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与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390.99 KB
- 文档页数:3
周爱香,刘青青,李静(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佛山528000)摘要:近年来,工业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热点逐渐广为人知。
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旅游资源丰富,为工业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政策扶持力度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原因,导致佛山工业旅游发展缓慢、旅游项目吸引力较低、高知名度品牌较少等问题。
文章提出整合旅游资源、注重游客体验、提升工业旅游品牌知名度、加强政策扶持、培养专业人才等几个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佛山;工业旅游;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2023)09-0149-04收稿日期:2022-12-20作者简介:周爱香(1972-),女,湖南衡东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卫生经济;刘青青(1999-),女,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投资与风险控制;李静(1997-),女,合肥人,硕士,研究方向:国际风险控制。
佛山坐落于广东省中部、珠三角工业发达地区,其优势产业为制造业,旅游业发展较为落后。
[1]佛山拥有巨大的旅游发展潜力,丰富多彩的工业旅游资源,大量的知名工业企业,目前已培育出海天味业、蒙娜丽莎、美的、东鹏、碧桂园、中国联塑、格兰仕、小熊家电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在工业旅游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工业旅游是工业和旅游业融合产生的新型旅游模式,是以工厂生产场所、生产过程、先进的生产工艺、工人工作场景、高效的生产成果、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浓厚的企业文化等相关因素为吸引物,[2]以增长见识、增加阅历为目的,融参观、学习、体验、购物于一体的一种游览形式,[3]是现代生产力不断更新发展的产物。
加快“工业+旅游”融合发展是工业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研究佛山工业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对于促进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旅游业多元化发展、提高城市辨识度、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佛山工业旅游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一)工业基础雄厚作为中国先进的制造业基地,佛山拥有深厚的工业基础,工业总产值长期位居大中城市前十。
佛山的陶瓷文化第一节佛山陶瓷发展史一,五千年前发达的几何印纹陶大约从五千年至三千年前,在我国的东南地区,包括台湾与香港,散居着众多的百越族,作为文化特征,制作有肩石器和几何印纹陶是不二之选,佛山河宕地区曾经聚居了较为稠密的一支百越族部落,遗址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遗址之一,是岭南地区几何印纹陶成熟时期的典型遗址。
现在已经发掘了700多平方米,已经玩出陶片四万多块,种类繁多,夹砂陶和泥质陶兼有,从器具的形制看来,可以勾勒出当时原始的纺织业和雨捞业使用陶制品的情况,确实,在五千年前,佛山地区就已经有成熟发达的陶文化。
二,陶瓷基地的形成石湾先民早在五千年前就揭开了石湾制陶业的序幕。
汉代以后,由于商业逐渐发达,货币流通量加大,铜多用于铸钱,铜质用品往往以陶器代替,石湾地区亦如此。
从佛山市博物馆馆藏零散出土的唐以前陶瓷器物看,器形主要有碗、盘、钵、罐、瓶、魂坛等日用品或葬丧冥具,釉色以青釉、青黄釉、酱黄釉为主。
至唐代,石湾制陶手工业形成,并且有一定规模。
宋代石湾窑产品种类比唐代丰富许多,仅碗的品种就有敞口浅腹、凸唇深腹、敛口、折唇卷口的,圈足也有高低之分。
釉色也比唐代多,除有青釉、酱黄釉外,还有黑釉、酱褐釉和白釉等。
施釉方法也有了提高,不仅将釉施于器表,还荡于器内壁。
窑的结构也有不同,唐代使用“馒头窑”,体积小,直径仅2米,为“半倒焰式”,在还原气氛中烧制陶瓷,火温只能达到900-1100度。
北宋龙窑体积较大,从窑内部看,一般长30米,最宽处2米,窄处1.2米,窑中部最高1.7米,窑中间每隔2米以圆柱支撑窑顶。
整个窑的体积约为150立方米,每次可装烧中型碗3万——4万件。
由此见,唐代石湾窑发展已成熟,至宋代,由于窑灶的革新,烧制技术的进步,产品质量提高,石湾窑的生产已十分具有规模,成为当时广东生产贸易陶瓷的中心基地之一。
元代承传宋制,石湾窑仍以生产日用品为主,釉色较单纯。
从出土与传世器物看,釉色仅见青釉、黑釉、酱黄釉及窑变釉,窑变釉数量极少,可能是仿钧釉的萌芽阶段。
针尖指尖——广绣非遗文化美育润心的实践探索摘要:广绣作为我国重要的非遗文化,为中华优秀的艺术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将广绣非遗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领域,能够让幼儿在传统艺术的熏陶下茁壮成长,并发挥出对广绣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用。
广绣非遗文化与美育教育之间具有较强契合度,值得引起幼儿园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广绣非遗文化幼儿园教育一、开展广绣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近距离感受非遗的文化魅力。
广绣流传于广州、南海、番禺、顺德等地,它是民间刺绣工艺,以色彩富富、针法多样、图案饱满而闻名,曾在2006年申请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广绣行业已经成为黄连经济产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绣娘,后期由于经济的冲击,大批绣娘都转行,广绣也慢慢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
为了黄连刺绣的传承,现在建立了黄连刺绣坊,把黄连的绣娘都集中起来,让大家重新拿起针线,继续把黄连刺绣发扬光大。
在幼儿园教育领域,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幼儿的校园生活,提高幼儿对广绣非遗文化的认识,明确非遗文化保护的意义,组织幼儿到黄连刺绣坊开展以“广绣非遗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在顺德勒流黄连,有一对姐妹花,她们是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绣的代表性传承人曾剑琴和曾剑仑,幼儿园邀请她俩向幼儿讲解与展示绣画,让幼儿近距离感受广绣非遗文化的美,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
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了解广绣的历史和创作技法,通过带领幼儿欣赏优秀的广绣作品,让幼儿认识到广绣非遗文化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时期,让幼儿对广绣有一个全面了解,深入感受、了解学习广绣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功底[1]。
