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多语言环境下母语和英语对日语基础专业学生的负迁移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22.13 KB
- 文档页数:2
日语教学中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及对策作者:林倩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08期摘要:在日语教学中,因为中日语言的渊源,母语有着积极的正迁移作用。
但是,负迁移现象更为突出。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日语教学中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进而找出减少这种负迁移的方法。
关键词:日语教学;母语;负迁移;影响;对策Odlin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20世纪40~50年代,Fries和Lado将迁移这一术语应用于语言学研究,用来指“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即language transfer,语言迁移,又叫母语迁移)(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1992)。
其又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其中负迁移现象造成的影响绝对不能小觑。
此类研究著作和文章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不少。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对此颇有感触,拟针对学生在日语学习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对母语负迁移产生的层面以及应对策略进行系统的梳理与综述,进而找出解决的办法。
一、母语负迁移产生的层面德国英语教学法教授Butzkamm指出:“母语不是一件外衣,学习者在踏进外语教室之前可以将其脱下,弃之门外。
”(转引自郭铭华:2002)。
可见母语的影响是客观存在且不能消除和避免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母语的地域特色带来的负迁移现象由于中日文化差异和中国的地域特色,教学过程中必定会产生负迁移现象。
如果不了解各自的国情和文化,将不可避免地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造成困扰。
例:弟:わあ、北京の空、真っ黄色だ。
母:本当。
スモッグじゃないの?父:光化学スモッグじゃなくて、「黄砂」って言うんだよ。
“スモッグ”来自英语的“smog”,教材释义“烟雾”,参考日本媒体的解释,“「霧(ウー)」は霧、「霾(マイ)」は「土ぐもり」を表す。
外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个普遍现象。
“迁移”原是属于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
母语迁移理论是在50年代提出的。
它指学习者在用第二语言(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语义、语法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一种现象。
当母语对目的语的习得起促进作用时,这种迁移便是正迁移;反之,当母语对目的语的习得起阻碍作用时,这种迁移便是负迁移。
由于汉语和日语在语音、文字等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有助于我们学习日语。
但汉语和日语属于不同语系,两者差异很大。
在日语学习过程中,日语学习者往往将汉语的特性迁移到日语中,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负迁移。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正确引导,并及时纠正出现的负迁移。
本文拟从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分析母语在日语学习中的负迁移,并探讨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习者尽量减少这种影响,提高教学效果。
1.语音方面的负迁移母语语音负迁移主要表现在日语初学阶段。
日语元音虽然只有5个,即“あ、い、う、え、お”但能独自或与辅音结合构成所有音节。
正确发好元音是掌握正确语音的关键。
与汉语不同的是,日语自然发音时,唇形变化比汉语小,而且,发音适口形和声调的高低始终不变[1]。
初学者好用汉语母音发声方法来发日语元音因而不准确。
受其影响,将导致所有音节发音不准。
汉语将音的高低称为“声调”,依音节中的高低变化表示不同的意思。
(如:妈和马)与此相对,日语在一个音节内没有高低变化,是通过音节间的高低变化来表示不同的含义。
发音分为高低两种。
由此构成日语的声调。
受汉语四声影响,初学者读日语单词时,音节内出现高低音变化。
形成不正确的语调。
汉语词义不受元音发声长短影响,而日语词义受元音长音影响。
受汉语朗读形成的习惯,初学者在读日语单词时,常常长短音不分。
如:“空”「くうき」读成“茎”「くき」,两者词义截然不同。
一旦形成习惯,势必影响语言交际。
浅谈母语与英语对大学生日语学习的负迁移影响3600字随着世界文化交流不断加深,尤其是国与国之间经贸、文化等往来频繁,使得掌握该国语言成为生存首要条件。
我国作为地缘大国,尤其是日本、韩国、俄罗斯等交流不断深化,使得第二语言专业成为时下的热门专业。
然而多年的母语学习和语言习惯下,使得我们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母语发音、词义、结构等多方面的惯性思维的影响,积极的规则迁移影响,被称之为正迁移影响,反之则成为负迁移影响。
本文主要从语音、词汇、句法及文化差异上,分析了母语、英语与日语上的不同,并指出主要的负迁移因素,避免学习者走入学习误区,以期找到学习日语的更加有效的方法。
毕业负迁移影响;母语;英语;日语导语语言迁移是指在进行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并使用该语言时,容易借助母语的发音、词义及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进行表达。
我国与日本历史渊源颇深,自古以来日本语言文化都收到汉语的影响,使得许多日文词汇的发音、词义和句子结构规则与汉语存在一致性,这类情况下,能使日语的学习更加顺畅,则被称之为正迁移。
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容易受到母语惯用思维的影响,一旦目标语言与母语的规则迥异时,则会让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走向误区,造成学习者对目标语言产生消极的影响。
英语的学习在我国义务制教育已有几十年历史,学生在长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逐步了解了英语句法、语法等概念,并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学习外语的方法。
而日语的学习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零起点,对日语的学习则受到来自母语、英语双重迁移的影响。
因此本文着重从语音、词汇、句法三大层面并结合文化背景来进行剖析母语与英语对当前大学生日语学习的负迁移影响。
一、语音上对学习日语的负迁移影响汉语的语音主要分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轻声来区分音节的变化。
而日语语音主要是用平假名来表示音拍,这也是为什么日语又被称之为音拍语的原因。
由于日语单词每个都有音调,而音调是音拍的位置,表示几个拍节。
因此在学习日语的发音过程中,会不由自主的受到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
日语翻译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和教学对应策略随着中日经贸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对于日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由于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存在,许多学习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典型的错误。
本文将探讨日语翻译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以及在教学中可以采取的对应策略。
一、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特点日语翻译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指的是由于母语对学习者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其在翻译过程中产生一些错误。
具体表现为:直译母语习语、句型和词汇;文化背景知识不足,导致理解错误;语法结构和句子顺序的混乱等。
