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导学案:2.3.7水循环和洋流
- 格式:doc
- 大小:770.50 KB
- 文档页数:7
第二节水圈与水循环(第2课)--海水的性质【课标要求】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1.运用图表资料,总结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特点(区域认知),分析影响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主要因素(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说明水温度、盐度、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地理情境视频:蛟龙探海问题:从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等性质考虑,大国重器“蛟龙号”深海潜水器到底牛在哪里?“蛟龙号”深海潜水器在下潜、上浮中、在深海环境和不同海底地形条件下面临哪些考验与威胁?课堂探究一、海水的温度【问题探究】学习任务1:读图2—2—3,完成下列任务。
(1)观察:沿180°经线太平洋表层水温随纬度的变化特征。
(2)思考:影响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变化的因素。
(3)比较:沿30°N太平洋东西两岸表层海水温度有何差异?试推测其原因。
(4)拓展:与8月相比,2月海洋表面平均温度分布图有何变化?学习任务2:读“太平洋170°W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完成下列任务。
(1)归纳: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的特征。
(2)分析:影响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3)拓展:推断三个观测站纬度位置的差异。
1.72.数百年来,北极航道大部分时间被厚厚的冰层覆盖而被称为“传说中的航道”。
近年来,北极正加速融化,使北极(海洋运输)航道的开通逐渐成为可能。
鉴于低成本的驱动,越来越多的航运公司选择北极航道。
右图示意北极航道(包括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
分析与传统航道相比,北极航道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二、海水的盐度【问题探究】学习任务3:读图2—2—3,完成下列任务。
(1)绘图:沿180°经线太平洋表层盐度的变化曲线。
(2)描述: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的变化特征。
(3)讨论:①副热带海域表层盐度最高的原因。
②赤道附近海域表层盐度比副热带低的原因。
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导学案【课标细化】1、了解水圈的特点及水体组成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3、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课前预习】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存在形态(1)水在地理环境中以、和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
(2)分布最广、数量最少的是;分布最少,数量居中的是;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2、从空间分布上看(1)海洋水:占全球水储量的 %,是地球水的主体。
(2)大气水:数量虽少,但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陆地水:是陆地淡水资源的主体,陆地水包括、、沼泽水、土壤水、、________、生物水等,数量虽不多,但在自然环境中作用巨大。
3、陆地水体相互联系: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的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填出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A BC DE FG H3、水循环类型:、、4、水循环的意义(1)维持全球水的(2)通过吸收、转化和传输到达地表的,缓解不同纬度收支不平衡的矛盾,调节全球热量平衡,(3)是联系的主要纽带(4)不断塑造【课内探究】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探究材料一:黄河断流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叹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可他曾想到气势恢弘,一泻千里的黄河居然有“奔流不到海”的尴尬。
自20世纪70年代起,黄河断流逐年加剧。
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中,有21年下游出现断流。
进入20世纪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1997年距河口最近的利津水文站全年断流达226天,断流河段曾上延至距河口约780千米的河南开封。
摘自《中学地理教学参考第239期》探究材料二:教材P55【活动】1.根据水循环的原理讨论黄河之水是不是真的“奔流倒海不复回”?黄河水参与哪种循环类型,可以通过哪些环节归还地表?2.结合材料回答,一泻千里的黄河为什么会有“奔流不到海”的尴尬?由此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3通过以上分析讨论人类能够干预或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4.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奔流不到海”的现象?课堂练习1.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A.太阳辐射能B.重力能C.大气运动D.水的三相变化2、三种水循环中都包括的环节是:A.地表径流B.蒸发和降水C.地下径流D.入渗和蒸腾3.水循环的意义主要是()A.使陆地淡水得以更新B.使海洋水体更新C.增加陆地水体总量D.减少海洋水体总量4.下列地理现象中,哪些直接参与海陆水循环过程()A.滚滚长江向东流B.祁连山地冰川C.塔里木水的蒸发D.没有登陆的台风巩固提高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地理必修1《水循环和洋流》教案一、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3、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解法表示水循环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及综合处理信息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学会用简结语言表达其对地理环境的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析水循环、洋流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水循环,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论、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增强学生节水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3、通过物质运及其规律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类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三、教材分析水有三态变化,在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水是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于人类来讲水的作用重大。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