通过精彩的非遗文化展示,让广绣艺术真正“活”起来,让幼儿在学习广绣文化的时候,产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通过将广绣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让幼儿深入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让幼儿与非遗有更深的认识,从中提高幼儿的文化底蕴。
通过开展广绣非遗文化主题活动,让幼儿更加直观地认识非遗、了解非遗,提高幼儿保护和传承广绣非遗文化的意识。
摘要佛山陶瓷历经20多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个配套完整的产业集群,成为了全国最大的陶瓷产业区。
进入本世纪后,佛山陶瓷产业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及政府节能减排的推动下,正在经历大变革、大调整,大批佛山陶瓷企业开始向外扩张、转移、再次布局设点。
本文就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现状,探讨了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成因,以及将来佛山陶瓷产业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佛山陶瓷产业转移Discussed Transfer of Foshan Ceramics Industry// Cen Guifang,Zhu Huanhui,Zeng YinfangAbstract Foshan ceramics after20years of rapid development,formed a complete industrial cluster,became the largest ceramic industrial area in China.Into the21century, under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government energy saving promotion Foshan ceramics industry is experiencing major changes and adjustments.A large number of Foshan ceramic enterprises began to expand outwards,transfer, redistribution points.In this paper,the transfer of Foshan ceramics industry,discusses the causes of the transfer of Foshan ceramics industry,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Foshan ceramics industry.Key words Foshan ceramics;industrial transferAuthor's address Business School of Foshan University, 528000,Foshan,Guangdong,China1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成因佛山市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面临着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等艰巨任务,也面临着环境、资源等方面的约束和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压力,继续沿用原有的粗放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
顺德商贸文化、佛山工业文化体验活动--我们不缺政治家,我们缺优秀的商家!目前的经济竞争,并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销售模式的竞争!商贸金融海啸令人们重新审视财富的价值,了解自己的生存空间,充实自已才是最大增值的财富。
为迎合大众的需求,我们举办商贸文化交流活动,希望人们从可怕的顺德人身上发现属于自已的商机!线路:一,佛山创意产业园(中华民族亿年文化累积了万年商机,但从创意-试验-投产-流通-公众接受-产业,这套产业流程我们如何跨越?)--二,南风古灶(世界陶文化圣地。
千年古镇,五百年灶火不灭的只是传奇吗?)--三,陶师祖庙(儒释道是国人最普遍的信仰,这里是积极入世的道家文化体现.总是希望遇上狐狸精的书生不会信道)—四,乐从钢贸市场(这种商品流通的经济价值体现方式,让每个生意人流口水)五,世纪莲(体育设施是掏大众腰包,体育文化只是有钱人的专有享受?请体验相关的文化)—六,神州旧厂房(顺德人被称为可怕的顺德人,但顺德人PK顺德人又如何?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七,罗浮宫七星级家博中心(万邦云集,物通四海,什么是商机?或者你应该来这里和不同肤色的商人交流一下。
请温习好一些英语到现场运用。
家具与人。
)—八,陈家祠(从祖根文化发现顺德人的成功处—人情味)—九,水藤丝厂(上海人夸张了,这里是中国真正的民族资本工业诞生地,而且还是制造自梳女的地方)十,玉带围畔沙滩派对(人只要融入自然,才能天一合一,萌发无很创意及产生无尽能量)。
十一,均安的冰玉堂;(一群渐老芳华的自梳女,是人性的解放还是人性的被压抑?但她们当年追求解放与自由的勇气值得今天的我们敬仰)十二,李小龙乐园;(世界级的龙的传人,连毛泽东都是他的粉丝?)十三,李小龙祖居;(龙的根!)十四,北教美的电器工业园(一艘家电的制造航母,中国乡镇企业的传奇。
)十五,顺德创意产业园区(从创意到产业,我们必须跨越多少个平台?)十六,陈村花卉世界(台湾、大陆的农业合作基地,全球的花卉集中试种示范基地。
佛山经济发展历程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是广东省南部一座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也是世界工业制造业城市联盟的成员之一。
佛山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佛山经济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佛山的经济起步于明朝,当时的佛山以农业为主导,以种植稻米和丝绸为主要产业。
清朝时期,佛山开始出现了一些手工业作坊,如纺织、陶瓷等。
然而,真正的经济崛起要追溯到20世纪初。
20世纪初,佛山的经济开始得到快速发展。
当时的佛山经济的重中之重是手工业和小型工业。
然而,在1921年,佛山经济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就是电力工业的兴起。
当时,佛山的第一座发电厂在南海镇建成,电力带动了佛山工业的飞速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山的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当时,佛山开始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如造纸、化学、机械制造等。
随着政策的支持和地理优势的发挥,佛山的工业产值迅速增长,成为广东省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1980年代,佛山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时,佛山开始大力发展轻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尤其是在家电行业,佛山的企业如美的、格力等成为国内领先的企业。
同期,佛山的房地产业也开始崛起,成为佛山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1992年,佛山成为中国首批沿海经济开放城市之一。
