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药分思考题(完整修订版)

  • 格式:doc
  • 大小:85.5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述

1 简述体内药物分析的意义、对象及特点

意义:为新药研究提供依据

1)能定量说明药浓与药物作用机理及药物效应的关系,这为药理学及生物药剂学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进而为药学的处方筛选,工艺设计和保证制剂质量提供了可靠依据2)能阐明药物结构、剂型、工艺等因素与药浓与毒副作用

3)为前体药物设计提供信息

4)进行临床药物监测,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和剂量提供科学依据。

对象:原型药物,代谢物及内源成分

特点:

1)样品中药物浓度低,并且波动范围大,可供测定的样品量一般较少且不易重新获得2)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存在状态有变化

3)样品内存在的干扰成分多,测定前一般需经过预处理

4)在保证具有一定准确度的前提下,要求分析方法简便、快速,尤其是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应尽快送临床供用药监护或中毒解救

5)要有基本的仪器设备,如样品冷贮、萃取、浓集等必需设备,以及需配备灵敏度较高的分析仪器等

2从分析目的,分析方法及样品性质等方面,比较体内药物分析与普通药物分析的异同

3为什么说药物的药理作用强度与血药浓度的关系比剂量的关系更为密切?

因为药物从进入体内后至产生一定血药浓度,其间要经历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速度过程,引起最终的血药浓度发生变化。已经有研究发现,相同的血药浓度对不同种属的动物可以产生极为相近的药理反应,有些药物虽然有效剂量种性间差异很大,但其有效血药浓度却很相近。

4什么是“有效血药浓度”?有效血药浓度的范围如何确定?

血药浓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该范围称为有效血药浓度(或称治疗药浓)。下限为最低有效浓度(MEC),上限为毒性浓度(TC)

5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有何意义?哪些情况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是指通过个体病人的血药浓度监测来指导合理用药,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可

以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科学化,使血药深度维持在安全有效的水平。

以下情况需要TDM:

1)药物有效血药浓度范围较窄,血药浓度稍高则出现毒副作用,稍低则无疗效,如地高辛,奎尼丁等

2)药物剂量小,毒性大,如地高辛,利多卡因

3)药物体内过程个体差异大,不易估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并且难以通过剂量来控制,如苯妥英

4)某些疾病,如胃肠道疾病影响药物的吸收,肝脏疾病影响药物的代谢,肾脏疾病影响药物的排泄,故应用药物治疗时,有必要进行TDM。

5)病人接受联合用药而有中毒风险时

第二章体内药物存在的状态及其与分析的关系

1简述药物的体内过程,为什么在体内药物分析方法选择和样品处理等方面要充

分考虑体内过程的影响?

药物的体内过程主要有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很多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生成一种或几种新的化合物—代谢物,药物和代谢物又能与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等)不同程度结合,如与受体、组织和血浆蛋白等结合。因此,含药物的生物样品,并不等于药物同生物生物材料的简单混合物,药物在样品中已发生了一些变化,包括药物与蛋白相结合和药物在体内发生代谢。因些在体内药物分析方法选择和样品处理等方面要充分考虑体内过程的影响。

2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与药效有何关系?影响药物蛋白结合率的因素有哪些?

只有血中的流离药物浓度才与药物的药理作用强度直接相关,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纵然有很高的血药浓度,但药理作用就不一定强。

影响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主要因素有:药物的化学结构,血浆蛋白含量高低,某些生理、病理因素,合并用药

3为什么当前常用分析方法测得的血药浓度均为血药总浓度?将蛋白结合型药物转变为流离型药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由于流离型药物与结合型药物在血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欲准确测定其中的游离部分药浓,而又不影响原有的平衡状态,通常是困难的,目前测定血药浓度的方法,都是先使血中药物呈游离态后再作进一步测定。

将蛋白结合型药物转变为流离型药物的主要方法:

方法1:去蛋白处理:将蛋白质变性处理后,使与蛋白结合的药物游离出来,再离心分离,以除去蛋白

方法2:有机溶剂萃取,由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处于可逆平衡状态,因此可不必事先除去蛋白质,大多数药物即可在适当pH下用有机溶剂直接萃取

4简述药物代谢反应的过程及主要类型

药物体内代谢反应可分为两相: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结果是药物分子上增加

了极性基团,水溶性增强。药物的活性发生改变(灭活、激活或作用类型改变)

第二相反应即结合反应,是药物或经第一相反应后的代谢物与体内一些内源化合物相结合,生成的结合物极性进一步增大,有助于排泄

主要类型有:氧化,还原,水解,乙酸化,结合

5药物体内代谢与体内药物分析有何关系?

1)与样品保存的关系:当生物样品如血液采集之后,血浆酯酶的可能继续水解样品中的酯类药物,其他酶类(仍有活性者)可对样品中药物继续产生代谢反应,因此常需加入酶抑制剂

2)与分析方法选择的关系:大部分药物的体内代谢反应,只是药物分子结构上某些基本的改变,使代谢物与母体药物的化学结构十分相似,从而导致某些物理性质无大差异。测定生物样品中的药物和代谢物的含量,色谱法(如HPLC、GC)可分离、分析是最恰当选择

3)与样品分离、提取的关系:药物经体内代谢后,生成的代谢物一般极性较大,水溶性增强,因此将药物自生物样品中分离提取时,常利用它们之间极性和离解行为的差异,选择适当的PH缓冲液和溶剂系统将其分离开。

4)与检测组分选择扔关系:某些药物的代谢物具有与原药相似的药理活性,应列入监测对象

第三章测定前样品的处理

1测定前样品的预处理中,应看重考虑哪些问题?

一、待测组分的理化性质:1)提取性质:如pKa,未电离分子的亲脂性,挥发性,稳定性,蛋白结合率2)检测性质:光谱性质,官能团性质

二、待测组分的浓度高低:1)药浓度高:样品的制备难度小,可沉淀蛋白后直接测定,不必浓集2)药浓度低:样品的制备难度大,不能直接测定,须采用提取分离与浓集技术

三、体内药物分析的目的:1)临床中毒抢救:对样品的处理要求稍低,要求快速处理样品,尽快得到分析结果2)药物代谢研究对样品的制备要求高,要求将各种不同性质的代谢物分离出来3)药物分布研究:对样品的制备要求较高,要求将不同组织中的药物提取分离出来四、生物样品制备与分析技术的关系:样品制备的纯度以及需要浓集和净化的程度与分析技术有关:1)与所用分析方法是否专属,是否具有分离能力有关2)与所用方法的检测灵敏度有关3)与所用方法的检测系统对不纯样品带来污染的耐受程度有关

2生物样品去蛋白和结合物水解有哪几类方法?简述各类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去蛋白处理:1直接沉淀蛋白法:1)加入水溶性有机溶剂如甲醇、乙腈等2)加入酸性沉淀剂如钨酸,高氯酸,三氯醋酸等3)加入重金属盐类,如汞盐,铜盐等4)加入中性盐类如饱和硫酸铵,硫酸钠等

2采用酶消化法 3加入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萃取

结合物水解:酸水解,酶水解,溶剂解等

各方法的优缺点:采用直接沉淀蛋白需注意:1)对生物样品的稀释将就使药浓降低2)残余蛋白会影响检测系统3)水溶性杂质可能干扰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