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传统婚俗
- 格式:doc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15
民族民俗的表演与文化的确认——青海循化撒拉族传统婚姻习俗的特征、民俗含义初探(一) 论文关键字:婚姻习俗民族民俗婚姻形为是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社会制度,“也是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的社会制度及其文化和伦理道德规范所认可的男女两性结合”①。
婚姻制度除了国家法律的程序外,在民间还有一套更为复杂的活动内容,一系列的仪式、程序明显地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稳定性特点,也就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习惯行为方式—婚俗。
它一旦形成就会被特定地区的民族世代沿袭,进而形成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
它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模式的外部表现。
青海撒拉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逐渐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婚礼仪式。
我们从撒拉族传统婚俗形成与演变过程来解说撒拉族的形成历史与民族文化特质。
一、撒拉族传统婚俗简介我们以女方的行动作为参照,撒拉族传统婚俗的全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求亲。
如果撒拉族男方看中某位姑娘,就会请媒人带一包获茶和两包冰糖到女方家里求亲,女方家父母与女儿及其亲属(尤其是舅舅)商量后,如果看好男方条件,有缔结婚姻的意向,在行为上就会表现为愿意接受媒人带来的礼物。
(二)订亲。
订亲是男方得到女方应允的消息后进行的第二项工作,选日子让媒人给女方去送“订婚茶”,礼物是银耳环一对,获茶一包,化妆用品一套。
女方也回赠礼物,一般是一件衣料,表示约定姑娘不再许配他人,这门亲事彼此有了约定。
(三)送彩礼。
也称“麦赫热”,男方通过媒人送给女方彩礼。
送彩礼那天,男方家族代表一行带着聘礼到女方家,女方家设宴款待男方家的宾客。
一般情况下,这天是要择吉日,口头约定迎娶的时日。
(四)迎亲。
迎亲时,由男方家长率领亲属中的男性及新郎到女方家中“证婚”,念“尼卡哈”,新娘的长辈在庭院里会给新郎戴上新帽,系上绣花腰带。
“尼卡哈”念完后,新郎在众人的簇拥下向女方的长辈女眷道“色俩目”。
在念“尼卡哈”的同时,新娘在闺房里由其嫂子等妇女给她梳最后一次姑娘头,然后新娘在伴娘的扶持下一边唱“撒赫斯”(哭嫁歌),一边将手里的麦子撒在地上,在院子里绕三圈,出门时由哥哥或舅舅抱着来到乘坐的马跟前,新娘再拿上三碗牛奶,一碗泼在她乘坐的马的马蹄上,两碗仍拿回家中。
青海化隆乙什扎藏族部落传统婚姻习俗调查藏族部落乙什扎婚姻习俗藏传佛教本文根据作者的调查,主要叙述藏族安多方言区乙什扎藏族部落二十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的婚姻习俗,说明这一时期乙什扎藏族部落比较藏族安多方言区传统婚姻习俗已发生变异,并分析了影响传统婚姻习俗变异发生的主要原因,以及藏传佛教信仰对藏民族婚姻习俗的影响,因为相对稳定的文化内核,保持了乙什扎藏族部落传统婚姻习俗的本民族特质。
藏族安多方言区主要“包括除玉树州以外的全部青海、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地区,以及四川省眠江以西北的阿坝藏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
”〔’〕藏族安多方言区历史上各部落族源相同,生活环境相同,所以藏语方言相同,风俗习惯相同,由于各部落的迁移、变化、发展,近现代虽基本保持传统风俗习惯,但各部落之间已有所区别。
笔者对居住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乙什扎藏族部落(以下简称乙什扎部落)进行调查发现,该部落的婚姻习俗较之藏族安多方言区的传统婚姻习俗,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乙什扎部落在安多藏族地区众多的部落中属于人口较少的小部落,只因产生过现代藏族著名学者桑热尖措和现代藏族开明人士果列多杰而名显史书。
《青海通史》记载:“化隆县的名僧果列多杰,1938年在家乡建成一所藏族小学,学生毕业后,成绩优异被推荐到西宁的几所中学继续学习。
’,{’议在此所提到的果列多杰先生是笔者母亲的祖父,当时为乙什扎部落的百户,曾跟随宁玛派高僧古嘉赛学习过佛法,并非名僧。
)由此乙什扎部落涌现出一批青年藏族知识分子,他们以新的观念影响着旧习俗的改变,尤其对藏族传统婚姻习俗的改变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一、乙什扎部落传统婚姻习俗形式“解放前夕,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已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但在择偶范围、求爱方式、订婚、婚礼仪式等方面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婚制的残余和各自的特点,呈现出丰富多采的婚姻文化事象。
