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地质大学层序地层学基础试卷B_评分标准、参考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118.53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号: 0601111 《层序地层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B)评分标准、参考答案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论述地震相分析中的形态标志:名称,特征与地质意义。 (25分)通过研究地震相单元的外部几何形态及其空间展布,可以了解总的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外部几何形态可以分为席状、席状披盖、楔形、滩形、透镜状、丘形和充填型等等。 (5分)1.席状(或板状) (2分)席状反射是地震剖面上最常见的外形之一,其主要特点是上下界面接近于平行,厚度相对稳定,一般出现在均匀、稳定、广泛的前三角洲、浅海口、半远洋和远洋沉积中。

2.席状被盖 (2分)反射层上下界面平行,但弯曲地盖在下伏沉积的不整合地形之上,它代表一种均一的、低能量的、与水底起伏无关的沉积作用。席状披盖一般沉积规模不大。往往出现在礁、盐丘、泥岩刺穿或其它古地貌单元之上。

3.楔状 (2分)也是常见的外形之一,其特点是在倾向方向上厚度逐渐增厚,而后地层突然终止,在走向方向则常呈丘状。楔状代表一种快速 、不均匀下沉作用,往往出现在同生断层的下降盘、大陆斜坡侧壁的三角洲、浊积扇、海底扇中。

4.滩状 (2分)其特点是顶部平坦而在边缘一侧反射层的上界面微微下倾。一般出现在陆架边缘、地台边缘和碳酸盐岩台地边缘。

5.透镜状 (3分)特点是中部厚度大,向二侧尖灭,外形呈透镜体。一般出现在古河床、沿岸砂坝处,有时在沉积斜坡上也可见到透镜体。

6.丘形 (4分)丘形的特点是凸起或层状地层上隆,高出于围岩。上伏地层上超于丘形之上,大多数丘形是碎屑岩或火山碎屑的快速堆积或者生物生长形成的正地形。不同成

因的丘形体具有不同的外形。根据外形上的差别,可以分为简单扇形复合体或复杂扇形复合体(如水下扇、三角洲朵叶)、重力滑塌块体、等高流丘、碳酸盐岩岩隆(礁和滩)。

7.充填型 (4分)充填型主要特点是充填在下伏地层的低洼地形之上。根据外形的差别可划分为河道充填、海槽充填、盆地充填和斜坡前缘充填等等。根据内部结构还可以划分为上超充填、丘形上超充填、发散充填、前积充填、杂乱充填和复合充填等。充填型代表各种成因不同的沉积体,如侵蚀河道、海底峡谷、海沟、水下扇、滑塌堆积等等。河道充填的规模虽小,但意义重大。

二.论述可容纳空间的概念、意义,并举例讨论其应用方法。 (25分) 概念 (10分)基准面和可容纳空间是层序地层学中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可容纳空间(Accommodation)——可供潜在的沉积物堆积的空间(Jervey,1989)。它由基准面控制。Cross(1994)提出一种修正方案,他认为“随地史演化而产生(或消失)的、可用于沉积物堆积(或剥蚀)的、潜在的堆积空间被定义为可容纳空间”。

意义 (10分)可容纳空间限制了在各个地理部位中堆积的沉积物体积,它也取决于填充的速率即地表搬运过程的效率。

在河流冲积环境中,基准面由坡降水流剖面而控制。在三角洲和滨岸环境中,基准面基本等于海面。

通常总可容纳空间向海盆方向逐渐增加,而有效可容纳空间(总可容纳空间减去未利用空间)的变化则较复杂。由于可容纳空间向盆地方向增加,而潜在的可利用空间又逐步被充填,因而有效容纳空间向盆地方向减小。

有效可容纳空间在地质历史中随地质年代而在不断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主要由构造升降运动、沉积填充后的残余地貌形态、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沉积压实作用、沉积充填物负荷的岩石圈补偿和热流作用等因素所控制。

