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池塘水华发生及池水净化处理
- 格式:pdf
- 大小:843.41 KB
- 文档页数:25
养殖废水处理技术以及处理工艺流程养殖废水处理技术是指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对于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养殖废水处理技术以及处理工艺流程。
1.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对有机废水进行分解降解的方法。
最常见的生物处理技术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包括生物滤池法、生物滤液法和生物膜反应器法)和厌氧消化法等。
通过养殖废水经过生物处理技术的处理,可以有效去除大部分有机物质和氨氮等有害物质,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2.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是指通过物理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包括过滤、沉淀、吸附和离子交换等方法。
物理处理技术适用于处理废水中的悬浮物、沉淀物和重金属等物质,可以有效提高水质的净化效果。
3.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是指通过添加化学药剂对废水进行处理,包括氧化剂、絮凝剂、调节剂和消毒剂等。
化学处理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和微生物,适用于处理高浓度的废水。
处理工艺流程:1.预处理阶段:预处理阶段主要包括固液分离和调节阶段。
通过固液分离可以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和沉淀物,减轻后续处理设备的负荷。
调节阶段主要是对废水进行调节,使其符合生化处理的要求。
2.生化处理阶段:生化处理是养殖废水处理的关键步骤,通常采用生物处理技术。
废水经过生化处理设备(如活性污泥反应器、生物膜反应器等)处理后,有机物质和氨氮等有害物质会被微生物降解、转化为无害产物,使废水得以净化。
3.后处理阶段:后处理阶段主要是对生化处理后的水质进行进一步净化和消毒,以确保废水达到排放标准。
后处理方法包括过滤、消毒和中水回用等。
总之,通过选择合适的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和合理设计处理工艺流程,可以有效解决养殖废水处理的难题,保护水资源,促进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水产养殖技术中的养殖水质处理方法现代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为水产养殖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消费者对食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养殖水质的处理成为了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养殖水质处理方法。
一、定期监测和调整水质养殖水质的稳定是保障水产养殖健康发展的基础。
定期监测水体的温度、氨氮、溶解氧等指标,通过合理调整饲料投喂量和水质处理设备,确保水质在合适的范围内。
二、生物滤池生物滤池是一种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方法,通过搭建合适的生物滤池系统,将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的硝酸盐。
生物滤池可以采用浮床、滤网等形式,提供大量的附着面积供微生物附着和生长,以提高有机物质的降解效率。
三、活性炭吸附法活性炭是一种具有高度孔隙结构的材料,可以吸附水中的有机物、异色物质和有害气体等。
将活性炭放置在水中,通过吸附作用将有机物质吸附到活性炭表面,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活性炭一般采用固定床或流态床进行吸附处理,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换和再生。
四、曝气法曝气法是通过将水体中的底层水向上喷洒,增加氧气的溶解度,以提高水中氧气含量和氨氮的降解速率。
曝气设备通常采用曝气机、增氧管等形式,可以根据养殖水体的大小和需要进行合理的安装和使用。
五、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法是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对水中溶解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和去除。
离子交换树脂根据其对离子的选择性吸附作用,可将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氨氮等有害物质吸附到树脂表面,起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离子交换树脂通常以固定床形式进行养殖水质处理。
六、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利用光能为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提供能量,通过生物光合作用将有机物降解为无机盐和氧气。
