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赏析与诵读

  • 格式:pdf
  • 大小:616.73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评述

李白诗歌赏析与诵读

◎邓咏涛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绵阳师范学院李白文化研究中心课题李白诗歌诵读中的用声艺术研

究(项目编号:LB12-05)。

一、前言

众所周知,李白是唐盛世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他以其潇洒飘逸的诗风得到后人的大力赞扬,并且被后人尊称为“诗仙”。针对不同内容的李白诗歌,诵读的语气和节奏有很大的不同,必须要准确把握。

在语言学习中,诵读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是一直被反复讨论的话题之一。通过诵读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语言以及思维模式全面地调动起来,促进其在整个诗歌的学习中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本文是针对李白诗歌诵读的研究,重点探讨了李白诗歌学习中的语气以及节奏的把握。

二、李白诗歌诵读中的语气把握

历史的长河中尤以唐代诗歌最为繁盛,而在大

唐灿若繁星的诗歌中却仍旧以李白最为传奇,他的诗歌或豪放飘逸,或率真自然,或彰显他侠肝义胆的浪漫气质。李白也一直被认为是具有仙风道骨的翩然不群的诗仙形象,李白的诗歌是从小学教材到初、高中乃至大学教材中必然涉及的内容,李白也早已走出课本走入阅读者心中,因此对其诵读已然是对心目中李白形象的描绘,而不同风格的李白诗歌也必然需要以不同的语气去把握。

(一)雄壮豪放的诗歌与激昂的语气

李白诗歌中总是不缺乏一种雄伟豪放的气势,这种豪放既是一种个人性格的彰显,同时也和李白的生平密切相关,豪放的诗歌诵读时给人一种波澜壮阔的美感,因此在读这种诗歌作品时需要配合慷慨激昂的语气,才能够充分将李白诗歌中雄壮豪放的美渲染出来,也才能够将李白那种好“大言”以一种夸张唯美的手法表现出来。

例如在诵读李白诗歌《将进酒》的时候,“黄河之

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可谓一气呵成、一泻千里,同时气势浩荡。李白在《上李邕》一诗中写道:“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的这种夸大的话其实就是说大话,也就是“大言”,通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用

巨额数量词进行夸张性修饰。又如

《秋浦歌》里的“白发三千丈”与《望庐山瀑布》里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等,都是通过数量词的扩大来给人一种豪壮的感觉。

李白在《望庐山五老峰》中描绘五老峰的时候写道:“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其意境之优美

壮阔可见一斑。再如李白在诗歌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描写登高意境:“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声,白波九道流雪山。”这种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给人一种崇高感。李白诗歌的雄壮之美正如一种感情的宣泄,这种宣泄正如喷涌而出的洪流,不可遏制地滔滔奔泻,其中蕴藏的是作者强

烈的感情寄托,要诵读出这种惊心动魄、

荡气回肠的气势,就需要把握诗歌意境,同时结合诗歌豪壮的气势来加重拉长语气,使得诵读诗歌的时候语气抑扬顿挫分明、感情饱满且略显得意张狂的气势,其意境同语气正如一览众山小,可以傲视群雄,藐视一切,正如《蜀道难》中所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只有这样的语气才能烘托出诗歌的意境,才能够将李白的桀骜不驯与雄壮飘逸气势诵读出来。

(二)清新自然的诗歌与轻快明朗的语气

李白诗歌中除了豪情万丈的大男子气概之外,也不乏清新明朗的优美意境,而这种优美、清新、自然的诗歌就需要在诵读的时候配合以轻快明朗的语气,通过语气的把握表现出李白不为世俗所玷污,不

会钩心斗角、

互相倾轧的性格,李白的性格本是意在山水、

心随物化且潇洒安然的,因此,轻快明朗、节奏分明的语气能够彰显出李白的风流倜傥与浪漫洒脱。

例如,在诗歌《清溪行》中的“人行明镜中,鸟度

屏风里”

,《秋浦歌》其十三中的“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与《别储邕之剡中》中的“竹色溪下绿,荷花镜

里香”,李白的诗歌无论是清溪,还是白鹭,抑或竹林月景,都是那么美,这种美轮美奂只有在正确把握意境的同时以明朗轻快的语气才能诵读得自然清新。李白的诗歌对于清新自然的表达往往是不拘小节、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才能够反映出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正如那“桃花潭水深千

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的美轮美奂,又如那“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中以白玉比皎月,《早发白帝城》中李白描绘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由此可见,李白的诗歌往往以其境界的清新与内含飘逸潇洒的风神而

081

总第期

446M angZhong

Literature

著称,李白的诗歌配合他爽朗的性格与自由自适的

气质,这种飘然若仙的意境在诵读的时候无不给人以飘飘欲仙、超凡脱俗的美感,而要将这种情韵隽永诵读出来就需要结合自然与诗歌本身的意境。只有用轻快的语气来通读,才能彰显出清新飘逸的情思韵味。

