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与贪污罪的区别
- 格式:docx
- 大小:6.49 KB
- 文档页数:1
【法规标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颁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发文字号】法[2003]167号【颁布时间】2003年11月13日【生效时间】2003年11月13日【全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现将《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印发,供参照执行;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报告我院:2003年11月13日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一、关于贪污贿赂犯罪和渎职犯罪的主体(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认定刑法中所称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是指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根据有关立法解释的规定,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在乡(镇)以上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政协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司法实践中也应当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的认定所谓委派,即委任、派遣,其形式多种多样,如任命、指派、提名、批准等。
不论被委派的人身份如何,只要是接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代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在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工作,都可以认定为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如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在国有控股或者参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工作的人员,应当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国有公司、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
挪用公款罪主体之我见作者:赵岩松于孝洋来源:《活力》2010年第12期[关键词]挪用公款案;贪污贿赂罪;主体挪用公款罪是我国刑法第八章贪污贿赂罪中的一个重要罪名,它为维护国家财经制度的严肃、保障公务人员的廉洁、保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同时挪用公款罪作为常见、多发犯罪,在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认识不一,为正确运用法律,准确地惩治犯罪,依据立法及司法解释,现就实践中王某挪用公款案对挪用公款主体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基本案情王某在任某市农村信用合作社信贷员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先后以虚假手续私自办理贷款100余万元,后用于放贷、个人消费。
某市农村信用合作社系集体所有制企业,王某的人事关系及档案由该市农村信用合作社统一管理,并定期签订聘用劳动合同。
二、争议焦点对于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如何认定王某的主体资格。
一种观点认定王某任职的某市农村信用合作社系集体所有制企业,所以王某系非国家工作人员,依据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2月作出的《关于对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人员挪用国有资产行为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规定:“对于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国有资产归个人使用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272条第1款的规定定罪处罚”,王某构成挪用资金罪。
另一种观点认为王某虽不是国家工作人员,但是王某所从事的工作系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属公务行为,可以直接援引《刑法》第93条第2款规定的“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认定王某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而完全可以排除《批复》的适用,王某构成挪用公款罪。
三、分析及意见国家工作人员主体问题,在刑法理论界一直存在许多争议,在司法实践中也是一个认定的难点,从此案来看,造成不同认识的原因在于王某是否属于国家工作人员。
(一)国家工作人员的认定及本案的分析因为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国家工作人员(共同犯罪除外),故首先要认定其是否为国家工作人员,认定标准主要是查明犯罪嫌疑人的主体身份,司法实践中多是对所属单位性质进行认定,一般是到工商管理部门查阅该单位所登记的性质,若为国有性质则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否则不是。
第一节习题一、判断题1.对多次贪污未经处理的,分别计算并量刑,而后进行数罪并罚。
()2.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并与请托人事先约定,在其离退休后收受请托人财物,构成受贿罪。
()3.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进行股票交易活动,应以挪用公款罪追究刑事责任。
()4.利用自己所处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应以受贿罪论处。
()5.贪污贿赂罪侵犯的客体主要为公务活动的廉洁性。
()6.李某在国家机关任职,孙某有求于他的职务行为,给李某送上5万元的好处费。
李某答应给孙某办事,但因故未成。
孙某见事未成,要求李某退还好处费,李某拒不退还,并威胁孙某如果再来要钱就告其行贿。
李某的行为构成侵占罪。
()二、简答题1.简述行贿罪的概念和特征。
2.简述贪污罪与盗窃罪、诈骗罪、侵占罪的界限。
3.简述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的界限。
4.简述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的界限。
5.简述挪用公款罪与挪用资金罪的界限。
6.简述受贿罪与接受正当馈赠、取得合法报酬的界限。
7.简述受贿罪与贪污罪的界限。
8.简述以索贿方式构成的受贿罪与敲诈勒索罪的界限。
