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考试卷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58.33 KB
- 文档页数:5
第1页,共10页 第2页,共10页
密 封 线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部编本人教版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
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满分:120分 时间: 12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8分)
1.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_______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_______骂,我们_______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_______当面叫他“八癞子”。
A.然而 即使 也 况且
B.因而 如果 便 况且
C.然而 如果 便 而且
D.因而 即使 也 而且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查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怠漫,是待客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B.米酒油谟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C.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
D.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3.下列句子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运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赞颂了安塞腰鼓充满着活跃、强盛的生命力。
B.“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两句话赞颂了安塞腰鼓的壮阔场面、豪放情感和火烈气氛。
C.“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柔美风情的赞美。
D.“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句话釆用了以动写静的写作手法,突出了安塞腰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为下列句子排序,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②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③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
第3页,共10页 第4页,共10页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④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⑤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A.③④⑤①②
B.③⑤④①②
C.③⑤①④②
D.⑤①③④②
二、填空题(共49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画线字注音。(9分)
归省( ) 行辈( ) fú水( ) cuān
duo( )( )
柏树( ) 糜子( ) 脑pàn(
) 亢奋( )
晦暗( ) 冗杂( ) mò然( ) 眼kuàng( )
斡旋( ) 闭塞( ) miǎo远( ) chàng wǎng( )( )
2.根据句意及所给解释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词语。(5分)
(1)当它________(声音突然中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2)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________(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3)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________(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4)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________(彻底觉悟或醒悟)!
(5)那时自己对________(为人处世的道理)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3.选择恰当的短语,将序号填入括号里。(5分)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 );旋风一样,是( );乱蛙一样,是( );火花一样,是( );斗虎一样,是( )。黄土局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A.蹦跳的脚步
B.飞扬的流苏
C.强健的风姿
D.闪射的瞳仁
E.急促的鼓点
4.判断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4分)
(1)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
(2)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
第5页,共10页 第6页,共10页
密 封 线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3)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
(4)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
5.读句子,回答问题。(4分)
(1)“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仿写句子。(2分)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____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______。
7.《回延安》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全诗以“_________”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十年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8.《社戏》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________”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4.5分)
9.《灯笼》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_,山东莱芜人,中国现代著名_________家、_________家。著有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4分)
10.《安塞腰鼓》选自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_________》。作者_________通过对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的_________后生在_________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3.5分)
三、阅读题(共13分)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下面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第7页,共10页 第8页,共10页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选文第1自然段中说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与第2自然段“我却还以为船慢”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怎样理解第2自然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自然段主要是从哪些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1,2,3自然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用“ ”画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第1自然段:________(活泼 轻松)第2自然段:________(急切 焦虑)第3自然段:________(惘然 陶醉)(3分)
5.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2分)
A.第1自然段第3句中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B.上文有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3自然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2自然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2自然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6.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__________。(四个字)(2分)
四、写作(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