这一举措为佛山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遇。
随着外商投资的持续增加,佛山的外向型经济不断壮大。
特别是在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佛山的投资热潮带来了大量的外资和人才,推动了佛山经济的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佛山的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特别是在2010年代,佛山加大了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并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如今,佛山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产业体系完善、产业链配套齐全、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现代化经济城市。
总的来说,佛山经济从农业起步,经历了手工业、小型工业、重化工业、轻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阶段,最终实现了现代化经济的跨越。
佛山武术文化现状及文本史料稀缺的解析作者:陈姝颖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第05期【摘要】作为“武术之乡”,佛山武术兼收并蓄,纳百家之长,逐渐形成一套具有佛山特色的武术体系。
然而,在繁荣的武术技击实践背后却是佛山武术历史资料的遗失、散乱、不成体系的现实。
武术史料的研究和整理严重滞后于武术技术实践,不利于对佛山武术的深入研究和佛山武术产业的发展。
本文主要以呈佛山传统武术之现状,探索武术文化逐渐式微的主要原因,以弘扬佛山武术文化传统。
【关键词】佛山传统武术;研究现状;武术发展一、佛山武术概貌及研究现状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佛山武术作为中国南派武术的中心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魏晋、南宋时期三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北方武术也渐渐传入佛山,与当地的武术结合,形成新的武术体系。
至明代佛山武术已相当普及,有完整的拳械套路。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黄萧养起兵围攻广州,同时分兵进攻佛山。
据《世济忠义记》记载“无甲兵之援,险塞之限,徒以忠义之所激发,能使阡陌耒耜之辈,奋而成为精兵,而大敌破者,非此也耶!”在恶劣的条件下取得战争的胜利,使“阡陌耒耜之辈”“成为精兵”,离不开长期的技击训练,离不开武术的繁荣和普及,可以肯定,当时的佛山已是名副其实的武术之乡。
清代的佛山武术基本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流行的主要拳种为洪、得、蔡、李、莫拳及晚清出现的蔡李佛拳、咏春拳;武馆林立,名家辈出。
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佛山武术逐渐从单纯的强身健体、表演娱乐演变成驱逐外敌、保家卫国的革命助力。
一百五十多年来,佛山孕育的武术名人不胜枚举,还保存了一批武馆、武术名人故居及大量的武术文物。
特别是清中叶以后,佛山武术通过各种途径走向世界,现在流行世界各地的蔡李佛拳、咏春拳、洪拳以及衍生的不少拳种和流派的根都在佛山,被国际武术界视为武林“圣地”。
佛山武术研究逐渐得到重视,综合目前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佛山武术滥觞的源流、地点考证类。
专题课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专题课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1. 引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而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一直以来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专题课程通过对广东实践的深入研究,旨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以及广东在其中的突破和探索。
2. 前言: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与挑战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旨在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面临着经济转型、社会变革和全球竞争等多重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和引领者,积极进行现代化探索,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3. 广东的发展实践3.1 广东的现代产业基础广东作为中国最早实施经济特区政策的地区之一,打造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逐步发展起了以制造业、信息技术、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深圳作为中国的硅谷,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枢纽。
3.2 广东的开放合作广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通过自贸区和自贸港建设,加强与世界的高水平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广东还发挥着重要的地理优势,与港澳地区紧密合作,形成了一个集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于一体的合作网络。
3.3 广东的城市现代化广东在城市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不仅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发展迅速,还逐渐崛起了一批新兴城市,如珠海、佛山等,形成了一个现代化城市群。
这些城市注重人居环境、文化建设和社会服务,为广东现代化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4. 个人观点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其核心在于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
鉴于广东经济的成功,其他地区可以借鉴广东的经验和方法,但同时也要注意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国情和发展路径。
广东的发展实践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现代化模式,其中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广东的发展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广东在现代产业基础、开放合作和城市现代化方面的突破和探索。