应用方法 (5分)目前多数使用的是有效可容纳空间,它的应用主要是在于对沉积层序和体系

域的发育控制与影响。

目前地质学中主要由现代沉积所推断的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特点而反推的——如前积结构的零空间特征等等。

三.论述地震层序分析中的层序与不整合概念,并论述其地质意义。 (20分)地震层序分析中的层序以地震反射的不协调(不整一incordance)终止现象划分层序.根据地质事件在地震剖面上的响应特征,可将地震反射的终止现象划分为协调(整一)关系和不协调(不整一)关系二种类型。协调关系相当于地质上的整合接触关系,不协调关系相当于地质上的不整合接触关系。他们又根据反射终止的方式区别为削截(削蚀)、顶超、上超和下超4种类型。(4分)

①削蚀(削截、侵蚀):层序的顶部反射终止,既可以是下伏倾斜地层的顶部与上覆水平地层间的反射终止,也可以是水平地层的顶部与上覆地层沉积初期侵蚀河床底面间的终止。它代表一种侵蚀作用,说明在下伏地层沉积之后,经过强烈的构造运动或者强烈的切割侵蚀。(4分)

②顶超:下伏原始倾斜层序的顶部与由无沉积作用的上界面形成的终止现象。它通常以很小的角度,逐步收敛于上覆层底面反射上。这种现象在地质上代表一种时间不长的、与沉积作用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路冲蚀现象。顶超与削蚀的区别在于它只出现在三角洲、扇三角洲沉积的顶积层发育地区。(3分)

③上超:层序的底部逆原始倾斜面逐层终止。它表示在水域不断扩大情况下逐层超覆的沉积现象。根据距离物源远近,上超又可以区分为近端上超和远端上超。靠近物源称近端上超,远离物源称远端上超。只有当盆地比较小而物源供应充分时,沉积物才可能越过凹陷中心而到达彼岸,形成远端上超。(3分)

④下超:层序的底部顺原始倾斜面,向下倾方向终止。下超表示一股携带沉积物的水流在一定方向上引力的前积作用。(2分)上超与下超是地层与层序下部边界的关系,当地层受后期构造运动影响而改变原始地层产状时,上超与下超往往不易区分,可统称为“底超”。(2分)由上可以看出,由于下超表示了一股携带沉积物的水流在一定方向上引力的前积作用,是一种形成于水下的沉积间断,故不能作为层序地层学中的不整合,其它不整一现象则均可从某种角度反映层序地层学中不整合的发育。(2分)

四.何为层序地层学?讨论密集段的基准面特征及其意义 (30分)层序地层学的概念(10分)层序地层学经典的定义来自J. C. Van Wagoner。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岩石间的关系的学科。

层序地层学与地震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沉积学等地质学科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构成了层序地层学的支撑学科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层序地层学与以岩性相似性为依据的岩性地层学没有什么本质上关联。 Condensed section (10分)Condensed section可译为“密集段”,它出现在高位期沉积与水进及低位期沉积间的下超面上。密集段有两层重要性。一是它所代表高水位期沉积体系域的前三角洲细粒沉积往往作为重要的生油岩覆盖下伏的水进及低位储油岩上,可以形成各种类型的油藏。一是由于高位沉积覆盖在年龄不同的水进和低位沉积上,因此,在朝海或深水方向,同样可以形成年代跨度不等的沉积间断。

密集段的基准面特征 (10分)基准面是一个分隔开沉积带和剥蚀带的假想界面,它是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波状起伏的面。此面以上沉积作用是短暂的,剥蚀作用是经常的。反之则以沉积作用为主。

密集段代表时间跨度很长但沉积速度极慢条件下的非补偿缺少物源的沉积。它形成于可容纳空间最大时期——最大洪泛面附近。

备注:

1.A4页面设置。

2.试题内容以小四号字宋体,行距1.5倍。

3.课程号、课程名称以教育在线为准。

4.每道题应标明分数、解题步骤与评分标准,给出主要步骤(论述题给出基本

要点)的得分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