9.简述受贿罪与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界限。
10.简述行贿罪与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的界限。
三、论述题1.试述贪污罪的概念及其特征。
2.试述受贿罪的概念及其特征。
3.试述挪用公款罪的概念及其特征。
第二节参考答案一、判断题1.错;2.对;3.对;4.对;5.对;6.错。
1.答: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
本罪具有如下构成特征:(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公务行为的廉洁性。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
如果行为人是因被国家工作人员勒索而被迫交付财物,只有在行为人获得不正当利益的情况下,才能构成行贿罪。
此外,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也应以行贿论处。
挪用公款罪之司法解释2003年11月13日《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四、关于挪用公款罪(一)单位决定将公款给个人使用行为的认定。
经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将公款给个人使用,或者单位负责人为了单位的利益,决定将公款给个人使用的,不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
上述行为致使单位遭受重大损失,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对责任人员定罪处罚。
(二)挪用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行为的认定。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的规定,“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认定是否属于“以个人名义”,不能只看形式,要从实质上把握。
对于行为人逃避财务监管,或者与使用人约定以个人名义进行,或者借款、还款都以个人名义进行,将公款给其他单位使用的,应认定为“以个人名义”。
“个人决定”既包括行为人在职权范围内决定,也包括超越职权范围决定。
“谋取个人利益”,既包括行为人与使用人事先约定谋取个人利益实际尚未获取的情况,也包括虽未事先约定但实际已获取了个人利益的情况。
其中的“个人利益”,既包括不正当利益,也包括正当利益;既包括财产性利益,也包括非财产性利益,但这种非财产性利益应当是具体的实际利益,如升学、就业等。
(三)国有单位领导向其主管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下级单位借公款归个人使用的认定。
国有单位领导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指令具有法人资格的下级单位将公款供个人使用的,属于挪用公款行为,构成犯罪的,应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
(四)挪用有价证券、金融凭证用于质押行为性质的认定。
挪用金融凭证、有价证券用于质押,使公款处于风险之中,与挪用公款为他人提供担保没有实质的区别,符合刑法关于挪用公款罪规定的,以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挪用公款数额以实际或者可能承担的风险数额认定。
(五)挪用公款归还个人欠款行为性质的认定。
第十九章贪污贿赂罪第一节贪污贿赂罪概述■贪污贿赂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定义】贪污贿赂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类的犯罪除外)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使用公共财物,索取、收受贿赂或者取得其他非法利益,破坏职务的廉洁性的行为。
贪污贿赂罪的犯罪客体是公务活动的廉洁性。
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贪污、挪用公款、受贿等行为。
犯罪主体多为国家工作人员,为特殊主体,但少数罪由一般主体构成。
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是由其所在的岗位和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决定的,贪污贿赂犯罪严重败坏了国家机关的声誉,损害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形象,对社会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第二节本章要求掌握的犯罪■要求掌握: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行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认定这些罪时注意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分析】本章在刑法分则条文中一共规定了12种具体犯罪,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应当重点掌握其中的6种犯罪。
第三百八十二条【贪污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
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
第三百八十三条【对犯贪污罪的处罚规定】对犯贪污罪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一)个人贪污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二)个人贪污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三)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处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个人贪污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一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侵犯了国家的财经管理制度。
挪用公款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公款的使用权,同时行为人挪用公款后必然占有,有的还因此获得收益。
而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种相互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权能,因此对所有权权能的侵犯也必然是对所有权的侵犯。
所有权被侵犯并不意味着所有权转移。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取得所有权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因此,从这一法律意义上讲,任何财产犯罪实际上都不可能真正取得所有权,挪用公款罪与贪污一样都侵犯了财产所有权,不同之处只是在于所有权被侵犯的程度不同而已。
同时,正因为挪用公款罪直接侵犯了公款的使用权,而这是违反国家财经管理制度中的公款使用制度的,因而它又侵犯了国家财经管理制度。