第1篇 一、引言 岭南文化,作为中国南方的地域文化代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以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为主要分布区域,融合了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岭南风格。为了深入了解和传承这一优秀的地域文化,我们团队在2023年暑假期间,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岭南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以下是我们实践活动的总结报告。
二、实践背景与目的 1. 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岭南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为了唤起人们对岭南文化的关注,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地域文化,我们团队决定开展此次社会实践调查。
2. 目的: - 了解岭南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情况; - 通过实地考察,挖掘岭南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 增强团队成员对岭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 为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三、实践内容与方法 1. 内容: - 岭南历史文化遗迹考察; - 岭南民俗风情体验; - 岭南传统技艺学习; - 岭南美食探秘。 2. 方法: - 走访专家学者,了解岭南文化的理论体系; - 参观历史文化遗迹,感受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 - 与当地居民交流,体验岭南民俗风情; - 学习传统技艺,传承岭南文化精髓; - 调查问卷,收集民众对岭南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四、实践过程与成果 1. 实践过程: -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团队成员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岭南文化的背景知识,制定实践计划。
- 第二阶段:实地考察。团队前往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
- 第三阶段:总结反馈。团队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撰写实践报告,提出建议。 2. 实践成果: - 完成了一份详细的岭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 拍摄了大量岭南文化遗迹、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 撰写了一篇关于岭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书。 五、实践总结与反思 1. 总结: -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传承的重要性; -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不断创新,让岭南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2. 反思: - 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岭南文化遗迹保护不力,传统技艺传承困难; - 民众对岭南文化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部分年轻人对岭南文化缺乏了解; - 今后,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对岭南文化的认同感,为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六、建议 1. 加强岭南文化遗迹保护,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2. 举办各类岭南文化活动,提高民众对岭南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3. 创新岭南文化传承方式,培养新一代岭南文化传承人; 4. 加强岭南文化与国内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岭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七、结语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岭南文化,共同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地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佛山文娱活动策划方案一、活动概述佛山是广东省的一个重要文化、经济和交通中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多元的民俗风情。
为了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决定策划一系列的文娱活动来吸引市民和游客的关注。
本次策划方案旨在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娱活动,展示佛山的独特魅力和多样文化,并提供一个机会让人们聚集在一起,共享快乐和美好时光。
二、活动目标1. 弘扬佛山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增强市民对佛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促进市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加社区凝聚力。
3. 提高佛山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4. 推动佛山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活动内容1. 佛山传统艺术展示为了展示佛山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我们将举办一次佛山传统艺术展览。
此次展览将展示传统艺术形式中的舞蹈、音乐、绘画和手工艺品等等,让市民和游客可以近距离体验和欣赏传统艺术的美。
同时,我们还将邀请一些传统艺术大师来现场展示他们的技艺,并举办一次传统艺术表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这项传统艺术。
2. 佛山非遗展览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佛山非遗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佛山非遗的独特魅力,我们将举办一次佛山非遗展览。
此次展览将展示佛山非遗的各类传统手工技艺和技法,如瓷器制作、木雕、织锦等等。
同时,我们还将邀请一些非遗传承人来现场进行展示和交流,向市民和游客传授非遗技艺。
3. 文化论坛为了促进市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我们将举办一场关于佛山文化的论坛。
此次论坛将邀请佛山文化界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研究成果,讨论佛山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我们还将设立一个专题展台,让市民和游客可以展示他们的创作作品和研究成果,与专家面对面交流和讨论。
4. 音乐会和演出为了提供一个让市民和游客放松身心的机会,我们将举办一次音乐会和演出。
此次音乐会将邀请一些知名音乐家和乐团来现场表演,演奏各类音乐作品,如古典音乐、爵士乐、流行音乐等等。
