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青年榜样变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57.90 KB
- 文档页数:3
1949-1978:共和国英模人物群体研究1949-1978:共和国英模人物群体研究引言: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时刻。
在这一时期,共和国英模人物群体崛起,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的英模群体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他们的奋斗历程、精神品质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影响。
第一章:共和国初期的英模人物1949年至1978年,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初步建立和巩固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英模人物。
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钱学森、邓稼先、茅以升等,他们分别在科学技术、军事建设和农业发展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第二章:探究英模人物的奋斗历程这些共和国英模人物在前进的道路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他们大多从基层开始,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学习,逐渐成长为具有核心领导能力的人物。
以陶行知为例,他在共产党领导下,从一个基层的宣传员成长为一位知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通过他的努力推动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
第三章:探索英模人物的精神品质共和国英模人物的成功与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密不可分。
他们热爱祖国,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
他们追求真理,无私地为人民服务,克服了种种困难和挫折。
以张寿春为例,他放弃了个人的享受,毅然投身到北大荒的艰苦边远地区,带领团队克服了自然与人力资源的挑战,最终取得了丰硕的农业成果。
第四章:英模人物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影响这些共和国英模人物不仅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的奋斗经历和精神品质为后来的一代代人树立了榜样,并深深影响了整个社会。
他们的贡献催生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巩固。
结论:在1949-1978年间,共和国英模人物群体以他们的奋斗历程、精神品质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展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奋斗精神。
建国以来青年榜样变迁研究【摘要】榜样教育以及当代青年价值观问题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教育与社会问题。
榜样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即使经历社会挫折时也未曾断流。
建国以来青年榜样历经了一个较为显著的变迁历程。
青年榜样的产生离不开群众、行政及舆论力量,更无法独立于彼时青年特有的价值观存在。
【关键词】青年榜样;榜样教育:价值观一、引言谁是你的榜样?答案五花八门,从国家领导人、行业带头人、当红明星到网络红人、甚至“别人家的孩子”,还有人给出“没有榜样”的回答。
“榜样”的涵义因频繁地使用为被泛化,有时甚至等同于“偶像”。
回想学生时代,家长和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学习榜样,身边的优等生、历史名人、革命烈士等等,可以说榜样和榜样教育伴随我们成长,即使踏上工作岗位也未曾停止。
许多工作单位或地方会定期组织评比表彰活动,评选“标兵”、“先进典型”、“劳模”。
一方面,价值观的个体差异性导致榜样态度的迥异,有人对“榜样”的价值和真实性提出质疑或持否定态度,比如认为见义勇为是多管闲事,刻苦学习是书呆子,乐于助人是别有所图,积极活跃是溜须拍马等等,还有人抱着幸灾乐祸地心态,认为被评为榜样的人理应吃苦受累。
另一方面,在有些评比活动中存在着严重的贪污腐败行为。
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日前称,2006年至2009年期间,全国共清查出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48405个,保留4218个项目,总撤销率为97.16%。
许多评比表彰活动大搞形式主义,毫无含金量可言,这其中还可能掩盖了借此捞取政治资本谋取利益的黑幕。
因此,新时期榜样及榜样教育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阻止类似上述现象衍化成毒害国民思想、削弱社会凝聚力的严重问题,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已经开始。
围绕这一议题,以“榜样教育”为关键词检索,2000-2011年载于相关核心期刊的文章大约有246篇。
通过粗略梳理发现,目前学界着重探讨的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榜样教育的发展历程研究;榜样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内涵、主体与客体、规律、特征、作用等);榜样教育的价值研究;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对策研究;榜样教育的未来趋势研究。
建国以来青年榜样变迁研究【摘要】榜样教育以及当代青年价值观问题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教育与社会问题。
榜样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即使经历社会挫折时也未曾断流。
建国以来青年榜样历经了一个较为显著的变迁历程。
青年榜样的产生离不开群众、行政及舆论力量,更无法独立于彼时青年特有的价值观存在。
【关键词】青年榜样;榜样教育:价值观一、引言谁是你的榜样?答案五花八门,从国家领导人、行业带头人、当红明星到网络红人、甚至“别人家的孩子”,还有人给出“没有榜样”的回答。
“榜样”的涵义因频繁地使用为被泛化,有时甚至等同于“偶像”。
回想学生时代,家长和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学习榜样,身边的优等生、历史名人、革命烈士等等,可以说榜样和榜样教育伴随我们成长,即使踏上工作岗位也未曾停止。
许多工作单位或地方会定期组织评比表彰活动,评选“标兵”、“先进典型”、“劳模”。
一方面,价值观的个体差异性导致榜样态度的迥异,有人对“榜样”的价值和真实性提出质疑或持否定态度,比如认为见义勇为是多管闲事,刻苦学习是书呆子,乐于助人是别有所图,积极活跃是溜须拍马等等,还有人抱着幸灾乐祸地心态,认为被评为榜样的人理应吃苦受累。
另一方面,在有些评比活动中存在着严重的贪污腐败行为。
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日前称,2006年至2009年期间,全国共清查出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48405个,保留4218个项目,总撤销率为97.16%。
