经济学科学成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的出路。只有发展了的马克思

主义经济学才能在现实中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词: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93(1999)01-0039-(06)

近2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伟大的社会实践呼唤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理论。在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从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发达国家转变的历史时期,经济学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经济学家们在理论上进行反思和总结,调查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以开放的态度面向世界,吸取新的思想,认识上有许多新的突破,理论上有许多新的贡献。但也应该看到,经济学界在活跃和繁荣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浮躁和急于求成以及某些混乱现象。这也许是打破了长期封闭和传统政治经济学教条束缚之后的必然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对经济理论、经济政策和经济现象的评论和争论,真是众说纷纭。最近几年,经济学界许多新老学者,围绕改革传统政治经济学,创建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就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进行热烈地讨论。虽然有了不少共识,但也还有许多不同看法。其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中国理论经济学的创建中,处在什么地位,应当起什么样的作用?我想在这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 经济学(即政治经济学或理论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出现之后的产物。它的典型代表是英、法两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从17世纪中叶开

始,工场手工业先后在英法等国逐步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产业资本开始代替商业资本,产业资产阶级居于主导地位。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到19世纪初,社会生产由工

场手工业逐步进入机器大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建立起来。在这一新的历史时代,顺应着经济力量不断增长的产业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反对重商主义的国家干涉、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的需要,作为一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就诞生了。在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始于威廉?配第(1623~1687),经亚当?斯密(1723~1790),到大卫?李嘉图(1772~1823),完成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除了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思想方面的原因,这主要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影响。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价值在于:它把经济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领域,把研究重点转向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建立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论述了剩余价值的一些具体形态——利润、利息、地租;把经济活动的主体看成是有理性的“经济人”,在利己主义的驱使和经济自由主义的前提下,通过自发的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达到理想的社会经济秩序和资源配置。它的理论体系中除了包含许多不彻底、不科学的错误和庸俗成分外,主要的是看不到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历史过渡性,把资本主义看成自然的、永恒的社会制度。这除了由于认识上缺乏科学的方法论之外,主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造成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或只是在个别的现象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它还能够是科学”。[1](P16)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基本矛盾不断加深,开始出现经济危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顺应着资产阶级的需要,古典政治经济学开始发生变化,它的科学成分被抛弃,庸俗成分被发扬。在英国,经过一段时期的争论,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解体,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开始形成。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并逐渐代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抛弃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具体形态的分析,不再研究资本主义的内在联系,而是抓住现象,在表面联系上兜圈子,掩饰和歪曲资本主义的本质,抹杀其内在矛盾和阶级对立。

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是经济学领域和经济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它反对资本主义,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蓬勃发展。顺应这个时代的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出发,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彻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和必然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客观规律,建立了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政治经济学领域和经济学说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它使政治经济学成为真正的科学。从此以后,世界上经济学这门科学就沿着两条道路发展,即资产阶级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无产阶级经济学。

从19世纪60年代起到20世纪末,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和政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经济学这门科学在两条道路上也随之发展。不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理论上都有新的贡献。从西方经济学方面来看,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迫使西方经济学不能不发生新的演变。这一时期,由于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产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巨大企业,生产发展了,竞争加剧了,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扩大了。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

以前侧重生产和供给,忽视了消费和需求,应该加强对需求的研究;加之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为经济学理论分析提供了新的基础和工具;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引起了资产阶级的恐惧,他们需要从理论上给以攻击。这些条件决定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演变。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和影响较大的是边际效用学派。它以边际效用价值论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对抗。继后是以英国剑桥学派创始人阿弗里德?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集新旧庸俗经济学之大成,创立了供求均衡的产品价格理论和均衡要素价格理论。他的经济学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达40年之久。20世纪30年代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宣告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破产。凯恩斯顺应新时代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学,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进一步发展形成凯恩斯主义学派。它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迅速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70年代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生了“滞胀”,凯恩斯主义受到冲击,资产阶级经济学则流派纷呈。主要的有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等。他们为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对策,在一些理论阐述和分析方法上达到相当精细的程度。

