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自我概念者的自我验证动机:争论与反思
- 格式:pdf
- 大小:403.77 KB
- 文档页数:9
社会心理学(一)社会思维1.自我(1)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 心理状态, 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及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志向自我:罗杰斯。
(2)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志向自我和反思自我。
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样性:说明阅历;确定期盼。
(4)自我的形成及发展: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终到心理自我。
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仿照(玩耍), 嬉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及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关联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增加(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卫性归因,自我设障)。
2.归因(1)归因的定义:个体依据有关信息, 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缘由进行推想及推断的过程。
(2)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解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归因的理论:①海德的朴实心理学:个体行为缘由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解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及其内在属性相一样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
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须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及非听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
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的三维理论:行为者, 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
在具体归因时,须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分性信息, 一样性信息, 一贯性信息。
(4)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说明;自我贬损;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日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也许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简单记忆得多。
改变消极自我评价心理学的自我肯定训练方法改变消极自我评价:心理学的自我肯定训练方法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主观判断。
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可能倾向于消极自我评价,即对自己过分贬低、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这种消极自我评价的心理状态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心理健康。
为了帮助人们改变这种消极自我评价,心理学提出了自我肯定训练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自我肯定训练方法,帮助人们改变消极自我评价,提升自信心和心理健康。
一、积极情感笔记法积极情感笔记法是一种通过记录并反思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体验来培养积极情感和自我肯定的方法。
每天晚上,在床上准备睡觉前,拿出一张笔记本,写下当天发生的至少三个积极的事情,并附带解释为什么这些事情对自己很重要或有意义。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关注和体验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因素,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从而改变消极自我评价。
二、积极自述法积极自述法是一种通过书写积极、肯定的自我描述来改变消极自我评价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我们需要写下一份关于自己的积极描述,包括自己的优点、能力和成就等。
这些描述应该真实、肯定、具体,并且要将这些积极方面与个人的价值联系起来。
每天读一遍这份积极自述,逐渐改变对自己的消极评价,提升自信心。
三、合理自我对话法合理自我对话法是一种通过合理和客观地对待自己的内心声音,来改变消极自我评价的方法。
我们经常会有消极的自我对话,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或批评。
采用合理自我对话法,我们可以模拟一个中立或积极的对话者,来反驳这些消极的声音。
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些问题,例如“我有证据证明我是无能的吗?”或者“我是否夸大了自己的缺点?”通过这种对话,我们可以扭转消极自我评价,培养更为积极和客观的自我评价。
四、自我接纳与自我关爱自我接纳与自我关爱是一种重要的自我肯定训练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我们需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缺点,并以一种善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自己。
这包括对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给予宽容和理解,并主动培养自己的自我关爱能力。
成功学之克服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在成功学中,克服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是重要的一环。
许多人常常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困境中,这种心理状态往往阻碍了他们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然而,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就能够克服这些负面情绪,实现真正的成功。
一、认识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影响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是指一种负面的内在声音,它们不断地质疑和打击我们的能力和价值感。
当我们遇到困难或挑战时,这些声音更加强烈,导致我们缺乏信心和动力。
长期以往,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会造成消极的情绪和行为,阻碍我们的成长和成功。
