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 格式:doc
- 大小:150.50 KB
- 文档页数:26
七上第四单元:4.1-4.4 质量密度比热容综合拔高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与分子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A.破镜难圆说明分子间没有引力B.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C.铁、水、空气、磁场等物质都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D.物质一般在固态的体积最小说明这时分子间已没有了空隙2.为了避免人体肩部受到伤害,专家建议人肩负的书包总质量不要超过人体质量的15%,根据建议,你估计中学生肩负的书包总质量通常不要超过()A.75kg B.7500g C.0.075t D.7500mg3.将某种液体倒出一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体积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密度也减小为原来的一半B.质量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密度为减小为原来的一半C.体积、质量均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密度不变D.以上说法都不对4.两只相同的集气瓶中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NO2)气体,用玻璃板隔开后按图示水平放置,抽去玻璃板、保持两瓶口紧贴静置较长时间后,两瓶中气体颜色变得相同。
已知瓶中NO2气体的密度比瓶中空气的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现象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B.此现象与“扫地时灰尘飞扬”的成因相同C.颜色变得相同后,瓶中气体分子停止运动D.颜色变得相同后,左侧瓶中气体密度变大5.甲、乙两同学分别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甲在调节天平时指针偏左,称量食盐时天平平衡,称量结果为5.1克,乙在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偏右,称量食盐时天平平衡,称量结果为4.2克,则甲、乙两同学所称食盐的实际质量之差()A.等于0.9 克B.大于0.9 克C.小于0.9 克D.无法确定6.下列关于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100g铁比100g棉花质量大B.一根生锈的铁棒,用砂纸把表层的铁锈除掉,铁棒的质量变小C.一杯水放到冰箱结成冰块,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质量也随着发生改变D.一瓶饮料宇航员把它从地球带到月球上,饮料的地理位置发生改变质量也随着改变7.小红用调好的天平测一木块的质量,天平的最小砝码是5g。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5节熔化与凝固一、选择题1 以下现象属于熔化的是〔〕A .白糖放人水中,过一会儿糖不见了B .将纸点燃一会儿就化成了灰C .将食盐放人汤中,过一会儿盐不见了D .将一块冰放在热水中,一会儿冰不见了2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的依据是〔)A .是否为金属B .熔化时温度是否变化C .软硬程度D .是否会熔化3 .某种物质的熔点为232 ℃,在这个温度时该物质的状态应为〔〕A .固态B .液态C .固液共存状态D .上述情况都有可能4 .在炎热的夏天,放在杯中的冰会慢慢熔化,在冰熔化的过程中,冰的温度会〔)A .降低B .升高C .不变D .先升高后降低5 .假设将铁和玻璃分别加热熔化,那么〔)A .玻璃没有熔点,所以不会熔化B .铁和玻璃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升高C .铁和玻璃都会熔化,但铁有熔点,而玻璃没有熔点D .上述说法都不正确6 .把冰水混合物放在-10 ℃的室外,混合物的温度将〔)A .等于0 ℃B .高于。
℃C ,低于0 ℃D .无法确定7 .坩埚是冶炼金属用的一种陶瓷锅,能够耐高温。
坩埚内盛有锡块,坩埚放在电炉上加热,锡在逐渐熔化的过程中〔)A .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B .要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上升C .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D .要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8 .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队于1984 年11 月20 日从上海启程,历时约三个月,横跨太平洋,穿越南北半球,航程二万六千多海里,在南极洲南部的高兰群岛乔治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
南极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达-88 . 3 ℃。
在那里用的液体温度计是酒精温度计,这是因为酒精的〔)A .凝固点较低B .凝固点较高C .沸点较低D .沸点较高9 .买一块豆腐放在冰箱的冷冻室里冷冻。
当把冰冻的豆腐拿出来化冰后,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
其成因是〔)A .豆腐冷缩而形成的B .豆腐膨胀而形成的C .冰箱中的冰霜进人豆腐而形成的D .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成冰,后熔化成水而形成的二、填空题10 .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这是因为水_时会_热,因此窖内温度不致太。
浙江省杭州市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检测卷一、单选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水沸腾是化学变化B. 煤燃烧是化学变化C. 用粉碎机将矿石粉碎是化学变化D. 火药爆炸是物理变化2.下列日常生活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 红墨水在水中能扩散,既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又说明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B. 夏天的露和霜都是凝固现象。
C. 厨房炒菜时,闻到菜香,是因为分子运动的缘故。
D. “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时,冰雪熔化要吸收很多热量,使气温降低。
