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 音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72.50 KB
- 文档页数:31
1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美丽的大自然第一课时课题:太阳出来了教学目标:1、音乐活动唱一唱《太阳出来了》,是让学生用歌声表现太阳出来时壮美秀丽的场景。
2、能学会用明亮、圆润而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太阳出来了》,表现歌曲活泼、热情、生气蓬勃的情绪。
教学重点:用明亮活泼和谐的声音演唱《太阳出来了》教学难点:歌曲中的合唱部分教学过程:一、太阳出来了。
1、谈话导入,出示课件三声部练习曲。
2、将学生分成三个声部和老师一起完成这个活动《太阳出来了》、二、歌唱太阳。
1、导入揭示课题:《太阳出来了》。
听录音回答问题,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速度是怎样的?师归纳:歌曲情绪:热情活泼;速度:稍快。
2、再听一遍,请同学们一边哼唱旋律,并找出旋律相似或节奏相似的乐句6 旋律相似:出示课件,教唱找出难点。
节奏相似:出示课件,教唱,重点教唱二声部。
3、欣赏图片,了解歌曲内容,熟悉音乐旋律。
(1)引导欣赏图片,请学生说说图片有什么。
(2)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
师:谁出来了,小鸟在干什么,怎么唱的?我们来唱一唱。
师:谁吹来了,树叶在干什么,怎么唱的?我们来唱一唱。
师:谁涌来了,大海在干什么,怎么唱的?我们来唱一唱。
师:什么响起了,我们在干什么,怎么唱的?我们来唱一唱。
4、学唱歌曲。
( 1 )师范唱歌曲。
师:老师把你们看到的图画,配上音乐唱一唱。
(2)跟随教师演唱歌曲。
5 、练唱歌曲。
(1)学习演唱歌曲每一句的句末象声词时跳跃地演唱、(2)学习用接唱这一演唱形式演唱歌曲。
师:老师唱前半句,你们唱后半句。
也可以请学生分组演唱。
6、学生边看图,边完整地演唱《太阳出来了》。
7、师伴奏合唱这首歌。
8、听录音哼唱一遍。
9、听伴奏带合唱歌曲。
10、用口风琴试着来吹奏旋律。
三、课堂小结。
2第二课时课题:森林与小鸟教学内容:欣赏《森林与小鸟》教学目的:通过欣赏,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地球,热爱动物对我们人类的重要,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我是人民小骑兵》教学设计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课型:欣赏课教具:打击乐器、多媒体、电子琴教具分析:《我是人民的小骑兵》是吴光锐,齐景全,王小平作曲的一首木琴独奏曲,由手风琴伴奏。
结构为复三部曲式。
全曲由引子A 段(主题及变化重复)B段(变奏加华彩)A段+尾声等三部分组成。
前24小节为引子部分,描绘一队小骑兵由远而近奔驰而来的形象。
乐曲的A段由两个乐段组成,乐曲表现了小骑兵威武而活泼地扬鞭催马的形象。
B段乐曲表现了小骑兵喜悦欢快的心情以及战马奔驰飞跃各种障碍冒着风雨前进的情景。
C段是啊A段的变化再现和尾声,表达了小骑兵们克服困难,战胜艰险后的欢快心情,描绘出战马远远离去的意境。
节奏明快,时而舒展,时而密集收拢,全曲采用乐节重复,音型级进,模进,变奏,旋律在低音,中音,高音区的上行,下行的连续进行,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对比,以及颤音的运用等手法,表现了小骑兵挎枪骑马奔驰在辽阔草原上的欢腾场面。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年龄虽小,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还是有一点基础,欣赏乐曲不如歌唱歌曲兴趣浓厚,利用学生的好动本质,动静结合。
一、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乐曲,感受进行曲的音乐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
2、通过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听辨主奏乐器木琴的音色特点及音乐力度的变化,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
3、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参与表现形式来体验音乐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点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手段使学生分清音乐段落。
并能够感受每段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呀,杨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游玩,那里的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你们想去吗?(想)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到底去哪?猜猜他的家在哪?(课件播放蒙古族生活的地方)生:蒙古师:对!蒙古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民丰富的生活。