佛山发展历程佛山,位于广东省中部,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古代“五岭之腹”的重要节点之一。
佛山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约3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类已经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以下将为您介绍佛山的发展历程。
早期,佛山地区属于南越国和南汉的辖区,处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公元六世纪,佛山作为交通要塞和商业重镇的地位逐渐显露出来。
随着佛教的传播,佛山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唐代,佛山成为粤东地区的经济、采石和航海中心,为广府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佛山经济蓬勃发展,工商业兴起,特别是陶瓷、针织和手工艺品等行业,享有盛名。
佛山火鸡、广式茶点和南瓜饼等特色美食也随着这个时期的发展而形成。
同时,佛山的丝绸、瓷器和竹器等产品也出口到海外,使佛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
近代以来,佛山的发展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历程。
19世纪末,随着广州深圳珠海三角洲的崛起,佛山开始逐渐充当着广州经济辐射的向外延伸和向内扩大的“先锋”,成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50年代初,佛山迎来了工业化的大发展,成为广东省的重要工业基地。
尤其是佛山的陶瓷、钢铁、电子、建材、纺织等产业迅速崛起,为佛山的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
此外,佛山还着力发展旅游业,推出了一系列具有佛山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购物。
21世纪以来,佛山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区域竞争力。
佛山以创新、高端制造、数字化和绿色发展为方向,引进了一系列的科技和芯片企业,带动了佛山的经济稳步提升。
佛山还积极推动城市更新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精品项目,增强了市民和游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佛山的发展历程证明了它多元而持续的发展态势。
佛山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佛山的成功也展示了广东省经济为全国发展做出的贡献。
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佛山将继续朝着更加繁荣和美好的未来迈进。
eport R 44CHINESE WORKERS报道·对话刘珊:文化服务为产业注入澎湃动力Q: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国工会十七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程祖彬是从一线产业工人成长起来的基层企业工会主席,他深入生产一线,用讲述自己真实故事的方式,引领产业工人牢记使命,爱岗敬业,听党话,跟党走,发挥了很大作用。
由此可见,佛山在加强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时,一直在狠抓思想政治引领工作。
A:是的,以程祖彬为主导的职工宣讲团已开展宣讲150多场,受惠职工达2万多人。
他们深入园区、企业和一线职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产业工人中影响大、反响好。
在加强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我们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产业工人文化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产业工人文化发展的“定盘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工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职业操守等方面,深度解读诠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发广大产业工人建功立业的情怀。
这是“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的具体体现,也是工会“强三性、去四化”的具体践行,更是实现职工文化权益的原点。
Q:当下,佛山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工人文化服务供给创新之路,这样的服务创新是如何做到的?关键因素有哪些?A:推进产业工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一要有阵地,二要有队伍。
对此,2012年开始,佛山市、区总工会就对职工服务中心建设加强了支持和投入,市总工会每年给予职工服务中心的运营费用近300万元。
同时,积极协调市联合图书馆在各服务中心设立分馆或高标准兴建智能文化家项目,让辖区产业工人拥有享受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在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队伍保障上,建立健全“工会《中国工人》杂志记者广东省佛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刘珊A Q(干部)+社工+义工”的“三工”联动机制,积极推进工会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市总每年出资聘请46名专业化工会专干派驻各职工服务中心,专门从事职工服务工作。
佛山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与探索发表时间:2010-01-26T11:50:29.030Z 来源:佛山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陈云贤[导读]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
摘要:本文对佛山市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概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和相关对策。文章认为,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依托自身优势,整合内外资源,坚持保护开发,加快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步伐,才能促进文化产业快速有序的发展。关键词:佛山?文化产业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形成了大量体现岭南文化精髓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同时商业意识浓厚,商品经济发达,清代时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全国