3.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A. “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B. 10毫升酒精和10毫升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毫升,说明分子间有空隙C. 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降而改变D. 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随温度升高而加快4.下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A. 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B. 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C. 深秋,枫叶上形成"霜"D. 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5.“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是利用太阳能海水淡化的一种装置。
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 先汽化,后液化B. 先沸腾,后凝固C. 先液化,后汽化D. 先蒸发,后沸腾6.有一种冬暖夏凉的夹克,其原理是在衣料纤维中添加了一种易熔化和凝固的微胶囊物质。
下列关于这种微胶囊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 微胶囊物质一定是晶体B. 微胶囊物质的比热一定越小越好C. 气温升高时,熔化吸热;气温降低时,凝固放热D. 熔化和凝固时,构成微胶囊物质的分子发生了改变7.三个试管中分别装甲、乙、丙固体,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甲、乙、丙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关于甲、乙、丙之间的质量关系,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 甲的质量大于乙B. 乙的质量小于丙C. 乙的质量大于丙D. 甲的质量小于乙8.把0℃的水和-8℃的一块冰混合后,放在一个与外界隔热的容器里,那么过一段时间后,可能的状态是(①冰;②水;③冰水混合物)()A. ①或②B. ①或③C. ②或③D. ①、②或③9.一根均匀的铁棒,质量是m,密度为ρ,比热容是c,去掉1/2,则剩余部分的质量、密度、比热容分别为()A. m、ρ、cB. 1/2m、1/2ρ、1/2cC. 1/2m、ρ、2cD. 1/2m、ρ、c10.体积和质量都相等的铁球,铜球和铅球,已知ρ铁〈ρ铜〈ρ铅,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若铁球是实心的,则铜球和铅球一定是空心的B. 若铜球是空心的,则铁球和铅球一定是空心的C. 若铅球是空心的,则铁球和铜球一定是空心的D. 三个球都可以做成空心的,空心部分体积最大的是铁球11.一种“55℃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后,水温很快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质”在该过程中()A. 一直吸热且状态不变B. 一直吸热且由固态变为液态C. 先吸热,后放热;先熔化后凝固D. 先放热,后吸热;先凝固后熔化12.一量筒中原有50毫升水,现在往里而放入一干燥的木块,木块同时从量筒中吸收了四分之一木块体积的水,假设木块吸收了水后体积不膨胀,木块静止时有二分之一体积浸入水中,量筒中水位上升到56毫升,则这块木块的体积是()A. 6cm3B. 18cm3C. 12cm3D. 24cm313.如图是“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在第4分钟时,水开始沸腾B. 在第6分钟后继续加热,水温仍是100 ℃C. 在第4~6分钟的过程中,水不吸热D. 在实验中,水的沸点是100 ℃14.某同学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一小石块的密度,图甲是调节天平时的情形,图乙和图丙分别是测量石块质量和体积时的情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甲图中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使横梁平衡B. 乙图中测石块质量时,天平的读数是71.4克C. 由丙图量筒的示数测得石块的体积是20厘米3D. 计算出石块的密度是3.57×103千克/米315.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则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 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实际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B. 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纸的燃烧时温度需要高于100摄氏度,达到水的沸点时水沸腾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导致温度不会高于100摄氏度。
物质的特性知识点归纳总结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单位,其特性对我们了解和应用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物质的特性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涵盖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其他相关特性。
一、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在不改变物质本质的情况下所能观察到的特性。
1. 密度: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质量。
常见物质有不同的密度,如黄铜的密度(8.4g/cm³)、铝的密度(2.7g/cm³)等。
2. 硬度:物质的硬度是指物质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
例如,钻石是地球上最硬的物质,可以用于切割和抛光。
3. 融点和沸点:物质的融点是指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沸点则是指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
4. 热导率和电导率:物质的热导率是指物质导热的能力,电导率是指物质导电的能力。
不同物质对热和电的导性能有所差异。
二、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特性。
1. 反应性:物质的反应性反映了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能力。
例如,氧气与铁发生化学反应会导致铁的生锈。
2. 酸碱性:物质可以被分类为酸性、中性或碱性。
酸性物质具有酸的性质(如柠檬汁),碱性物质具有碱的性质(如氢氧化钠)。
3. 氧化还原性:物质的氧化还原性是指物质在反应过程中能够氧化或还原其他物质的能力。
例如,金属可以被氧化为金属离子。
4. 可燃性:物质的可燃性表示其在氧气存在下燃烧的能力。
可燃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5. 毒性:物质的毒性是指物质对生物体的有害能力。
某些物质具有毒性,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危害。
三、其他相关特性除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还有其他一些与物质相关的特性。
1. 可溶性:物质的可溶性是指物质在某种溶剂中可以溶解的程度。
某些物质更容易溶解于水,而对其他溶剂则不易溶解。
2. 光学性质:物质的光学性质包括折射、反射和透射等。