’,〔’〕乙什扎部落的婚姻制度主要为一夫一妻制,形式上与传统藏族安多方言区的婚姻习俗基本相同,同时一些细节部分,已发生变化,具体程式如下。
青海人婚嫁习俗作文English Answer:Qinghai is a province in northwestern China, and its people have a rich and diverse cultu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Qinghai culture is marriage, which is a time for celebration and joy. The traditional marriage customs of the Qinghai people have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they continue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day weddings.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a Qinghai wedding is the engagement ceremony. During the engagement ceremony, the families of the bride and groom meet to discuss the terms of the marriage. This includes the bride price, which is a sum of money that the groom's family pays to thebride's family. The bride price is a symbol of the groom's wealth and his commitment to the marriage.After the engagement ceremony, the bride and groombegin to prepare for the wedding ceremony. This includes choosing the wedding date, sending out invitations, and purchasing the wedding attire. The wedding ceremony is usually held in a temple or a courtyard, and it is officiated by a Buddhist monk. The ceremony includes the exchange of vows, the lighting of candles, and the drinking of wine.After the wedding ceremony, the bride and groom are escorted to their new home. The new home is usually decorated with red lanterns and streamers, and it is filled with food and drink. The bride and groom are greeted by their family and friends, and they are given gifts and blessings.The wedding feas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the Qinghai wedding celebration. The feast is usually held in the bride's home, and it is attended by all of the guests. The food is abundant and delicious, and it is served in a variety of courses. The feast is a time for the guests to celebrate the marriage and to wish the bride and groom a lifetime of happiness.The Qinghai people are very proud of their marriage customs, and they take great care to preserve them. These customs are a reflection of the Qinghai people's values and beliefs, and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al fabric of the province.中文回答:青海位于中国西北部,其人民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
青海高原上的独特民俗风情有哪些青海高原,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拥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首先,青海高原的传统服饰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里的服饰风格独特,色彩鲜艳,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藏族的传统服饰以其华丽的装饰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男性通常穿着宽大的长袍,腰间系着色彩斑斓的腰带,头戴毡帽;女性则身着长袖的连衣裙,上面绣满了精美的图案,佩戴着大量的金银珠宝饰品,如项链、耳环和手镯等。