陆地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仅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陆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运动、相互转化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律;第四部分从水循环运运的角度讲述水循环运动的能量转化;最后讨论水循环的意义。
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讲三点:1、维持全球水体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更新;2、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它促使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转化;3、水循环影响全球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第三节 水圈与水循环(一)一、目标展示二、知识体系构建(一)水圈的组成1.水圈是由 共同组成的一个 的圈层。
P472.在水圈中, 是主体,陆地淡水仅占 。
(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1.按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可以将水循环分为 、 、 三类。
2.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 。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a .实现了 圈、 圈、 圈、 圈的相互联系;b .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 ,维持了全球水量 ;c .促进了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的能量 和物质 ;d .流水是主要的外力作用之一,改造 。
三、重、难点突破1.有关水循环的辨析:⑴结合图2-3-3,在右侧空白图中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⑵形成于热带洋面的台风,登陆的属于 循环,未登陆的属于 循环。
外流河参与的是 循环。
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人类干预最多的是 环节,如通过修建水库调节河流流量的 ,通过跨流域调水调节水资源的。
2.水循环与季风环流的辨别:水循环强调水分的运动、输送,只有部分环节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强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高、低气压中心变换形成热力环流,夏季风是实现水汽输送的主要形式。
3.河流补给的相关辨析:⑴结合图2-3-4回答:①A河的径流量随的变化而变化,这说明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②B河的径流量随的变化而变化,这说明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2)分析河流径流变化取决于哪些因素。
四、典题剖析[例1](2018江苏必修测试)下列对图7的分析,正确的是()①a—d环节联系了地球的各个圈层②b环节直接为陆地降水输送大量水汽③c环节对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有重要意义④d环节水量受地表植被条件影响不大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例2](2017江苏)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丁一甲一丙一丁过程属于循环。
⑵水循环对乙图所示地区直接提供的资源主要有和资源。
丙图中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⑶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水循环的(填字母) 环节。
(学案)单元目标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以某种自然资源(水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人教K)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
水不仅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
正因为有了水,地球才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下问题。
●(人教K)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环运动的?●(人教K)水循环对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人教K)世界表层洋流是怎样分布的?●(人教K)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人教K)人类是如何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人教J)教学目的1.了解水循环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质和能量循环。
2.探究水循环的类型、基本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3.探究洋流的基本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4.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人教J)课时建议本章教学时间6课时,其中第一节l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2课时,问题研究l课时。
(人教J)逻辑联系【知识点名称】【课标内容对照(含选修)】(地图J)课程标准解读(济南F)关注课标1.(济南F)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版本对照(含选修)】【三维目标】(人教J)教学目标1.用图示等方法表达陆地水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说明陆地水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重要作用。
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类型.能用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3.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地图J)教学目标1.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且能理解水循环是地理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式之一。