再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面看,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原理,对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特征、实质、发展规律和历史地位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具体地分析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揭示了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本质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国内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同雇用工人和农民之间的尖锐矛盾,领导并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列宁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且在实践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国内外极其复杂的情况下,列宁从军事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实践中,及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理论原则: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和过渡时期的理论;关于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分析;对社会主义建设若干理论原则的分析,如发展生产力,实现电气化,农业合作化,经济计划以及按劳分配的原则,等等,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斯大林在列宁逝世后,领导当时的苏联大力发展了工业,使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实行了集体农庄制,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上,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的表述上作了概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上,做出了贡献。但是斯大林在发展苏联工业上片面强调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在集体农庄实行产品义务交售制,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和积极性,致使消费品市场长期萎缩,满足不了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强调指令性计划,中央过于集权,统得过死,抹杀了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没有正确处理中央、地方、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阻碍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3 当世界上已经存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两大理论体系的时候,中国却没有任何一种经济学广泛传播。由于中国受封建主义的长期束缚,不仅没有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且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包括了丰富的经济思想,却没有独立的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在中国只能是一个外来学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受到极大的冲击,从魏源到孙中山,中国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新古典经济学曾一度传入中国,但由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新古典经济学没有广泛传播开来。20世纪初,中国封建统治者腐败,外国列强长期对中国侵略、掠夺和欺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当务之

急。然而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使其领导的革命屡遭失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希望。于是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学习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入中国并逐渐传播开来,就成为必然的了。

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大半个世纪里,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其间也有过严重的干扰和曲折。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并论证了关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结构、中国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理论,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建国以后,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并论证了关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关于过渡时期、关于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等一系列理论原则。这都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它构成了毛泽东经济思想。但在50年代后的一段时期,由于盲目照搬苏联《政治经济学》尤其是社会主义部分的教条,特别是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一度使经济学走上思想僵化和理论庸俗化的斜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改革开放,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提出并论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中内容丰富和最具创造性的是经济理论。它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经济建设的战略和部署、经济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思想政治保证和社会环境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构成邓小平经济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当代的新发展。[2]党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在报告中,又根据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对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突破性的概括和阐述:全面深化和详细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所有制结构和所有制形式问题有重大突破;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指明了方向;在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调整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入中国以后,结合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地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4 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世界两大经济学理论体系都有新的演变和发展。但它们的意识形态性质却是毋容置疑的。因为经济学总是以经济利益关系为核心而展开的。不同的经济理论体系,不可避免地为不同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利益主体提供理论依据。西方经济学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为垄断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一百多年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断地以不同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攻击,就足以说明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公开宣布它是无产阶级的经济学,它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依据。这种意识形态性质,连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也承认,他指出:“总的来看,意识形态在整个经济思想的广阔领域中普遍盛行已经得到公认”。[3](P296)但近年来,我国国内有些学者却尽力淡化这一点。甚至认为西方经济学是具有普遍的、一般的、无国界、无阶段、无阶级性的科学。西方经济学就是现代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似乎已经过时。由于对西方经济学不加分析地介绍和传授,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造成一定的混乱。正如中国人民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卫兴华所指出的那样:“《资本论》过时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科学

论,西方经济学真理论,已经形成一股思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几乎没有哪一个基本原则不受到公开的否定和批评。用西方经济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已在运行。在高校,有关专业的《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时数一减再减,有的学校的经济学科院系已取消了这方面的教学内容。而且讲授《资本论》的教师也后继无人。”[4](P301)北京大学胡代光教授说:“有一位去年刚考进大学的一年级新生向我说,他问过该专业三年级的一位同学,那位同学告诉他,他们专业三年级的同学‘至少有80%以上已不相信马克思主义了’。”[4](P302)我认为此类情况并不只是在个别高等学校有反映,应该引起重视。

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性质是不能忽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科学研究上的相通之处。撇开意识形态这一个层面,两种经济学关于商品、货币、价值、价格、资本、利润、利息等等基本的经济学范畴;关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及其基本原则与规律;关于经济增长、经济信息、企业行为的分析;关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是有不少相通之处的。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成果,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该而且可以批判地借鉴和吸收。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创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时,就是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科学成果。列宁研究垄断资本即资本帝国主义的理论时,批判地吸收了霍布森、希法亭等资产阶级理论家的研究成果。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贯主张学习资本主义的一切有价值和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正因为邓小平指出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教条的长期禁锢才被打破。我们曾经吃过照搬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教条的亏,现在又不能再吃照搬西方经济学教条的亏了。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从我们的实际出发,认真地研究西方经济学理论,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其科学的内容和方法,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5](P584)只有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能有真正的现实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所谓发展和创新,不是指对某一项政策所作的解释,不是对经典的不同理解之争,尽管这些也是必要的,更不是急于求成的标新立异,也不能以得到外国人的首肯为依据。而是指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创新,是对伟大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难题的科学回答;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建设中重大问题的突破性地理论阐述;是对前人某些已经过时的理论提出符合逻辑和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新观点;是正确理论扩大了适应或应用范围;是为解释新现象而提出的新观点。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界不仅对改革开放中许多重大理论问题进行认真深入地探讨,而且对经济学的对象、对劳动价值论、对资本范畴及资本运营等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和讨论,对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比较研究等等已经有不少新进展和新成果。这些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紧密结合当今世界和我国的经济现实,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的合理成分,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当然,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理论,才算是对理论的新发展。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在思想理论上进行反思,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导下,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思想僵化,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结