这些服饰不仅美观,还具有保暖的功能,适应了高原寒冷的气候。
在饮食方面,青海高原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色。
青稞酒是青海人民喜爱的传统美酒。
它以青稞为原料,经过独特的酿造工艺制成,口感醇厚,香气扑鼻。
糌粑则是当地常见的主食,由青稞面和酥油混合而成,营养丰富,易于保存和携带。
此外,还有手抓羊肉、牦牛肉等美食。
这些肉类肉质鲜嫩,烹饪方式简单,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
青海的酸奶也别具风味,浓稠酸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青海高原的民居建筑同样独具特色。
藏族的帐篷是游牧民族的常见住所,它便于搭建和拆卸,适应了他们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
而在一些固定的聚居地,藏族的碉房则显得坚固而实用。
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墙壁厚实,能够抵御寒冷和风沙。
回族的传统民居则注重庭院的布局,房屋通常为四合院形式,装饰简洁大方。
青海高原的节日庆典更是热闹非凡。
藏历新年是藏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提前打扫房屋,准备丰盛的食物,穿上新衣,互相拜年祝福。
在节日期间,还会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和传统活动,如跳锅庄舞、赛马等。
回族的开斋节也十分隆重,人们会在黎明前禁食,日落之后才开始进食,节日期间会到清真寺参加礼拜,走亲访友,互赠礼物。
青海高原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藏族的唐卡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以其细腻的笔触、鲜艳的色彩和丰富的内容而著称。
唐卡通常描绘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和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风趣的大通藏族婚俗礼仪风趣的大通藏族婚俗礼仪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群众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从它所反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来看,是在厉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传承性的民族文化现象。
它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排他性,是较为敏感和较难改变的习惯,只有在各民族长久密切交往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有意或无意地互相吸收,融合改进。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由于历史、经济生活和地域等因素,青海藏族的风俗习惯在某些方面有别于其他藏族地区,但在总体上还是大同小异,分居在大通县朔北、东峡、向化、桦林、鸯沟一带藏族的风俗也是如此,它反映出藏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阿扣尼日娃”的选择与其权限“阿扣尼日娃”相当于汉族的“大东”、总管。
在整个藏族婚事中自始至终,全靠他的全权指挥。
能负此重任的一般是整个村上德高望重、而且具备滑稽幽默、口材流利、见机生情、逗人常乐,料理事务安排有方、懂得人情、熟习整个婚事节章、指挥得当、面面具到的男性中年或老年人。
尤其是男方家为选择合适妥当的“阿扣尼日娃”一事常常出现烦愁或争论不息之事。
有的从订婚之日起,就请选择好的“阿扣尼日娃”参与喜事活动,大多数都是在婚礼前几个月就邀请中意的“阿扣尼日娃”,直至整个婚礼筹办完毕。
婚事期间,他根据主人家的经济、生活及其它各方面的条件,作全面细致的计划安排,同时在婚事中所有参与人员,都得无条件地服从他的指挥。
所以,“阿扣尼日娃”在藏族婚事中是不可缺少的首要人物,同时也是一句集心才口才为一起的民间组办婚事艺人。
二、提亲中“麦子”与“豆儿”的作用“成了麦了、不成了豆儿”,是人们在闲谈中常说的一名俗语。
这句俗话用于藏族婚事中却代表婚姻成败的标志。
媒人(藏语一般称其为“玩日玛”)初次到女方家提亲时,除了拿茶,哈达等东西外,两瓶青棵酒是必不可少的,称为“开口瓶”。
瓶口各塞一红枣,瓶颈各拴一撮洁白的羊毛,相连在一起,中间绾一结实的疙瘩,意味着纯洁的姻缘白头到老。
青海汉族婚嫁习俗一路上娶亲长队浩浩荡荡,簇拥着大红喜轿往回走。
轿内被闪抬的新娘,啼哭不得住声,哭声若停,传为笑柄,认为盼不得当上新媳妇。
虽然如此,而参加娶亲的爱热闹的小伙子们,还是一路乱喊乱闹,说什么“剩饭咋热冷者哩,新媳妇哭是哄者哩”等笑话,以讽刺挖苦,逗笑不止。
