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中日饮食文化对比>说起日本饮食,经常会得到这样的评价,清淡,量少,精细等等,这些词语都大体上概括了日本饮食的特征。
从总体上讲,日本饮食属于植物型饮食。
自日本的岩宿时代以来,日本列岛的人们仍食用各种动物肉,到了中世时期,佛教对日本的社会影响很大,佛教主张吃素,禁止吃肉,此时日本虽然也食用肉食,但从频度而言减少了许多,多为家中来客人或祭祀活动时才食用肉食。
因此除了山民外,大部分日本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口味逐渐变淡。
此外清淡少油也是典型的日本料理特征之一。
在中国,烹饪料理时大量使用油,而日本的料理则几乎不怎么用油。
在日式料理中,用油的为随佛教产生的精进料理,精进料理的用油皆为植物油,如菜籽油,椿油,大豆油等等。
像这样用油来烹饪的料理方法虽然也有,但却不多。
所谓“煎炒爆煮烩焖炸”,中国料理的做法可谓五花八门, 花样繁多。
不论是炒还是煎, 对这样的烹饪方法而言, 油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日本料理中, “煮”是最主要的烹调方法, 这种做法也决定了日本的饮食必然具有少油、新鲜、清淡的特点。
中日两国的饮食观存在较大差别, 这一点自古有之, 尤其在古代,两者的地位便截然不同。
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自古以来一贯重视饮食。
孔子就曾在《论语·乡党》中说过“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这句话迄今为止仍是众所周知,是中国典型的饮食观点之一。
在三千多年以前的周朝的书籍中就已有了关于烹饪方法的记载, 还有诸如“周礼, 天官冢宰”这样的饮食疗法的记述。
在周朝时就已设有负责管理宫中饮食的专门职员。
前汉淮南王刘安虽贵为一国之君, 仍时常亲自烹调膳食, 有时还向部下传授烹饪技术。
传说豆腐就是由他发明的。
在《诗经》、《书经》等书籍中, 有关于酒、醋、酱油等食品, 甚至还有关于营养师以及食物医生的相关记载。
在湖南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丝绸料上有一篇约两千年前的帛书《养生方》, 上面记载着古代君臣的饮食及性生活等去病延命的方法等的问答, 称为《十问》。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本文档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在网上可以免费浏览,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 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
日本的饮食与中国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又存在很大差异。
本文从待客方式、菜肴的烹饪方法及见面时的问候语着手,分析了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提出应该有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
因此,日本的饮食与中固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比如,日本人和中国人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
虽说现在许多人钟情于西餐,但传统的“日本料理”吃起来还必须使用筷予。
其次,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
古人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烹饪、陪客,忙煞主人。
备料丰盛,做工精细I,烹调讲究“色、香、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
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不亦乐乎”与中国人不分上下,往往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预约,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
然而中日两国饮食文化又存在很大差异,文章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双方的待客方式及观念大相径庭中国人待客,喜欢“宁剩勿少”,好像桌上饭菜剩得越多,越能显示出主人的盛情与美意。
即使饭后桌上一大堆残羹剩饭,主人也还会再三表示歉意:“没有什么可吃的,真过意不去。
”而日本人待客,“料理”(菜肴)的数量会恰到好处,既让客人吃饱,又不剩饭剩菜,否则会认为太浪费了。
“料理”所用的材料讲究“新、奇、鲜”,并非全是“鱼肉荤腥”,而是荤素搭配,哪怕是自家长的一把不起眼的青菜,主人也会很自豪地向客人宣称“这是自家产的啊”;“ 这个菜很好吃呀”,以此表明待客之盛情。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民以食为天”,中日两国作为两个在地理与文化上如此联系紧密的两个国家,在饮食这个关键问题上是有一些共同语言的,当然,到底是海两边的两个国家,饮食上那个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饮食工具是至关重要的,筷子与碗、盘就摆在了头等的位置,每餐正式开始以前,筷子与碗、盘必须首先提前放在用餐者的面前,这在中国与日本是一样的;•但是,中国一般除了筷子以外,还有汤匙,而日本只用筷子,除了在吃西餐喝汤时用汤匙之外。
