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价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中棉所77简介
- 格式:pdf
- 大小:85.74 KB
- 文档页数:1
【棉花品种】中棉所76杂交棉棉花品种好不好?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11品种名称:中棉所76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品种来源:531037×9901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
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0天。
出苗好,苗齐、壮,前、中期长势较强,整齐度好,后期长势转弱。
株高102厘米,株型紧凑,茎秆紫红色,茸毛少,叶片较小,叶色深绿,通透性好,第一果枝节位7.3节,单株结铃17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5.79克,衣分39.24%,子指10.2克,霜前花率94.7%。
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
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8毫米,断裂比强度31.6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5,断裂伸长率6.7%,反射率72.6%,黄色深度8.5,整齐度指数85.2%,纺纱均匀性指数155。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棉区域试验,2005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0.2千克、94.1千克和89.1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1增产13.2%、12.4%和13.5%;2006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3.8千克、91.9千克和87.1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2.9%、减产0.2%和减产0.1%。
2007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2.2千克、86.8千克和82.4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1.5%,减产0.7%和减产0.1%。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
2.每亩种植密度2200~2800株。
3.施足底肥,增施钾肥,重施花铃肥,后期及时喷施叶面肥。
4.根据天气和长势情况合理化控。
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斜纹夜蛾等其他害虫。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简介——中抗39F1(免整枝抗病)中抗39F1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推出的最新成果,也是国家“863”重大科技成果,已被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品种”。
它复含BT和CPTl两个基因,集高产、优质、抗虫、抗病(逆)等优良性状于一身,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国审棉麻20000002]。
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抗虫棉育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特征特性:中抗39F1,属中早熟品种,生育期125天;植株较大,株高110cm左右,株型紧凑,叶色浓绿,光合性能强,早熟不早衰,根系发达,茎杆粗壮,抗倒伏;叶柄有茸毛,棉蚜少,高抗枯萎病、立枯病、棉铃虫、耐黄萎病;果枝节间短,结铃集中;产量高,籽指9.8克,衣分40%,单铃重6克以上;吐絮畅、产量高、纤维亮白、品质优。
生育特点:中抗39F1号幼苗长势快而稳健,耐旱,耐盐碱,第一果枝着生节位高(比33B高1-2节),不烂桃,果枝节位短,节间也短,枝蕾出现快,蕾、铃集中,三桃比例协调,株型紧凑,营养枝少,管理简便。
栽培要点: 1、播种时间适于麦套棉和春棉直播春棉地膜直播于4月20日前后下种,亩播种1公斤,营养钵育苗可提前到3月底4月初播种。
2、种植密度行距1-1.2米左右,株距0.35-0.4米,每亩1500-1800株,一般高产攻关棉田选择低密度,中高产棉田选择高密度,但最多不得超过2000株。
3、科学运用肥水施肥以底肥为主,迫肥为辅多施磷肥和钾肥。
4、中抗39F1,棉花一生不中耕。
只除草、不整枝、不打杈、管理省工,因植株高大,应视棉花长势适当化控。
5、虫害防治:全生育期一般不需防治棉铃虫,对蚜虫,红蜘蛛间隔性防治。
避免造成危害。
第1页共1页。
双价转基因抗虫棉花杂交种——中棉所72
焦光婧
【期刊名称】《《农村·农业·农民B》》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中棉所72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生物技术研究所共同培育的双价转基因抗虫杂交春棉新品种,200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河南省各棉区春直播或麦棉套作种植,适宜引种许可区及相近生态区种植。
【总页数】1页(P51-51)
【作者】焦光婧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2
【相关文献】
1.双价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60 [J], 王彦立;李悦有;袁有禄;翟学军
2.双价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60 [J], 王彦立;李悦有;袁有禄;翟学军
3.抗虫棉新秀——中棉所41双价转基因抗虫棉 [J], 刘朝丽
4.双价转基因抗虫棉杂交种中棉所57简介 [J], 郭香墨;张永山;姚金波
5.抗虫棉新秀中棉所41双价转基因抗虫棉 [J], 刘朝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简介文章摘要:近年来,我国选育出一批优质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8个品种通过审定。