花轿一直抬到婆家大门口,顿时鞭炮齐鸣,乐队高奏,松棚熊熊,灯烛辉煌,照得到处贴满的红纸喜联熠熠耀眼。
新郎恭候在大门外迎接宾客。
这时乐队专门吹竹笛伴随铜两响(这种乐调叫做“细乐”),轻柔温妙,悠扬动听。
新娘下轿由新郎并肩陪同,男左女右,同步扶走在已经铺好的红毡或长红布上,由两三条红毡轮流换铺,脚步不得着土地,因此,新娘走红毡,相传认为是女子一生中最荣耀、最骄傲自豪的一件大喜事。
左右由人搀扶新郎新娘缓缓走进喜气洋溢的“花堂”,桌案上摆好“天长地久”的大红纸红鸾喜神牌位,两旁供献着香烛、核桃、枣等。
由阴阳一人念念有词,在“唱礼”者的赞词中,面向红鸾喜神,先由新郎拈香叩首,接着一对夫妻双双拜天地,后拜先祖,再互拜。
礼毕,由两家事先挑好的一些力大气壮的青年人,分别簇拥着新郎新娘进入早就布置得五彩缤纷、灯照烛亮的洞天福地。
两方人家一致认为今天抢先进入洞房的人,将是今后生活中的优胜者,正所谓“捷足先登”。
因而,在一对新人快要走进“新天地”的一刹那间,双方“干将”互不相让,拚命力搏,争先恐后,场面十分激烈热闹!经过一番紧张而激烈的争夺战,最后十有八九是新郎一方获胜。
此时,厨房内的切刀乱剁乱响,俗传以为“铡煞”或“避煞”,给新人家消灾添喜。
新人进入洞房后,新娘上炕,坐在“满斗”上,斗内装满粮食、核桃、枣。
又由阴阳念几句口经,由新郎挑起盖头(或面纱),脱去淑衣淑裙,换穿新装,正式梳妆冠带,挽上云髻,插满花簪,表示已不是少女而是成人了。
然后男左女右夫妻双双并坐在下放一对枕头的被褥上;当新娘准备往被褥枕头上坐时,由女陪客迅速抽出枕头放在新郎屁股下。
这大概就含有“男尊女卑”封建意识的一斑。
青海海南地区藏族婚姻习俗作者:公保次仁来源:《群文天地》2017年第06期一、青海海南地区藏族历史概述藏族自称“博(蕃)”,由于居住地不同,又有“兑巴”“藏巴”“卫巴”“康巴”“安多哇”等自称,统称则为“博(蕃)巴”。
“巴”“哇”是藏语,即“人”的意思。
海南地区的藏族自称“安多哇”。
海南地区的藏族与古代羌人和鲜卑人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秦汉时代,这里居住着柏支戎、河曲羌(又称析支羌)、先零羌、烧当羌等戎羌部落。
以后,鲜卑族吐谷浑部在此建国,统治了各羌部落。
吐蕃占据今海南之后留居的吐谷浑和羌人又接受吐蕃统治,与吐蕃融合。
因此,自唐末至元朝,史书上均称居住在这里的藏族为吐蕃、西番。
明末清初,蒙古族大批进入后,居住在黄河以北的藏族部落被迫迁移到黄河以南。
清朝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以后,清朝划定蒙藏牧地,把从事农业生产纳粮的部落称为“热番”,从事牧业生产的部落称为“生番”或“野番”。
道光年间以后,居住在黄河以南的各部落逐渐向北迁移,并于咸丰年间,划分界限,允许藏族部落还居沿海,逐渐形成了清朝后期的“环湖八族”。
此后,还有许多部落从黄河以南的同仁、循化等地迁入海南境内。
居住在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当地藏民族地域特色的婚姻习俗。
二、海南地区藏族的婚姻习俗(一)历史演进中的传统婚姻形态及习俗据《藏族文化发展史》记载,古代吐蕃时代的婚姻观为:“娶妻要选有财富与智慧者,若两者不兼备,应挑选有财富者,选婿要选有智慧而富裕者。
”“美妻可以找到,不争气之子没法换掉。
”这种以财富为条件的婚姻自然是出于统治阶级本身经济政治的考虑,与劳动人民那种不计贫富贵贱的爱情截然不同。
除藏族婚姻等级的限制之外,婚姻订立中一个最大的禁忌就是近亲结婚。
双方父系有血缘关系的人一律不得婚配,有母系亲属关系的至少应隔五六代以上通婚,在安多海南牧区(同德县河北乡噶尔泽部落为例),人们非常重视血缘关系,以“骨系”来确定通婚的范围。
青海藏族婚礼流程A traditional Tibetan wedding in Qinghai province is a deeply symbolic and culturally rich ceremony that showcases the uniqu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of the Tibetan people. These weddings are not only a celebration of love and union between two individuals but also a display of community support and blessings for the newlyweds. The intricate rituals and ceremonies involved reflect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ancestry, and spiritual beliefs in Tibetan culture.在青海省一个传统的藏族婚礼是一个深具象征意义和富有文化内涵的仪式,展示了藏族人民独特的风俗和传统。
这些婚礼不仅是两个个体之间爱情和联盟的庆祝,也是社区对新人的支持和祝福的展示。
所涉及的复杂仪式和典礼反映了藏族文化中家庭、祖先和精神信仰的重要性。