•在主食方面,就当下情况来讲,中日都是以谷物为主,不像西方那样依靠肉类食品和乳制食品,•中国南方主要是大米,这与日本是毫无二致的,•当然,中国北方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如小麦,豆类,小米。
•值得注意的是,中日饮食还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就是都重视在饭后送上一杯茶,以助于消化,当然,主客也可以借着这个空当进行一些必要的交流。
•但是,中日饮食文化还是存在巨大差异的。
中国的每一道菜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烹调,原料往往要经过煎煮炒炸卤炖等多到工序的制作方能起锅,在这一系列程序中原料得以定型,原味得以提升,口感也更丰富;•而日本,相比之下是更加注重发挥材料本身的味道,根据情况生吃是最好的选择,而这在在国人眼中是难以接受的。
•此外,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日本菜的最大特点是生鲜海食,当然,中国人也吃鱼。
•而在吃鱼这一方面,中日还是有差异的,日本临海,主要依靠的是海鱼,而中国大陆水域宽广,依靠的主要是淡水鱼。
•酒文化是中日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
•提起“喝酒”就会想到“敬酒“,•而中国人很爱敬酒,似乎要把对方灌倒了才够意思;•在日本也有灌酒一说,但是那只是些小青年干的事,一般对方表示推辞也就适可而止了。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而日本菜讲究色形味。
日本菜肴偏淡,但是很注重形,所以说吃日本菜是用眼睛吃的。
日本和中国的食品文化差异在哪里?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间交流的加强,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和研究两国的文化差异。
在众多领域中,食品文化作为两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也备受关注。
那么,日本和中国的食品文化差异究竟在哪里呢?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餐桌礼仪中国和日本在餐桌礼仪上有很大不同。
中国人视餐桌礼仪为敬重生命和传统文化的表现,往往会要求进行正式而精细的礼仪。
例如,餐桌上的主位一般是长者或宾客的位置,就餐时要把筷子摆放在菜筐或筷子架上,勿直接插在饭中,以及吃饭时要注意不要发出嘈杂的声音等。
而在日本,餐桌礼仪也非常注意,但通常更加注重细节和仪式感。
例如,就餐前要先用毛巾擦手,要将筷子摆在特定的位置上,餐具的摆放也有一定顺序等。
二、食材选择由于文化和气候环境的不同,中国和日本的食材选择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常用的食材十分丰富,从肉类到蔬菜,从水产到干货,几乎可谓应有尽有。
在菜肴的制作上,中国人注重色、香、味的协调,追求的是“鲜活、浓香、入味”的口感,而且烹饪技法也极为丰富。
而在日本,由于国土非常狭窄,许多出名的食材却因产地不同味道也有所不同。
日本餐以新鲜、简单、原汁原味的风味为主,以保留流水般鲜美的食材为特色。
三、文化价值观饮食文化是中日两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两国文化价值观的不同。
在中国,饮食文化强调家庭和团体的凝聚力,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
在宴席上,中国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借助美味佳肴促进感情的交流。
而在日本,饮食文化更多地体现了日本人追求平衡、和谐的心态和审美。
日本人强调视觉、嗅觉、味觉的一体化,非常注重食物的材料、颜色、形态以及装饰,以此来提高就餐的审美感受和价值。
以上是关于日本和中国的食品文化方面的主要差异。
随着两国间交流的不断加深,相信这些差异也会逐渐缩小,人们也将更加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
简议中日两国饮食观之同异冯佐哲虽然历史上中日两国都是属于以农耕为主(其中主要以种植稻作居多)的国家,中国人与日本人绝大多数都是以大米为主食,兼食麦豆等杂粮的粒食民族。
也就是说是同属于“中国食文化圈”的国家。
因此,日本药膳学家西川修曾说:受中国“食文化的影响,一直被称为现代日本的主流”。
但是,由于两国所处的地理、气候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以及民族风俗与生活习惯也有一些区别,故在饮食观上也存在着诸多差异,在这里想谈一谈关于这方面的一些浅见,望得到读者指正。
一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中,饮食文化方面的交流和互通、互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表现在:(1)从中国大陆传播到日本列岛许多粮食作物(稻米、荞麦、小麦、豆等),以及水果、菜蔬和茶;(2)日本从中国大陆传入了不少加工食品(如,豆腐、纳豆、酱、酱油和其他豆制品、馒头、面条……);(3)日本从中国传入了一些菜肴(如,“普茶料理”(即中国素菜宴席)、火锅、麻婆豆腐、笋饭……);(4)日本从中国传入了一些酒(如,绍兴酒、屠苏酒……);(5)日本从中国引入了一些食具、食器(如,筷子、漆器食具、陶瓷食器……);(6)日本从中国传入了一些岁时节日的饮食文化习俗。