内蒙古有美丽的草原,珍珠般的湖泊,草原上驰骋着勇敢的蒙古人,那里牛羊、马匹、骆驼成群,水草肥美,天高云白,一座座蒙古包就象天上的星星洒落在草原上,奔腾的马群给草原也带来了生机。
三年级下册《摇船调》音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六章《童谣与游戏》,详细内容为《摇船调》的学习与实践。
本章通过《摇船调》这首富有童趣和节奏感的歌曲,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体验童谣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摇船调》的歌词和旋律,并能熟练演唱。
2. 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提高音乐表现力。
3. 通过学习《摇船调》,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我国的民间音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摇船调》的歌词、旋律和节奏。
难点:歌曲中部分节奏型的掌握及演唱时的音准控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歌词卡片、节奏棒。
2. 学具:音乐课本、笔、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首富有节奏感的童谣,引导学生谈论对童谣的认识和喜爱,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歌曲学习(15分钟)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熟悉歌曲内容。
b. 教师弹奏钢琴,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感受旋律。
c. 分组练习,互相纠正,提高演唱效果。
3. 节奏练习(10分钟)a. 教师展示节奏棒,讲解节奏型。
b. 学生跟随教师敲击节奏棒,练习歌曲中的节奏型。
c.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4. 实践环节(5分钟)a.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摇船调》的演唱比赛。
b.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c.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摇船调》2. 歌词:完整展示《摇船调》的歌词。
3. 节奏型:用符号表示歌曲中的节奏型。
4. 注意事项:提醒学生注意音准、节奏等演唱技巧。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熟练演唱《摇船调》,并自主选择一种乐器进行伴奏。
2. 答案:学生演唱《摇船调》的视频或音频,以及伴奏乐器的选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程度如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搜集其他童谣,了解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提高音乐素养。
《伦敦德里小调》一、教材分析乐曲采用单二部曲式,大调式4/4拍。
由两个乐段组成。
第一乐段旋律纯朴动人,充满了温柔平和的气氛。
第二乐段旋律高昂,色彩较为明亮,带有明显的颂扬性。
整个乐曲旋律优美、淳朴,抒发了对故乡深情的眷恋和无比的怀念。
小提琴曲将原曲在高低音分别呈现一遍,然后加以变化后重复。
最后回到原来的情绪上结束全曲。
这首乐曲充分发挥了小提琴歌唱性强的优势,因而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二、教学目标1、能感受《伦敦德里小调》优美的情绪,激发学生思念家乡的情感。
2、能分辨乐曲两个乐段在节奏、音区和力度上的不同,听出乐曲中两段相同的主题。
3、认识小提琴、初步分辨小提琴的音色。
三、重难点1、认识小提琴,能够辨别其音色。
2、能记忆并理解两个乐段的主题,感受两个乐段之间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演奏小提琴,乐曲《Memory》2、师生互动:两位同学配合拉琴(感受小提琴,为欣赏乐曲做铺垫)3、《伦敦德里小调》作者--克莱斯勒简介(二)以景入情,激发兴趣。
导入:欣赏伦敦德里景色图,背景音乐《伦敦德里小调》(三)用心聆听、感知歌曲。
师:初次聆听乐曲,这首乐曲是怎样的情绪?(生:优美、柔和…)师:乐曲可以分为几段?(四)欣赏乐曲第一乐段:师:第一乐段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师:朗读三段文字,哪一段和乐曲更合适?(怀念家乡)师:第一乐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AB两个主题)1、聆听A主题,跟师唱A主题乐谱2、用“噜”跟唱A主题,注意弱起小节的节奏3、聆听B主题,与A主题有什么不一样的美?4、用“啊”跟唱B主题5、带入渐强符号跟唱B主题6、完整模唱第一乐段(五)欣赏乐曲第二乐段:师:听一听相同的主题,第二乐段和第一乐段又有什么不同?1、第二乐段在高音区,出现最高音,情绪更加激动。
2、跟着旋律画旋律线。
(六)课堂小结与拓展1、聆听爱尔兰民歌《伦敦德里小调》感受思乡情师:说一说你都想到了家乡的哪些事物?2、生随小提琴旋律,哼唱歌词,结束课程。
《彩莲船》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民间歌舞《采莲船》,让学生感受多姿多彩的中原文化。
2、了解《采莲船》的演唱形式和表演风格。
