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2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史知识点

1、中国文学史分期:三古七段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2. 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古时期的背景说明:

上古期背景:

(1)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

(2)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上古期。

(3)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这在上古期也已经形成了。(4)从文学的创作、传播、接受来看,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学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中国文学的这个基本格局也是在上古期奠定的。

中古期背景:(从魏晋开始,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

明朝中叶为止)

为什么将魏晋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开端,并将魏晋到明中叶这样长的时间划为一个中古期(中国文学所有的因素都在这个时期具备了,而且成熟了):

(1)这时期开始了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自觉的过程。

(2)文学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古奥转向浅近。(3)这是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期。

(4)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已初具规模,在唐代臻于成熟。白话小说在宋元两代已经相当繁荣。

(5)文学传媒出现了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各种新的形式。

(6)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了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

近古期背景:(明嘉靖以后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品化成为一种新的趋势。(2)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晚明诗文)重视个人性情、追求生活趣味、模仿市井俗调的倾向。

(3)传统文体发展缓慢,通俗的文体显得生机勃勃。

3、先秦时期的文学背景说明:

(总体上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

是诗乐舞结合,这种混沌的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

(1)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

(2)上古巫史不分,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的记录。史的职务起初也是宗教性的,最早的史官是由巫来承担的;史官除了从事宗教活动,还从事有关赐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

(3)士的兴起与活跃,对文学的发展起关键性的作用。

4、中国文学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

5、原始神话传说的概念:神话是以故事或者形象的方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宇宙自然、人类自身及诸种文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的理解。(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表达了先民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理解;神话是原始人类综合意识的反应产品。)

6、有关神话的作品:《楚辞》、《山海经》、《庄子》、《列子》、《淮南子》、《穆天子传》。

7、神话的意义: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1)神话仿佛具有一副双重面具,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一个概念的结构,另一方面又展示一个感性的结构。

2)对文学中叙事这一表现手法产生了影响。

3)上古神话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素材。

8、《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共有305篇诗,其中有6篇笙诗。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它代表的是整个北方文学,属于纯文学。

笙诗:有目无辞,是一部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徒诗:只有文字。

9、有关《诗经》的三说:采诗说、删诗说、献诗说

(1)采诗说:中央专门派采诗官到民间去采诗或者民歌。(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这个说法颇有争议。

(2)删诗说:司马迁认为孔子将原本三千多篇的诗删至三百篇,这个说法不对,孔子并没有对诗进行删减,而是对诗进行了整理和编集。

(3)献诗说:各国的乐官在正式场合表演的诗舞,由乐官和太师来整理和编集的。(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的说法是有史可考的。)

10、《诗经》按音乐类型/风格划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1)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个地区的乐调;是带有各诸侯国地方色彩的乐歌,计十五国风,其中大部分都是民歌。(风的文学性最强)

(2)雅:是朝廷正声,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大雅、小雅。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大雅中的怨刺诗主要是针砭朝政、情绪激愤,但讽刺有一定的节制,带有更多的规谏之意;小雅的作者,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主要以地位低微者为主;小雅中的怨刺诗主要是指斥政治黑暗、悲悼周王室的衰

亡,忧国忧民,而且也感叹自身遭遇。

(3)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分周、鲁、商三颂,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11、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儒学六艺:礼、乐、射、驭、书、数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12、《诗经》的流传史: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是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三家诗先后亡佚。

古文经学:是毛诗(出自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毛诗较三家诗晚出,但在民间广泛的传授,并最终压倒三家诗,盛行于世,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13、《诗经》的内容:

燕飨诗:是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重视遵循礼仪,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燕飨诗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周代宗族间相亲相爱关系维系的重要社会纽带;燕飨不是单纯为了娱乐,还有政治目的,在宴饮中发挥的是亲亲之道、宗法之义。

燕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否定不能循礼自制、纵酒失德的宴饮。

怨刺诗:出现在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纲废弛、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出现了。怨刺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