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59.98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英汉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透过语言我们可以窥见人类文化的历史。文化是主体和客体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相互作用的产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文化心态。同时,文化又是分层次的,总的说来,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即表层文化,多指有形的可以感知的物质精神产品,包括饮食文化、茶文化等等。制度文化又称中层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组织、制度和规范,以及人际关系中的礼俗文化、行为方式等。心理文化是深层次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态、宗教信仰等,后者是本文着重讨论的对象。再让我们看一下与本文内容有关的习语。习语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与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广义的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它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语言中最质朴,最令人心动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就看下习语在文化的这三个层面上所反映的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物质文化的差异

英汉习语所反映的中西物质文化上的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本文主要就饮食方面的差异作一介绍:(1)Everything from soup to nuts 这个习语是每一样东西的意思。它的出处与美国的饮食有密切的关系。大约一百年以前,美国人每顿饭吃的东西要比现在多的多。那时,到一定高级餐馆去吃一顿饭就有七八道菜。首先是喝汤,然后是几种肉做的菜,还有蔬菜、糕、饼、最后还有奶酪、水果和一碗千果.soup to nuts 就是从这儿来的。现在,这种吃法早就过时了,然而,everything from soup to nuts 这个习语却保留了下来,成为我们理解美国文化的一面镜子。(2)bread and butter 西方国家主要的谷物是小麦、大麦和燕麦。小麦要用来烘制面包,大麦的用途主要是酿酒,燕麦则是畜牧的主要饲料。面包和黄油加上牛奶是西方人的主食,现在,许多人吃的黄油一般都是用植物油做的,以减少胆固醇的摄人量。如果西方人缺少了这些东西,他们就生存不下去了,所以bread and butter就转义成了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或谋生之道。而中国人的主食以米饭为主,因此,日常生活的表达习惯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汉语中有一习语:

“生米煮成熟饭”,英语中与之相应的表达法是::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lit milk;又汉语中的成语“鱼米之乡”,在英语中被译成“land 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从以上两个习语的对应表达可以看出milk在西方的饮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米在东方人的饮食中又是必不可少。

二、制度文化的差异

从动物寓意的差异所反映的制度文化差异。由于不同语言的人们生活的具体自然环境不同,并受不同的宗教、历史的影响,对动物也往往赋予各种不同的寓意。比如,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人们的生活总是离不开牛,人们对牛的感情也反映到语言上来。例如:“壮实如牛”,“像牛一样工作”,“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让我们看一下英语中这些成语是如何表达的。在中世纪的英国,马是皇家饲养、御用的动物,所以英国人对马赋予了很多的寓义。因此,说某人“壮如牛”则说成 as strong as a horse;说某人“像牛一样工作”必须说to work like a horse。此外在英国,狗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的朋友,所以说某人“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则说to live a dog’s life。说到狗,英语和汉语中对狗的理解各不相同,原因在于中国人和西方人养狗的目的与态度各不相同。在西方,养狗不仅是为了用来打猎、看家,而且常常是为了作伴;而在中国,特别是在农村,人们养狗主要是用来看家、守门户。这是因为西方社会的家庭组织关系同东方有很大的差异,人际关系不像东方人这样亲密,人们时常感到孤寂和落寞.有的人无儿无女,以养狗取乐。因此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狗持有不同态度,自然而然地也在各自的语言中反映了出来。汉语中我们大多对狗持有反感态度,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让我们再看一下英语中对狗的看法: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top dogs(最重要的人物)。由此可见,西方人对狗大多持亲近态度。英汉两种语言中,由习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动物文化意义的不同还有很多。如,猫头鹰在汉语中象征不吉利,而owl象征机警,聪明(as wise as an ow1);在汉语中有“乌鸦报丧,喜鹊报喜”之说,而在英语中,crow 象征长寿,magpie象征喋喋不休。

三、心理文化的差异

1.宗教方面。宗教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人笃信基督教,而对中国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是佛教和道教。基督教对英语的发展有

着深刻的影响,相当数量的英语成语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如:go to the church 意思是(去教堂)做礼拜或结婚;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以及诅咒语go to the hell(下地狱去)等等。《圣经》被奉为基督教的经典,除在宗教色彩的神话和有关古代犹太人的传说故事、法典、宗教教规以及部分史实等方面给人以丰富的知识外,圣经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对包括英语在内的许多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在英语中的表现之,就是有大量的习语出自《圣经》。如: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at the eleventh hour“最后时刻”; eye for eye“以眼还眼,牙还牙”等等。由此可见《圣经》对英语语言的影响。佛教传人我国是在西汉末年,汉语中随之出现一些来自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习语如“一尘不染”“回头是岸”“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道教也曾在我国流行过,但其影响远不如佛教。不过,汉语里仍然有一些来自道教的成语,如“灵丹妙药”“脱胎换骨”“回光返照”等等。

2.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传统哲学一向把世界看作是由两种对立的事物(即阴阳)构成的统一体,并由这两种对立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体现了朴素的辩证观念。反映在习语中如“否极泰来”“乐极生悲”“欲速则不达”等。汉语在组织结构上特别喜欢平行对称、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等方式组词成句。成语则为这一思维方式作了有力的证明。这种思维方式在成语中主要表现为对举行式的广泛应用,如谨小慎微;人面兽心、一心一意、善始善终等。这种思维方法在俗语中也表现的十分广泛,如:“一不做,二不休”“吃一堑,长一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等。

英语中有一种被称为“连体双胎”(Siamese twins)的固定词组,体现了英语中的对称观念。所谓“连体双胎”,是指由and连接的两个词形成的固定词组。如:culture and learning(学问)、good and evil(善恶)、over and over(反复,再三)等。另外在修辞方面,英语中还有两种讲究对称的修辞手段parallelism 和 antithesis。 Parallelism 汉译“平行结构”,是以语法结构对称(包括相同或相似的词、短语或分句)来突出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段。另一种体现英语对称原则的修辞手段是antithesis,是运用具有对应关系的词语或词组来达到强调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段。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一段话,充分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被人们奉为经典,广泛引用。现摘录如下:It was the best of times,it w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