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治疗用药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2
哪些药物可治疗消化性溃疡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上各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不断增多,这就使得病情不同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都能选择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但药物品种的繁多也导致一些患者在治疗上出现了重复用药或盲目追求新药、特药、贵药等错误做法,这不仅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也加大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为帮助消化性溃疡患者合理地选药,现将目前比较常用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介绍如下:H2受体拮抗剂:它是一类抑制胃酸分泌药。
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患者体内胃泌素的活性,减少其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使其胃内的消化酶活性显著降低,从而达到缓解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和减少溃疡复发的目的。
大多数消化性溃疡患者服用该药1周左右都会使病情得到改善,服药4~8周则可使溃疡面基本愈合。
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有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和西咪替丁。
虽然这些药物抑制胃酸分泌的能力不同,但在使用的过程中经过对其剂量的调整,其疗效可基本相似。
新的H2受体拮抗剂还有尼扎替丁、罗沙替丁,它们的疗效与上述3种药物也大致相同。
消化性溃疡患者在应用H2受体拮抗剂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不宜将此类药物与胃舒平等抗酸剂合用,因为抗酸剂可使H2受体拮抗剂的生物利用度降低30%~50%,从而影响其疗效的发挥;二是患者在使用该药治愈溃疡后应继续应用该类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大致为3~4个月),以免病情复发。
质子泵抑制剂:它是一类作用较强的抑制胃酸分泌药,也是近年来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最为广泛的抑酸剂。
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胃壁细胞膜中的酸泵(质子泵)而产生强有力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同时还可非竞争性抑制组胺、乙酰胆碱、胃泌素和食物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所以它比H2受体拮抗剂的抑酸效果更为显著。
消化性溃疡患者服用该类药物可使溃疡的愈合率达90%以上,而且很少会出现不良反应。
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有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
其中兰索拉唑对幽门螺杆菌(HP)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在临床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常把该药与某些抗生素联合起来使用。
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原理和常用药物介绍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胃和十二指肠黏膜表面的溃疡病变。
它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黏膜碱性破坏、酸性对黏膜的损伤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药物治疗是治愈消化性溃疡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原理和常用药物。
一、药物治疗原理1. 抑制胃酸分泌胃酸是引发消化性溃疡形成和愈合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
药物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抑制胃酸分泌。
常用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
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酸泵的活性,阻断酸的分泌,起到明显的抑酸作用。
常见的质子泵抑制剂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
这些药物通常作为消化性溃疡治疗的首选药物,其疗效可靠,具有持久的抑酸作用。
H2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组织胺在胃黏膜上的作用,减少胃酸分泌。
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有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这些药物对于轻至中度消化性溃疡有效,但疗效相对较短。
2. 促进溃疡愈合促进溃疡的愈合是消化性溃疡治疗的关键环节。