例如,日本人的饮食习俗,受中国的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常把食物分成白、红、黄、绿、黑五色,进行搭配食用,即“五味五性,阴阳搭配,调和食用”;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在食文化中对于颜色非常看重的审美观,并且可以说在营养学上也是十分科学的。
其次,在岁时节日的某些习俗方面,两个民族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例如,每逢过年都有喝屠苏酒的习惯;每到春天,特别是清明时节有到郊外踏青,全家带着冷食会餐的习俗……;(7)烹饪方法也有某些相同(如煮、蒸、焖、烤等)。
但是,由于中日两国自然环境的不同,民族饮食观的差异,社会的变迁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差距,或者因为其他原因,随着时间的变迁,有些食品和饮食习俗,今天只在一国保存着,而在另一国却已经消失了。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班级:食安XX班姓名:XX学号:XX中日饮食文化比较“民以食为天”,中国与日本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饮食文化作为中国基本的文化,对周边国家甚至全世界来说,都有着特殊的影响。
从唐朝开始,日本就与中国进行了大量的外交活动,中国的饮食文化也逐渐的传入日本。
现今,中日两国作为两个在地理与文化上如此联系紧密的两个国家,在饮食这个关键问题上是有一些共同语言的,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生活环境、民族特点的差异,两国饮食文化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本文从食材、烹饪方式、食器、饮食礼仪这几个方面作一番比较,从而更好的了解两国文化观念,传统意识在饮食方面的体现。
一、两国食材选择各有特色在主食方面,就当下情况来讲,中日都是以谷物为主,不像西方那样依靠肉类食品和乳制食品。
中国北方的主食材料以小麦和高粱为主.面食有馒头、花卷等清蒸食品和油条、油炸糕等油炸食品。
南方则以米饭为主,多以米粒细长扁平、少黏性的印度型稻米为主.烧麦和饺子不分南方北方都被人们所喜欢。
并且还有春节吃饺子的习俗.而日本人的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是白米饭、大诲汤和咸菜。
早上吃面包的家庭也逐渐在增多。
日本人也很喜欢吃面条类,有拉面、养麦面等。
日本人在除夕夜或立春前夜吃迎新荞麦面.荞麦面又细又长,象征寿命延长和家运吉利。
不浪费食材是中国料理的特点.食材中干菜多也是中国料理的特点。
干菜中海货、山货种类都很丰富,与生鲜食品不同,不仅可以长期保存,风味也很不错。
因此可以长期保存,所以不受季节限制,任何时候都町以吃到。
日本人喜欢海产品,尤其是生鱼片,而日本料理与中围料理恰好相反,其特点是浪费食材,一个好的日本厨师必须得“浪费”。
如果舍不得做出来的生鱼片就不好吃。
中国人尤其喜食猪肉,以猪肉为材料的料理也很多.并且还认为冬天吃狗肉对健康有好处。
除此之外,鸭子、青蛙、蛇都可以成为食材,动物的内脏、血和软骨也都可以成为食材。
鱼类、虾类中国人也很喜欢。
浅谈中日两国与饮食相关的惯用语摘要:衣食住行作为人们生活中必要的部分,对语言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日两国的语言中都有与饮食相关的惯用语,这是一类受民族性和传统文化影响颇深的语言表现。
本文拟通过对照中日两国与饮食相关的惯用语,考察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异同及其原因。
关键词:中日饮食惯用语对比研究语言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代表了一种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惯用语以民族文化为背景,有着其独特的特征。
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语言习惯,惯用语的内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支持这种交流的正是语言。
日语的形成受到了汉语的很大影响,所以两国语言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惯用语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本文希望从与饮食相关的惯用语的构成、使用情况以及两国的文化背景入手,分析探究其异同。
一、中日两国“饮食相关惯用语”的共同点中日两国同是“稻作文化”的国家。
自从中国的水稻传入日本以后,“米”就渐渐成为了日本人的主食。
寿司、糯米团子等由米制作而成的食物,也成为了日本饮食文化的代表。
这一点,在日本的惯用语中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
例如:他人の飯は食う;飯の食い上げ;朝飯前。
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同样是以“米”为主食。
不过,北方地区多种植小麦,以各种面食作为主食,如馒头、包子、面条、饺子等。
这些食物跟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米和麦子”这类食物经常出现在惯用语中。