3、指导学生演唱新歌词和划船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学唱采莲船曲调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三人一组进行采莲船表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舞扇,船桨等道具教学过程:一、节奏游戏导入解决歌曲难点1.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音乐课堂,今天的奖杯会花落谁家呢?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吧。
首先进入我们的节奏拍拍环节。
好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感受这次节奏的速度。
【课件1】(评价)2.按节奏填词的游戏。
(小组探讨)3.听旋律唱歌。
(老师唱歌谱,学生唱词)5.歌词接龙游戏。
(老师唱领唱部分的歌词,学生唱齐唱部分的歌词)6.谁来回答,刚才我们合作演唱的歌曲. 歌曲唱了些什么,表现了什么?(生答)二、歌曲介绍感受旋律这是湖北地区拜年时最热闹的一项表演活动——彩莲船。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湖北做客,一起去认识彩莲船。
1.简介湖北位置2.律动:火车开啦3.视频:采莲船回答:三、解决难点学唱歌曲1.你看的采莲船是什么样子?2.彩莲船又名彩龙船、跑旱船,它的外形模仿船的造型,船头船尾都用彩色的绸带封好,船中间留空不封,船底四周用绿色的彩绸包扎拖地,意为绿色河水,船顶棚扎成翘四角的形状,十分美观。
土家族人视天上的玲为吉祥,所以,采莲船也被叫作彩龙船,在拜年时,希望能给乡亲们带去吉祥。
采莲船最早流传于湖北的仙桃洪湖,那里的人们模仿驾船采莲的情景创作了这样一种歌舞形式,每逢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人们就邀上三至七人组建一个采莲船队,敲着锣鼓,沿街串乡拜新年,非常的热闹。
2.一只采莲船有几个角色来表演?A.第一个角色------幺妹幺妹,意思是最小是漂亮姑娘。
漂亮的幺妹站在船中间,提着采莲船随着音乐边领唱边摇动着穿身。
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
(随音乐做动作)漂亮的幺妹自信满满地边摇边唱,她唱了些什么?需要同学们配合拍手。
3.下面咱们来个接龙游戏。
三年级下册《摇船调》音乐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的是三年级下册的音乐教材《摇船调》。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歌曲《摇船调》的学唱,以及相关音乐知识的讲解。
歌曲《摇船调》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民歌,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 学会歌曲《摇船调》,并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
2. 了解民歌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
3. 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会歌曲《摇船调》,掌握基本的音乐节奏和唱腔。
难点: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调和节奏的把握,以及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用具:钢琴、电子琴、教学录音机、音响设备、乐谱架、教学课件等。
2. 学具:学生音乐课本、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首欢快的民歌《摇船调》,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
在听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2. 歌曲学唱(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摇船调》,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和唱腔,引导学生跟唱。
(2)分组进行歌曲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演唱错误。
(3)全班学生一起演唱歌曲,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改进演唱效果。
3. 音乐知识讲解(5分钟)教师讲解民歌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4. 课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布置练习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挑选学生进行演唱,并对演唱效果进行点评。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摇船调》节奏:X X X X | X X X X |旋律:3 3 3 3 | 2 2 2 2 | 1 1 1 1 |七、作业设计1. 熟唱歌曲《摇船调》。
2. 家长签字确认学生的演唱效果。