二、教学对应策略1. 强化对比和差异化教学针对中日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重点介绍中日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习语和文化背景。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并避免直译的错误。
2. 强化语境教学教师在日语翻译教学中应注重语境教学。
通过提供丰富的语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翻译情境中进行练习和应用。
语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文意思,准确把握译文的含义,从而避免由于母语习惯引起的直译错误。
3. 多元化评估教师在日语翻译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评估方法,综合考察学生的翻译能力。
除了对学生的语法和词汇掌握进行测试外,还可以采用情景模拟、口头翻译等方式,评估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能力。
通过多元化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错误,帮助学生提高翻译质量。
4. 参考文献和相关资源推荐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日语翻译的规范和技巧。
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考翻译案例和观看相关视频,学生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5. 引导学生多练习和交流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翻译练习,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翻译交流活动。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加深对翻译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与其他学生、教师和专业人士的交流,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反馈和指导,不断改进自己的翻译技巧。
针对日语翻译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教学对应策略可以从对比和差异化教学、语境教学、多元化评估、参考文献和相关资源推荐、多练习和交流等方面入手。
《日语作为第三语言对第二语言英语的逆向负迁移现象研究》篇一日语作为第三语言对第二语言英语逆向负迁移现象的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多语言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必备技能。
在多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语言间的相互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日语作为第三语言对第二语言英语学习中逆向负迁移现象的研究。
负迁移现象是指学习者在掌握一门外语时,由于先前的语言学习经验而产生的对目标语言的干扰,进而影响学习效果的现象。
本文将重点分析日语与英语之间的逆向负迁移现象,为多语言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理论背景在多语言学习中,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会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当学习者掌握了一种语言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时,往往会受到先前语言学习经验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来自于两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
在日语和英语的学习中,由于两者在语法结构和词汇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逆向负迁移现象。
三、日语对英语学习的逆向负迁移现象1. 语音方面:日语和英语的发音系统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日语中的音节结构和英语中的音素结构有所不同,这可能导致学习者在发音时出现混淆。
此外,日语中的音调与英语的重音也有所不同,这也可能对学习者的发音产生负面影响。
2. 词汇方面:虽然日语和英语都属于印欧语系,但两者的词汇系统存在较大差异。
在词汇意义、用法和搭配上,日语和英语往往存在差异。
因此,学习者在记忆和运用词汇时可能会受到先前的日语学习经验的影响,导致误解或误用。
3. 语法方面:日语和英语的语法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日语中的语序与英语有所不同,句子的主谓结构也有所差异。
这可能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语法时出现混淆,产生逆向负迁移现象。
四、解决策略与教学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策略和教学建议:1. 加强跨文化意识培养:在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习者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目标语言。
日语翻译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和教学对应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日语翻译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是指母语对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翻译过程中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
母语负迁移是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翻译时,由于母语语言结构、语法规则等方面的差异,导致错误的应用到日语学习中。
这种负迁移现象通常会造成学习者在理解日语文本、表达意思等方面出现困难,影响学习效果。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日语翻译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其教学对应策略,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讨论,为日语翻译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研究日语翻译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语言转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母语负迁移是指学习者在使用日语进行翻译时受到母语习惯和规则的影响,导致翻译错误或语言表达不准确。
通过研究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外语时常常会受到母语的干扰,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对策和方法。
研究日语翻译中母语负迁移现象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习者克服语言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
了解学习者常犯的错误和问题,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成绩。
研究日语翻译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对于促进语言教学的发展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为语言教学实践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指导,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目标语言,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水平。
2. 正文2.1 日语翻译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日语翻译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指的是学习者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母语的语法、词汇等习惯性特征所导致的错误或不当的翻译现象。
母语负迁移现象在日语翻译中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法结构的负迁移。
许多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在进行日语翻译时会出现因为母语语法与日语语法不同而产生的语法错误。