二、扭转自我怀疑的思维方式克服自我怀疑的第一步是认识到自己的负面思维方式,并学会扭转这些思维方式。
当我们发现自己有负面的自我评价时,应该积极地询问自己是否有确凿的证据支持这些评价。
我们需要意识到自我怀疑的想法往往是片面和夸大的,并积极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积极思维来扭转自我怀疑。
建立一个积极的成功档案,记录下自己的成就,包括小的成就。
当我们感到自我怀疑时,可以翻阅这个档案,回顾自己曾经取得的成功,增强自信心和动力。
三、培养自我肯定的习惯自我否定是指对自己的否定和贬低。
为了克服自我否定,首先要认识到自我否定的危害,并刻意培养自我肯定的习惯。
我们可以每天花一些时间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优势,并写下来。
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积极地看待自己,增强自信。
此外,与积极乐观的人为伍,寻找他们的启发和支持也是很重要的。
他们的积极态度和肯定会影响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们建立更强大的自我肯定。
四、寻求支持和培养心理韧性在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寻求他人的支持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和亲密的朋友或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获得他们的支持和鼓励。
聆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并从中获取正能量。
此外,培养心理韧性也是克服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关键。
心理韧性是指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适应能力和坚韧性。
我们可以通过定期锻炼身体、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应对压力的技巧来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
心理学如何帮助处理自我否定和自责自我否定和自责是许多人普遍面临的心理困扰。
当我们对自己的过失、失败或缺点感到不满时,常常会陷入消极情绪的泥沼中。
然而,心理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方法来处理自我否定和自责,帮助我们建立更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心理状态。
一、认识自我否定和自责的影响在探讨如何处理自我否定和自责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这些负面情绪对我们的影响。
长期处于自我否定和自责状态下会导致自尊心下降、自信心受损。
这种负面的心理状态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以及工作表现等方面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学会应对自我否定和自责是保护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
二、批判性思维的转变自我否定和自责往往与批判性思维模式密切相关。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自己和他人过度挑剔、苛求的一种思维方式。
为了改变这种模式,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学中的认知重构技巧。
首先,我们应该学会观察自己的思维模式,意识到负面自评价的出现。
然后,我们要挑战这些自评价的合理性,并找出替代性的积极思维。
最后,我们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强化来将这种积极思维转化为自己的默认模式。
三、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自我否定和自责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我们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对自己的错误和缺点过于苛责。
要处理这种问题,我们需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接纳并不意味着放弃对自己的改进,而是要意识到每个人都有缺点和错误,这是人性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尝试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缺点,将其视为个性的一部分,并寻找改进的机会。
四、寻求支持和帮助处理自我否定和自责不是一项孤立的任务,我们可以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倾诉心声、分享困扰是减轻负面情绪的有效途径。
与他人沟通时,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问题,从而得到更全面的反馈和建议。
五、培养自我关怀和自爱为了更好地处理自我否定和自责,我们需要培养自我关怀和自爱的能力。
这包括通过充实自己的生活、关注自身需求、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自我调节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来缓解焦虑和压力。
自我概念研究的概述一、本文概述自我概念研究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的是个体如何认识、理解和评价自己。
这个概念涉及到了个体对自身特性、能力、价值观、目标以及自己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认知。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心理特征等。
本文将对自我概念研究的历史背景、主要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应用领域进行全面的概述。
我们将回顾自我概念研究的起源和发展,探讨其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
我们将介绍自我概念的主要理论,包括自我认知理论、自我发展理论以及自我调节理论等,以便读者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
接着,我们将概述自我概念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质性研究等,以及这些方法在自我概念研究中的应用。
我们将探讨自我概念研究的应用领域,包括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以及组织管理等,以展示自我概念研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对自我概念研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理解自我概念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掌握自我概念研究的主要理论和方法,以及了解自我概念研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这对于提高个体的自我认知、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和提升个体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自我概念的理论基础自我概念的研究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自我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有认知发展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自我概念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过程中,通过认知加工过程形成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不断调整自我概念以适应外界环境。