The wedding ceremony typically begins with the formal engagement process, where the families of the bride and groom negotiate the terms of the union and exchange symbolic gifts and offerings. This process signifies the coming together of two families and the beginning of a new chapter in the lives of the couple. Theengagement period is a time of celebration and preparation, as both families work together to plan and organize the wedding festivities.婚礼仪式通常从正式订婚过程开始,新娘和新郎的家庭商讨联合的条件,并交换象征性的礼物和供品。
河湟汉族婚俗—盛开在高原上的一朵山丹丹花河湟汉族婚俗——盛开在高原上的一朵山丹丹花文/王祥奎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精神文明化进程及其成果,包括了婚俗文化,尽管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婚俗有所差异,但婚姻家庭、男女爱情却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生活主题。
作为青藏高原文化之一的河湟婚俗文化就犹如盛开在高原上的一朵艳丽的山丹丹花,寄托着河湟民众憧憬幸福生活的良好愿望。
一、河湟谷地汉族婚俗文化成因的分析纵观河湟婚俗,尤其是汉族婚俗,不难看出民俗既是稳定的,又是运动的。
说它是运动的,因为任何民俗事象自产生之日起,就开始推陈出新,移风易俗;说它是稳定的,因为民俗尤其是婚俗中好的习俗因子以其特殊的合理性赢得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可,代代相传,经久不息。
即使有了某些局部的表象的变化,也可以从中找寻到其传承中的发展脉络及古老的印记。
譬如,拜天地,撒核桃枣儿。
在婚礼上,新郎与新娘要举行参拜仪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源自民间神话传说月老成全一对情谊笃厚的恋人的提醒:一拜天地万物造,二拜月老搭鹊桥。
男女双双成婚配,夫妻对拜永和好。
所以,迄今河湟婚俗中保留了拜天地的习俗。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诸如“烤火”“下马席”“坐头回娘家”“看十天”等习俗也随之简化或消失。
阅读河湟地区的婚俗现状,既有时代的遗风流韵,也有时代文明的新变。
岁月匆匆,但河湟谷地厚重的古风依然积淀在河湟汉族婚俗中。
分析原因,河湟地区汉族婚俗与该地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历史背景及特殊的地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里的地形多以山地、丘陵、河谷为主,地名也随着地形而命名,诸如“哈拉直沟”“林川”“河滩寨”“条岭”“芦草沟”“中川乡”“满坪镇”等,这里山地峻峭,丘陵逶迤、河谷狭长,且山川交织,地形相当复杂。
为此,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习俗很难受到外界的干扰与排挤,所以造就了其地域习俗的稳固性和排他性。
就在这种特殊的地域环境中,河湟地区的汉族群众将先辈遗留下来的民俗文化较为稳固地继承了下来,表现在婚俗方面,其古风因子与河湟地区复杂闭塞的山川地理环境有着难解难分的关系。
浅谈青海土族婚俗的文化内涵作者:王生珍来源:《东方教育》2017年第02期摘要:青海土族婚俗是土族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土族民族习俗中特有的组成部分。
青海土族婚俗体现了媒约文化、男尊女卑文化、伦理道德文化。
这些土族的婚俗文化对于土族文化的传承、社会的和谐乃至家庭的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婚俗;文化;土族婚礼《礼记》中讲:“夫妇者,万世之始也。
”作为“万世之始”的婚姻所产生的习俗,人们称之为婚俗,一切关于婚俗所产生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及由此所辐射出来的活动就称为婚俗文化。
婚俗文化带着明显的时代印记,它展示了民族社会群体的生活面貌,带有明显的价值观、宗教观、审美观,为研究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提供了素材和视角。
任何文化都不是孤立的,它的存在必然会与其他文化、理念、事物相联系。
法律文化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认同的、相对稳定的、与法和法律现象有关的制度、意识和传统学说的总体。
包括法律意识、法律制度、法律实践,是法的制度、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知识,是人民从事各种法律活动的行为模式、传统、习惯。
在朝代更迭、生产发展、风俗承袭中,土族婚俗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体现了法律文化的一些内涵。
一、土族婚俗中体现的媒约文化中国人的男女婚嫁非常讲究“明媒正娶”。
古人认为只有通过媒人说合而结成的姻缘,才算是合乎道德标准的,否则会受到社会道德和舆论的谴责。
在土族男女联姻中,媒人是必不可少的。
土族婚姻中的媒妁之言,是通过媒人实现的。
媒人在整个婚礼的程序当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男女双方之间的出现彩礼的争议、订婚习俗等方面的矛盾时,媒人会从中进行劝说、调解,从而化解矛盾,促成一对姻缘。