果。但某些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却根据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断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已经彻底失败了。比如布热津斯基就断言:“共产主义现象是一场历史悲剧,它是急于求成的理想主义的产物。”[6](P271)“到下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它将作为20世纪最反常的政治与理性畸形物载入史册。”[6](P1)尼克松更说:“21世纪在经济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四大经验:共产主义不灵。社会主义不灵。国家控制的经济不灵。只有自由市场才能充分解放人的创造才能,成为进步的火车头。”[7](P256)事实上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的失败,只不过是人类社会历史前进中的暂时曲折,这种曲折否定不了马克思主义,也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开拓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路的实践经验。中国的社会现实,宣告了西方资产阶级某些政治家预言的破产。

当今世界,一方面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竞争、和平共处、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研究资本主义当代的新变化,正确认识与处理现实社会主义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这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当今世界向着多极化、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发展,资本国际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20世纪的发展给世界留下许多灾难性问题,如人口激增,失业与贫困、环境污染、毒品蔓延等等,这些都是现实,它向理论提出了挑战。不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必须面向世界,面对现实,在自己的学科范围寻求科学的答案。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从世界和我国的现实出发,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就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任务,也是中国经济学的出路。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宋文周.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J].邓小平理论研究,1998(1-2).

[3]中国经济大论战:第2辑[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4]中国经济大论战:第3辑[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6]布热津斯基.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M].北京:军事出版社,1989.

[7]尼克松.抓住时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蒋万胜]

ABSTRACTS OF MAJOR ARTICLES

The Marxist Idea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Deng's Theory

(by Ren Xiao wei) Starting fro m the M arx ist g eneral idea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Deng Xiaoping had established the philo sophical basis of affectio n,Weltanschauung and reaso n o f his theor y. These three parts,each on its ow n account,reflect the M arxist theory on the mor pholog y o f so cial development,the wo rld histor y and the o rient society.An investig ation on the relatio nship betw een the M arxist idea of histo 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se three primary parts can help the understanding in its depth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of Deng's theor y.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Primary Principles of Citizen's Moral Judgment(by Guo Zuyi) The principle of social utility is the basic principle for mo ral judg ment,for the essence of m oral pr inciple and its standard is the harmoniously established relation of people's interests.For this purpose,four secondary principles,i.e.,the pr inciples of justice,being co nsiderate,pr actice and self—discipline,are der iv ed from the principle of social utility.

The Medium between the Heaven and Human Being:the Sage and His Philosophical Meaning

(by Liu Xuguang) The sage,being a categ ory in the Chinese philosophy,is a person w ho understands the Way,an ideal pattern for personality and a starting point for co nstr ucting an ideal society. The sag e has been taken as the medium betw een the Heaven and hum an being because the metaphysical Heaven and the Way are co nnected w ith the phy sical peo ple and society through and by the sage.

The Marxist Economics:A Developing Science(by Song Wenzhou) The econo mics appeared follow ing the fo rmation of the capitalist production means.In the last centur y both the mo dern eco nom ics in the West and the Marx ist economics hav edev elo ped remarkably.The intr oduction o f Mar xist economics into China is a histo rical necessity w ith the evo lution of Chinese so ciety.The M ao and Deng's econo mic theo ries are the developm ent o f Marx ist economics in China.The future o f Chinese economics should be the pers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rx ist eco no mics and abso rb critically the scientific factors in the modern economics in West.