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则进一步指出,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个体道德判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决策。
社会认知理论则更侧重于社会环境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在社会交互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和自我反思形成的。
辩论辩题的自省正方,自省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
自省是一种反思和审视自己的过程,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改进自己,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
首先,自省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特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改进自己的缺点。
其次,自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在面对问题时,通过自省,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更好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最后,自省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名人名句,塞内加《自省》,“自省是一种痛苦,但是它是智慧的源泉。
”这句话表明了自省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经典案例,比尔·盖茨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创办微软公司之后,曾多次进行自省,反思自己的决策和行为,并不断调整和改进,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反方,自省对个人成长并不重要。
自省虽然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但并不是个人成长的唯一途径。
首先,自省可能会让人陷入自我怀疑和消极情绪中。
过度的自省可能导致负能量的积累,让人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影响个人的积极性和动力。
其次,自省可能会让人陷入自我设限的境地。
通过自省,人们可能会过分关注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限制自己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自省可能会让人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
个人成长并不仅仅取决于个人内部的因素,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过度的自省可能会让人忽视外部环境的影响。
名人名句,尼采曾说过,“自省是一种痛苦的事情,它使人感到痛苦。
”这句话表明了自省可能会给人带来痛苦和负面情绪。
经典案例,有些成功人士并不是通过自省取得成功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取得了成功,比如马云和乔布斯等人。
结论,从正方和反方的观点来看,自省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存在争议。
但无论如何,自省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对个人成长具有一定的意义。
辩论自我反思模板初中作文自我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通过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不断改进。
在辩论中,自我反思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通过反思自己的表现,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辩论能力。
下面我将通过辩论自我反思模板,来分享一下我在辩论中的自我反思。
首先,我要反思自己在辩论中的表现。
在辩论中,我发现自己有时候表现得过于激动,甚至有些失态。
这样的表现不仅容易让对手抓住机会攻击我,还会影响到自己的思维和表达。
因此,我需要更加冷静地面对辩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保持理性的思考和表达。
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在辩论中有时候会表现得过于自负,不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
这样的行为会让我与队友之间产生矛盾,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合作。
因此,我需要更加谦虚地对待辩论,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批评,不断完善自己。
其次,我要反思自己在辩论中的观点和论据。
在辩论中,我发现自己有时候会过于主观地看待问题,只注重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了对手的观点。
这样的行为会导致我在辩论中缺乏说服力,无法说服对手和观众。
因此,我需要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充分了解对手的观点,找到对方的破绽,从而更好地驳斥对方的论据。
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在辩论中有时候会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表现会让我在辩论中显得不够有力,无法说服对手和观众。
因此,我需要更加充实自己的论据,多做一些调查和研究,找到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最后,我要反思自己在辩论中的表达和语言。
在辩论中,我发现自己有时候会表达得不够清晰,甚至有些啰嗦。
这样的表现会让对手有机会抓住我的漏洞,从而击溃我的论点。
因此,我需要更加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说服对手和观众。
同时,我也发现自己在辩论中有时候会用词不当,甚至会出现一些语法错误。
这样的表现会影响到我在辩论中的形象和说服力。
因此,我需要更加注意自己的用词和语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的自我反思,我意识到了自己在辩论中的不足之处,并且找到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了解与处理自我负向评价与否定自我负向评价与否定是指个人对自己产生的负面评价和否定情绪。
这种情绪常常会给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自信心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和妥善处理自我负向评价和否定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问题。
