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于课文落实于写作——以苏教版十一册第六单元写人记事类课文
- 格式:pdf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1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十一月份月考语文试卷班级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一、字词练习1、看拼音写汉字。
(10分)Pái huái qīxīxuān huájǐn cùwēi zhàjīn ɡèlún kuòluòyì( ) ( ) ( ) 花团()( )风()起( ) ( ) ( ) 2、读下面一段话,用上学习过的成语,把这一段话补充完整。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因此在祖国大地上留下了许多的建筑物。
其中有年代久远而显得()的西安大雁塔,有()的故宫等宫殿,有()的万里长城―――这些建筑或坐落在()的美丽山岭中,或停歇在碧波荡漾的湖畔,在()的映照下,更是显得()。
二、句子训练1、爸爸买回家的小乌龟,弟弟无_____不。
为了能参加校运动会,于蕾无 _不。
2、先回来的鸟在林中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
(不改变句子意思,将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3、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全国各地都在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你能选用下列成语(至少3个),写几句话赞美这史无前例的壮举吗?赴汤蹈火冲锋陷阵视死如归永垂不朽万古长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本与积累。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_____朝著名诗人_________写的,其中“ 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生动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历来为大家传诵。
苏教版第十一册《习作2》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记叙父母关爱自己的一件最受感动的事情。
2、在真诚的交往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鼓起士气直接或间接地向父母表达真挚的谢意,懂得报答,学会感恩。
3、依据要求完成习作,留意叙事清楚,结构完整,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变化反映人物的情感。
一、出示多媒体营造爱的氛围。
1、叙述故事:1999年10月1日黄金周,在贵州马岭河峡谷,一对青年夫妇,带着他们两岁的儿子子灏,乘坐缆车去山顶。
当时车厢竟满载了35名乘客!当缆车到山顶平台停了下来。
就在这一瞬间,缆车不行思议地渐渐往下滑去!接着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一声“轰隆”巨响响彻了山谷。
当抢救人员打开缆车门的时候,他们惊异了,在血肉模糊的车厢里,唯一的生还者,竟然就是当时最小的游客子灏?!原来,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间,子灏的父母不约而同地用劲将自己年幼的儿子高高举起。
最终,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
而孩子的父母,却永久离开了人世!2、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有什么想说的?同学发表看法和感想二、生成爱的共鸣。
这种感天动地泣鬼神的父母之爱深深的感动着我们每一位。
父母对孩子的这种爱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老师补充诗人刘丙钧的《妈妈的爱》妈妈的爱:刘丙钧有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我从梦中醒来,妈妈正给我扇着扇子,汗水却湿透了她的衣裳。
啊!妈妈的爱是凉爽的风。
有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妈妈到学校接我,一把伞遮在我的头顶,雨水却打在妈妈的身上。
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有一回我病了,妈妈抱我去医院。
摸着我很烫很烫的额头,妈妈焦急地哭了。
啊,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
有一天,我打破了暖瓶,对妈妈又说了谎,妈妈的批判叫我脸红,我不敢抬头看她的眼睛。
啊,妈妈的爱是责怪的目光。
一次老师叫用“最”字造句,我说:“我最爱妈妈。
”妈妈告知我:“最该爱的是祖国,祖国是我们全部人的妈妈。
”同学们自己轻声读一读,然后老师再请一个同学来朗读读了这首诗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呢?同学谈看法。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十月份月考语文试卷----136a1a82-6ebb-11ec-96d7-7cb59b590d7d班级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基本知识。
1、文字练习1、看拼音写汉字。
(10分)dīliánliánluòwēixi?H席?朱霞()()()库胡克ǐngkǎibǒoguǒxīshēngdiǎnfán ()()()2、给下面的“一”加声调。
(2.5分)小蚱蜢,学跳得高一点,在狗尾草上跳一跳。
一条腿(易建联)翘起,“我是第一个跳高的人”。
草摇摇晃晃地落了下来,一个蓝色的大袋子落在了他的头上。
3、下面带有繁体字的一段话,读后把这些繁体字的简化字写在括号里。
(5分)(大家都知道)爱迪生(大家都知道),但是你知道吗?他不知道自己犯了多少错误才成功。
但是由于他的毅力,他最终成功了。
@()苏V()我()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
4、根据要求写词。
(2分)(1)写两个表示“倾听”的单词。
(2)写两个有“say”意思的单词。
2.句子训练1、那条京沪高速公路可真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夸张、隐喻和拟人化(具体写出句子)(1分)2、肖邦是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