4.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5.通过绘制全球大洋环流模式图,培养动手能力。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难点知识】(学案)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水循环的环节、三种循环的过程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梳理】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1)存在形式⎩⎪⎨⎪⎧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固态水(2)关系: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相互补给的关系。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特点:类型 主要环节 特点海上内循环A 蒸发→B 降水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海陆间循环最重要的循环。
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陆地内循环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2)水循环的意义——四个关键词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
④塑造:地表形态。
[温馨提示](1)驱动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水的重力能,水循环的根本原因在于水的三相变化。
(2)外流区域发生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陆地内循环为主。
【重难突破】1.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3)影响降水的因素影响因素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年降水量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植被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地质条件(土壤质地)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蒸发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5)影响下渗的因素(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能储存众多的地下水。
有利影响修建水库:能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跨流域调水:能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不利影响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汇聚加快,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围湖造田:能减少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其防洪抗旱能力,也能减弱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城市路面硬化:能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使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用水不当: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过量开采和使用,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3.河流的补给类型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表所示:补给类型补给季节主要影响因素我国主要分布地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示意图雨水补给一般以夏秋两季为主①降水量的多少;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③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普遍,尤其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①气温高低;②积雪多少;③地形状况东北地区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①太阳辐射;②气温变化;③积雪和冰川储量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湖泊水补给全年①取决于湖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②湖泊水量的大小普遍地下水补给全年①地下水补给区的降水量;②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互位置关系普遍4.河流补给类型的判读方法补给类型世界分布(气候区) 我国分布地区降水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草原气候区;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东部季风区季节性积雪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温带、亚寒带等冬季有降雪的地区(俄罗斯、加拿大等)东北地区的河流有季节性降雪,也有雨水补给永久性冰川河流发源于高大山体,山体海拔高于当地雪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2)依据径流季节变化过程判断雨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与降水期一致;冰川融水补给取决于气温,径流高峰在夏季;地下水补给的河流,径流平稳;湖泊对径流具有调节作用,使径流变化小;春季有明显汛期的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地球上的水水循环01目标任务02预习导学1.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指通过提升城镇建设规划管理方法,充分运用基本建设功效.公路和绿化.水体和其它生态体系消化吸收降水.有效管理雨水径流,完成当然累积.当然渗入.当然净化处理的城市发展模式。
合理的平面图和竖直设计方案不同类型的设备以及组成,综合性选用渗入.滞.蓄.净.用.最大程度地降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对绿色生态环境的作用。
统筹规划和融洽整体规划.排水管道.园林规划设计.路面.工程建筑.水文水利技术专业,海棉景观建筑社会治理.海棉路和城市广场.海绵公园绿化、排水管道、存储等有关基础设施建设,执行空调水系统保护与生态修复,提升大城市排涝水平。
简而言之,大城市在适应新环境改变和解决洪涝灾害层面具有较好的弹力,如同海绵垫一样。
下雨的时候,基础垫层可以有效吸湿.储水.渗漏.净化水,必要时适度释放出来和运用存放的水。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识别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描述水循环的过程,指出水循环的类型。
2.结合实例,分析水循环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体会水量平衡的思想。
3.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增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认同人类活动与水循环2.宁夏砂田西北干旱带是我国缺水的地区之一,植被类型以荒漠草原为主,土地沙化严重。
这条干旱带面积广阔,涉及宁夏、甘肃、内蒙古等省区,历史上有“十年八旱”的说法,自然环境恶劣,不利于农业生产。
为发展“戈壁农业”,当地群众在裸露的沙地上铺一层10~15公分厚的碎石,终于成功在荒地上种出了庄稼。
时至今日,压砂种田已成为西北经典的旱地耕作方式,广受农户欢迎。
研究显示,压砂好处颇多:每年4~5月,压砂地的日平均地温比裸地高出1~1.5℃,种子出苗时间早;浅层土壤的含水量提高64.6%以上,水分蒸发量减少86.8%,保水能力突出。