一、自我负向评价的成因自我负向评价的成因有多种,比如外界的压力、社会对理想形象的标准等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个人对自己产生不满和否定情绪,形成自我负向评价的循环。
此外,个人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方式等也会影响自我负向评价的形成。
二、负面评价的心理影响自我负向评价和否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这种评价会降低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内心充满焦虑和自我怀疑。
长期以往,还可能引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严重时甚至导致自杀倾向。
三、妥善处理自我负向评价的方法1. 观察与认识:将自己的思绪和情绪与自我负向评价分开来观察,认知到这只是暂时的消极情绪,并非真实的自我评价。
2. 担当与积极面对: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评价,并积极面对挑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尽量改善自身的状况。
3. 接纳与爱护:对自己保持积极的态度,包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善待自己,培养自己的自尊心。
4. 倾诉与寻求支持:通过与亲友、心理咨询师的交流,倾诉自己的内心困扰和痛苦,寻求外界的支持和理解。
五、积极心态的养成培养积极的心态是处理自我负向评价的重要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增强自身认知: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认同自己的努力和成就,合理自评,不要过分苛求自己。
2. 关注自身情感需求:关注自己的喜好和感受,给自己情感上的满足,培养自己的情感支持系统。
3. 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与乐观积极的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扩大社交圈子,增加正向反馈。
4. 学会放松和调节:多参与运动、音乐、阅读等活动,放松自己的身心,调节内心平衡。
六、结语自我负向评价和否定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影响因素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总称,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特点、性格、能力等方面的认知和评价。
一个健康的自我概念有助于个体建立自信、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效应对挑战和困难。
而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社会互动、教育经历等等。
本文将探讨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各种因素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婴幼儿期开始逐步建立。
在个体不断的经历和成长中,通过感知、认知、比较和反思,逐渐建立起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以下是自我概念形成的几个重要阶段:1. 婴幼儿期在婴幼儿期,个体对于自我的认知主要是建立在感官经验上。
包括对自身身体特征的认知,以及通过亲子互动建立起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这一阶段奠定了个体对于自我的基本认知框架。
2. 儿童期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开始通过比较与他人的不同来建立起对自我的评价。
在学校、家庭等环境中,儿童会逐渐形成对自己外貌、智力、性格等方面的认知,并通过与同龄人相互比较来调整自己的自我认知。
3. 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自我概念形成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
青少年逐渐具备思维能力和抽象推理能力,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和内省。
他们对未来有更多期许和展望,在社会互动中塑造出更为复杂和完整的自我认知。
4. 成年期随着个体进入成年期,他们已经建立起相对稳定和全面的自我认知结构。
在工作、社交、家庭生活等方面,个体会不断验证和修正自己对于自我形象的看法,逐步形成对自己能力、角色和责任等方面更为清晰和准确的认知。
影响自我概念形成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中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对孩子给予的关爱、支持和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形成健康良好的自我概念。
家庭氛围是否融洽、父母对孩子是否支持肯定、家庭教育方式等都会影响孩子对于自我的看法。
2. 社会互动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获得他人反馈是形成自我概念重要的来源之一。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4, 4, 657-665Published Online July 2014 in Hans. /journal/ap/10.12677/ap.2014.44088The Self-Verification Motivation of PeopleWho Hold Negative Self-Concept: Arguments and ReflectionsTong Yue, Yuanyuan Gao, Xiting Huang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Email: xthuang@Received: May 16th, 2014; revised: May 25th, 2014; accepted: Jun. 3rd,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Self-verification is a phenomenon that individuals try to seek agreement inter self-perception or between self-perception and information being obtained. The theory believes that even those with negative self-concept will still look for information of confirming self-concept actively under the driving of self-verification.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controversies about this view, fo-cusing on three aspects: its relationship with self-enhancement, whether it will bring about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whether it will exhibit adaptive valu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dealing with these arguments to investigate furthermore from both the reasons and the objects of self-affirmation. Finally, we can make an outlook of that much attention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theory research. What’s more, applying value of theory research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mental healthy clinical practice.KeywordsThe Theory of Self-Verification, Negative Self-Concept, The Theory of Self-Enhancement消极自我概念者的自我验证动机:争论与反思岳童,高媛媛,黄希庭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Email: xthuang@收稿日期:2014年5月16日;修回日期:2014年5月25日;录用日期:2014年6月3日摘要自我验证(self-verification)是指个体试图在自我知觉之间以及自我知觉与即将获得的信息之间寻求一致性的现象。