[1]有的媒人已经很职业化了,男女双方也愿意听从媒人的建议,因此媒约之言有利于婚恋的促成、家庭的和睦。
土族婚俗的这种媒约文化与我國传统的法律心理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处,法律心理文化讲求的是息事宁人,平争止讼的法律心理。
青海汉族婚礼答谢词:谢娘舅常言说:水说的出头之根,人说的根底的情。
树高千万丈,叶落本归根。
说树大根深,说恩重情深。
要是把外甥比成雄伟的牦牛一头,娘舅啊!你就是牦牛头上那一对儿高贵的犄角。
俗话说阿舅外甥亲,那是因为阿舅是外甥的根。
外甥是阿舅家清泉里淌出来的一股儿清水,因此上阿舅就像沙漠里的泉眼儿一样金贵。
今儿这吉祥如意的婚礼中,如果没有娘舅家来长精神,就是拿真金白银镶嵌的新房也黯然无光,就是桌子上摆上山珍海味也吃不出味道,就是把泰山搬来当礼行也没有啥个重量,因为娘舅才是让外甥家万物生辉的太阳。
今儿我们的外家们摇鞍动马、远路风尘,贺礼彩幛,人前头实话就长了精神。
今儿众外家来到寒庭,理该给上亲们以厚礼招应。
就因为:独庄孤院、家境贫寒,礼仪不周,碟子不便,酒杯儿不全,东家的碗盏们杂乱,筷子也长的长来短的短。
再加上厨师的手懒,凑上我这些东家们嘴皮子又不干散, 给娘舅们端上的饭菜,是热一碗的冷一碗,俗话说:“行事哈寻不是着哩”,早我们这个地方庄子偏、家族小,大场面没见过,大事情也没经过,规程礼行上不点不到处多着像牛毛,还望娘舅们高抬贵手放过去,早你们的瞎气嘛着在心上,早在众客人面前,还要把笑挂在脸上,心里头骂的外甥,人前头说的好话,这也是外家娘舅们积福积德好时候,你们为外甥的事情上就多多儿赞叹哪!青海民间丧礼民俗:外家摆威词(小妖玲玲啸月苍狼海蓝蓝演绎)【院子里宽展的地方放了一张桌子,孝子及家族成员依次跪在桌前,孝子打着领魂幡跪在最前面【骨主被请入座。
【丧主端上一大碟子煮熟的骨头放在桌子上。
【“说话”正式开始。
丧官:山有山主,地有地主,龙王山再高哈,它有个本土山主,你们就是我们奶奶的骨主。
今儿把骨主大人们邀到这个寒舍里坐上席,再就本来呵,几位骨主爷儿来了,我们十里一接,五里一迎哈对着俩,再我们庄员遇的少,把几位骨主爷儿十里家没接,五里家没迎,就等着丧家门上了啊,还要几位骨主爷儿担带上个子要里。
(作揖)骨主:(还礼) 你们可据撒着吧,那我们没见我的老娘娘呗,可能看孙娃儿去了嘛是地里干活去了,哪我寻个去,(故意做出要离开的样子)丧官:(一看,原来是亡牌忘请了,忙喊)把奶奶的灵位请上来!骨主:(见灵位牌放在桌子上)哎!我前一个月来哈,我们的老娘娘是热身儿热话的,端茶儿倒水的力练的得很呗,今儿你把这个请上来了呵,那阿么个意思唦,这个的前头我们再老娘娘病了的个信儿也没听见,你们一个病骨也没报,我们老娘娘俩连个活面没遇啊,那今儿你们办开丧事了哈,那我们的老娘娘因病而亡了吗,还是因药而亡了唦?丧官:上表骨主大人哪!我们的老奶奶因病儿没亡,因药儿也没亡,早说哈瓜熟了,蒂落了。
青海安多牧区藏族婚俗文化的变迁
随着藏区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青海安多牧区藏族的传统婚俗文化正在发生变化,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
本文主要通过采用文献阅读、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等方法,从适婚范围、婚姻缔结、婚后习俗和几种特殊的婚制等四个方面描述青海安多牧区藏族的传统婚俗文化。
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变迁理论及其相关流派、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观和西方婚姻理论分析了安多牧区藏族婚俗文化变迁的特点,即家庭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婚俗文化形成了冲突与融合、婚姻观念产生了巨大裂变以及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促使了婚俗文化的变迁。
最后根据青海安多牧区藏族的传统与现代婚俗文化预测其未来的变迁趋势,提出了婚姻观念的转变会进一步加大,婚姻文化的融合度会进一步加强,妇女的家庭地位会进一步提高等三个方面发展趋势。
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论述了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主要对选题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
第三章介绍了青海安多牧区藏族的传统婚俗文化。
如牧民们的通婚范围、择偶标准、婚龄、婚礼仪式、家庭形式、妇女地位、生育文化、财产继承以及婚姻的解除等。
第四章是对当今青海安多牧区藏族婚俗文化变迁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第五章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当前青海安多牧区婚俗文化的变迁及其未来的变迁趋势。
第六章是对全文的简要结语。
青海传统婚俗2011-07-07 14:54来源:未知责任编辑:安安点击: 81次 TGA标签:青海婚俗[导读]:在青海,西宁附近的汉族婚礼中,融合了很多汉族传统的古礼和当地藏、蒙、回、土等各少数民族的婚俗习惯,整个婚礼从开始的求媒、说媒……回门、认亲等等有几十道程序要走。
其中,最热闹的是迎到婆家后的一系列程序。
上图:在青海人婚宴上,给什么样的客人上什么菜?上菜的顺序如何?筷子下几双?方向又如何?座次怎么安排?……等等有着一系列严格的讲究。