例如:偷鸡不着蚀把米;生米煮成熟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中日两国都以“米”为主食,可见“米”在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着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再加上适宜水稻生长的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所以全民族一直以来都以米作为主食。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无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喜欢米食,特别是南方人一直以米食作为主食。
北方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也有以麦子和谷子作为主食,但对米食也非常喜爱。
二、中日两国“与饮食相关的惯用语”的不同点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日本的惯用语中也经常可以看到汉语的影子。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兼论消费与经济观念
中日两国文化历史悠久,饮食也不例外,其中存在很大的差异。
首先,中日饮食烹饪方式不同。
中国饮食融合了文化、自然、烹饪等多种因素,形成多元文化和各种菜品。
烹饪技术也十分重要,运用烹饪技巧如炸、煎、煮等,有利于保护营养并令菜肴更加美味。
日本饮食的历史更加年轻,有自身的烹饪理念,如煮制鱼、肉和蔬菜,不再改变原貌,有步骤地料理菜肴,重视切菜、油炸等技巧。
此外,饮食消费也有很大差异,中国总体比较把握住节制,重视营养平衡和安全,注重节俭和文化性。
而日本则重视饮食的多样性,追求更加丰富、多元的经济观念,消费也比较积极。
从饮食文化角度看,中国和日本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吃的不仅健康安全,更让人受益处处。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虽然地理位置相近,但文化却有许多差异。
本文将从食物、礼仪、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比较中日文化差异,并进行分析。
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存在明显差异。
在日本,餐桌上的食物注重美感和色彩搭配,注重细致烹饪和精致的摆盘。
而在中国,餐桌上的食物更加注重味道和营养,比如中餐中经典的酱油、糖、醋和香料的使用。
从饮食习惯上来看,日本人更加崇尚素食,而中国人则更加偏爱荤食。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用餐礼仪上,日本人有很多关于吃饭时如何使用筷子或者如何摆放餐具的规定,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吃食的速度和内容。
中日两国的礼仪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崇拜和尊敬,对长辈和上级有着非常严格的礼仪规范。
当人们相互见面时,必须鞠躬并使用敬语。
而在中国,人们比较注重亲切和随和,往往会较为直接地交流,不太注重礼节。
在商务场合,日本人会更加注重细节和谈判技巧,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个人关系的建立。
中日两国的价值观存在差异。
日本人非常注重团队合作、集体主义和社会秩序。
他们更加重视和谐、平等和努力工作,同时也有较高的道德要求。
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个人自由、独立和竞争。
他们追求个人利益和成功,并且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中日两国的人际关系也存在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纪律和规则,不易表达个人的情感,对他人有着一定的保持距离。
而在中国,人们更加注重人情味,注重亲朋好友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中国人更加习惯于在社交场合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比较开放和直接。
中日两国的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体现在食物、礼仪、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
了解和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对于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交流和合作非常重要。