“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大聚”,文化产业发展根基扎实。近年来,佛山立足历史文化和产业发展优势,紧扣城市发展新定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形成了一定规模,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人均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全国相应平均指标,对提升佛山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起了重要作用。 一、加强政策引领,立足资源优势,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 (一)因势利导,加强规划,营造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佛山市根据佛山阶段性发展特征和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明确以“现代制造基地、产业服务中心、岭南文化名城、美丽富裕家园”为城市发展定位,加快建设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有机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城市文化产业作为城市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山城市发展定位中得到重要彰显,取得了较大发展。 2009年5月,佛山市出台了《佛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明确了佛山城市文化产业要实现“岭南文化传承重镇,创意经济集聚高地,现代产业服务中心,休闲娱乐魅力家园”的战略目标。根据规划,佛山市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将从建设广府文化旅游之城和国际家居文化之城,以及岭南文化创新基地、科技型文化产品和用品制造基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国际贸易基地等“两城三基地”入手,力争在2020年建设成为“辐射泛珠三角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具有创新活力、优势规模、品牌集群和‘增长极’效应的文化产业特色城市”。 为营造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佛山市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岭南文化名城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的重点项目包括:整合现有文化艺术创作研究资源,对佛山陶艺、剪纸、木版年画、灯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研发,发掘传统民间工艺的产业价值,发展一批既有传统特色、又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品,带动相关城市文化产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强佛山陶艺、剪纸、灯色、龙狮等特色民间艺术的名家、名作的对外宣传;鼓励和支持在佛山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创新、市场化和产业化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机构、个人和项目发展等。目前,这些项目的实施已初见成效。 (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全方位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佛山市紧紧抓住重点环节、重点领域,以点带面,整体、全方位推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1.进一步完善城市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市社会文化市场一直以民营经济为主体,而在传媒领域,则由分散的多家国营经营单位组成。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步伐,2005年,佛山市以转换体制、壮大实力、面向市场、自我发展为重点,将平面媒体与广播电视媒体进行资源整合,成立了佛山传媒集团,下辖佛山报业发展有限公司、佛山广播电视有限公司和佛山珠江传媒网络有限公司。除横向整合之外,旗下媒体佛山电台、佛山电视台还分别进行了市、区、镇(街道)三级的纵向整合。集团内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大大扩张了市场份额,增强了影响力和竞争力。此后,佛山市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市电影发行放映中心和红星影剧院实行转企改制,划转并移交市国资委管理。至此,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为城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扫清了体制壁垒和障碍。 2.以地方特色提升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一是发展工艺美术业。近年来,佛山市经常组织舞龙、醒狮、灯色、陶艺、龙舟等民间艺术参加对外文化交流和国内外各类展览展示活动,推动佛山文化“走出去”,增强影响力,扩大生存空间;成立了佛山市文化交流协会,成为佛山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平台。2009年启动了“佛山工艺美术走出去”系列活动,大力推动陶艺、剪纸、灯色、龙狮等特色民间艺术名家、名作的对外交流,展示了佛山工艺美术的实力和魅力。二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佛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区位优势明显,是岭南文化的核心地区和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特别适合发展文化旅游业。如利用祖庙、南风古灶和高灶等影响较大的国家、省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开设的文化旅游项目,已引起海内外关注。广东粤剧博物馆、黄飞鸿纪念馆、鸿胜纪念馆、叶问堂、李小龙纪念馆相继建成,不仅弘扬了粤剧和南派武术文化,也提升了佛山作为岭南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吸引力和知名度。目前,佛山市正在抓紧进行祖庙-东华里片区改造,打造“岭南天地”, 最终将其建设成为融合岭南民俗文化、佛山时代特色和现代商业文明的综合旅游基地。三是扶持示范基地和重点园区创新发展。佛山市采取“政府扶持和引导、企业主体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推动城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重点园区发展,成效显著。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孔雀廊娱乐唱片有限公司等两家全国城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行业内占据独特优势,由民间资本运营的佛山创意产业园、1506创意城已颇具规模,对全市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此外,还着力引导各区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资源,实现城市文化产业的错位发展,形成区区有重点、市区联动的城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如禅城区和顺德区分别依托各自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创意产业。 3.积极培育城市的各种文化消费。