将中文的主谓宾语的语序直译成日语,造成句子结构紊乱,影响翻译的准确性。
日语翻译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和教学对应策略母语负迁移是指由于母语对语言结构和语音习惯的影响,而对学习第二语言的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
在学习日语这门外语时,汉语学习者经常会遭遇母语负迁移现象。
本文将介绍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中可能遭遇的负迁移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一、日语语法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1. 动词形态的使用日语中的动词形态较复杂,需要学习多种时态和语气的形态变化,常常会受到汉语的影响而出现错误。
例如,汉语中没有实现和未实现的区别,习惯上用同一个词,而日语则要根据实现和未实现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动词形态。
因此,汉语学习者容易将表现实现意义的动词形态用于非实现情况中,或者反之。
这时应该着重教授动词形态的功能及用法,在句子中反复使用,提高学生对动词形态的辨析能力。
2. 名词修饰的使用日语中,名词之间经常用助词连接,形成修饰性短语,但汉语中没有类似的结构,因此容易使用汉语中形容词和名词组合的形式来进行修饰。
这时应该重点讲解日语中的助词用法,让学生明白它们与名词之间的关系,并且引导学生尝试用助词来修饰名词,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 句式的使用汉语学习者比较容易受到汉语语言习惯的影响,将汉语句式直接用于日语中,忽略了句式的差异性。
在日语中,有许多片语结构,需要学习并掌握其特点。
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背一些例句,帮助他们掌握日语中的句式结构。
二、日语语音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1. 音节的读音中文和日语拼音并不相同,因此学习者常常会出现音节读音不正确的情况。
例如,“shi”“chi”“tsu”“fu”等音,都需要注意其读音和发音方式。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教授日语发音规则和注意事项,进行多次模仿和发音训练。
2. 音高的区分日语中的名词和动词经常是通过音高(浊音与清音)来区分的,学习者如果不注意这个音高的区分,就会造成言语的难听和交流的不畅。
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强调音高的教学,让学生理解清音和浊音的区别,同时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练习。
母语文化负迁移对日语习得影响之探究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习得日语时,母语文化会产生负迁移,给日语学习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从而带来语言交际的失败。
因此,就需要在了解和掌握汉民族和日本民族的文化差异,具备双重文化理解能力,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真正推动日语的学习。
文化负迁移日语习得文化差异我们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第一语言即母语的干扰和影响,这一现象被称为“母语迁移”。
就迁移效果来讲,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当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时,便是正迁移;反之有抑制或干扰作用时,便是负迁移。
由于日语与汉语之间存在其特殊的渊源,这使得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方便之处,例如,相同的汉字与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运用。
但同时这种经验也会促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习惯性地使用对比,此时就会发生母语干扰现象,即负迁移。
本文主要针对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在日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上的负迁移对学习的影响进行阐述。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我们知道,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语言中我们可以观察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
各国文化上的差异,在语言中都得以体现。
汉语与日语的文化差异是造成干扰日语学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形成交际上的障碍。
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系统的日语知识,更应该了解日语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达到日语学习的最高境界——语言与文化融为一体。
否则,难免会造成语言上的错误或文化上的误读。
这种母语文化对第二语言的干扰便是文化负迁移。
例如在与日本人交往过程中,日语的暧昧表现常使学习者难以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产生误解。
二、现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母语文化负迁移对日语习得造成的影响(一)词汇方面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在语言的长期使用中,有些词语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被赋予了一些联想意义及文化内涵。
如果我们对这些词语的文化内涵不了解,则可能在我们翻译、理解和交际中造成许多障碍。
《日语作为第三语言对第二语言英语的逆向负迁移现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多语言学习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技能。
许多学习者除了母语外,会选择学习多种语言。
在此背景下,对于第三语言(如日语)对第二语言(如英语)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逆向负迁移现象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日语作为第三语言对英语学习的逆向负迁移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逆向负迁移现象是指在掌握一种外语(如英语)之后,再学习另一种外语(如日语)时,由于两种语言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可能导致对第一外语学习产生干扰的现象。
对于以日语为第三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其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日语的影响,从而产生逆向负迁移现象。
因此,研究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多语言学习的规律,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三、日语作为第三语言的逆向负迁移现象分析(一)语音层面的逆向负迁移在语音方面,日语和英语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日语中的音节结构和发音方式与英语不同,这可能导致学习者在发音时产生混淆。
此外,日语中的音调变化也可能对英语发音产生干扰。
因此,在学习英语时,学习者可能会受到日语语音习惯的影响,产生逆向负迁移现象。
(二)语法层面的逆向负迁移在语法方面,虽然日语和英语都使用主谓宾结构,但两者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日语中的助词和语序与英语不同,这可能导致学习者在英语表达时出现错误。
此外,日语的动词变形规则也可能对英语学习者的语法学习产生干扰。
(三)文化认知层面的逆向负迁移在文化认知层面,日语和英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表达习惯存在差异。
例如,某些日语表达方式可能含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含义,而英语中并无对应表达。
这可能导致学习者在理解和运用英语时产生误解或偏差。
此外,由于文化认知的差异,学习者可能无法准确把握英语表达中的情感色彩和语气变化。
四、应对策略针对上述逆向负迁移现象,本文提出以下应对策略:(一)加强语言对比分析学习者应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比分析,了解日语和英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