例如,光在水中的折射现象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质间传播速度的变化所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知识点整理本文介绍了物质的特性和质量的测量方法。
物质是构成物体的微粒,分子很小,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同种分子之间有斥力,不同种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气体空隙最大,液体次之,气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质量是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温度和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国际上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其他单位有吨、克、毫克。
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实验室中常用天平测量质量。
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分度盘、指针、托盘、横梁标尺、游码、砝码、底座、平衡螺母。
在使用托盘天平时需要注意放平、调平和称量等事项。
物质的密度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与形状、体积和质量无关。
同一物质的密度值是不变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也不同。
密度的公式为ρ=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常用的密度单位有千克/立方米和克/立方厘米。
水的密度为1克/立方厘米或1×10³千克/立方米。
密度的测量需要用到天平、量筒或量杯等工具。
物质的比热比热是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在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比热的单位为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水的比热为4.2×10³焦/(千克×℃),表示1千克水升高1℃需要吸收4.2×10³焦的热量。
比热表可以用于读取不同物质的比热值。
1.水的比热是最大的,这说明水可以被用作冷却剂和保温剂。
2.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比热不同。
比热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但与物质的状态有关。
3.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较小,而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较大。
在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上,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夏季陆地降升温快,海洋降升温慢。
这是因为海洋(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岩石)要大,所以升温较慢。
物质的特性知识点归纳总结1.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是具有一定质量和体积的物体。
物质具有多种形态,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2. 物质的基本性质(1)质量:物质具有一定的质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2)体积:物质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一定的体积。
(3)惰性:物质具有惰性,不会自发地改变自身的状态。
(4)可压缩性:气体具有较大的可压缩性,而固体和液体则较小。
(5)可溶性:许多物质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溶解在其他物质中。
3. 物质的化学性质(1)化学反应: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与其他物质发生作用,产生新的物质。
(2)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如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
(3)化学稳定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稳定性,不易发生化学反应或变化。
(4)化学成分:物质的化学成分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4. 物质的物理性质(1)密度: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的质量,决定了物质的重量。
(2)熔点和沸点:物质具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3)导电性和热导性:一些金属和导电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
(4)透明性和光泽:光线可以透过透明材料,而一些金属具有良好的光泽。
5. 物质的结构(1)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2)分子结构:很多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相连。
(3)晶体结构:晶体是具有规则结构的固体材料,具有良好的形状和光学性质。
6. 物质的分类(1)按物质的状态分类: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2)按物质的成分分类: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3)按物质的化学性质分类:包括酸、碱和盐等。
7. 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如冰变成水、水蒸发成为水蒸气。
(2)化学变化: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8. 物质的应用(1)生活中的应用:物质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食品、建筑材料、医药品等。
(2)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物质在工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如化工、冶金、制药等行业。
体质量大小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物体所含物质越多,物体的质量就越大。
如一桶 10 升的煤油的质量比一桶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等无关。
1、电子天平、磅秤等。
9平的使用步骤可归纳为"一放、二拨、三调、四测、五读、六收”于测微小物体(物体规格相同)的质量。
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时,可先测出多枚大头针的总质量,即得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用于测较大物体(规格一致)的质量。