可以通过在养殖池中增加适当密度的浮游植物,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总结:现代水产养殖技术中,养殖水质处理方法有定期监测和调整水质、生物滤池、活性炭吸附法、曝气法、离子交换法和光合作用等。
这些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要根据养殖水体的特点和需求来确定,能够有效提高养殖水质,保障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
养殖池塘水华的形成条件以及调控方法水华是水体藻类大量生长或聚集并达到一定浓度的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和特定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裸藻是古代原生动物眼虫的植物学名称,因为眼虫同时具有动物与植物两种特性,它是一种“原生动物”,但同时眼虫细胞又有含叶绿素的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所以植物学家认为它是一种“原生植物”。
由于眼虫细胞没有细胞壁,植物学家给它起了另外一个名字—裸藻。
裸藻水华多发生在静水、有机质丰富的小水体,水库、河沟、江河等较少见。
裸藻适宜生存的温度范围很广,水华形成的适宜温度为20℃-35℃,生长时间横跨春、夏、秋三个季节,尤以6、7、8、9月份生长最旺盛。
裸藻水华颜色呈绿色、蓝绿色,这点跟蓝藻引起的水华很像,较难鉴别,可通过测量pH进行鉴定,裸藻绝大多数生长于pH6.5-8.5之间的水体中,而蓝藻大量繁殖时,pH多在8.5以上。
另外,裸藻水华有时也会出现红褐色(俗称“铁锈水”)或者酱油色(多发生在养殖中后期和老化池塘)。
裸藻对温度突变很敏感,当遇到恶劣天气或环境变化较大时,裸藻比蓝藻、绿藻等更容易突然集体死亡而发生倒藻现象。
裸藻大量死亡后,尸体分解会释放毒素,不仅败坏水质,还会造成鱼虾泛塘、死亡。
裸藻水华不易杀灭,实验证明,药物在鱼虾安全浓度内,很难杀灭裸藻。
另外,裸藻前端长有一根鞭毛,可通过摆动进行运动,用药物杀灭时,会迅速逃离高浓度药物区域,在药物浓度低的池塘中部或底部避难,待药性消失后,又可重新大量增殖,造成用药后效果不明显。
裸藻大量繁殖的池塘,在当前养殖模式与养殖环境评估中,可以判断水体属于比较清瘦的,因为它抑制了其他有益藻类的生长,使得水体清瘦。
裸藻水华的调控方法主要分三类。
一是生物方法:培养其他藻类,让藻像复杂不单一;较为经济的方法是混养鲢、鳙、罗非等滤食性鱼类,一般每亩放5-10尾;还有就是投放生物制剂。
二是物理方法: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每天中午开2小时增氧机(12:00-13:00),增加水体交换;使用絮凝剂如聚合铝等,使用后注意解毒培水;也可进行人工捞取,但是劳动强度较大。
水池水质变清的最佳方法水池水质的清洁是确保水体健康和可持续使用的重要过程。
一个清洁的水池不仅可以提供清凉和娱乐,还可以为水域生态系统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方法来改善水池水质,并提供一些建议,以确保水质长期保持清洁和健康。
第一,保持适当的水循环:适当的水循环是水质改善的基础。
水循环可以通过使用水泵和过滤系统实现。
一个高效的过滤系统可以过滤掉杂质和有害物质,确保水体清洁。
确保水泵和过滤系统运行良好,并根据需要进行清洗和维护。
第二,定期清理池底和水池边缘:水池的底部和边缘通常容易沉积污垢、藻类和细菌。
使用专门的水池清洁工具,如水面清洁器和长柄刷,定期清洁池底和边缘。
这样可以去除污垢和藻类,防止细菌滋生,并减少池水的氯需求量。
第三,注意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化学药剂是改善水质的常用工具,但需要谨慎使用。
首先,确保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药剂,并按照说明书的指导进行投放。
其次,避免过量使用化学药剂,以免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最后,定期检测水质参数,如pH值、溶解氧、氨氮和硝酸盐的含量,并根据结果调整化学药剂的投放量。
第四,增加水体循环和通气:增加水体循环和通气可以帮助提高水质。
可以通过增加喷泉、喷泉和瀑布等水体结构来增加水体循环。
这些结构会产生水流和气泡,有助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从而提高水体的氧含量。
此外,可以通过增加植物和鱼类来增加水体循环和通气。
第五,合理控制周围环境:水池的水质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合理控制周围环境。
首先,避免池水暴露在阳光下长时间,以免引起藻类大量生长。
可以考虑在水上覆盖透明的遮阳网,以阻挡阳光照射。
其次,控制附近的污染源,如污水排放口和化学物质储存区。
确保这些污染源与水池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减少对水质的影响。
第六,定期监测水质:定期监测水质是保持水池水质清洁的关键步骤。
可以定期测试水质参数,如pH值、溶解氧、氨氮和硝酸盐的含量。
这些参数的变化可以提示水质问题的存在,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A题淡水养殖池塘水华发生及池水净化处理目前在我国水产养殖中,池塘养殖产量约占淡水养殖的70%。