(改成反问句)(1分)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上不同的关联词,将下列句子写完整:(3分)1)()时间来不及了,我们()不去了。
2)()时间来不及,我们()要去。
3)()时间太晚了,()还有其他困难。
4.用正确的符号修改以下段落。
(4分)我们已经是小学毕业班的学生了,学习更加勤奋。
这学期,我们班同学阅读了“红楼《梦想》、《爱的教育》等课外读物。
大量课外阅读提高了我们的知识和写作水平。
我们班还被评为“课外阅读高级班”。
4、写上一段通顺连贯的话,用上以下的成语三个以上。
写作学习目标1.了解自由作文的要求。
2.培养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把所思所想诉诸笔端的习惯。
3.用简洁流畅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掌握规范、恰当表达的方法。
●重点:掌握规范、恰当表达的方法。
预习导学1.我们生活在一个绚丽多彩的社会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眼睛观察着我们周围的一切,用心灵体验着自己的酸甜苦辣,用声音倾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但你有没有想过:你的情感一旦确立为中心,把你的声音转化为文字,它或许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
2.自由作文和命题作文、选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情境作文等不同,它受到的限制和约束更少,天地十分广阔,是一种自由式的习作练习。
在这块领地里,同学们可以自由观察与体验,自由想象与联想,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与才智。
3.自由作文就是让我们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于你所观察的社会诸元素之中,去告诉人们你的所见所闻。
自由作文就是让我们的情感得到尽情地宣泄,把自己生活中的所思所感,交付于文字与别人一起分享。
真实自然、充实独特的情感抒发让自由作文蕴含了深刻的内涵。
自由灵活、张扬个性的文笔为自由作文创造了生动的意境。
自由作文是你对生活的独到的观察的反应,也是你对生活独到体验和感受的流露,自由作文就是让自己的心灵之声流诸笔端。
4.从客观环境看,我们生活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环境中,校园风光、家乡风物、山川形胜、众生世相,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和立意的源泉。
我们可以看到什么,由此想到什么,就可以写作什么,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有充实的内容。
从主观世界看,我们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志趣、憧憬,都可以倾诉笔端。
青春絮语、人生顿悟、亲情咏叹、故土情怀,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内容,都可以寄托无限的情思。
5.自由作文,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的放矢;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感而发。
自由作文的最大自由,是让同学们“在需要的时候说恰当的话”。
同学们只要投身生活,关注生活,就会产生写作的“需要”。
只要充分认识“需要”是什么,就会进而琢磨把话说“恰当”。
(2016年秋季版)2017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小专题写作记事写人线索清楚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2017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小专题写作记事写人线索清楚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2017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小专题写作记事写人线索清楚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小专题写作记事写人线索清楚【写作导航】记事写人的文章,总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把记叙的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组成一个整体。
线索犹如串起项链的线,有了这根线,珍珠或者宝石才会有序地衔接成一个整体,成为璀璨的项链;没有这样一根线,即便再美的珍珠宝石也会杂乱无章,不会构成具有整体美感的艺术品。
写文章也一样,线索能够串联起文中素材,形成完整的篇章;没有线索,即使再多好素材也难以构成一篇好文章。
在记叙文写作中,我们常见的叙事线索有这样一些:一是以“人”或“人的某种感情”为线索,如《我们家的男子汉》,课文以“男子汉”面对生活的挑战逐步成长为线索,记叙了“男子汉”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以物为线索,如《柳叶儿》,课文以“柳叶儿”为线索,叙写在饥荒岁月里的往事。
三是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以“社戏”为线索,再现儿时在平桥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四是以特殊的时间为线索等等。
【例文引路】一双白球鞋明天学校开运动会。
晚上,我打开相册凝视着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一个小男孩,一脸喜悦,一身蓝色运动服把白色的运动鞋衬托得格外白,两手正从老师那里接过冠军证书。
这个小男孩就是两年前的我.每当看到这张照片,那场“球鞋风波"就会在我面前浮现,一种歉疚之情就会在我心中油然而生……那年秋天,我报名参加学校运动会.比赛前一天,我一放学就飞快地跑回家,找出了心爱的白球鞋,自言自语地说:“明天参加100米比赛,你可要替我加把劲儿呀!”我边说边把球鞋放在桌子上。
· 255 ·
校园心语
【摘 要】对于有联系的教材,我们是否可以在教学中尝试将课文与习作相勾连,化整为零,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四两拨千斤解决习作这个老师和同学心中的“老大难”。