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客观上不仅需要一定的整体经济实力和购买力,还与人们的日常消费习惯和个人文化素质关系密切。从2003年起,在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佛山市采取政府指导与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大大激发了企业和社会参与建设文化、享受文化的热情。2009年,佛山市通过财政专项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以市场运作方式,全年引进了《云南的响声》、《雷雨》、《天鹅湖》等15场高雅艺术展演活动,并实行了20%半价票政策,使更多市民能够低价享受到高雅艺术,从已经上演的剧目看,上座率较高,观众反响强烈。同时,国内外、港澳台演员来佛山举办的各类演出和现场演唱会达40余场(次),演艺业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辐射力日渐增强。 4.充分发挥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的引领作用。能够体现城市风貌精髓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公共设施,是引领市民文化生活、塑造城市文化品格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城市凝聚力、创造力和文化品位具有重要作用。2009年,位于佛山市东平新城的“佛山市公共文化综合体”(又称文化“Mall”)开工建设,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新馆等悉数被纳入首期工程项目,这是佛山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其他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也如火如荼,南海区博物馆新馆建设工作正在推进;高明区启动了新城文化活动中心概念性规划工作;三水区新建的白坭文化中心、西南文化中心也相继投入使用。早在2005年建成的世纪莲体育中心、岭南明珠体育馆,近年来成为佛山重要的演艺场所。 5.大力开展各类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城市文化产业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讲是“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近几年来佛山市承办和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有声有色,地域文化特色得到了彰显。2004年琼花粤剧艺术节、2005年亚洲文化部长论坛暨第七届亚洲艺术节、2006年第十二届广东省运动会闭幕式大型文艺晚会、2007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闭幕式大型文艺晚会、2009年广东省与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交流会以及佛山秋色大巡游等等,各类大型活动精彩纷呈。此外,依托“魅力佛山”文化艺术工程及“一区一品牌”的模式,整合粤剧、武术、陶瓷、民俗、民间工艺、饮食等历史文化资源,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行通济、美食节等活动,佛山市人文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民群众获得文化享受、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得到满足和保障,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二、抓好文化开发,顺应发展趋势,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可靠保证 (一)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必须注重提升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在妥善做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同时,充分做好开发利用工作,既是佛山市建设“岭南文化名城”的要求,也是佛山市城市文化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其中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陶瓷业。陶瓷业既是佛山市重要的工业产业,也是佛山市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和整合资源,发展新型创意产业,重新擦亮陶瓷文化品牌、重新焕发陶瓷产业活力,是佛山市调整和优化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风古灶为核心资源建立的1506创意城,就是因应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而诞生的,目前已成为佛山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园区。二是文化旅游业。早在2005年,佛山市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就提出“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理念的旅游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功能,使旅游业成为佛山市第三产业的一大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近几年佛山市文化旅游业稳步增长,为经济和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必须发挥文化形态的多元化优势。佛山市为适应人口结构变化,聚集精英人才,顺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日渐多样化、分层次的趋势,在大力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扶持各种现代艺术形态的发展,增添佛山文化的时代气息和创新能力,从而形成丰富多元的城市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增强了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三)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必须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持续稳定增长,200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660美元。而国际上通常认为,当一国或地区的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以上时,该国或地区的城市文化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①。实践经验证明,佛山市城市文化产业已基本具备率先发展的基础条件:首先,国家层面上的三个城市文化产业行业主管部门——文化、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在佛山市已于2005年完成了行政资源的整合,城市文化产业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能够得到保障。其次,政府与市场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关系明确,基本不存在历史包袱和体制障碍。