许多评比表彰活动大搞形式主义,毫无含金量可言,这其中还可能掩盖了借此捞取政治资本谋取利益的黑幕。
因此,新时期榜样及榜样教育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阻止类似上述现象衍化成毒害国民思想、削弱社会凝聚力的严重问题,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已经开始。
围绕这一议题,以“榜样教育”为关键词检索,2000-2011年载于相关核心期刊的文章大约有246篇。
通过粗略梳理发现,目前学界着重探讨的问题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榜样教育的发展历程研究;榜样教育的基本理论(包括内涵、主体与客体、规律、特征、作用等);榜样教育的价值研究;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对策研究;榜样教育的未来趋势研究。
青少年榜样研究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榜样的影响是不可或缺的。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榜样的重要性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榜样是指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具有优秀表现和较高声誉,并能够为青少年树立良好行为典范的人物。
这些榜样不仅拥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品质,还具有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等特质。
通过观察和模仿,青少年可以学习到许多优秀的品质和行为规范,从而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正能量。
为了支持这一观点,我们可以列举出一些青少年榜样的例子。
比如,近年来备受的青年科学家曹原,他的创新精神和求知欲不仅为科学界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激发了广大青少年的探索热情。
还有那些在抗疫一线的青年医护人员,他们的勇敢和担当精神也成为了许多青少年的学习榜样。
青少年榜样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促进作用。
首先,他们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只有积极向上、勤奋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青少年榜样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最后,青少年榜样还可以培养青少年的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学会社会、他人,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总之,青少年榜样在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他们不仅为青少年树立了良好的行为典范,还通过自己的事迹和精神力量激发了青少年的正能量。
因此,我们应当积极推崇和宣传优秀的青少年榜样,让更多的青少年从他们身上受益,并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
青少年自身也要善于发现和学习身边的榜样,不断地完善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核心主题本文的核心主题是基于榜样激励的青少年励志教育研究。
这一研究主题旨在探讨青少年励志教育中榜样激励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如何运用榜样激励促进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接受励志教育的最佳时期。
当代中国榜样教育研究一、本文概述《当代中国榜样教育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和研究中国当前社会背景下榜样教育的现状、挑战与发展趋势。
本文首先将对榜样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入分析,揭示榜样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等方面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梳理榜样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其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本文还将关注榜样教育的实践案例,分析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榜样教育实践活动,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和启示。
文章将提出加强和改进当代中国榜样教育的策略和建议,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当代中国榜样教育的理论基础在深入探讨当代中国榜样教育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其理论基础。
这些理论不仅为榜样教育提供了扎实的支撑,还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当代中国榜样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榜样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正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树立和宣传榜样,我们可以引导人们学习先进、崇尚英雄、追求进步,从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其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它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提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榜样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体系,通过树立和宣传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也为当代中国榜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榜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则强调人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塑造的重要性,认为榜样教育可以通过模仿、认同等机制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青年工作Qing Nian Gong Zuo中国式青春:从青年突击队到青年志愿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青年群体的变迁□ 谭建光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青年伴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形成了多样化、有特色的“青年群体”。