在青海,西宁附近的汉族婚礼中,融合了很多汉族传统的古礼和当地藏、蒙、回、土等各少数民族的婚俗习惯,整个婚礼从开始的求媒、说媒……回门、认亲等等有几十道程序要走。
其中,最热闹的是迎到婆家后的一系列程序。
2011年春节,我和几个朋友在广惠寺悬挂经幡时,就碰到了这个场面,因为当时事出突然,准备不充分,所以没有做更多的记录。
以下用图文形式,零散的给大家介绍几个片段。
上图:无论婚丧嫁娶,因为招待的客人很多,所以青海人习惯搭建一个简易的临时火槽来煮茶、煮肉等,并有专人照看。
一般客人较多的人家火槽能长达十来米。
上图:这是青海人持酒的习惯,敬酒的人必须是双手端着一个小碟子,里面放有4-8个小酒杯来敬客人。
喝酒的人必须先像少数民族那样,先用手指沾头两杯或者一盘的酒向空中点三下,以示敬天地人(也有说是佛法僧),然后再双手各持一杯而饮。
也有的是在喝酒之前,将头两杯酒向盘子中稍微倒点,以示敬天地,然后再双手各持一杯饮酒。
上图:青海婚丧嫁娶等各种民间宴席上,负责跑堂的都是亲朋好友或者是隔壁邻居,他们端给客人的木盘子中,菜、餐具等各种摆放也有一定的讲究和说道。
[导读]:上图:婚宴的账房一般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物来记录。
上图:在青海,尤其是在一些农村,砖茶、冰糖是婚丧嫁娶、盖房、敬佛等等各种事务长必不可少的,永远不过时的东西。
上图:在青海的宴席中,上方和炕上的席桌永上图:婚宴的账房一般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物来记录。
上图:在青海,尤其是在一些农村,砖茶、冰糖是婚丧嫁娶、盖房、敬佛等等各种事务长必不可少的,永远不过时的东西。
上图:在青海的宴席中,上方和炕上的席桌永远是长辈和尊贵的客人。
婚宴上,这是专门为娘家人留的。
上图:这是必须上给娘家人的头道菜叫“全盘”,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凉菜拼盘。
里面是凉拌三丝,外面用猪肝、火腿、肥膘肉、豆干等覆盖着,周边再以橘子、樱桃、香菜等点缀。
这道菜象征着以后生活中的事情五花八门,但不管怎么样,大家都是一家人了,任何事情都要以家庭齐全和睦为主。
上图:娘家人来到婆家的第一件事情叫“抬针线”。
一来是认识、打点婆家人,拜托婆家人以后多多照顾自己的女儿;二来是在各位亲友面前展示娘家的嫁妆,同时显摆下女儿的女红。
[导读]:上图:抬针线第一个要抬的是婚宴的主厨(一般都是民间自学成才的厨师,他们不以此为业,只是在婚丧嫁娶的宴席上去显身手)。
先给主厨挂红(绸缎被面),然后敬酒,最后献上新娘的女红(以前一般是新娘绣的枕头皮或者枕上图:“抬针线”第一个要抬的是婚宴的主厨(一般都是民间自学成才的厨师,他们不以此为业,只是在婚丧嫁娶的宴席上去显身手)。
先给主厨挂红(绸缎被面),然后敬酒,最后献上新娘的女红(以前一般是新娘绣的枕头皮或者枕巾,现在很多女孩都不会绣制,所以多是买来的。
)其实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大师傅吧菜的味道做好点,让娘家人和婆家人在亲友面前有面子。
上图:“抬针线”第二个,是要感谢媒人撮合了这段姻缘。
其实,在青海的婚礼中,媒人依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使你们是自由恋爱,但在婚礼中必须要请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做媒人。
有时还要请媒公、媒婆两个。
上图:谢过媒人后,要按照婆家人辈分的大小,依次往下给七大姑八大姨敬酒、送女红。
待到公婆的时候,一些邻居、亲友会事先准备好一些道具,当然还有菜油+锅底灰。
在给公婆敬酒的时候给他们图个大花脸,有的甚至把公婆绑在柱子上,让新娘用冰水混合物给二老洗脚。
这样一来是图个热闹,二来是给公婆一个下马威,以后要对自己的儿媳妇好点。
上图:婆婆的帽子上写的“老牛角”,是想说婆婆这个人脾气牛,但很吃得苦,也寓意以后的日子越过越牛。
上图:公公的帽子上写的“越烧越旺”,衣服里还插着几个烧火棍,其中寓意我想大家也能明白。
[导读]:上图:这是青海妇女常见的打扮,一般某个人家有婚丧嫁娶等稍微大点的事情,邻居、亲友都会派人来无偿帮忙,整个婚礼中,洗菜、端盘子、烧茶、洗碗、陪酒等等每个细微的项目都有这些来帮忙的人专门负责。
一般情况下上图:这是青海妇女常见的打扮,一般某个人家有婚丧嫁娶等稍微大点的事情,邻居、亲友都会派人来无偿帮忙,整个婚礼中,洗菜、端盘子、烧茶、洗碗、陪酒等等每个细微的项目都有这些来帮忙的人专门负责。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很认真的坚守岗位,直到结束。
上图:无论婚丧嫁娶,一般青海人的粮仓、储物间或者杂物间都会被临时收拾出来做仓库,里面最多的也就是青海老三样,砖茶、冰糖、馍馍,这些都是来参加婚礼的人送的礼物,当然现在近几年也有人直接送几十块钱的。
上图:整个婚礼中,新娘除了有重要的客人和一些必须的场面外,都一直坐在拉了窗帘的婚房里不能出门,新郎则要忙于各种应酬和陪酒。
这是我们专门邀请新郎、新娘请出来拍了个照片,但新娘勉强答应后,自始至终连门槛都没有迈出来过。
在青海农村,新娘必须要穿红身转(从头到脚、从内到外都必须是红色)。
《河湟记忆青海婚俗》:汉族婚俗,独特的人文风景来源:中华网关键字:婚俗;汉族;茶叶;媒人;河湟地区作者:李皓2010-07-12 16:49内容摘要: 几个月前,湟源作家陈有仓先生编著的《河湟婚俗》一书出版发行,这是对青海河湟地区汉族、藏族、土族、撒拉族等民族群众婚俗的巡礼,更是对我省民俗研究的重大贡献。
如果提亲活动顺利,媒人还会再次给女方家庭送去两包茶叶,以商定男女双方见面的日期。