再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培育市场消费的能力日益提高,公共、准公共、市场化文化产品的提供手段和渠道也相对明晰,城市文化产业的市场环境发育较为成熟。这些也是佛山市近年来城市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且能奏效的根本原因。 三、抓好文化开发,顺应发展趋势,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可靠保证 城市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从世界看,城市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有资料显示,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文化商品的国际贸易额呈几何级数增长,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城市文化产业产值甚至占到GDP的约1/5②。从国内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城市文化产业或已成为其支柱产业,或成为支柱产业的态势初见端倪③。佛山市应以国内乃至国际城市文化产业为参照,紧抓经济全球化、《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广佛同城化发展等机遇,全面实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城市文化产业尤其是优势、特色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城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高的城市文化产业体系,使之成为佛山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 (一)加紧实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配套政策。在佛山市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引下,制订出台促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在鼓励产业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扶持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多元文化投入、培育文化市场、城市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等多方面,为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设立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合理安排资金投入,用于扶持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的重大城市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支持重点文化创意项目开发和优秀作品创作。建立和完善城市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和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二)推动城市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鼓励和引导各区加快优势城市文化产业门类集聚,壮大发展规模。继续加强对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等特色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培育,加大对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石湾美术陶瓷厂、佛山创意产业园等重点企业(园区)以及各区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同时,大力发展属于城市文化产业核心层的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文化用品、文化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制造行业的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拓宽城市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完善产品流通机制,建立完整的城市文化产业链,确保产业链产值、利润的最大化。 (三)促进广佛城市文化产业同城化的发展。通过向广佛都市圈这一大市场提供文化服务,大力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如充分利用广佛轨道交通网的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品的现代物流,使佛山市成为珠三角连接全国和海内外的文化产品贸易港。利用南海区毗邻广州的区位优势,大力促进数字化内容、工艺美术、民俗节庆、会展交易等现代文化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千灯湖金融高新服务区、桂城玉器艺术品交易市场等区域,打造佛山市城市文化产业领域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和在岸服务外包的重要基地。此外,以两地城市文化产业中介服务组织为纽带,促进城市文化产业的合作交流。 (四)进一步发挥本土文化资源的竞争优势。继续深化对本土文化资源的价值认识,拓宽历史文化资源利用途径,将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与产业开发紧密结合,探索符合佛山实际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形成城市文化产业竞争优势。重点加大对陶塑、剪纸、狮头、香云纱染整技艺等产业发展空间较大的民间工艺美术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鼓励传承人或相关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持行业优势,争取市场份额。 (五)营造更加良好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形成管理、执法与监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丰富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供给。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培养成熟有序的市场体系,为经营者创造公平的竞争秩序。加强文化产品的内容监管,加大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净化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开展版权创新登记和保护工作,提升城市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在政府和相关城市文化产业组织、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业者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引导、沟通协调和交流合作,促进行业自律,搭建整合优化产业资源、完善城市文化产业链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