药物治疗可通过促进黏膜再生、抑制胃酸分泌、增加胃黏液的分泌等方式来加速溃疡的愈合。
常用的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包括胃粘液促进剂、胃黏膜保护剂和胃黏膜再生剂。
胃粘液促进剂主要通过增加胃黏液的分泌,形成黏液屏障,保护溃疡面不受胃酸侵袭。
常见的胃粘液促进剂有硫糖铝、甲钴胺等。
胃黏膜保护剂主要通过形成保护溃疡表面的物理屏障,减少胃酸对黏膜的损伤。
常见的胃黏膜保护剂有铋剂、胆碱甲酸盐等。
胃黏膜再生剂能促进黏膜细胞的增殖和修复,加速溃疡的愈合。
常见的胃黏膜再生剂有升旗胍、枯草杆菌溶菌酶等。
二、常用药物介绍1. 奥美拉唑奥美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具有强力的抗酸作用。
它能与胃酸泵快速结合,抑制胃酸的分泌,从而降低消化性溃疡的酸度。
奥美拉唑通常口服使用,剂量为每日20mg到40mg,须在饭前空腹服用。
2. 泮托拉唑泮托拉唑也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与奥美拉唑类似,具有明显的抑酸作用,且对胃酸泵的选择性更强。
消化性溃疡的常用治疗药物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疾病,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胃肠道黏膜损伤,进而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据科学研究调查统计,每一千人中就有两人患有消化性溃疡。
因此,大家不仅需要了解消化性溃疡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对这种疾病加以重视。
下面,将重点为大家科普消化性溃疡的常用治疗药物。
一、消化性溃疡概述(1)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根据溃疡产生的部位,消化性溃疡大致可分为食管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患者一般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反酸、胃灼热,其他胃肠道症状如唾液分泌增加、恶心呕吐等也会出现。
但疼痛是其最主要的症状,消化性溃疡的疼痛特点包括下面几点:1.疼痛具有一定规律: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时间通常有规律可循。
如患有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通常在饭后两到三小时出现疼痛症状,这种疼痛如果病人不服用抗酸药缓解的话会一直会持续到下一餐,而且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还可能在晚上感受到疼痛;而胃溃疡病患一般在餐后半小时感受到疼痛,这种疼痛即使不服药也会在一到两个小时后逐渐缓解,下一餐后又会重复以上规律。
2.疼痛的周期性:消化性溃疡的病程具有一定周期性,具体表现为绝大部分病患疼痛发作不是一天就结束,而是一个长达数天甚至数月的过程,在此期间,消化性溃疡症状会反复出现,这一阶段结束后是病情缓解期,也会持续较长时间。
总结来看,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和缓解呈周期性更替。
3.疼痛部位: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位置不同导致疼痛出现的位置也不同。
比如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通常在在中上腹、脐上或脐上右侧部位出现疼痛症状;而患有胃溃疡的病人疼痛部位也是通常出现在中上腹,但相较于十二指肠溃疡位置较高,或剑突以下以及剑突以下偏左的位置。
疼痛范围直径大致为几厘米。
但反过来,单纯由疼痛部位来判断溃疡所在位置是比较困难的。
这是由于内脏疼痛在身体表面的反映往往是无法做到绝对准确的。
(2)消化性溃疡的病因1.幽门螺杆菌感染(Hp感染):临床医学研究表明,超九成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均携带幽门螺旋杆菌,胃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在八成以上。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2.1 抗酸剂主要是一些无机弱碱,口服后能直接中和胃酸,可减轻或解除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多为复方制剂,如胃舒平。
抗酸剂具有价格低廉、制酸迅速和持久的优点。
含铝、镁的化合物,可互相抵消便秘和腹泻的副作用。
2.2 H2受体拮抗剂外源性或内源性组胺作用于胃壁细胞膜上的H2受体,促使胃酸分泌增加。
H2受体拮抗剂选择性阻断此作用,使胃酸分泌减少。
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有第1代的西米替丁,第2代的雷尼替丁、拉福替丁,第3代的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第4代的罗沙替丁。
罗沙替丁为长效品种,具有显着且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夜间胃酸分泌和五肽胃泌素刺激的胃酸分泌作用,可减少消化性溃疡患者胃蛋白酶总量。
新近上市的乙溴替丁突破了前3代拮抗剂的局限性,除了拮抗组胺H2受体外,尚有粘膜保护作用,可促进胃粘膜层粘联蛋白受体增加,提高粘液凝胶附着物的质量,增加胃粘膜的血流量和粘液层的厚度,同时具有更强的杀灭Hp 的作用。
本类药物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用药4wk愈合率75%~92%;治疗胃溃疡发挥作用较慢,用药8wk愈合率75%~90%,用药12wk愈合率可达90%~95%。
本类药品效果可靠,不良反应较少,主要有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尤其是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和尼扎替丁长期服用耐受良好。