测已知长度的铜线的质量,若铜线质量太大而无法直接用天平测量时,再根据总长度之比算出铜线的总质量密度还有一个常用单位——克每立方厘米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表示 “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 这一特性每种物质的密度是确定不变的,它并不随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一滴水和一杯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但密度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种物质。
物质的密度受物态变化和温度的影响。
当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转换时,质量不变,体积会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密度的变化。
当温度变化时,虽然质量不受影响,但体积要发生变化(如热胀冷缩),从而引起密度的变化。
量固体的密度(以铁块为例)用天平测出铁块的质量,然后用细线栓好铁块将量筒内倒入适量水,读出此时水的体积将拴好的铁块慢慢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使铁块全部浸入水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和铁块的体积,减去原本量筒中水的体积,就可计算出铁块的体积根据公式计算铁块的密度量液体的密度(以盐水为例)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倒入量筒中一部分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算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利用公式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同时不断从外界吸热。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同时不断向外界放热。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同时使它降低到一定温度,例如氮气。
1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第一节、熔化和凝固 【设计意图】:学生对水结冰和冰化水都很熟悉,因此对熔化和凝固现象不难理解,但是并不了解这两个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所以成功完成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在实验中要指导学生学会有目的的观察,记录数据,分析和处理数据。这方面的能力要求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表现的特点,了解典型的晶体和非晶体。 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能根据有无熔点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掌握硫代硫酸钠和冰的熔点。 2、让学生在对比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熔化图象。在此基础上推理画出晶体凝固的图象,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比较熟悉但又不清楚的问题的探究,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实验的观察,熔点的应用 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熔化图象,反映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铁架台 烧杯 温度计 试管 酒精灯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从冬春交替中水的变化,引入本节教学。得出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及熔化和凝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简单知识点。 列举一些生活 中的物质状态 变化的例子 可讨论回答 创设情景
从生活中的物质状态变化的例子,体会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有无规律? 规律一样吗? 思考,回答 深入思考,大胆假设 设置疑问
1. 首先在实验前,介绍仪器的使用 2. 实验前设疑: A、 加热时,海波和松香温度是否变化?是否一直在变化? B、 在实验的不断加热过程分组实验,几个同学间要有明确的分工。 学生有目的的实验探究,并认真观察及时记录数据 深入探究 2
中,海波和松香的状态有无变化? C、 当状态发生变化时,温度是否变化? 3.指导学生实验,时间和温度的数据记录从温度40℃开始记时,记录到固体全部熔化后3分钟结束。 4. 师先介绍图象的意义,曲线的画法。教师示范其中一个小组的一组实验数据进行画图,确定各个点后,作出光滑曲线 5.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实验和数据的分析,本实验的实验现象?吸热还是放热?温度在怎样变化?物质状态怎样变化?画图的曲线形状又怎样? 6. 总结: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并介绍其特点。介绍熔点并设疑: A、 书本表格内各物质都是晶体吗? B、 不同晶体的熔点不同,说明熔点是晶体的特性之一,如何理解“特性”? C、 为什么无论外界的温度怎样变化,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D、 为什么用钨丝做灯丝? E、 硫代硫酸钠的熔点是多少? 7. 介绍逆过程----凝固 8. 反馈练习(书本125页),补充,冰生于水而寒于水,对吗? 学生完成两个图象
学生从记录数据、实验观察、作出图象中总结回答或讨论回答。 记住硫代硫酸钠、水的熔点 记住酒精的熔点比水银低
总结回答或讨论回答
讨论回答,知识迁移
本节解决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我小结 小结 作业本 布置作业和课外阅读 3
教学反思 学生对熔化和凝固有一定的认识,特别是冰熔化成水,水凝固成冰,但他们对熔化和凝固过程、现象并不太了解。在本节课中,通过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熔化的实验演示来推断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并根据实验数据来得出图象和规律。所以成功完成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在实验中,为了使硫代硫酸钠受热均匀,除了采用水浴之外,还要控制水温不要过高,保持在50到60摄氏度之间。不过,硫代硫酸钠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很短,大约3分钟左右;香熔化要持续20分钟才出现现象。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我没有安排学生实验,而是安排学生演示实验,3人一组,一人观察状态,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三人合作实验,并把实验结果报给大家。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根据上节课的得到的两组数据,让学生描点在连线。然后比较两个图象的区别。学生很自然的说出它们的区别,但还不能回答到位。教师补充说明,但为了更加明确,教师这里穿插一个课件播放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的熔化过程,并强调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是保持不变的,非晶体的熔化过程是不断升温的。至于凝固过程,则根据它是熔化的逆过程和晶体熔化的图象来推断凝固的图象,并根据图形得出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数值相等。