本文选取不同时代的有代表性的青年群体,包括青年突击队、学雷锋青年、上山下乡知青、万元户青年、特区青年、青年岗位能手、海归青年、云养青年、青年志愿者等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一是中国社会变迁对于青年群体的演变影响深远;二是青年群体的活跃特点容易形成“标签”效应;三是青年群体发展具有越来越突出的内在丰富性;四是把握青年群体发展轨迹有助于引领成长成才;五是要引领青年成为新时代发展“先行先试”的群体。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科学把握青年群体的变化轨迹、发展特点,从而为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新中国;青年成长;青年突击队;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志愿者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青年是社会最活跃的力量,也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青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青年的成长和发展,也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高度重视。
毛泽东同志对青年寄予厚望,曾经说道:“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1]。
在加快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为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奋斗的时期,青年也受到关注和重视。
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2]。
并DOI:10.19633/ki.11-2579/d.2019.0023且在党的历史上首次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需要青年一代充分发挥作用,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接续奋斗”[3]。
论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少年偶像文化的变迁作者:李凡卓来源:《中国德育》2020年第13期青少年偶像文化的变迁,不仅反映出其思想行为的变化,也折射出社会文化观念的巨大流变。
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重大事件之一的偶像崇拜,会受不同时代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与价值取向。
偶像文化是青少年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类型,代表了青少年这一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态度、价值观、思考及行为模式。
青少年偶像文化的变迁,不仅反映出其思想行为的变化,也折射出社会文化观念的巨大流变。
本文尝试从社会与青少年偶像文化的动态关系角度入手,对新中国成立至今的青少年偶像文化变迁进行回溯与考察,从而为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青少年文化提供帮助。
一、20世纪50-60年代:主流价值观下的英雄劳模与道德楷模在新中国成立的初始阶段,国家与政府机构承担起了塑造偶像的历史使命,当时主要采用的媒介手段是以报刊书籍为主的纸媒与广播媒介。
出于国家稳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战斗英雄、劳动模范、道德楷模先后被塑造成最受欢迎和尊敬的偶像人物,成为那个时代道德和政治的载体与人们的精神导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休养生息、生产创业,但是国家同时还面临着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颠覆新政权的严峻形势。
在这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需要塑造偶像并利用偶像来唤起民众保卫新中国的最大热情,所以20世纪50年代的偶像主要来源于军队。
为新中国舍弃了个人利益,甚至牺牲生命的革命先烈们被塑造为时代偶像,如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飞身堵枪眼的黄继光、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等等。
军队和政党力量的介入建构,赋予了英雄偶像官方色彩与合法性,媒体及多种力量的合力塑造,使全国自上而下掀起了学习、纪念英雄的热潮。
当战斗英雄被宣传推广后,激起了全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了群众对新政权的信心,坚定了群众捍卫和平生活的信念。
在取得了肃清敌对分子残余势力斗争的胜利后,中央人民政府已初步稳固了政权,接下来最大的任务就是带领人民在百废待兴中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国家初步的工业化、现代化。
新时代好青年形象特征研究——基于2019-2022年40位全国“最美大学生”事迹的内容分析
史晓繁;胡银
【期刊名称】《高校辅导员》
【年(卷),期】2024()2
【摘要】全国“最美大学生”是新时代好青年群体的典型代表。
采用调查研究法对2019-2022年40位全国“最美大学生”事迹材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时代好青年形象特征主要表现为深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使命担当、卓越的个人成就、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出色的创新能力,这些形象特征为培育更多新时代好青年提供了启示。
高校要切实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着力加强榜样人物宣传,以朋辈力量强化青年学生责任担当意识;扎实提升其学习能力,增强青年学生学习获得感;精心打造社会实践育人平台,涵育青年学生奋斗精神;持续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激发青年学生创新意识。
【总页数】7页(P74-80)
【作者】史晓繁;胡银
【作者单位】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西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我国“十大杰出青年,形象变迁研究——基于190位杰出青年事迹的内容分析
2.主流媒体大学生形象塑造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的内容分析
3.主流媒体大学生报道的议题设置与大学生媒介形象塑造——基于2017年《中国青年报》的内容分析
4.“最美教师”人物形象研究——基于2015-2020年62位“全国最美教师”事迹的内容分析
5.新时代高校“大先生”群像特征及养成路径研究——基于2010—2022年全国高校优秀教师典型事迹材料文本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