The Influences of Knowledge Assets on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s

(by Pei Xuemin and Chen Jinx ian) The cooperative innov ations sho uld be the primary approach through w hich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s of an enterprise can be realized in the tim e of know ledg e eco no mics.T he activity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与历史唯物;基础就是劳动价值论)(一)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就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与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得关系。③物质资料得生产就是人类最基本得实践活动,就是社会生存与发展得基础,就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内在得、本质得、必然得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得必然趋势。(研究 对象就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得性质与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得要求;根本任务就是揭示经济规律) 2,商品得二因素与生产商品得劳动得二重性(马克思政经得枢纽)(二)★★ ①商品:用来交换得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②使用价值:就是通过交换满足她人需要,体现商品得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得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得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统一体。使用价值就是价值得物质承担者,价值就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得基础。生产资料得价值就是借助生产者得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得二因素就是由生产商品得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得. ⑥生产商品得劳动,一方面就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就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得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得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得抽象劳动,商品得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得抽象劳动量。②价值得质就是凝结在商品中得无差别得一般人类劳动. ③价值得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得数量.简单商品经济得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④商品得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同类商品得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得。⑤复杂劳动创造得价值量等于倍加得或自乘得简单劳动创造得价值量 4,商品得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得关系(二)★ ①商品得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得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就是单位时间生产得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得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得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得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就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得 ③商品得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得本质与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因为金银得天然特

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是对改革开放30年基本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在这四个基本问题中,前两个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同时提出和创造性回答的,以后又得到进一步的回答,其中第一个问题更具基础性和根本性。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途程中同人类思想史上任何一个伟大思潮一样发生过这样那样地误解和扭曲。一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攻击和诽谤,特别是由于自己内部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错误倾向的干扰,以及我们在运用时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态度和评估上产生了一系列的混乱。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需要对它作出科学界定。 ——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出生于19世纪20年代前后德国发达省份莱茵省。青年马克思、恩格斯都曾经是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上信奉过唯心主义。在1842—1844年期间,他们通过不同途径,实现了世界观的“两大转变”,即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1844年8月,恩格斯在巴黎同马克思相见,他们在交谈中认识完全一致,从此结成深厚友谊,并共同著书立说,创造一个崭新的理论。所以,这个理论代表和反映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他们创造的学说体系。马克思在世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新理论”,有时也叫“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逝世后,由于他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具有崇高威信,人们以他的名字将其命名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两个人创造的理论只写上一个人的名字,对此恩格斯于1886年以虚怀若谷的态度发表了一个声明。他说:这个理论的绝大部分指导思想的最后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以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要了解和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 ——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社会主义理论和思潮。这涉及这个学说属于哪一种类别或性质。所谓性质是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正处于从封建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对比分析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究竟应当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各自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个无法回避和绕开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各有自己的聚焦点和研究题域,借口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而排斥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者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否定西方经济学,都是错误的。 一、西方经济学聚焦资源配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聚焦劳动解放 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的主要聚焦点是资源配置问题,因而,它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力经济学;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聚焦劳动解放,属于生产关系经济学。双方聚焦点上的这种差别,使其具有明显的互补效应。 资源配置的主要研究维度是稀缺性和最大化问题,这是贯穿西方经济学的一条轴心和主线。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尽管学派林立、各种观点和见解异彩纷呈,但是,各派西方经济学都在这一根本问题上殊途同归。对此,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曾明确指出:“经济学是把人类行为当作目的与具有各种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一种关系来研究的科学。” “我们的定义视经济学为研究稀缺手段配置的科学”。 既然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宗旨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问题,那么,经济学就必然具有价值中性、即非价值性或非目的性的“中立”特征。对此,罗宾斯进一步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用稀缺手段达到既定目的所引发的行为。因此,经济学对于各种目的而言完全是中立的;只要达到某一目的需要借助于稀缺手段,这种行为便是经济学家关注的对象。经济学并不讨论目的本身。” 这里隐含的逻辑前提是目的本身既是不证自明的公理,又是为全体人类所共同认可的。因而,不必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探讨这些“常识性”的问题,经济学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来解决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一困扰着人类的根本问题。因为,人们追求生活幸福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能够满足这些欲望的资源要素相对于欲望本身来说则是稀缺的,因而,经济学就始终以这种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为首要任务。 至于这些宝贵的资源会为什么人所“幸运”地获得和为谁带来更多的财富,这在他们看来则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次要问题,只要交给市场自由竞争来处理就行了。市场竞争是一种建基于机会公平之上的合理竞争,它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法则,能够确保筛选的结果是“胜者必优、汰者必劣”。可见,西方经济学在把资源配置确定为自己的中心任务时,是以秉持“市场经济体制完美论”这一逻辑假设为自己的前提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具体来说,阐述了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其中,生产力问题是联系科学观、技术观与历史观的纽带。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从而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一元论特征。从时代背景上来看,它又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三者一体化发展趋势的高度理论概括。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科学技术提高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这不仅是基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而且也是有充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的。事实上,这个科学论断本身就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点,开始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全部历史的基础)这三个概念结合在同一个命题中。今天,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生产力主要地归于科学技术的高度,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实质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并不是一种就事论事的肤浅理论,也不同于一般的西方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它不是把科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体系”,也不是把技术看成是单纯的“工具和规则的体系”,它从人对自然的关系这个人类历史的基本前提出发,把科学和技术都当作社会现象来考虑。认为作为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之间应当存在着相互作用。首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对科学技术作用的角度来说明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科学技术本质上是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是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人为什么要认识和改造自然?从根本的动机上来说,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古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例如,天文学是为了满足农牧业定季节的需要而产生的,而数学又是为了满足天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力学则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和城市手工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近代科学的产生也同样如此。“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末,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1)]尤其是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于是,“搞科学的人为了探索科学的实际应用而互相竞争”。[(2)]这大大刺激了科学的发展,用恩格斯的话来说,那就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 其次,马克思主义又从科学技术对社会作用的角度来论证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恩格斯当年在马克思墓前曾这样阐述马克思的科学观:“他把科学首先看成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4)]马克思本人也曾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5)]。因为火药把封建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马克思还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6)]对此,恩格斯举了奥地利的例子。在19世纪30年代前后,欧