试论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 姜春(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河南新乡410700)【摘要】中日两国互为邻邦,在形成各自独特民族文化的同时,相互间也很早就开始了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对文化分支之一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但是,受地理位置、国土面积、气候状况、民族风俗、历史经历等方面的影响,两国的饮食文化也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本文从中日饮食文化起源的基础、主副食的形成背景、料理中展现出的审美意识、对外来文化的吸收等几个方面对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作一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饮食基础;饮食特色;饮食文化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生存活动中所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双方面的成果。
其内容包括衣、食、住以及技术、学术、道德、宗教、政治等各个领域。
在这些文化要素中,食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
日常的饮食行为常被误认为是生活的表象、低级的活动。
但事实上,这正是生活的基本所在,是文化的出发点。
正如我们从一个人的饮食习惯中可以推知此人的爱好及健康状况一样,从一个民族对食品的选择以及饮食风俗中,我们可以观察出这个民族的文化样式及发展阶段。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国内学者一致认为始于火的使用。
由于巧用火的技能,从火中取宝,由煎炒烹炸得到美味佳肴。
火的使用,使人类脱离了“生吞活剥”、“茹毛饮血”的阶段,一方面为人类烹调技术多样化创造了可能,另一方面使人类产生了釜、甑等烹饪工具,人类的食物才可以称得上馔品,饮食文化也由此初见端倪。
原始社会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初始阶段。
当时的人们已学会种植谷子、水稻等农作物,饲养猪、犬、羊等家畜,这样就奠定了以农产品为主、肉类为辅的杂食性饮食结构的基础。
与此同时,人们也制造出“鼎、鬲、甑”等烹饪陶器,在食器方面已出现骨匕、石刀等器皿,当时的烹饪技术,仅有“炮、炙、蒸、煮”等几种初级方法。
而经过夏、商、西周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已基本形成。
不仅食用原料极大丰富,调味品也大量增加,而且发明了冷藏、香料防腐、醋渍灭菌等多种保鲜方法。
中日饮食文化交流述论言一引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海天相望的邻邦。
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中日两大民族以汉字为媒介,在政治、宗教、伦理、道德、法律、文学、艺术、科技、风俗和饮食等各方面,进行了极广泛的接触与交流。
本文拟就中日饮食文化交流方面的问题,作一些粗浅论述,以此作为引玉之砖,并求教大方之家。
二中国饮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中国饮食、茶点自古以来名扬四海,享誉全球。
中国的美食、美味和美器在世界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当今世人有一句口头禅,叫作“吃在中国”,一点也不夸大。
目前在日本大约居住着华侨84400多人①。
主要集中在东京都、横滨、神户、大阪、福冈和长崎等地,从事着各种工作,但多以经营餐饮为业。
笔者访日期间在横滨、神户和长崎的“中华街”上看到最多的是鳞次栉比的“中华料理店”。
许多观光客游览“中华街”的一个主要目的,也就是到此品尝一下中国风味的美味佳肴,一饱口福。
在日本各地即使不去“中华街”,人们也可以不时看到街市两旁悬挂着“中华料理”的招牌(最多的是中国面馆、饺子馆),由此可见,中国饮食已深入到日本人心。
中国古代文明远远高于日本,因此日本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仅以年节和饮食风俗方面为例,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
与节令有关的饮食、器用和服饰等,日本人也向中国人学习了一些。
这正如一位日本和尚在一首汉诗中所说:“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
年年二三月,桃李一般春。
”②在远古时代,特别是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起居饮食简单,日本岛民当时过着简单的自给自足的生活。
一直到公元3世纪左右,日本还处在部落国家阶段,文明程度较低,人们吃食还只是为了充饥,“不知以为滋味”③。
而当时中国人已能熟练地把各种食物调配、烹饪,做出丰美的菜肴。
公元7—9世纪,日本派大批“遣隋使”、“遣唐使”以及学问僧和留学生到中国来出使、求法和留学。
他们长期在华生活,把中国人的风俗、饮食等带回东瀛。
例如,当时一位叫永忠的日本和尚,在中国长安生活了三十年后,于公元805年与“遣唐僧”最澄一起回国后,抱怨日本寺院的菜肴不好。
日本和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何异同?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风俗中最基础的部分之一,同时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之一。
对于东亚两个重要的文化大国——日本和中国,这两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其饮食文化各具特色,彼此也有许多的异同之处。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食材1.日本日本是一个岛国,处于海洋环境中,因此日本的饮食文化受海产品的影响较大。