另外,砂石层还减少了风蚀,改善了区域小气候,形成了特殊的砂田生态系统。
学年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考点同步解读«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天文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内容,触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起先生求知欲,又为前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相互联络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进程和意义〞两局部外容组成。
〝相互联络的水体〞局部外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明的引见,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
〝水循环的进程和意义〞局部外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水循环表示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引见了水循环的进程和主要环节,剖析了水循环的天文意义。
中心素养聚焦高一先生具有由自觉阶段向自觉阶段开展过渡的心思特点;他们的认知才干的开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笼统的适用方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索处置效果,可停止独立探求活动和研讨性学习。
高一先生对一些天文外表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
先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状、可以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艺是有一定的读图才干和剖析处置效果的才干。
先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先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进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外容。
三维目的知识与技艺1.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
2.了解并能绘制表示图表示水循环的进程,掌握其主要环节。
3.了解水循环的天文意义。
4.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剖析罕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进程与方法经过学习水循环进程掌握剖析水资源有关效果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协助先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络的观念。
2.协助先生树立正确看法和应用自然规律,完成人类与环境的谐和开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构成进程和天文意义。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天文意义。
考点同步解读中心素养聚焦教学进程〔课件展现课题:地球上的水同时播放音乐«平地流水»〕导入新课水是地球上散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地球由于有了水才变得丰厚多彩,生机勃勃。
水循环过程及意义班级姓名小组日期【学习目标】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水循环的过程程及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等。
【导学过程】通过阅读课本P4144图文,勾画重要内容并完成下列任务:主题一:水循环过程及意义通过阅读课本P4142图文,勾画重要内容并完成下列任务:水循环示意图:图中标注水循环环节及类型。
读图,小组讨论,画出简单的示意图,指图讲解水循环过程:1、②::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2、:陆上内循环: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的水循环2、③: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的水循环课堂反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朝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以夸张的诗句描述了大河之来、势不可当,大河之去、势不可回的黄河。
左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1)从水循环的角度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严谨吗?为什么?(2)从水循环的类型来看,黄河水参与的是哪种类型的水循环?(3)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什么?(4)从水循环的过程来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包含哪些环节?主题二.水循环地理意义:通过阅读课本P4344图文,勾画重要内容并完成下列任务(1)水循环使地表不同区域的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使水体得以__________。
(2)促进了地球表层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__________迁移。
(3)水循环促进了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__________交换,对地表温度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4)水循环可以改变一些地区的__________和生活环境。
(5)改造着__________形态。
拓展延伸: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1、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2、影响下渗的因素探究未知(写出你的至少一个疑惑)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循环教学设计知识和能力: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重要意义。
方法和过程: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各种水循环类型的示意图,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的表述水循环的过程;能够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通过问题讨论,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及实际应用教学难点:水循环的过程及成因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讨论法;学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讨论、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激趣设悬引入】李白诗《将进酒》中有两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你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违背了地理学中的什么原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二节水的运动的第一课时:水循环板书:水循环形成过程教师:要学习水循环,首先了解下水循环的定义:水循环的定义: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解析定义:依据水在地理空间分布位置的不同,可以将水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地球上水体的形态有气态、固态和液态。