【精选】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生着重大影响,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作为一门科学性的理论它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透彻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些都将让我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去提高自身的能力,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层次地认识了哲学,对真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如何来确定所谓的正确认识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说到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它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把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不能简单地认为“有用就是真理”。比如,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这些都证明儒家思想的先进性,是值得推崇的思想。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不重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强调个人服从群体,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儒家思想在当时很实用,但它确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正确的,也就不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虽然在很多时候每个人关于同一客体都表明了不同的观点,但这并不能说明每个人都拥有真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物质资料生产上运用的产物。它是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体现的关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规律的理论体系;是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以及其他阶级的经济学相对的无产阶级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作为阶级意识的理论表现,是近代以来无产阶级运动、革命实践的产物,并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随着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思想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类社会发展看作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两个社会基本矛盾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物质资料生产的范围,规定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狭义政治经济学)和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广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其哲学思想,提出了经济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包括: 1、辩证唯物主义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的辩证法,因而又称唯物辩证法。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从而提示经济过程及其发展运动的本质。 2、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论原理应用于研究社会经济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一个自然的即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从而发现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般规律。 3、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所谓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在理论的逻辑结构中再现现实经济运动的方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 132080009 [摘要]: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人类精神财富的马克思主义,不仅给人类和自然的科学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蕴涵的精髓同时也是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践行科学发展观正是回归和推动马克思主义指向的科学社会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只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才能正确应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各种变化,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党的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发展是第一要务,但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才能促使人们走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协调发展的误区,促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解决好前进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是党的生机和活力所在。而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先进性的发挥,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和水平上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从而使党的全部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党的执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先进性得到进一步体现和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发展必须是协调的。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3.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要满足人类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要注意人类当前的利益,也要注意人类未来的利益。要改变那些只管建设、不管保护、滥开发、不治理,只顾眼前的增长、缺乏长远的打算,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的错误做法,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71855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科学技术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总体上考察科学技术,阐释了重要的科学技术思想。 (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

程。” (五)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一一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 学,”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杠杆,看成是按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此快速前进。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促使市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产关系上发生了全面变革。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因为“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 (七)在对事关中国科技进步的战略全局性问题进行充分论述的 同时,江泽民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政策及重大措施也进行了大量的论述。这集中体现在他对中国科技进步道路的不懈探索上。正如他所指出的:“我们要立足于自己的国情,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探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基础原因、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真理。马克思足以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的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起来,从而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旗帜。关键词:科学;革命;统一 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科学性,不仅体现在作为科学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并沿着概括科学发展成果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未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而且也体现在它创立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特别是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界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更重要的是,它是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能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具有彻底革命性的理论,也是人类思

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其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最彻底的革命的阶级。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起来,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观点,从根本上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现代科学也充分证明了它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的紧密联系,最突出和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给予它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唯一的科学方法论。

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构建

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构建 摘要:当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挑战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曲折,并呈现明显的陈旧化特征。因此,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为此,必须在继承与坚持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传统的基础上分析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新特征,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新成果与新方法,形成新范式,努力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关键词: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继承;创新发展;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9-0008-05 当前,在我国经济学研究领域,西方经济学日益流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身的发展过程比较曲折,并呈现明显的陈旧化特征。这种现象一方面使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明显脱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轨道,另一方面使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严重落后于现代社会生产 方式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人类社会新的历史时代和经济学新

