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新闻媒介上体现人文关怀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闻媒介及其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内容摘要】新闻传媒的出现是一种人文现象,它在报道客观事实的同时,必然会在“人文”层面对受众有所影响。但是,新闻媒介在其产业化、企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置社会效益于不顾,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值得我们忧思。

一、新闻媒介存在“人文关怀”

唯物主义思想观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在这个社会群体中,为了获得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而各自探索交流。在这之中新闻便应运而生,新闻传播活动由此展开。

纵观新闻媒介发生、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新闻媒介这种文化工具的发展和运用是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的,尽管它也曾作为传播“神文”的工具(例如我国上世纪初的教会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等),但更多的,它是作为传播“人文”价值观的工具而得到广泛运用和迅猛发展的,特别是在革命时期,它为宣传民主以及反对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压迫等做了巨大的贡献。也正是这种广泛的对人的关注和尊重,以及新闻媒介自身通俗、广泛、价廉的特有优势,从而让新闻媒介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并在短短几年中迅速成长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正如居延安所说:“我们看不到世界本身,看到的是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媒介。” 因此说新闻媒介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调节机制。它有责任、有能力在人文层面上体现对人的关怀。

二、“人文关怀”及其在新闻媒介中的作用

说起人文关怀,很多人并不陌生。但真要准确地定这个概念,恐怕又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人文主义关怀被人们誉为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一般说来,所谓的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明天的思考,它关怀的是人类的和谐与发展,体现了对生命的怜悯与尊重。媒体面对受众应该具备基本的人文关怀,因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无论是新闻记者、新闻当事人、还是受众,他们都是人,都具有人的情怀。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冷漠,不仅是记者的良知,更是媒体的责任。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人道主义的立场,理解人情,尊重人性。

在现代新闻媒介中的“人文关怀”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介几乎总是走在最前沿,几乎总是在传播最新的文化价值观。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从物质的层面上体现了对人的生活质量的关怀;精神文明建设,应是更多从精神和文化的层面上体现这种对人的关怀。新闻媒介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阵地,在人文层面上将为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1、新闻媒介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知识就是力量”,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人才。文化建设的目的,并不只是局限在读书识字,更重要的是在全民族培养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观念和较高的文化素质。从新闻传媒形成合力的角度看,它在社会上形成的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文化氛围,将为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创造极为有利的条

件。

2、新闻媒介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国家安全是一个系统,安全不仅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也包括意识形态安全。一个国家如果意识形态发生了动摇,精神支柱锈蚀乃至瘫塌,那这个国家不仅在政治信仰上,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规范方面,将处于严重的无序的状态,引发政治动乱和社会动乱,也将从根本上损害国家的发展。”❷在通信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简单依靠封锁外来信息来对抗国际思想文化渗透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看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而文化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文精神❸。文化是一个民族割不断的精神纽带,只是我们的新闻媒介把握住了文化这一核心,建构起自己的人文精神,在文化上维系住自己的受众,也就是在意识形态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这将对维护安全团结的社会局面作出巨大贡献,必将使任何渗透走向失败,必将使新闻媒介在社会主义事业中成为出色的“宣传员”和“鼓动员”,成为国家建设中有力的“组织者”。

三、新闻媒介缺乏“人文关怀”的现状

新闻媒介是以传播新闻为主要内容。从新闻的内容看,绝大部分新闻报道的是与人有关的事物,因此,新闻总是在传播信息的同时,有选择、有倾向地向受众展示着人与其他各种对象的关系,而这也正是新闻媒介实施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新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体制的变革导致了新闻界人文关怀的回归。重视人文关怀已成为当今主流新闻传播观念中的一个亮点。这是新闻媒介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塑造媒体良好形象乃至提高市场竞争的关键,也是一家媒体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非主流媒体在市场化转型和经济腾飞的狂潮中迷失方向,为了营利不惜以牺牲人文关怀为代价,从而导致了媒体公信力的不断下降和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

在西方,媒介被成为“社会公器”,记者们被称为“无冕之王”。“无冕之王”是不是说记者真正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诚然,在新闻媒体发展的过程中,记者们最大限度地还原真相的敬业精神的确值得肯定,通过各种媒体,我们感受到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感和震撼力,但是在面对某些特殊的新闻报道时,一些记者对当事人的尊重之心却于有意无意之中流失,从而导致了类似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或缺。