近年来,随着淡水生态系统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进程的加剧,经常导致有害蓝藻、轮虫等常见的浮游生物高密度发生,很容易诱发大面积水华。
水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及水体污染,对养殖业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水华的发生不仅直接影响了养殖对象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时大量排泄废水造成淡水资源污染,还会破坏养殖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养殖对象的不同程度死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为此我们通过研究淡水养殖池塘相关主要理化因子,主要浮游生物数据及鱼虾生成等数据分析水华发生的原因,控制并预测水华的发生,从而提高养殖产量,减小环境污染等。
通过对水华发生的了解,加强大家环保意识。
根据附件1-8完成如下问题:1)通过附件1中数据分析水体、底泥与间隙水中常见主要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通过附件2中数据对四个池塘水体质量进行评价及分类,分析虾池与鱼池对水体的影响。
3)建立主要理化因子和常见浮游生物致害密度发生关系的模型,给出水华发生时主要理化因子的范围,预测淡水养殖池塘水华发生 (1号池发生轻微水华)。
4)结合附件及以上分析,建立鱼类生长与体重相关模型。
在养殖鲢鱼、鳙鱼等的生长过程中可以摄食浮游生物,净化某些藻类,构造一个与1号池相同大小的净化池,通过水循环,并放养鲢鱼或鳙鱼,放养多少才能净化1号池中的藻类,净化效果如何。
5)结合附件及通过查阅资料构建一种生态养殖模式,有利于池水养殖池塘水体的自净化。
通过以上养殖从而使淡水养殖减少向江河湖海养殖废水排放。
数据及资料见:附件1 水体中常见理化因子附件2 其它数据附件3 吸光度及稀释倍数附件4 浮游生物量附件5 各池塘数据附件6 鱼体重体长数据附件7 鲢鱼鳙鱼相关数据附件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淡水养殖业是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养殖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和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给水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方法。
合理选择、布局养殖场地。
选择水质良好、水流量适中、水深合适的水域作为养殖场地。
并合理规划养殖区域的布局,避免养殖密度过大,降低淡水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
控制养殖废弃物的排放。
在淡水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鱼粪、饲料残渣等,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合理控制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量是改善水环境的关键。
可以采用定期清理底泥、养殖网和养殖设备的方法,减少废弃物的积累和溶解;或者将废弃物利用为有机肥料,降低其对水环境的影响。
采用循环水系统养殖。
循环水系统养殖是一种通过过滤和净化水体,实现水的再利用的养殖方式。
通过利用过滤设备和生物技术,将淡水池或水箱中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去除,同时保持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使水体保持良好的水质指标。
这种养殖模式既能减少对水源的污染,又能提高养殖效益。
第四,合理调节养殖水的温度、酸碱度和氧含量。
淡水养殖水的温度、酸碱度和氧含量是影响养殖生物生长和养殖环境的重要因素。
合理调节养殖水的温度、酸碱度和氧含量,可以提高养殖生物的生长速度和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并改善水体的富氧状况。
加强水体监测和管理。
加强淡水养殖水体的监测和管理,定期检测养殖水体的水质指标,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制定相应的养殖管理规范,加强养殖户的管理意识和操作技能,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淡水养殖水环境的改善是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选择、布局养殖场地、控制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采用循环水系统养殖、合理调节养殖水的温度、酸碱度和氧含量以及加强水体监测和管理等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淡水养殖水环境,保护水体生态环境的健康。
控制水华现象的建议
近年来,水华现象越来越常见,给水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控制水华现象,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水华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物质。