但是,由于挪用公款侵犯的主要客体是国家公共财产所有权,挪用公款罪所侵犯的客体包括:一是国有财产的所有权;二是劳动群众集体财产的所有权;三是用于扶贫和其他公益事业的社会捐助或专项基金的财产的所有权;四是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或运输中的私人财产的所有权:五是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非国有单位资金的所荷权;六是非国有金融机构中客户资金的所有权,其中,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对象,既包括当然的公共资金款项,也包括拟定的公共资金款项。
本罪侵犯的对象主要是公款。
这既包括国家、集体所有的货币资金,也包括由国家管理、使用、运输、汇兑与储存过程中的私人所有的货币。
在国有企业、公司中,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挪用本企业、公司的财物,属于侵犯了公共财物的所有权。
在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公司、企业中,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挪用上述公司、企业的资金,也应属于侵犯公共财物所有权。
【提高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甲系某国有企业总经理,其下列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的有( )。
A.甲挪用公款4万元从事毒品买卖B.甲挪用公款4万元从事股票买卖C.甲挪用公款6万元从事用于自家房屋装修,2个月后归还了所有本息D.甲挪用公款4万元,5个月后归还了所有本息,半年后被发现2.甲为非国家工作人员,是某国有公司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乙为国家工作人员,是该公司财务部主管。
甲出谋划策,与乙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共同侵吞了本单位的财物100万元。
对甲、乙两人应当如何定性?( )A.甲定职务侵占罪,乙定贪污罪,两人不是共同犯罪B.甲定职务侵占罪,乙定贪污罪,但两人是共同犯罪C.甲定职务侵占罪,乙是共犯,也定职务侵占罪D.乙定贪污罪,甲是共犯,也定贪污罪3.某甲被聘在国有公司担任职务,后因该国有公司与某外资企业合资,国有公司占10%的股份,某甲被该国有公司委派到合资企业担任副总经理。
在任职期间,某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合资企业价值15万元的财物非法据为己有。
对某甲的行为应如何定罪?( )A.侵占罪B.职务侵占罪C.盗窃罪D.贪污罪4.某甲在国家机关任职,某乙有求于他的职务行为,给某甲送去5万元的好处费。
某甲答应给某乙办事,但因故未成。
于是某乙要求某甲退还好处费,某甲拒不退还,并威胁某乙如果再来要钱就告某乙行贿。
某甲的行为构成( )。
A.受贿罪B.诈骗罪C.敲诈勒索罪D.受贿罪与敲诈勒索罪5.下列表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
A.村民委员会主任甲利用职务之便侵吞救济款物,构成贪污罪B.普通公民乙利用受聘担任国有公司经理职务的便利条件,侵吞国有财物,不构成贪污罪C.国家工作人员丙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他人索取财物,但未为他人谋取利益,不构成受贿罪D.丁采用暴力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公务,并致使该工作人员重伤,以妨害公务罪从重处罚6.甲为A市国土资源局某领导的司机(非国家工作人员)。
2008年10月25日,A市某酒店因违法用地被市国土资源局处以117万元罚款,为减少罚款金额,酒店负责人请甲帮忙,并送给甲10万元。
武汉大学2011年法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综合知识刑法部分(30分)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犯罪对象答题要点: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的人或物。
犯罪对象的主要特征是:(一)犯罪对象是具体的人或物。
(二)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人或物。
(三)犯罪对象是刑法规定的人或物。
2. 结果加重犯答题要点:结果加重犯,也称加重结果犯,是指实施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发生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因而刑法规定加重刑罚的犯罪形态。
结果加重犯的特征如下:A 实施了基本犯罪行为。
B 产生了基本犯罪构成以外的重结果。
C 刑法就加重结果加重了法定刑。
3. 侵占罪答题要点: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
4. 诬告陷害罪答题要点: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填空题1.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的(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2. 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本法分则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3. 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两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
4. 我国的主刑种类如下: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5. 刑法第97条规定,本法所称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团)或者(聚众犯罪)中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三、简答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的区别答: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的区别如下:A对犯罪客体侵犯程度与犯罪对象的范围不同。
前者只侵犯公共财物所有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三种权能,而后者侵犯了包括出有、使用、收益、处分权能的公共财产所有权的四种权能;就犯罪对象而言,前者为公款和特定公物,后者为公共财产。
挪用公款与贪污罪的区别
1、目的不同:
挪用公款罪以非法占用为目的,贪污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即行为人意图永远的非法占有公共财产。
2、行为手段不同:
挪用公款罪的行为手段是擅自私用公款,贪污罪的行为手段是侵吞、窃取、骗取等非法手段。
比如某人挪用单位的现金100万,如果没人将帐作平,让别人看不到有这笔钱,则应构成贪污;如果不是将帐作平,从账上随时可以看出来,只是暂时挪作他用,应构成挪用公款。
3、行为对象不同:
挪用公款罪的对象仅限于公款;贪污罪的对象是公共财物,既包括公款,又包括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