该理论认为,在自我验证动机的驱使下,即使自我观消极的个体也会主动寻求确认自我概念的信息。
但是,这一观点目前存在诸多争议,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与自我提升关系如何、是否会带来积极情感体验,以及是否有适应价值。
面对这些争论,有必要从自我验证的原因和对象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讨论。
今后应在理论研究方面做进一步的证实,并要重视理论研究在心理健康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自我验证理论,消极自我概念,自我提升理论1. 引言自我验证理论(self-verification theory)是Swann(1983, 1987)在符号互动理论(Mead, 1934)和自我一致性理论(Lecky, 1945)及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个体试图在自我知觉之间以及自我知觉与即将获得的信息之间寻求一致性:人们希望他人看待自己的方式与自己看待自己的方式保持一致(Swann, Kwan, Polzer, & Milton, 2003)。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主要采取两种策略来满足自我验证的需要:营造自我验证的社会环境和处理自我验证的信息。
在行为层面上,人们往往通过寻求和建立与他们自我观念相一致的关系、脱离无法获得自我验证的关系(Swann, Stein-Seroussi, & Giesler, 1992; Cast & Burke, 2002),传达符合自我身份的“暗示”,引导他人做出验证自我认知的评价(Gosling, Ko, Mannarelli, & Morris, 2002; Pratt & Rafaeli, 1997; Chang-Schneider & Swann, 2009)等方式来有意无意的去构建一个能够证实自我概念的社会环境。
另外,人们也可以通过加工来自环境并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信息,甚至“看到”支持自我概念的证据,来满足自我验证需求。
有三种认知方式主导着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理解,分别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记忆和选择性诠释(Swann & Read, 1981; Story, 1998)。
根据自我验证动机理论,即使个体的自我观是消极的,他们也会力图寻求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外部评价性信息。
虽然有很多研究结果支持了这种预测,但类似的行为是否可以用自我验证动机来解释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论与质疑。
本文将对近些年来针对消极自我概念者自我验证动机的争论进行梳理和评述,并从自我验证的原因和对象两个方面对已有的争论进行反思,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为之后的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支持消极自我概念者自我验证的证据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自我概念消极者的自我验证效应不仅存在,而且表现层次也不尽相同。
Cassidy, Aikins和Chernoff(2003)发现,在某个能力领域(如运动)持消极自我概念的儿童对于在这个领域给予他们负面评价的同伴有更强的交往兴趣。
张锋,沈模卫,何亚芸(2006)用问卷筛选出整体自尊和交谈自尊高低不同的四组被试,在评价人对被试的交谈表现提供不同评价及表达不同交友态度的条件下,发现低交谈自尊的个体始终认为否定评价更能反映自己的情况。
Valentiner, Skowronski, McGrath, Smith和Renner(2011)对大学生被试群体的研究表明:被试的社会自尊水平越低,越倾向于接受消极的社会评价。
在心理疾病临床病人中,这种效应表现的更为明显。
例如,Giesler, Josephs和Swann(1996)比较了抑郁症患者、正常的高低自尊个体等三类被试群体对反馈信息的选择。
其中,抑郁症的被试更多选择了消极评价,高自尊的被试更多选择了积极评价,而低自尊的被试两种反馈都有选择。
并且,当三组被试被要求就他们最优秀的特质寻求反馈时,抑郁症患者群体对积极反馈的兴趣最低。
Borelli和Prinstein(2006)也发现抑郁水平高且总体自我价值感低的心理疾病患者要比正常被试更喜欢关于自我的负面反馈。
Reijntjes, Dekovic, Vermande和Telch(2007)研究了未成年被试中抑郁症状与对反馈的偏爱之间的关系,发现当给予消极的总体评价时,抑郁症状水平高的被试相比他们正常的同伴表现出了对消极评价更大的偏爱和认同。
对个体生理水平的测量似乎也间接支持了以上的效应。
Ayduk, Mendes, Akinola和Gyurak(2008)研究了被试自我验证过程中的心血管反应,发现当持消极自我观的个体收到积极反馈时,他们在生理上表现出更多的回避和苦恼的反应。
相反,当收到消极反馈时则在生理上表现出“被唤醒”或“被激起”的反应(指心血管反应以一种趋近动机的方式被唤起)。
近些年来,研究者开始研究群体水平的自我验证效应(Chen, Chen, & Shaw, 2004; Chen, Taylor, & Jeung, 2006; Swann, Gómez, Seyle, Morales, & Huici, 2009)。
结果表明,寻求消极自我概念一致性的倾向同样也会在群体水平出现。
例如,Chen, Chen和Shaw(2004)发现,对自己所属群体的某一特质高度确定的个体面对在这一特质上给以消极评价的内部成员时表现出了更强的交往意愿。
Kwiatkowska, Karpinskij 和Kolyszko(2008)也发现,虽然所研究的波兰学生表现出了高度的国家认同感,但在热情和能力等特质方面还是给予了所在群体更多的消极评价。
3. 关于消极自我概念者自我验证动机的争论虽然有以上研究支持消极自我概念者的自我验证动机,但是仍然有研究者怀疑该理论的解释力度。
目前围绕消极自我概念者自我验证动机的争议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第一,如何解决与自我提升动机之间的矛盾;第二,如何解释伴随自我验证过程出现的情绪方面的矛盾;第三,消极自我概念者的自我验证动机是否具有适应价值。
3.1. 与自我提升动机之争自我提升动机(或自我增强动机) (self-enhancement motive)是自我系统的另一种动机性成分,其核心假定在于人们有一种增强自尊、提高个人价值感、寻求积极自我认识、避免消极反馈评价的需要(刘肖岑,桑标,张文新,2010)。
自我提升和自我验证对具有正面自我认知的个体预测相同,都认为他们会主动寻求积极评价。
但对那些具有负面自我认知的个体而言,自我提升理论认为他们仍然会寻求积极的反馈,而自我验证理论则认为他们会倾向于接受消极的信息,这两种理论显然是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