3. 写一篇关于《摇船调》的学习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歌曲《摇船调》的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三年级下册《摇船调》音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材第六章《童趣盎然》,详细内容为《摇船调》。
通过学习本曲,学生将掌握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如音高、节奏、旋律等,同时培养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摇船调》的歌词、旋律和节奏,能独立演唱。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集体演唱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音高、节奏变化及团队协作演唱。
教学重点:歌词、旋律、节奏的学习以及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分享乘坐船的经历,引导学生感受船在水中摇摆的感觉。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乘坐船的摇晃感,引入歌曲《摇船调》。
2. 歌曲学习(15分钟)(1)学习歌词:引导学生跟读歌词,注意咬字、发音。
(2)学习旋律: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跟唱。
(3)学习节奏:分析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带领学生练习。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分组练习: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练习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节奏。
(2)团队协作演唱:各小组合作完成歌曲演唱,教师指导并纠正。
4.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摇船调》2. 歌词:歌词内容3. 旋律:五线谱及音符4. 节奏:节奏谱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复习《摇船调》的歌词、旋律和节奏,为下节课的合唱做准备。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歌曲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找其他与船相关的歌曲,了解不同风格的音乐,提高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7. 作业设计的实用性和拓展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摇船调》作为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其教学内容需紧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内依巴河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亚民族音乐风格。
2.掌握内依巴河吉他伴奏和歌曲演唱。
3.提高学生听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内依巴河》的欣赏和演唱。
2. 吉他伴奏的学习和演奏。
三、教学重点1.学习中亚民族音乐风格。
2.掌握吉他伴奏和歌曲演唱技巧。
四、教学难点1.歌曲整体演唱表现和情感传达。
2.吉他伴奏技巧的掌握。
五、教学方法1.教师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听音乐、欣赏音乐的兴趣。
2.听音乐,欣赏音乐,感受音乐,了解中亚民族音乐风格。
3.教师现场演示吉他伴奏技巧,引导学生模仿学习,进行歌曲演唱。
4.回顾总结,巩固提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中亚民族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风格,引发学生对中亚音乐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欣赏音乐教师播放《内依巴河》音乐,引导学生仔细听,了解音乐中蕴藏的故事和情感,感受音乐中的节奏感和音乐特色。
3. 吉他伴奏学习教师现场演示《内依巴河》的吉他伴奏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学习。
步骤:1. 学习和掌握和弦。
2. 学习右手弹奏技巧。
3. 学习和弦转换,掌握伴奏技巧。
4. 歌曲演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内依巴河》歌曲演唱,注重歌曲整体流畅的表现和情感的传达。
5. 回顾总结教师回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的吉他伴奏技巧和歌曲演唱,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欣赏水平。
七、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模拟、学习笔记、反馈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音乐素养、技能掌握和学习效果。
可根据学生的表现,进一步完善教学流程和方法。