现介绍其中5个品种:中棉所41中棉所41是双价转基因抗虫...近年来,我国选育出一批优质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8个品种通过审定。
现介绍其中5个品种:中棉所41中棉所41是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由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共同选育。
2002年4月通过国家审定。
该品种在黄河流域抗虫棉区域试验,皮棉亩产85.2~99.2公斤,超过对照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和中棉所38。
在科技部组织的全国抗虫棉联合试验中,皮棉亩产135.7公斤,比美国33B增产15.2%。
在河南、山东大面积生产示范中平均皮棉亩产90公斤以上,比33B增产25%。
绒长29.7毫米,比强度21.9cN/tex,马克隆值4.6。
抗病虫性突出:含有Bt和CpTI 双价抗虫基因,抗虫性有双重效果,尤其中后期抗虫性显著高于33B。
抗枯萎病耐黄萎病。
中棉所45 中棉所45是双价抗虫棉新品种,由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共同选育。
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属中熟品种类型。
该品种在黄河流域麦套棉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平均皮棉亩产86.5公斤,比对照中棉所19增产12.8%。
绒长30.1毫米,比强度22cN/tex,马克隆值4.8。
抗病性强,枯萎病指9.3,黄萎病指13.2。
SGK321SGK321是中早熟抗虫棉品种,由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将外源Bt+CPTI抗虫基因导入“石远321”中育成,已通过国家审定。
在河北省抗虫棉区域试验,皮棉亩产78.85公斤,比对照抗虫棉品种“新棉33B”增产3.9%。
绒长28.4毫米,比强度20.1cN/tex,马克隆值4.2。
中棉所47中棉所47为国产双价抗虫杂交棉,2004年7月通过国家审定。
母本为丰产抗病品系P-7,父本为sGK-中23。
黄河麦套棉区试,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111.4公斤/亩和107.4公斤/亩,分别比对照增产34.2%和36.1%。
两个转基因抗虫棉等作者:来源:《农家参谋》2008年第03期中棉所50特征特性该品种为转抗虫基因早熟棉花品种,黄河流域棉区夏播全生育期110天。
出苗快,苗齐,苗壮,前、中期长势旺,后期长势转弱,整齐度好。
植株塔形,株形紧凑,株高71.1厘米,茎秆坚韧、青紫色、多茸毛,叶片中等偏小、深绿色、缺刻深,花冠乳白色,花药和柱头米黄色。
吐絮畅且集中,霜前花率95.3%,单株结铃7.6个,单铃重5.2克,衣分40.5%。
在2004年生产试验中,籽棉、皮棉、霜前皮棉667平方米产量分别为174.5千克、68.8千克和61.5千克。
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
纤维品质好,经检测,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5毫米,整齐度指数84.6%,纺纱均匀性指数136,各项指标均达到纺织业的要求。
该品种适宜在河北南部,山东,河南东部、北部、中部,山西南部的黄河流域棉区夏播种植。
栽培要点黄河流域棉区可于5月20日~5月25日在小麦行间播种,先播种后灌麦黄水。
也可于5月10日育苗,麦收后及时移栽。
每667平方米留苗5000~6000株。
中棉所64特征特性该品种为转抗虫基因早熟棉花品种,黄河流域棉区夏播生育期104天。
出苗快,苗壮,子叶较大,前、中期长势旺。
株形紧凑,株高66厘米,茎秆粗壮、青紫色,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
吐絮畅且集中,霜前花率93.8%,单株结铃8.3个,铃卵圆形,单铃重5.3克,衣分38.6%。
耐枯萎病、黄萎病,抗棉铃虫。
2004~2005年参加黄河流域夏播棉区域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667平方米产量分别为187.9千克、72.6千克和67.2千克。
纤维品质优良,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9毫米,整齐度指数84.1%,纺纱均匀性指数138。
该品种适宜在河北南部,山东,河南东部、北部、中部,山西南部的黄河流域棉区夏播栽培。
不宜在枯萎病和黄萎病重病区种植。
栽培要点可参照中棉所50。
(俞明)冀黑芝一号油食两用型黑芝麻新品种冀黑芝1号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选育,2006年12月通过河北省品种鉴定。
【棉花品种】中棉所72杂交棉棉花品种好不好?友情提示:本条信息由生产经营企业提供品种来源:中561×中6053特征特性:双价转基因抗虫杂交春棉品种,生育期129天。
出苗好,前中期长势强,全生育期整齐度好;植株塔型,松散,株高110.3cm;叶片中等大小,叶色较深;结铃性强,铃卵圆形较大;平均第一果枝节位6.6节,单株果枝数14.1台,单株结铃25.1个,铃重6.5g,衣分39.9%,籽指12.0,霜前花率92.2%;吐絮畅,易采摘,纤维色泽洁白。
产量表现:2006年省杂交春棉品种区试,8点汇总,6点增产,平均亩产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别为281.1kg、106.0kg、96.9kg,比对照豫杂35增产8.0%、4.5%、4.3%,分居杂交棉2组13个参试品种第1、5、4位,皮棉和霜前皮棉增产均显著;2007年续试,7点汇总,7点增产,平均亩产籽棉、皮棉、霜前皮棉分别为248.2kg、100.0kg、93.0kg,比对照豫杂35增产14.5%、9.9%、9.2%,分居杂交棉3组13个参试品种第1、3、6位。
2008年省杂交春棉品种生试,8点汇总,7点增产,平均亩产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分别为239.1kg、101.5kg、95.7kg,比对照豫杂35增产9.5%、8.6%、9.3%,均居杂交春棉3组6个参试品种第4位。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和密度:露地直播4月25-30日,地膜覆盖播期4月15-25日,麦棉套种育苗期为4月5-15日,移苗时间为5月10-20日;每亩密度1800~2200株。