例如,减少农业和城市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等。
2. 增加水体氧气含量。
水华微生物和藻类需要氧气才能生长,因此增加水体氧气含量可以减少水华的发生。
可以通过增加水体流动性、增加水面波动等方式来增加水体氧气含量。
3. 控制水体温度。
水华微生物和藻类在高温环境下生长更为迅速,因此要控制水体温度,避免水体过热,可以在水体周围种植植被或者增加水体遮蔽物。
4. 定期清理水体。
控制水华现象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定期清理水体。
可以利用吸附剂或者人工清理的方法将水中的微生物和藻类清除。
5.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水华现象不仅仅是环保部门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的问题。
通过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可以减少大量废水的排放和浪费,从而控制水华现象的发生。
总之,控制水华现象需要综合措施,包括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水体氧气含量、控制水体温度、定期清理水体和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方面。
只有全面采取这些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水华现象的发生。
- 1 -。
水产养殖中的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食物需求的不断扩大,水产养殖业逐渐成为满足人们需求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和各种污染物无疑会对水体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水产养殖中的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当前水产养殖业中广泛应用的水体净化与生态修复技术,以期为相关业界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水体净化技术1.1 水质监测和控制水质监测是水产养殖中的关键一环,它可以实时监测水质参数,并通过对水体中的养殖物种、浓度和氧气含量等因素进行调控,以减少污染物对水体的影响。
此外,科学合理的饲养密度和饲料投喂量也是提高水质的关键因素之一。
1.2 微生物处理技术微生物处理技术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水体净化技术之一。
通过引入一定种类的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好氧细菌等,可以有效降解水中的氨氮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
这些微生物通过生物膜附着在过滤介质上,形成生物膜滤池来对水体进行处理,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1.3 活性炭吸附技术活性炭吸附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水体净化方法。
活性炭通过其大量的微孔和表面吸附作用,能够有效吸附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质,从而改善水质。
在水产养殖中,通过加入活性炭床过滤系统,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异臭物质和有害化合物,提高水质的清洁度和透明度。
2. 生态修复技术2.1 建设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是自然界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通过植物、微生物等的共同作用,可以有效降解水中的有机物以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因此,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利用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水体的生态修复是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方法。
通过适当的规划和植被配置,可以构建起一系列的湿地景观,以提高水质的净化效果。
2.2 生物链修复技术生物链修复技术主要基于生态学的原理,利用生物多样性对水体进行修复。
在水产养殖池塘中,引入一些细菌、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态平衡,相互协作来分解水中的有机物,从而改善水质。
淡水养殖池塘水华发生及池水净化处理参赛队员:黄华鸿参赛队员:陈强参赛队员:王玉婷带队指导老师:管强2016年06月07日目录摘要 (1)一、问题重述 (2)1.1问题背景 (2)1.2问题提出 (2)二、问题分析 (2)2.1问题一的分析 (2)2.2问题二的分析 (2)2.3问题三的分析 (3)2.4问题四的分析 (3)2.5问题五的分析 (3)三、问题假设 (3)四、模型建立 (3)4.1问题一的解答 (3)4.1.1数据处理 (3)4.1.2数据分析 (3)4.2问题二的解答 (6)4.2.1模型建立 (6)4.3问题三的解答 (9)4.4问题四的解答 (10)4.5问题五的解答 (12)五、模型评价 (12)5.1模型的优点 (12)5.2模型的缺点 (12)六、参考文献 (12)附录 (13)淡水养殖池塘水华发生及池水净化处理摘要目前在我国水产养殖中,池塘养殖产量约占淡水养殖的绝大部分。