八、教学拓展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创作和表演,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造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音乐素养和艺术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亚文化,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认知。
广汉市雒城一小音乐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三年级下册 1 第一课 春天的歌
教学目标 1.从聆听《春到沂河》、《春》等中外音乐作品中感受“春”的意境,并尽可能展开想像、联想,即兴创作以“春”为主题的音响作品。 2.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有感情地表演《嘀哩嘀哩》、《春天举行音乐会》,并进行打击乐伴奏的编创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颂。 3.听辨并掌握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听辨并掌握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
教具准备 课件、钢琴等 教学时数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聆听《春到沂河》 教学基本要求 1.以山东民歌《沂蒙山好风光》为欣赏《春到沂河》的导入。 (1)欣赏女声独唱《沂蒙山好风光》。 (2)随教师的琴声视谱哼唱《沂蒙山好风光》曲调。 2.聆听《春到沂河》第一部分(可以听两遍)。 设问: (1)这段曲调熟悉吗?它源于哪一首民歌? (2)这段曲调给你们的情绪以什么感受? 3.介绍柳琴的3形状与音色特征。有条件的学校如能用VCD及多媒体现代化手段介绍,将更为形象生动。 4.看着书上的图形谱,完整地听全曲,比较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速度变化。 5.揭示曲名《春到沂河》,介绍沂河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懂得《春到沂河》是以山东民歌为素材改编的乐曲。
个性化修改 广汉市雒城一小音乐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三年级下册 2 6.再次完整地聆听全曲。从乐曲的名称(标题)及三部分的速度变化,即兴用动作来表达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
音乐知识 教学基本要求 1.在歌曲黄鹂鸟的叫声中模仿其节奏,从模仿实践中感受“”的长短。 2.十六分音符的时值长短,在复习四分、八分音符时值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 3.在复习四分休止符的基础上学习八分休止符的时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聆听《春》 教学基本要求 1.在歌曲《嘀哩嘀哩》声中导入本课的欣赏。 设问: 歌曲《嘀哩嘀哩》讲的是什么主题? 2.听《春》的主题音乐。 设问: 你能从这一段音乐声中感到四季中的哪一个季节?说说你的感受。 3.分别聆听第一、二、三插段音乐。 4.完整地听全曲,边听边看着课本上的图形谱及插图,想像音乐所描写的情景,并校对、调整自己刚才填写的答案。 5.用彩色笔涂色块,描述音乐的情绪变化与发展。 想像音乐描写的情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音乐的情绪发展。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大致情绪(色彩)相同即可,要充分发挥的主动性。 广汉市雒城一小音乐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三年级下册 3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表演《嘀哩嘀哩》 教学基本要求 1.导入:谁能模仿小黄鹂鸟的鸣叫声? 如果你不会的话,请听听歌曲中的小黄鹂鸟叫。 2.听歌曲范唱(录音或教师示范)。 3.请你模仿歌曲中的黄鹂鸟叫声。 4.讲解十六分音符的时值。 5.再听歌曲范唱,要求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6.学习曲调:分两部分学唱,即前16小节和后16小节。 (1)前16小节的学唱曲:听出这16小节中的相同乐句是哪一句?先学唱这8小节,然后在学唱其他8小节。 (2)后16小节从听辨相同节奏地乐句切入,学唱好8小节,然后再学唱最后8小节。 (3)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7.有感情地学唱歌词,唱好全曲。 8.让学生自己为歌曲第二部分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编创伴奏,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尊重他们的创作,在尝试实践的基础上,选择最好的方案。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表演《嘀哩嘀哩》 教学基本要求 1.导入:谁能模仿小黄鹂鸟的鸣叫声? 如果你不会的话,请听听歌曲中的小黄鹂鸟叫。 广汉市雒城一小音乐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三年级下册 4 2.听歌曲范唱(录音或教师示范)。 3.请你模仿歌曲中的黄鹂鸟叫声。 4.讲解十六分音符的时值。 5.