几个月前,湟源作家陈有仓先生编著的《河湟婚俗》一书出版发行,这是对青海河湟地区汉族、藏族、土族、撒拉族等民族群众婚俗的巡礼,更是对我省民俗研究的重大贡献。
羌族是河湟地区最古老的居民,到了西汉,随着中原王朝开拓西部疆域,实行屯田,大量汉族群众开始移居河湟,在民族融合和发展的过程中,河湟汉族既保留了中原地区的婚俗习惯,又诞生了属于自己的婚俗特色。
7月8日,陈有仓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向我们讲述了河湟汉族那些鲜为人知的婚俗。
批八字:带有迷信色彩的婚俗在河湟汉族的婚俗中,批八字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程序,这种程序被称为“合婚”。
旧社会,河湟汉族百姓对合婚十分重视。
媒人在往返男女两家时,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索要女方的“八字”属相送到男方家,并将男方的“八字”属相送到女方家,双方家庭在男女双方见面前,都要将他们的“八字”送到算命先生那里去合。
一桩婚姻是否能够成功,一个家庭是否能够组建,全靠算命先生的一支笔。
在旧社会,不少青年男女为了能进婚姻的殿堂,甚至不惜贿赂算命先生。
陈有仓说,算命先生“合八字”时有许多忌讳,就拿为男女双方写庚书来说,桌子上必须要点燃两支红蜡烛,写庚书的砚台要放置在一对蜡烛的中间,笔要两支,墨要两块,男女双方的庚书要分别用不同的笔墨写。
庚书其实就是一张写着男女双方出生年月和属相的红纸。
为女方书写庚书的笔墨是在“讨婚”时由男方家送去的。
讨婚就是在“考察活动”结束后,男女双方商量迎亲事宜的活动。
讨婚时,一般由男方的父亲和媒人前往女方家,男方家要带去两包茶叶、两支笔、两块墨或是两瓶墨汁,以及为女方裁制的一套衣服和出嫁时为女方包裹嫁妆的十三尺红布。
讨婚的日子十分考究,河湟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红马上床,家败人亡。
”讨婚前,媒人都要询问女方的经期,如果是经期,男方绝对不能上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诸如“批八字”这种带有强烈迷信色彩的活动,在青海汉族的婚俗中早就消失了。
茶叶:提亲时不可或缺的道具媒人大多是由那些腿脚勤快、能说会道,并且精通各种婚俗礼仪的人来担任。
媒人不仅对四邻八乡未婚青年男女的情况了如指掌,而且还对双方家庭的经济状况了然于胸,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活着的人际关系辞典,在那些相对比较闭塞的地方,媒人更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
媒人通常由男方家庭请。
如果男方家看上了谁家的姑娘,必然要先请媒人去说合。
请媒提亲是男女婚姻的开始,因此也被称为“启婚”,无论男方的家境有多困难,启婚当日,都会给媒人准备上一桌好酒好菜,以示诚意。
与别的地区不同的是,河湟地区汉族婚俗中媒人提亲的仪式被称为“走茶叶”,就是媒人带着男方家的嘱托到女方家提亲时,必须带着一个茶叶包,于是茶叶包也就成为提亲时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女方家人看到媒人手中的茶叶包时,对媒人上门的意图也就心知肚明了。
据陈有仓考证,河湟汉族提亲送茶叶有着非常深厚的寓意。
据明朝陈耀文《天中记》记载:“凡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生,故聘妇以茶为礼。
”这或许就是提亲送茶这一婚俗的由来,可惜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时光的流逝,这一古老的风俗在许多地区已经消失了。
提亲送茶,也有很重要的实用意义。
据《碾伯所志》记载,“土民肉食为生,非茶即病”,可见茶对生活在河湟老百姓的重要性。
同时,茶叶是茶马互市贸易往来的重要商品。
陈有仓先生说,古时候,茶叶对于老百姓来说十分珍贵。
茶马互市是一种官方行为,民间只有少量的附茶流通(此后附茶演变为茯茶),媒人提亲时,能提上一包珍贵的茶叶,足可显示对女方家的尊重。
媒人第一次上门送去的茶叶叫“提话茶叶”,如果女方家庭对男方家庭的情况比较满意,媒人会再次送来几包茶叶,这是给女方主要亲友的礼物,这样的茶叶每包大约四两,每个亲友都能获得两包。
男方家庭希望能以这样的方式取得女方亲属的信任,并促成婚姻的圆满。
这次送茶叶的活动也被称为“提话茶叶”,这次送茶其实也就是女方亲属对男方家庭的一次集体审查。
如果提亲活动顺利,媒人还会再次给女方家庭送去两包茶叶,以商定男女双方见面的日期。
这次送去的茶叶被称为“二回茶叶”。
在整个送茶的过程中,媒人的作用很大,女方家庭主要是通过媒人初步了解男方家庭的基本情况。
当然,其间女方的亲友还要到男方家亲自“考察”,这种形式在河湟汉族的婚俗中被称为“浪家”。
备婚时的土法美容随着婚期的来临,男女双方都进入了紧张的“备婚”阶段,备婚就是指为青年男女准备婚嫁用品的过程。
青海地处高寒,人的手足常会出现皴裂现象,过去农村妇女又没有经济能力买护肤品,只能采取土法美容。
每年交九之后,生活在河湟谷地的农村妇女都要在树下捡拾既尖又粗的麻雀粪,然后用小男孩的尿泡软后,每晚临睡前涂在脸上,以起到美容的效果。
如果谁家的姑娘在冬天出嫁,在脸上涂抹这种自制的美容膏,就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
旧社会没有护发品,出嫁前的姑娘往往会将胡麻籽熬水,涂抹在头上,经过这样处理过的头发不仅又黑又亮,而且能长久地保持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