海鲜及其它水产是日本饮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日本的餐桌上,生鱼片、海藻、蛤蜊、蟹等常见的海鲜都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日本还注重采用新鲜、原生态的食材,如泰国酸枝、山葵、银杏、竹荚鱼等。
2.中国中国是一个土地辽阔且历史悠久的国度,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自己地域特色与文化风俗。
中国的饮食文化受到各地区的不同气候、自然环境、历史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因此,饮食文化也具有各地区的不同应季食材。
中国是一个粮食大国,主食以米、面、粥为主,天然雪蛤、田螺、珍珠鸟、胎盘等特色食材也是中国独有的食材。
二、烹饪技法1.日本日本的饮食文化注重“看、闻、味、色、形、器”六大元素的呈现,这其中食物的形状、颜色都在烹饪技法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同时,日本的餐具以及食物器皿也十分精巧,烹饪食物时可以根据器皿风格来调整食材摆设和制作技法,使得日式料理的烹饪技法非常讲究。
2.中国中国的烹饪技法悠久历史,细节十分讲究。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的烹饪方法大致可分为五种:焖、炖、煮、炒、蒸。
中国的烹饪技法在制作过程中更注重“香、色、味、形”四个要素,不仅在制作技法上不断做出创新,也在尝味上不断探索,传承与发展。
三、餐食习惯1.日本日本餐食习惯尤其讲究吃相和礼仪,如使用筷子这种食用工具,专用于食用日本传统佳肴。
在家庭聚餐和正式场合上,更有日本式堂食的餐食习惯,这种餐食包括各具特色的膳、御膳、重、汁、炊合等,食材、器皿、摆放和摆设等方面都十分考究。
2.中国中国的餐食习惯注重多人同桌共享,热腾腾的餐品在大家的筷子中流动,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而且充满了亲情与友情。
中国饮食文化与日本的饮食文化对比分析报告摘要自古以来,中日饮食文化关系密切,日本文化发根于中国,饮食文化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之后又受到大和民族精神的熏陶,日本的饮食文化开始发生演变,才形成了今天的日本饮食文化,其与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显著的区别,比如烹饪方法、食材、餐桌礼仪等。
本文主要对两国的饮食文化进行分别介绍,明确二者的区别,从而以此作为研究中日文化差异的突破口,进一步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事业的繁荣。
关键词:中国日本饮食文化比较分析目录1 绪论 (1)2 中国饮食文化概述 (1)2.1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史 (1)2.2中国饮食烹调特色 (1)2.3中国八大菜系 (2)3日本饮食文化概述 (2)3.1日本传统料理的发展史 (2)3.2日本传统料理的烹调特色 (2)3.3日本特色菜系 (3)4 结论 (3)1.绪论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代东汉鉴真东渡将中国的饮食文化传入日本以来,两国间一直有着长时期的文化交流。
中日两国的友好基础植根于两国在人们对生活文化相互理解,特别是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
与此同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日本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的饮食文化与中国的饮食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中华民族和大和民族都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再加上两国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宗教思想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两国饮食文化正在慢慢演变,目前已存在较大的差异。
对两国饮食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有利于研究两国的文化差异,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加强对两国饮食文化形成的认识,提升两国民族文化精神,促进两国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丰富。
2.中国饮食文化概述2.1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史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人在长期的饮食实践活动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燧人氏”时期的“石烹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满汉全席”,中国饮食文化史在结构和内容上进行不断丰富。