但是,随着淡水生态系统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进程的加剧,经常导致浮游生物高密度发生,诱发大面积水华。
水华的发生不仅仅直接影响了养殖对象的正常生长发育,而且在严重时大量排泄废水还会造成淡水资源污染,并破坏养殖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养殖对象的不同程度死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为此我们通过研究淡水养殖池塘相关主要理化因子,主要浮游生物数据及鱼虾生成等数据分析水华发生的原因,控制并预测水华的发生,从而提高养殖产量,减小环境污染等。
通过对水华发生的了解,加强大家环保意识。
首先,针对问题一,我们将各池中两个样本点数据的平均值代表整个池塘的数据,通过Excel进行数据处理并绘制柱形图,从而得出水体、底泥与间隙水中常见主要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针对问题二,我们主要选取溶氧、COD、盐度、透明度、总磷和总氮为主要指标。
运用spss的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我们得出了四个池塘水体质量的优劣排序与分类,同时分析出虾池鱼池对水体的影响。
鱼塘治理水质的有效方法
鱼塘治理水质的有效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
首先,
物理方法包括定期清理鱼塘底泥、保持水体流通和通风,以及利用
过滤网或过滤器去除悬浮物和杂质。
其次,化学方法可以通过投放
氧化剂、絮凝剂和消毒剂来改善水质,促进有害物质的沉淀和去除。
然而,化学方法需要谨慎使用,避免对鱼类造成伤害。
最后,生物
方法是利用水生植物和活性池来吸收有害物质和提高水质。
同时,
适量投放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好氧菌也能帮助降解有机废物和
减少氨氮含量。
除了以上方法,合理控制饲料投喂量、定期换水和
避免过度密度养殖也是保持鱼塘水质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鱼塘
治理水质的有效方法需要综合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采取多
种手段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
淡水养殖池塘水华发生及池水净化处理摘 要近年来,淡水养殖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加剧,很容易发生大面积水华,造成水体污染和养殖产量下降。
为此本文通过研究淡水养殖池塘相关主要理化因子,分析水华发生的原因,预测并控制水华的发生。
针对问题一,本文分别比较间隙水和底泥、池水和间隙水中理化因子的相关性,根据附件一中给出的数据经拟合得到线性相关方程,计算各相关系数,间隙水和底泥中,磷酸盐磷,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四种理化因子2R 均大于0.3,呈相关性;总磷、亚硝态氮两种理化因子2R 均小于0.2,不具相关性。
池水与间隙水中,各种主要理化因子2R 均小于0.3,没有相关性。
并分析了原因。
针对问题二,采用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定量评价四个池塘的水体质量。
水池1、2、3、4分别被评为二级水质、三级水质、四级水质、三级水质。
通过对附件2中数据进行处理,结合综合评价得出的结果,得到虾池整体水质相比鱼池整体水质要高,1号虾池比2号虾池水质高,4号鱼池比3号鱼池水质高。
针对问题三,采用阻滞增长模型来得到藻类增长密度函数,增长速率受藻类总密度影响,藻类呈指数型增长。
确定当前理化因子条件下所能承载的最大藻类密度=950m x ,结合附件一中数据,得出1号池发生轻微水华;2、3号池已经发生了水华;4号池已经具备水华发生的条件,其发生水华的可能性极高。
针对问题四,采用V on Bertalanffy 的生长方程来描述养殖池中鲢鱼、鳙鱼的生长过程。
结合问题三的分析,又建立鱼类和藻类的Loka-Vollerra 捕食模型,求得平衡点(46,4066),代入Jacobian 矩阵判断其为稳定点。
得到结果:放养鲢鱼800条万立方米,鳙鱼3236条万立方米能净化1号池中的藻类,达到较好的净化效果。
针对问题五,建立生物操纵淡水养殖生态模型,利用滤食性鱼类(如鲢、鳙等)控制水体中的蓝藻水华, 结合前面分析,得出最适的水温为28C 、PH 为7.5、二氧化碳为30mg L 、氮为11.0g kg -⋅、磷为12.5g kg -⋅、鲢鱼鳙鱼的放养量为2424条和9708条。