1999年颁布的《国家非处方药目录》(第1批)收载了西米替丁、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作为自我对症治疗药物。
356例活动性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给予罗沙替丁或安慰剂于睡前服用,4wk后内窥镜检查,用药组和安慰剂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78.9%和44.8%(P<0.001)。
298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应用乙溴替丁800mg,qd或雷尼替丁150mg,qd,连用56d。
4wk后有效率分别为70%和66%,8wk后为91%和87%。
148例患者应用乙溴替丁,800mg,qd,连用12wk,仅1例出现轻度腹泻。
提示第4代不良反应比前3代少。
消化性溃疡的西药治疗及用药指南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发生溃疡。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消化性溃疡的患病率逐年增加。
西药治疗在消化性溃疡的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为您介绍消化性溃疡的西药治疗及相关用药指南。
一、常用西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类别及作用机制1. 质子泵抑制剂(PPI)质子泵抑制剂是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首选药物,常见的药物有奥美拉唑(Omeprazole)、兰索拉唑(Lansoprazole)、泮托拉唑(Pantoprazole)等。
该类药物通过抑制胃酸泵的活性,减少胃酸分泌,从而达到减轻溃疡症状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口服给药常见剂型为胶囊或片剂,一般建议空腹服用。
2. H2受体拮抗剂(H2RA)H2受体拮抗剂是另一类常用的消化性溃疡治疗药物,如雷尼替丁(Ranitidine)、法莫替丁(Famotidine)等。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胃酸分泌的生物信号转导途径,减少胃酸的产生。
相较于PPI,H2RA的作用时间较短,一般需要多次服用。
3. 维护胃粘膜的药物胃粘膜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为促进溃疡的愈合,可使用胃粘膜修复剂,如枸橼酸铋钾(Bismuth Potassium Citrate)等。
该类药物可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促进黏液分泌和修复受损的黏膜组织,起到保护胃粘膜的作用。
4. 抗生素对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消化性溃疡,常用抗生素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
联合治疗常采用PPI和两种或三种抗生素联合使用,如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阿莫西林(Amoxicillin)、甲硝唑(Metronidazole)等。
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幽门螺杆菌的药物敏感性来决定。
二、消化性溃疡的用药指南1. 根据病情选择药物对于轻度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可首选质子泵抑制剂或H2RA进行治疗;若病情较重或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选择联合应用抗生素。
2. 药物的使用剂量及时间根据不同药物的使用指南,通过医生合理的开药剂量和用药时间,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治疗消化性溃疡要如何用药 ,这 4类药物适用于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好发于各个年龄段人群,主要症状表现为有节律的腹痛或腹胀、反酸、消化不良等,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近年来,该疾病发病人数不断增加。
据调查统计发现,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大约为5.0%~10.0%。
药物治疗是消化性溃疡的常用方法,但治疗该疾病的药物众多,而不同药物治疗效果也有所不同。
那么,消化性溃疡患者该如何用药呢?一、疾病小常识消化性溃疡是指因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导致胃肠道表面粘膜受损,进而引发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与胃部,其中十二指肠溃疡相对较常见。
该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长期的、有规律的、有节律的疼痛,疼痛部位主要发生在中上腹部,且疼痛多表现为钝痛、灼疼,若是没有及时得到有效处理,容易损伤患者的消化道,诱发消化道出血、胃穿孔等症状,病情严重者还会发生癌变,导致患者死亡。
尤其是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因其胃黏膜抵御功能较差,加重消化性溃疡,而消化性溃疡又导致胃黏膜抵御能力下降,恶性循环下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导致老年病人死亡。
二、治疗消化性溃疡的4类药物目前,临床上治疗消化性胃溃疡主要以减少胃酸分泌,提高胃黏膜防御能力为目的,治疗药物包括以下4类,分别为抗酸药、抗幽门螺杆菌药、抑制胃酸分泌药以及胃黏膜保护剂。