因此笔者以第六单元写人类课文为例展开研究,希望能够深层挖掘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写人记事 立体解读 读写结合
植根于课文 落实于写作
——以苏教版十一册第六单元写人记事类课文为例谈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杨智月
在我们现行苏教版语文教材中,高年级一般分为七个单元, 每个单元配置练习与习作。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也习惯于课文与习作分开,很少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
笔者进行思考对于有联系的教材,我们是否可以在教学中尝试将课文与习作相勾连,化整为零,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四两拨千斤解决习作这个老师和同学心中的“老大难”。
因此笔者以第六单元写人类课文为例展开研究,希望能够深层挖掘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立体解读人物,从细微处下笔
写人记事类课文教学最终的目标不应该落实于让学生记住故事与人物,而应该着眼于创造性地阅读,让学生能用某种新颖的、独特的见解有目的地去阅读。
显然,这种能力不可能一步到位,而应当有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要培养学生从关注作者和书本内容出发,逐步达到关注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形成对写人记事类文章的个性化阅读方式。
比如苏教版十一册第六单元写人记事类课文分别是《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习作6——写家乡的“名人”》。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通过一封信写出巴金对家乡孩子真诚的关怀和亲切的勉励,《钱学森》是写钱学森的不忘祖国,《詹天佑》则是通过写修筑铁路过程中的三件事表现人物的杰出与爱国。
《鞋匠的儿子》是写林肯用自己的智慧和宽容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赢得了参议员们的信任和爱戴的事。
仔细品析,不难发现,这几篇课文虽同是写人记事,但选择材料的切入点却大大不同。
为此,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就进行了教学的探索,在课上我就拓展了几方面的资料,詹天佑这个平凡而伟大、亲切而坚韧、善良而坚定、严谨而宽宏等品质所交织成的形象便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课后我布置学生搜集阅读更多有关于詹天佑的材料,比如他早年留学的经历,他在建筑铁路期间给在赴美留学期间家长的三封信,又比如他硬闯贵族坟,铁路通南口的故事,让学生只选取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来表现人物。
结果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不苟言笑的詹天佑》《谦虚待人的詹天佑》《了不起的工程师》《留学归来的杰出代表》……孩子们的作文让我大开眼界,有的甚至是我闻所未闻的故事。
可见从细微处入手,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别有一番“百家争鸣”的味道,而且交上来的再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文章,让人审美疲劳。
二、以写法为目标,读与写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语文教学最终还要落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上来。
这不仅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能力的体现,也是衡量教
师的教学成果的标准。
对于这类写人记事的课文,高年级
学生通读几遍就能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
但是学生如何掌握写人记事类文章的写作方法,从而在自己的习作中能灵活运用,通过对文章的立意、语言的表达、人物的刻画等多方面进行巧妙构思,写出较高水准的文章,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曾说“教师就要设法使每一个儿童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技巧。
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这类写人记事文章时,不应该就是单纯的仿写,更应当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独特的写作手法。
比如第六单元《钱学森》这课就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不仅引起读者兴趣,设置悬念,还能增强表达的效果。
经过课堂上的讲解,有学生采用了灵活的运用,在《习作6——写家乡的“名人”》里写了姚明,文章就采用了倒叙手法,开头先描写了姚明退役的新闻发布会,将其作为运动员的顶峰就此定格,转而再用追忆的笔调写了作为一名运动员,他给人们带来的无数次感动。
这样一来,整个行文结构变得夺人眼球。
又比如《鞋匠的儿子》一课中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我也要求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尝试运用,有学生在完成《习作6——写家乡的“名人”》里就写了梅兰芳先生,可她并没有写梅兰芳的勤学苦练和艺术成就,而是从梅兰芳的筷子从来只夹放在眼前的菜,即使再喜欢的,也不越界,来写了一个人的涵养。
《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关于习作教学的具体建议“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也就更要求我们注重指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而对于写人记事类文章的研究提升了教师结构性思维,更有利于我们逐步形成一类的文体意识、结构意识,有利于我们进行开放有效的语文教学研究活动。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该挖掘这类教材背后的价值,使其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所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