三、李白诗歌诵读中的节奏把握

李白诗歌的节奏变化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形式

多样,其中有意象转化引起的节奏变化、句式变化引起的节奏变化、吟读时需要把握的节奏,等等,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进行分析。

首先,意象转化引起的节奏变化。在范德机的《诗评》中曾经提到“李白所创作的诗歌中,最有楚人作诗风格的篇章是《远别离》”。在这首诗中,李白采用了“一唱三叹”的写作手法,全诗的叙述角度由最开始的第三人称逐渐地转为了第一人称,内容也由最初的对正史的感叹穿插进对野史的叙述,整首诗意象频频更换,同时也引起节奏的转变。同时在李白的诗歌中,其诗歌的意象也呈现出一种跳跃模式的转变,例如在李白的《行路难》其三中,李白在十六句构成的短短一首诗中便将八个历史人物全部穿插了进去,跳跃程度可见一斑。再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述了其梦中游览天姥山的情景,首先

作者描述了其如何攀登天姥山、

在天姥山所见所想,然后一瞬间便转到了一种更加虚幻的境界中,“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诗人见到了神仙,一下子便从写景纪实到了虚妄的幻想中,展现了诗人异于常人的想象力,同时也使得整首诗的意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及由意象引起了整首诗诵读节奏上的变化。

其次,句式变化引起的节奏变化。通读李白的诗可以发现,李白生性洒脱、狂放不羁、热爱自由。因此在其诗歌的创作中也多呈现这种特点,而句式变化随意而自然便是李白追求自由的表现。李白的诗有

绝句、

律诗,同时还有乐府诗。其中乐府诗是李白诗歌创作的重头戏。有人曾经做过统计,从唐朝初期到

盛唐时期,诗人们所创作的乐府诗约有400首,

而李白一个人便创作了133首,占到了乐府诗总量的近三分之一。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五花马,千金

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在这首诗中,李白一开始便采用三言,然后转变为七言,紧接着在诗中又穿插进去三言,使得整首诗的句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引起诵读诗的节奏发生变化。再如李白的《蜀道难》,其开始的几句中便富含了句式的变化:“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几句从最开始的三言转到了四言,又从四言转成了九言,接着又从九言变成五言,最后

从五言重新回到七言,将诗人的感情在句式的变化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同时也使读者在诵读的时候随着诵读节奏的变化而受到强烈的震撼,最终对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最后,吟诵时需要把握的节奏。在李白所创作的诗歌中,除了有节奏比较“快”“急”等特点之外,还有一些悠闲从容、节奏舒缓的诗歌。一般来说,李白的诗歌都具有一种十分特殊的音乐形式的美感,使读者在诵读的过程中,能够对其笔下的一些景物、人文情怀等产生相关的想象,因此在对其诗歌进行诵读的时候必须要对其诗歌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认识到李白的诗歌是在表达一种情感的宣泄,还是风景的描绘,或者是对其人生理想抱负的抒发,等等,通过对不同内容诗歌的分析,掌握诵读该诗所应当持有的诵读节奏,从而在诵读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释放。

李白诗歌在繁星点点的大唐时期仍旧能够绽放出夺目光芒,正是由于其独特的意境与风格。而要将这种意境与风格诵读出来,将李白诗歌之美以诵读的方式表现出来,就需要在了解李白,了解李白诗歌的同时,掌握李白诗歌在诵读时候的语气和节奏。为了表现出李白诗歌中特有的清新之风与超凡脱俗之美,就需要在诵读的时候配合以轻快明朗的语气与

节奏。把握好节奏与语气是学好诗歌,

了解李白,也是了解和熟悉我国古代繁荣的诗歌文化的第一步,只有在诵读过程中把握住了诗歌的美,才能够将诗歌真正地内化为自己的内涵。熟悉李白的诗歌,才能够在诵读李白诗歌时把握住语气与节奏问题,只有通过语气与节奏相得益彰的配合,才能将诗歌的高远意境与李白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参考文献][1]陈明舫.《蜀道难》与李白浪漫[J].德阳教育学院学

报,2004(3).[2]陈丽英.人的魅力与神的威严:李白诗歌的壮美与

西方艺术的崇高之比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5).[3]陈军.郭祥正对李白的审美接受[J].安庆师范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杨岳华.时越千古诗心相通:论李白与毛泽东浪

漫主义诗词的共同特点[J].黑河学刊,2008(5).[5]葛景春.李白诗歌的真与美[J].河北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82(2).[作者简介]邓咏涛(1970—),男,湖北黄石人,本科,绵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播音主持艺术。

[责任编辑李佳怡]

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