以电视媒介为例,新闻媒介人文关怀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责任感匮乏,迎合低级趣味,盲目跟风,社会影响恶劣。

栏目的吸引力大,收视率、阅读率高,引来了众多广告商的追捧,媒介的经济效益提高,员工的收入增加,这是市场调控下的传播媒介一致追求的目标。而一些新闻媒介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剑走偏锋”,节目创新、策划方面一团糟。诸如美女半裸播音、互动类节目言语挑逗等格调不高以及暴力、凶杀、色情等满足人猎奇心理的电视节目充斥荧屏,电视声画一体的超时空逼真性极大地刺激了受众的胃口,迎合了一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收视率,但是也往往会造成不

良的社会影响。媒体这种置社会影响力于不顾,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就深刻地反映出其人文关怀的缺失和社会责任心的淡漠。

(二)新闻价值观混乱,滥挖社会热点,炒作新闻。

新闻价值具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这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判断新闻价值所必须考虑的五个要素。离开了这些新闻的基本要素,而去追求一些无关紧要的所谓的新闻,或抓住一个所谓的社会热点,死缠滥打,成为当前电视媒介普遍存在的一个不正常现象。一些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除了领导的讲话,就是新闻广告或广告新闻,很少有真正能满足受众需求的新闻信息。这就在本质上反映出了新闻工作者的自身定位问题:究竟是做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还是做他们应声虫;究竟是要条条框框地采新闻,还是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新闻价值观的混乱还表现在某些媒体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盲目跟风,以偏概全地狂轰滥炸,从而形成了新闻炒作的现象。如最近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艳照门”事件就是一个生动的“炒例子”。为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媒体有必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将案件的来龙去脉报道出来,然而让人失望的是一些媒体在事件平息之后还死死缠住当事人的亲友,将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情无限度地扩大化。虽然“艳照门”事件的发生是娱乐界的悲哀,作为社会的公众人物、群体的精神偶像,当事人的行为举止着实遭人唾弃,但是请我们的媒体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这一事件当中,那些“明星”们也是受害者,其家属更不能承受事件带来的精神压力。然而媒体却将镜头对准了他们,让这些无辜的家属尴尬无助地面对媒介的拷问,遭受大众的非议于嘲笑。类似现象时有发生,在这些事件当中,媒体的人文关怀严重缺失,而电视媒介的独特性势必将这一不良影响扩大到一个极端。因此媒体在选择新闻事实时,应当增强政治意识与法律意识,以道德自律为基础,使新闻报道符合社会公众利益,体现人文关怀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要求,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新闻价值。

(三)新闻媒介工作者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人文关怀。

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一方面,记者、编辑、主持人在采集电视新闻和其他资料时难免会对采访对象缺乏理解或不够尊重,从而造成人文关怀的缺失;另一方面,其他新闻媒介工作者由于自身人文关怀意识的淡漠,而在栏目的编排、播出时间、样式等方面造成对受众的不尊重。

“新闻采访是人际间心灵沟通的艺术”。记者、主持人在采访中要尊重采访对象所处的社会习俗,尊重他人,同时要有善于倾听、谦和等良好的采访作风和善于提问、巧妙提问的工作方法,保证对采访对象的完全尊重。有些记者,在镜头前自我感觉过于良好,态度傲慢,采访效果当然更加恶劣。尤其是在批评性报道中,电视记者要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切不可得理不饶人。态度蛮横、提问粗暴都是采访的大忌。还有一些记者个性比较张扬,在报道中自我亢奋,不顾及采访对象的情绪和反映,这会使采访对象觉得自己不被重视。此外,媒体在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往往会偏离社会效益的轴心,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对人文关怀缺乏理性思考,从而导致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表达不甚充分。如《高龄女保洁员再遭飞车撞》。这些新闻标题在涉及有关城市边缘人和弱势群体的内容时,并没有采取平等、审慎、同情的态度,更多的偏重于猎奇、追求感官刺激,对抢劫、凶杀、心理疾病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