简单概括水循环的定义为: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课件展示】为了更直观、准确地反映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情况,教师有步骤地播放多媒体课件:水循环,如下图。
教师边播放课件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1、从水循环的发生领域来看,水循环可以分哪几类?;学生回答: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
2、各种水循环的完成,各要通过哪些主要的环节?学生回答:海陆间大循环: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地表、地下)——海洋海上内循环:海水蒸发——凝结降水到海洋陆地内循环:陆地水蒸发、植物蒸腾——凝结降水到陆地3、根据水循环的过程,总结水循环的能量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水循环的能量太阳能、重力。
精品地理资料·精校版高中地理 2.37水循环和洋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基础知识梳理】一、水循环1.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能量来源:在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3.发生的领域(1)海陆间大循环:海洋水蒸发,受大气环流的影响,水汽被输送到陆地的上空形成降水,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海洋,一部分下渗形成地下径流,汇入海洋。
如台风登陆形成降水,长江水汇入东海,南极大陆的冰川滑入海洋均参与了海陆间大循环。
(2)陆地循环:陆地水蒸发,同时在陆地上形成降水。
陆地循环不仅仅指内流区的水循环,在陆地外流区域也有陆地循环,陆地循环补给陆地上水体的水量很少。
(3)海上内循环:海洋水蒸发,同时在海洋上形成降水。
海上内循环的水量是最大的。
二、洋流1.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流动。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流动。
(3)南极大陆周围:受极地东风影响,形成南极环流,绕南极大陆呈逆时针流动。
(4)寒暖流分布:中、低纬海区的大陆东岸为暖流,大陆西岸为寒流;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大陆东岸为寒流,大陆西岸为暖流。
(5)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北印度洋海区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海水向东流,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海水向西流,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①暖流:增温增湿,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沿海等地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受沿岸暖流的影响。
②寒流:降温减湿,如秘鲁太平洋沿岸、澳大利亚西海岸等地荒漠环境的形成,沿岸寒流起了一定的作用。
(2)洋流对航海的影响①北大西洋航线:从西欧至北美可先沿加那利寒流南下,再沿北赤道暖流横渡大西洋。
从北美至西欧则可沿北大西洋暖流横渡大西洋(顺风顺流)。
可联系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航线、奴隶三角贸易航线。
②北印度洋航线:从马六甲海峡至西亚经北印度洋海区时,夏季逆风逆流,冬季顺风顺流。
可联系郑和下西洋等航线。
(3)洋流对海洋渔业资源分布的影响①寒、暖流交汇,多形成大渔场,如北海道渔场(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
②盛行上升流的海域多形成大渔场,如秘鲁渔场。
(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能加速海水的净化,但同时扩大了污染范围。
【要点突破一】陆地水与水资源1.陆地水体类型陆地水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主要包括江河水、湖沼水和冰川。
陆地水以冰川和地下水的储水量最大。
2.地下水(1)潜水:埋藏在地下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有一个自由水面。
(2)承压水: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承爱一定压力的地下水,也称自流水,如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和我国的泉城济南市,多为承压水。
(3)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此外,还包括河流水、湖泊水等。
如黄河下游两岸即为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一般而言,当河流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汛期),河流水补给地下潜水,当河流水位低于潜水面时(枯水期),潜水补给河流。
(4)地下水的开采利用:过量开采地下水,容易形成地下水漏斗区,甚至引起地面下沉,造成地上建筑物塌陷;沿海地区还可能引起海水入浸。
解决的措施是雨季时及时进行人工回灌。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若地下水位过高,则容易造成土壤盐渍化。
3.水资源及利用(1)静态水资源:包括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一般循环周期长,更新缓慢,开发利用后短期内不易恢复。
(2)动态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一般更新快,交替周期短,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目前,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4.河水的补给和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1)河水的补给类型包括大气降水、湖泊水、地下水、冰川融水和积雪融水。
世界上绝大多数河流的补给为大气降水。
地下水是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
我国松花江的源头为湖泊水补给,长江的源头为冰川融水补给。
(2)我国东北、西北、江淮和华南地区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
①东北地区的河流有两个汛期,每年春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其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20%;夏季(7~8月)降水较多,形成夏汛;冬季为枯水期。
此外,每年春末夏初常出现春旱。
②西北地区的河流主要为冰川融水补给。
每年夏季气温升高,冰雪融化,形成夏汛;冬季为枯水期,河流常出现断流。
③江淮地区的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