第二节、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汽化和液化这两部分的内容,是物态变化中互为相反的过程,本节教材的特点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比较侧重于引导学生充分结合身边的事例。其次要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通过探究让学生得出蒸发和沸腾的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教学目标】: 3. 了解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对两种方式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和实质,掌握沸点概念,掌握液化放热现象,明确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能列举液化现象及液化在实际中应用的事例。 2、会紧密联系生活经验,分析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自主探究蒸发致冷实验,加深对蒸发致冷的深刻印象。自主探究水沸腾的实验,深入了解沸腾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沸腾实验观察 4
【教学准备】: 酒精 水 温度计 烧杯 酒精灯 铁架台 乙醚 注射器 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讨论:1.打针前皮肤上擦些酒精,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冬天室外谈话,为什么嘴里会吐“白气”? 3.夏天冰棍也会冒“白气”,为什么?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列举类似的例子 创设情景
在黑板上用酒精擦出一片液迹,问:酒精哪里去了? 从什么状态变成了什么状态? 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分析,作出回答 本节课题探究引入 让学生介绍晾衣服时,我们操作的具体步骤 引导学生针对书上给出的事实讨论,根据每一个事实的两种情形对比,得出结论 结合书本实例图讨论 设问1:蒸发吸热还是放热? 设问2:不同液体蒸发快慢一样吗? 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学生分析,回答 对以上结论,学生分别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 用两支温度计做对比实验: 一支干燥的温度计 一支温度计的液泡上有酒精或包裹着蘸有酒精的棉花 再结合生活实际,列举在生活实际中,蒸发吸热的具体事例,如:游泳后上岸冷等等。 让学生设计实验分析讨论 深入探究: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师让学生例举有关事例,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奋点 学生考虑,作 答,并作出解释 知识拓展 5
教师提问:今天解决了哪些问题?这节课有哪些新的认识?又有哪些与原来的认识观点中不一样的一些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变得更明白了? 布置作业 学生小结提高 小结 教学反思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蒸发的影响因素这里可安排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探究自己获得影响蒸发的三个因素。强调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学生往往会落了液体两个字。用分子运动论解释蒸发的现象,口说无凭,要播放多媒体课件来详细说明微观现象。蒸发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汽化现象,但很多同学只知现象,不知解释,我们在上课中要多举例子,多用蒸发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第一节 汽化和液化(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对两种方式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和实质,掌握沸点概念,掌握液化放热现象,明确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能列举液化现象及液化在实际中应用的事例。 技能目标:会紧密联系生活经验,分析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自主探究蒸发致冷实验,加深对蒸发致冷的深刻印象。自主探究水沸腾的实验,深入了解沸腾规律。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沸腾实验观察 三、教学准备:酒精 水 温度计 烧杯 酒精灯 铁架台 乙醚 注射器 等 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上节内容复习 引入,介绍另一汽化现象-------沸腾 学生回忆,举例 学生体验 复习引入
学生分组实验:水的沸腾现象 让学生观察: 水未沸腾时温度的变化及现象? 水开始沸腾时温度的变化及现象? 学生分组完成 认真观察现象,及时记录数据: A, 沸腾前,水的温度实验探究 6
并让学生总结沸腾的特点: A, 一定温度下进行 B, 内部表面同时进行 C, 沸腾吸热 采用与熔点表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 A, 熔点是物质的特性,沸点也是物质的特性 B, 明确沸点与气压有关系 C, 记住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D, 会判断具体温度时液体的状态 蒸发与沸腾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列表归纳 的变化?水中气泡如何变化? B, 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加热,水的温度的变化情况?水中气泡如何变化? C, 沸腾后,停止加热,水是否继续沸腾? 学生对比总结并发言 学生练习:—170℃时氧处于什么状态?等等 沸点知识应用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在引导下完成 沸点表:
介绍冷冻疗法 总结提高,
以玻璃上的液化现象,雾,露的形成引入 演示水的液化实验,引导观察: 玻璃片上的现象? 用手摸玻璃片,感受实验前后玻璃片的温度变化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演示:乙醚液化实验 介绍生活中实例 思考:电冰箱工作背面与侧面的冷热情况? 学生结合生活, 展开举例 学生参与实验 学生体验 学生体验 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举例体会 液化的好处 液化引入
液化实验
小结 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