2、田间管理:亩施优质农家肥3方以上,二铵20公斤,尿素10 公斤,钾肥20公斤;并重施花铃肥,以尿素10 公斤左右为宜;施肥与浇水相结合,一般先施肥,后浇水。
中后期及时喷叶面肥。
适量喷洒缩节安2~3次,株高控制在100厘米左右。
3、病虫防治:当害虫发生量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做好喷药综合防治工作。
如防治棉蚜,当百株数量达到2000~3000头以上或卷叶株率达到30%左右时,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啶虫脒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盲蝽蟓,苗期百株成虫3~5头或蕾铃期百株成虫10~15头以上时,用锐劲特、马拉硫磷、硫丹等1000~1500倍液早上10点前或下午4点后喷雾防治。
棉花优异品质及抗性基因挖掘与分子育种商海红;袁有禄;于霁雯;石玉真;巩万奎;李俊文;吴曼;葛群;龚举武;范森淼【摘要】棉花品质、产量、抗性等均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表现型受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且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之间存在较大的负相关,采用常规育种手段实现棉花纤维品质与产量的同步改良具难度很大,针对棉花品质、产量、抗性等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棉花品种分子设计研究团队以陆陆种内分离群体、陆海种间分离群体等材料,交叉利用分子数量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学等研究手段,在陆地棉优质品质及抗性基因挖掘、海岛棉优质品质及抗性基因挖掘以及分子标记辅助方法开发及棉花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棉花品质、产量、抗性性状形成的同步改良奠定了重要基础.%The fiber quality,yield and resistance of cotton were all the quantitative traits which were controlled by multi-genes and affected by the genotype and environment.As the fiber quality traits and yield traits showed negative correlation,improving the fiber quality and yield of cotton is difficult synchronously.Aiming at the key scientific problem that the hereditary basis of fiber quality,yield and resistance,the team of molecular design of cotton varieties used the population which were constructed by two Gossypium hirsutum of intraspecific and population constructed by one G.hirsutum and one G.barbadense of interspecific,combined the subject of molecular quantitative genetics,functional genomics and molecular breeding the genes related to high fiber quality and resistance inG.hirsutum,and G.barbadense were discovered,the method of molecular mark assisted breeding was developed and the new cotton varieties werecultivated.These results could provide new data and material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large scientific problem that the hereditary basis of fiber quality,yield and resistance.【期刊名称】《棉花学报》【年(卷),期】2017(029)0z1【总页数】10页(P62-71)【关键词】棉花;纤维品质;抗性基因;种子品质;分子育种【作者】商海红;袁有禄;于霁雯;石玉真;巩万奎;李俊文;吴曼;葛群;龚举武;范森淼【作者单位】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阳455000;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阳455000;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阳455000;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阳455000;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阳455000;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阳455000;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阳455000;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阳455000;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阳455000;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阳4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2.03棉花品质、产量、抗性等性状均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表现型受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且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之间存在较大的负相关,采用常规育种手段实现棉花纤维品质与产量的同步改良难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