的历史发展迫切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在继承与坚持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传统的基础上分析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的新特征,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新成果,不断扩展新视野,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观点,形成新范式,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一、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以《资本论》为主要代表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具有两大基本特征:科学性与局限性。其科学性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建立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科学世界观和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科学方法论;建立了“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一分析社会经济结构的科学理论框架;建立了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的基本原理。其局限性表现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根据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实现形式的具体结论,其中一些结论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发展与新特征。克服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必须要走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路。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就必须摈弃“苏联范式”,在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传统的基础上实

马克思主义-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 主讲:成良斌 教学内容和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思想,理解新科技革命对战后世界格局演变产生的影响,从而把握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展望当代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以及主要科技领域的前沿动态,从而确立创新意识。 ?了解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内涵,明确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战略要求,从而增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 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1)基本概念界定科学、技术 ?(2)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恩格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生产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关系 ?(3)当代科学技术的地位作用 ?古代:间接生产力。 ?直接生产力:劳动经验和工艺。 ?近代:直接生产力。 ?与资本的发展逻辑相关,促进生产工具变革。 ?当代:第一生产力。 ?(4)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劳动的异化与科技的异化 ?生态问题 2. 当代新科技革命及其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1)近代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以及第三次科技术革命的兴起。 (2)新科技革命对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影响。 3. 当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和社会约束 (1)社会价值越来越突出。 (2)社会约束程度越来越高。 (3)应用中可能导致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凸显。 (4)社会影响和社会约束的评价。 目前学术界的主要观点 三种观点:价值中性 福 祸(致毁知识)

勾勒姆(Golem):犹太神话中的怪物,强有力、 笨拙而又无知。 价值偏向在“动态”的科学技术中产生, 这是由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案例分析 核技术与核弹、核能发电 转基因技术 网络技术 核技术的价值:福——核能发电 祸——核弹 核弹的价值:福——移山填海、开采石油 和矿产、扑灭井喷、 消灭化学和生物武器、 地下核爆炸发电、 防止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 祸——用于战争 核弹用于战争的价值:福——正义战争 祸——非正义战争 结论: 从层次论的视角分析科学技术的价值问题 价值偏向由人的活动决定,归根结底由人的价值观决定。这种观念的核心是如何看待自然,如何看待人。 哥白尼式的革命 人类中心主义 古希腊-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柏拉图:理念论 中世纪-《圣经》与托勒密的地心说 近代-笛卡尔:人是自然界的主人、统治者。 -康德: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洛克: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人类中心主义:狭义→广义 广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天人合一(非人类中心主义) 从人类中心主义向“天人合一”转移的理由: A.自然界的价值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工具价值) 商品性价值(经济价值)与非商品性价值 生存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自然的权利 自然的权利主要指生物的权利 自然权利的整体性 权利的下放与自然的权利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2、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极具综合性,它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是一种真正独立、科学而完备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它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则具有直接指导作用,以它来 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必将推动社会科学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大发展。 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的意义和作用 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具体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是方法论的基础,主线与标志,它制约、支配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研究方法、手段、工具的选择和运用,制约研究态度、步骤和研究成果。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在研讨、阐述科学认识方法时,侧重于对方法论作哲学分析,侧重于方法的理论基础,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科学体系中,方法论原则则占有核心的地位。 第一、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 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主要体现在:(1)任何科学方法归根结底都为一定的哲学世界观所决定。(2)方法论支持、影响甚至改变着一定的世界观。(3)哲学世界观终究要转化为一定的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意义上也有一定差别。首先,两者的对象范围是不同的,哲学世界观的范围是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整个世界;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方法,只限于研究方法这个范围。其次,哲学世界观对于人的实践活动的指导是间接的,作为方法论研究对象的方法,往往是以规范、章程、条例、准则甚至律令等相对确定的形式存在着的,并且方法论还规定了方法的性质、特点、作用、适用范围、有机联系等等,这就使得方法论知识具有直接操作性,人们可以直接利用它们去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研究活动以及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哲学世界观往往是一种理论形态,表现为一定的理论体系和理论观点,它要转化为方法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发生指导作用,往往要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方法论原则就是哲学世界观和实际应用的研究方法之间的中间层次,是哲学方法论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这样,方法论原则就具有了双重特点:一方面,它不是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