(1)抗酸药:氢氧化铝、铝碳酸镁、氧化镁的均是常见的抗酸药物,其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稀释胃酸,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抑制胃蛋白的活性,加快溃疡面积愈合。
这类药物长期服用容易导致患者便秘、血铝浓度升高等不良反应,故并不建议长时间服用。
(2)抗幽门螺杆菌药:大部分消化性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其能产生多种毒力因子破坏消化道黏膜,还会促使胃酸分泌。
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的消化性溃疡,临床主要采用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菌药物)和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菌药物+铋剂)(3)抑制胃酸分泌药:这类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M3受体阻断剂以及H2受体阻断剂等。
消化性溃疡治疗用药
一.概述
消化性溃疡(Pepticulcar)主要是指发生于消化道与酸接触部位的慢性溃疡。
是一个慢性病,常反复发作。
因绝大多数发生于胃与十二指肠,故又称为胃(Gastric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ulcer,Du)化性溃疡发生于与酸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Meckel憩室(有异位胃黏膜)、术后胃上段空肠等。
因PUD的发生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有关,故名。
病因: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同时又是一种易复发的慢性疾病。
其发病机制迄今仍未阐明,目前多数人认为与致溃疡的攻击因素和粘膜的保护因素失去平衡有关。
当攻击因素如胃酸、胃蛋白酶、反流的胆汁、某些药物和酒精等增加或保护因素如粘液屏障、粘膜的修复功能及局部血液循环减弱,均可引起消化性溃疡;另外,个体神经和内分泌反应、遗传素质差异都可影响二者之间的平衡而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生。
近20年来,特别是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 从人胃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后,人们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药物治疗有了更新的认识,在这期间出现了一大批新型抗消化性溃疡药,提高了消化性溃疡的治愈率,降低了复发率。
病理特征:
多发于胃窦小弯侧、胃角、十二指肠球部。
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溃疡底部洁净,覆有灰白渗出物。
溃疡可达肌层,基底部的血管受侵袭时,可并发出血。
当溃疡向深层侵袭可穿透浆膜引起穿孔。
愈合后常留有瘢痕,易于复发。
瘢痕收缩或与浆膜及周围组织粘连可引起病变部位畸形及幽门狭窄。
并发症:
(一)大出血
轻:黑便、呕咖啡样物质;重:休克。
出血后腹痛可缓解,可伴有发热、肠性氮质血症。
(二)穿孔
急性穿孔:急腹症,肝浊音区消失,X线膈下游离气体。
慢性穿孔:穿透性溃疡。
腹痛节律性消失,加重。
瘘管:穿孔入空腔器官。
(三)幽门梗阻
球部、幽门管溃疡多见。
分急性梗阻和慢性梗阻。
上腹饱胀不适,餐后加重,吐宿食,胃型,震水音。
(四)癌变
少数GU可癌变。
45岁以上、疼痛节律性消失、进行性消瘦、OB持续阳性、内科治疗无效
流行病学:
人口中约有10%在其一生中患过本病。
临床上DU较GU多见,据我国资料,二者之比约为3:1。
本病男性较多,男女之比为3~4:1。
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最高。
DU发病早,GU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DU患者约大10年。
具有家族性,O型血多见。
二.治疗用药
消化性溃疡药物的治疗概况:
虽然近年来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进展很快,但是最古老的抗酸药在溃疡病的治疗上仍有相应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H2受体拮抗剂的问世是消化性溃疡治疗上的里程碑,它使消化性溃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大量的患者避免了手术;80年代H+-K+-ATP酶(质子泵)抑制剂的问世,使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目前最强的新型抑酸药物;新的胃粘膜保护剂如前列腺素衍生物、吉法酯、替普瑞酮、麦滋林-S颗粒等,则开辟了另一条途径;90年代开展的幽门螺杆菌(Hp)根除疗法开创了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新纪元。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分类:
1、抗酸药:碳酸氢钠,氢氧化铝
2、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1)H2受体阻断药:西米替丁,雷尼替丁,
法莫替丁
(2)M受体阻断剂:哌仑西平
(3)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
(4)胃泌素受体抑制剂:丙谷胺
3、增强胃粘膜屏障功能药:硫糖铝,枸橼酸铋钾。
4、抗菌药:阿莫西林,甲硝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