我国饮食文化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和现代五个阶段,形成于夏朝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了近2000年。
目次要旨................................................................................................... ................................ 1 キーワード................................................................................................. ....................... 1 はじめに................................................................................................. ............................ 2 1 日中饮食観の対比................................................................................................2 1.1 饮食観の形成...............................................................................................2 1.2 各饮食観が形成した原因....................................................................3 1.3 结论................................................................................................. ...................4 2 饮食観の中に含む「物」................................................................................ 4 おわりに................................................................................................. ............................5 参考文献................................................................................................. ........................6 要旨饮食観は人类と共に产生したものでなく。
中国日本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日本饮食文化特点中国和日本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的饮食文化也各有特色。
首先,中国饮食文化以烹饪工艺多样、技术成熟,风味独特而闻名于世。
中国人特别重视食材的新鲜程度,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美誉,表明中国人认为新鲜食材是美食的基础。
中国饮食文化中,汤汁也很重要,汤汁不仅能增加食物的风味,而且能滋养身体,所以汤汁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日本饮食文化则以节制、卫生、健康而著称。
日本人认为节制是健康的关键,所以他们会把一顿饭分成几个小菜,以保证每一餐的摄入量,以不影响健康。
日本人也非常重视食物的卫生,他们会使用高品质的食材,并严格控制食物的清洁度。
日本人还坚持饮食多样性,他们认为经常吃不同的食物可以补充营养,维持身体健康。
总之,中国和日本的饮食文化各有特色,但都注重食材的新鲜程度、汤汁的重要性、节制的重要性、卫生的重要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性。
他们的饮食文化也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赞许和追捧,被誉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两种饮食文化。
浅谈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
1、引言
饮食在人们生活中是不可欠缺的一部分,我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日本亦有“衣服一代、家居二代、饮食三代”这样的俗语,可见饮食文化无论在中
国还是在日本都是非常重要的。饮食文化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的饮
食文化与日本的饮食文化中也存在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
2、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之间就进行着饮食文化的交流
2.1 中日两国的大米情缘
大米自古以来就作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主食,殊不知,它也是重要的能源之
一。在古中国的长江和黄河等河的沿岸种植了适合当地气候生长的水稻,距今
2000至3000年之前这种种植技术传到了日本,成为了日本大米的起源。
2.2 中日间的茶道渊源
