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增强学生的交流意识,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已逐步深入人心。以往的“师说生听”变成了“合作探究”,“课堂练习”变成了“自由活动”。学生更多是自主学习小组活动,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但是,静心反思,我们却清醒地理解到:在表面热闹活跃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极为宝贵的东西——“有效性”;越来越多的教师提出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更具实效性?

一、增强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性

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或是类似的):一位老师在教学“理解物体”一课时,首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都是自己所特有的,所以大家才记住了我们。你们能说说老师我有什么特征吗?”学生纷纷说:“老师你很帅。”“老师戴着一副眼镜。”等,老师说:“对,老师有这些特征,今天我们要理解的物体有哪些特征呢?”接着老师提示课题“理解物体”。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情境。不过,也有一些教师创设了人为编造的或者不适宜的情境。上述案例中的老师的特征与理解物体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的基本特征之间缺少本质的联系。对学生准确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协助不大,这种情境的创设不但不利于数学活动展开,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而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本人认为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所以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要诱发学生

的学习心向,一要增强学习目的性教育,二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设一种吸引学生的教学情景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要。如展开小组帮学活动,对手赛,辩论赛。

2、用情境来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注重。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千克的理解时,首先拿出一个苹果(500克)和一块石头(1千克),说:“哪个重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掂一掂后说:“这块石头重些。”接着加一个苹果合起来近1千克后又问:“现在还是这块石头重吗?”学生掂一掂后说:“差不多,但我们能够用秤来称。”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实行新知的建构。

3.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讲,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情景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寻求问题答案的心向,从而使学生使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独立地解诀问题。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分数知识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袋糖里有9颗糖,第一次拿出其中的1/3,第二次再拿走剩下的1/2,要求第一次、第二次拿出来多少颗,最后还剩整袋的几分之几?学生答对后,把糖奖给学生,问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你们要不要,为什么要?学生回答极富有人性,有送给姥姥的,有回答当战利品留作纪念,有回答把成功的喜悦分给大家分享的。这个问题这些回答突出了作为具有育人功能的数学,有别于纯粹数学,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是以促动学生的发展为固着点。

又如一位教师去外地讲课,这位教师以自己的这个段生活出了一道题,提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跟据自己乘车、住宿、生活等费用帮老师考虑带多少钱合适的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

二、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在我们的身边,学生也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两层楼高60米”。“小明高15厘米”,“爸爸的体重60克”,“一支粉笔长8米”……作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时,让二组学生通过折、剪纸动手作去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让另两组学生听老师单纯讲授公式。随后

实行三角行面积计算检测,前二组学生使用公式训练达到95%,后两组学生使用公式时经常忘记除以2,准确率75%,而且经多次强化,不能准确理解除以2的道理也时有发生。

问题创造条件和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为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机会。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多种感观刺激所建立的表象效果优于一种感官刺激所建立的表象。

在数学课本中,有很多要求学生试一试,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摸一摸,称一称,以及试念试念,观察观察,操作学具模型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的实践活动,不应该由教师包办。

教师应努力发挥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如让学生测算粉刷房屋电费的费用,还需要学生首先测房屋的粉刷面积,了解市场有哪些涂料,价格如何。确定选用哪些涂料,需要哪些涂料,粉刷的工钱如何计算,明确这些因素以后学生才能对费用有个初步的估计。

面对实际问题时,能自主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使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现实世界在很多现场和问题隐含着的数学规律,需要人们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一个缺乏应用意识的人,会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当然更谈不上会有什么发现了。就像掷硬币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如果人们不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硬币落下来的规律,那么,时至今日,我们也无法了解到硬币落下时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下的概率相同这样的规律。

如学习了圆的理解,作者就联系日常生活提了一个问题,请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说明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如果车轮要做成方的,坐在车上的感觉会怎样?为什么?如果车轮要制成椭圆的,坐在车上的感觉会怎样?为什么?使学生理解到,圆的车轮前进时,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始终是不变的。

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使用探究学习方式实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三、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