再听歌曲范唱,要求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6.学习曲调:分两部分学唱,即前16小节和后16小节。 (1)前16小节的学唱曲:听出这16小节中的相同乐句是哪一句?先学唱这8小节,然后在学唱其他8小节。 (2)后16小节从听辨相同节奏地乐句切入,学唱好8小节,然后再学唱最后8小节。 (3)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7.有感情地学唱歌词,唱好全曲。 8.让学生自己为歌曲第二部分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编创伴奏,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尊重他们的创作,在尝试实践的基础上,选择最好的方案。 听辨教学的要求 1.听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与记忆力。能辨别前十六分音符节奏与后十六分音符节奏。 2.教师还可以自己编三条节奏,让学生听辨。 3.可以让学生创作三条节奏进行听辨。 4.三条节奏要同时拍击,并可以重复二到三次。 5.听辨后让全体学生模仿拍击。 创作活动 教学基本要求 1.启发引导谈话,本课听的、唱的音乐作品,都集中表现一个主题,即大自然的春天。表现春天的音乐作品有成千上万,都是作者对“春天”的有感而发,我们每一位学生也度过了九个、十个春天,你们能否也尝试一下创作…… 2.课本上有四幅图,你们还可以画出更多的春天的画广汉市雒城一小音乐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三年级下册 5 面,在欣赏的作品中用柳琴、小提琴表现,你们可用打击乐或你们各自所掌握的各种乐器(凡是能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可以来表现),用你的想像去创作吧。 3.创作活动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伙伴二、三人一起创作,也可以是小组,请大家自由结合,充分想像,即兴创作。
课后反思:
第二课:我们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天上飞的杜鹃,地上跑的马,都是可爱的动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在感受、体验以“杜鹃”、“马”为题材的四首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即兴创作表演活动,以表达我们对动物的一片爱心。
2.认识低音掌握的八个音的音高与唱名。唱好《顽皮的
杜鹃》、《花喜鹊和小乌鸦》,并试用八个音即兴创作4小节曲调,唱自己的歌。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低音掌握的八个音的音高与唱名。唱好《顽皮的杜
鹃》、《花喜鹊和小乌鸦》,并试用八个音即兴创作4小节曲调,唱自己的歌。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 教学时数 3课时 广汉市雒城一小音乐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三年级下册 6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聆听《赛马》 教学基本要求 1.准备一段内蒙古大草原举行赛马盛会的录像,以及一段二胡演奏。 2.播放内蒙古人民赛马盛会的录像让学生感受赛马时的热烈场面。同时播放录音《赛马》(如能做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大屏幕播放效果更佳)。 3.设问:刚才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是什么场景? 4.揭题《赛马》二胡独奏。 5.听听二胡的音色,讲讲二胡的主要结构与发音原理:二根弦,一个共鸣箱,一把弓。弓摩擦弦,振动发声,由共鸣箱扩大传音。
6.聆听第一乐段主题。 再随主题哼唱一次。 设问:这段音乐表达了当时比赛场面怎样的气氛?音乐主要运用什么节奏型表现这种气氛? 7.聆听第二乐段的主题:
再随这主题哼唱一次。 8.设问:这段音乐与第一乐段音乐比较,又表达了比赛的怎样情景? 9.再听第二乐段。设问: (1)第二乐段的主题反复了几次? (2)你能想像每次反复的不同变化,在比赛的场面上的不同情景吗?
个性化修改 广汉市雒城一小音乐学科集体备课教案 三年级下册 7 (3)第二次反复时,独奏乐器二胡是怎样演奏的?你能模仿一下吗? 10.完整地听全曲,边听边看课本上的五幅插图。听完后谁能把这场赛马盛会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11.复听全曲,边听边用节奏乐器、或人声表演赛马时的情景。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表演《顽皮的杜鹃》 教学基本要求 1.复习已学过的音高,注意唱准,尤其是两音的音准。 2.讲解低音点,在记谱中,除了从八音外,还有低音区的音,简谱中用音符下面加点来表示,如“5 6 7”的
低音就用来表示。教师示范“5 6 7”的柯尔文手势。3.唱准八个音,同样要注意唱准。学生边唱边打手势。 4.出示《顽皮的杜鹃》前4小节曲谱,让学生视唱:
5.在能准确视唱前4小节的基础上,再加4小节:
谁能以最短的时间,唱的最准确,说明他的音乐能力最棒! 6.听辨训练:听出乐句的重复部分及出现最多的两个音是什么音?在什么时候出现?(教师弹奏全曲。) 7.视唱全曲。表扬能完整地唱全曲的学生。 8.学唱歌曲。注意唱“咕咕”时要短促、跳跃,想像就是杜鹃在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