众所周知,茶道虽起源于中国,却在日本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如今成为日本传
统文化的代表。而且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接待宾客以及用餐前后,饮茶无疑成为
了一种习惯。
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树的国家,是茶的祖国。茶传到日本后,在京都孕育
了茶文化。日本高僧最澄于唐贞元二十年来到中国,回国时携浙东茶籽回国传播,
这标志了日本茶文化的开始。
虽然地域不同,但中日两国所追求的都是相同的茶道境界——清静的环境、
舒畅豁达的心境、精神上的升华。
3、中国菜和日本料理
3.1 不同的风土人情形成了不同菜式
中国菜往往油量大、味道浓郁;日本则通常直接食用不加工的生鲜食物。风
俗文化大概就是造成这巨大差别的主要原因。
日本四面环海,由4,000多个岛屿组成。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自
然环境,这样食物就比较容易保存。吃生鲜食物就这样发展起来。此外,日本平原
较少,饲养家畜比较困难,所以人们很少能吃到牛肉和羊肉。更没有中国吃鹿肉、
兔肉、驴肉这样的习惯。这就是为何日本能够制造出不用加工就能食用的日本料
理的原因。
3.2 加热食物和脂肪
中国菜大多需要通过加热才食用。其实中国人喜欢把菜加热了再吃也与中国
的水土有关。食材在干燥的地方保存过后就要浸泡在水中来保证其新鲜,要使其
味道不流失,就需要用油烹饪。食物在加热后更容易入味,也更好消化。在历史的
长河中,中国菜通过对食用油的独特使用使其技术得到了发展。
中国与日本相比,日本生食食物的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中国。当然,这与日本气
候有关。日本海鲜食品往往无需加工或轻微的加工即可进一步保持鲜度、而且海
鲜本身含有盐分,所以生吃亦可。再加上日本有良好的水质量,温度变化小,寒冷的
地方也很少,比较适合吃生鲜食物。
3.3 浓厚和新鲜
中国菜的最大特点是调味。就是不同的制作方法融合各种食材所展现出来的
不止一种味道,而是多种味道的完美结合。以中国的传统美食——饺子为例,有猪
肉馅、羊肉馅、鱼肉馅,当然也可以是素馅。往饺子馅中加入各种调味料,就可以
制作出不同风味的饺子了。可以用水煮水饺,也可以用蒸屉蒸蒸饺。
与此相对,日本料理最大的特点就是食材新鲜、丰富,味道原始。提到日本料
理,脑中第一个浮现的就是生鱼片和寿司这样的食物。传统料理的思想就是“无需
制作出来的料理”。在这种思想的支撑下,生鱼片成为了典型,将生的鱼肉切成片,
蘸着酱油和芥茉吃。
3.4 盐和甜品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咸菜,这些菜品特别适应中国的水土。因为中国有大陆性
气候,雨量少,气候干燥,蔬菜水分容易蒸发,所以大量放盐是有必要的。加上中国寒
冷地域面积较大,大量摄入盐分能够促进机体代谢,让人精力充沛、产生温暖的感
觉。而且盐不仅仅只是一种调味料,也可以为伤口消毒,防止化脓。中国在很久以
前就巧妙地用盐预防蛀牙及牙周疾病。
与中国菜相比,日本料理偏甜。从日本的气候及国土来看,下雨天较多,没有盐
田。但是,温和的气候使周围海域降雨量增多,空气潮湿。人们不易出汗,因此甜品
符合了日本人的口味。而且砂糖进入口中会刺激神经中枢产生快感,从而使大脑
分泌啡肽,啡肽使人放松,因此会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3.5 饮食方式的改变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家对于饮食的要求也相对苛刻,每个人都
追求健康、营养的饮食方式。近几年,中国的食疗行业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
药膳型料理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另一方面,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年轻人对于欧美式
的饮食文化特别热衷,或许这一改变将对中日两国今后的饮食文化的发展起到一
定的作用。
4、结语
虽然日本料理与中国料理的风格存在很大差异,但日本料理受中国菜的影响
也最大,中国与日本的饮食文化渊远流长,日本的大米和茶均起源于中国,加上与
其传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具有日本独特风格的米文化与茶文化。
自然条件是造成中国菜和日本料理不同的主要原因,日本料理的主要特征是
菜品新鲜、原始,没有复杂的加工过程,讲究的就是原汁原味。清淡、少油脂是其
最大的优点。与此相反,煎、烤、烹、炸的制作方式与色、香、味的综合则是中
国菜的主流特色。两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经过千百年的流传与发展所形成
的瑰宝,值得人们去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1]孙璐.浅析日本饮食文化[J].西安社会科学,2010,(04).
[2]徐静波.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J].日本学刊,2008,(05).
[3]贺亚芹,隋国荣.日本饮食文化琐谈[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
版),1999,(02).
[4]尹文华.浅谈中日两国饮食文化[J].科技创新导报,2010,(34).
[5]仓石厚子.中日饮食文化比较──兼论消费与经济观念[J].现代日本经
济,199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