每年春末夏初的梅雨期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
此外,每年夏季的7、8月的伏旱期,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径流量也较小。
④华南地区的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每年的5~10月为汛期,流量大。
【要点突破二】洋流的形成(1)风海流:如信风和西风所形成的洋流。
(2)密度流:如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密度流,地中海蒸发旺盛,海水盐度高,密度大,水面降低,大西洋表层海水便经由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地中海底部海水由海峡底层流入大西洋。
(3)补偿流:如秘鲁附近海区盛行上升流。
【要点突破三】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示意图【例1】读某大洋部分区域洋流模式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盐度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2)图中①②③④⑤四处所在海域中有世界著名渔场的是()A.①B.②C.④D.⑤【解析】(1)从图中经度可看出,此区域应为太平洋。
根据洋流模式图,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域,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域,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此图为中低纬度区域,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故此海域为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
根据盐度分布规律,①③处盐度高于②④处,同时①处为寒流经过区,③处为暖流经过区,则③处盐度高于④处。
(2)南太平洋中低纬海域有世界著名的大渔场——秘鲁渔场,应在①处,故本题选项A项。
【答案】(1)C (2)A【例2】资料表明,近年来北冰洋海冰融化速度加快,流出北冰洋的洋流增强。
同期,墨西哥湾暖流较为稳定,北大西洋暖流速度减缓。
据此并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处洋流流速的变化表现为(加快或减慢)。
(2)B处海水蒸发量增加,对同纬度东岸陆地造成的影响及原因是。
我国可能受此影响的地区是。
【解析】(1)据图,A处为北大西洋暖流,据题目材料可知北大西洋暖流流速减缓。
(2)若其位于北大西洋暖流及西风带,B处蒸发量加大,则西风输送到欧洲的暖湿气流增加,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我国远离大西洋,加上地形的阻挡,只有新疆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向西敞开,可受西风影响,带来一些降水。
【答案】(1)减慢(2)增温增湿(降水量增加、增加其冬春的降水量),上升水汽随西风(带)进入欧洲(亚欧)大陆新疆北部地区(或西北地区)【当堂检测】1.目前,人类对水循环过程可施加影响的主要环节是()A.水汽输送B.地下径流C.地表径流D.植物蒸腾2.下列属于陆地内循环的地理现象有()A.长江东流 B.塔里木河夏汛 C.台风登陆 D.江淮地区的梅雨3.在2月份,下列纬度大致相当的亚热带海区中,海水表面温度较高的是()A.北美洲西部沿岸海区B.亚洲东部沿岸海区C.南美洲东部沿岸海区D.澳大利亚西部沿岸海区4.12月份,自东向西穿过直布罗陀海峡的航船常遇到()A.顺风顺水B.逆风顺水C.顺风逆水D.逆风逆水5.有人在澳大利亚海岸拾了一只来自智利的漂流瓶,该瓶是顺哪组洋流漂过来的?()A.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B.秘鲁寒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C.秘鲁寒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D.秘鲁寒流—赤道逆流—西澳大利亚寒流6.下图中,正确表示大洋洋流模式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图中①图为北半球,其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应为顺时针;②图为南半球,其中高纬度的大洋环流应为顺时针,③图和④图均是正确的。
读全球水循环模式图(字母分别代表降水、蒸发、径流与水汽输送,数字表示相对循环量)。
据此回答7~9题。
7.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的循环模式是()A.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循环B.海陆间循环陆地循环海上内循环C.海上内循环陆地循环海陆间循环D.陆地循环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8.图中哪组环节与奔流的长江水最密切()A.P、M、T、S B.P、M、N、SC.M、T、S、N D.S、P、Q、N9.人类有可能在局部地区施加某些影响的环节是()A.M B.Q C.N D.S(图中B表示夏威夷群岛),10.为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和空军偷袭美国珍珠港舰队航行路线。
读图回答:(1)日本海军选择了M代表的路线,而没有选择N路线,那么M路线的有利条件是:①这条航线的航程,理由是;②冬季该路线上空天气特点是;③这条航线使舰队的航速,理由是。
(2)在航海上,人们多选择信风带,而很少选择西风带,其主要考虑的是。
【课后自测】1.当北印度洋海区洋流与南印度洋海区洋流一致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梅雨天气B.珠江正处于丰水期C.天山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D.地球距太阳位置处于近日点附近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读下图完成12~13题。
2.若此图为海陆间水循环侧视图,则()A.a为海洋,b为陆地B.环节③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淡水资源C.环节②表示植物蒸腾和陆地水蒸发D.环节①④均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3、若此图表示的是某大洋环流示意图,且c、d两地全年昼夜等长,则()A.①洋流为西风漂流,性质属于寒流B.②洋流附近可能有沙漠和大型渔场分布C.④洋流势力强大,沿岸地区形成面积广大的温带落叶阔叶林D.此洋流圈是北半球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读某大洋环流局剖示意图,回答4~5题。
4.若AB线的纬度为30°,则此海域位于()A.北半球B.南半球C.东半球D.西半球5.若AB线的纬度为60°,则这个海域中的乙可能是()①风海流②暖流③寒流④补偿流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读下图,回答6~7题。
6.图中洋流所在的大洋为()A.太平洋B.大西洋C.印度洋D.北冰洋7.图中洋流对相邻陆地环境的影响是()A.增加了湿、热程度B.降低了干、热程度C.减轻了寒冷状况D.加剧了干燥状况下图为某大陆与相邻海洋7月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包含的大面积的陆地和海洋是()A、亚洲、太平洋B、澳大利亚大陆、印度洋C、北美洲、太平洋D、南美洲、大西洋9.P处等温线明显向南凸出,原因是()A、受冷空气南下的影响B、受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C、受千岛寒流的影响D、受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读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