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法 阻滞增长模型 V 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 Loka-Vollerra 捕食模型 生物操纵模型目录一、问题重述 (3)1.1问题背景 (3)1.2问题提出 (3)二、问题分析 (3)2.1问题一的分析 (3)2.2问题二的分析 (3)2.3问题三的分析 (4)2.4问题四的分析 (4)2.5问题五的分析 (4)三、模型假设 (5)四、符号说明 (5)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5)5.1水体、底泥与间隙水中常见主要理化因子之间的关性 (5)5.1.1间隙水与底泥中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5)5.1.2池水和间隙水中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7)5.2 问题二:水体质量的评价及分类 (8)5.2.1 模型的建立 (8)5.2.2模型的求解 (10)5.3阻滞增长模型 (12)5.3.1模型的建立 (12)5.3.2 模型的求解 (13)5.4生长模型和捕食模型 (15)5.4.1鲢鱼、鳙鱼生长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15)5.4.2捕食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17)5.5构建淡水池塘生态养殖模式 (19)5.5.1生物操纵模式 (19)六、模型推广 (22)七、模型的评价 (22)参考文献 (22)附录: (23)一、问题重述1.1问题背景我国淡水养殖资源丰富,其中池塘养殖产量所占比重相当大。
近年来,淡水生态系统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诱发大面积水华。
水华的发生不仅造成了水体污染,同时使得养殖产量大幅下降。
为此分析、预测和控制水华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建立一种生态池塘养殖模式,提高淡水池塘养殖产量,改善水环境。
1.2问题提出结合给出的8个附件以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并解决如下问题:(1)分析水体、底泥与间隙水中常见主要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对四个池塘水体质量进行评价及分类,分析虾池与鱼池对水体的影响。
(3)建立主要理化因子和常见浮游生物致害密度发生关系的模型,给出水华发生时主要理化因子的范围,预测淡水养殖池塘水华发生(1号池发生轻微水华)。
(4)建立鱼类生长与体重相关模型。
构造一个与1号池相同大小的净化池,通过水循环,并放养鲢鱼或鳙鱼,放养多少才能净化1号池中的藻类,净化效果如何。
(5)构建一种生态养殖模式,有利于池水养殖池塘水体的自净化。
通过以上养殖从而使淡水养殖减少向江河湖海养殖废水排放。
二、问题分析2.1问题一的分析问题一要求分析水体、底泥与间隙水中常见主要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可以分别比较间隙水和底泥、池水和间隙水中理化因子的相关性,根据附件一中给出的数据画出每种理化因子在间隙水和底泥、池水和间隙水中含量的折线图,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多种拟合(线性、二次、三次、指数、对数)后,发现线性拟合比其他拟合形式的拟合程度更好,其相关系数更符合预期猜想,因此使用线性拟合作为本模型主要拟合方式。
经过线性拟合得到线性相关方程,得到判断系数,比较其相关性,并分析原因。
2.2问题二的分析问题二要求对四个池塘水体质量进行评价及分类,分析虾池与鱼池对水体的影响。
水体质量的评价十分复杂,根据每个污染因子的监测结果往往不能做出综合性评价。
目前常用的水质评价方法主要有单因子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加权或算数平均法、灰色聚类分析、神经网络法等。
其中模糊综合评价法能够客观全面地反应水质级别。
但权重的确定具有一定的缺陷。
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污染因素的权重系数,使其更加符合客观事实,从而提高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采用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定量评价四个池塘的水体质量,并进行分类。
最后通过数据处理来分析虾池与鱼池对水体的影响。
2.3问题三的分析问题三要求建立主要理化因子和常见浮游生物致害密度发生关系的模型,给出水华发生时主要理化因子的范围,预测淡水养殖池塘水华发生 (1号池发生轻微水华)。
阻滞增长模型考虑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各种影响因素对水池浮游生物增长的阻滞作用,阻滞作用体现在对水池浮游生物增长率的影响上,使得浮游生物增长率随着水池浮游生物数量(或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因此本文采用阻滞增长模型来得到浮游生物致害密度函数。
然后根据附件4中数据,预测2、3、4号池水华的发生。
2.4问题四的分析问题四要求建立鱼类生长与体重相关模型。
构造一个与1号池相同大小的净化池,通过水循环,并放养鲢鱼或鳙鱼,来达到净化效果。
采用V on Certalanffy 的生长方程来描述养殖池中鲢鱼、鳙鱼的生长过程。
绘制鲢鱼、鳙鱼体重、体长曲线,分析鱼类的生长情况。
然后考虑到鲢鱼、鳙鱼的出生与死亡以及能量级间的传递效率等因素,建立鲢鱼、鳙鱼和藻类的Loka-Vollerra捕食模型,找到平衡点,将平衡点代入Jacobian矩阵判断其稳定性,最终得出放养多少鲢鱼、鳙鱼能净化1号池,达到较好的净化效果。
2.5问题五的分析问题五要求构建一种生态养殖模式,有利于池水养殖池塘水体的自净化。
由问题四的结果可知,放养一定量的鲢鱼、鳙鱼可以达到净化水池的效果。
建立一种生物操纵生态模型来达到净化水池的效果。
可以结合前四问的分析,得到生物操纵生态模型中最适的理化因子量以及放养的鲢鱼、鳙鱼等浮游鱼类的量,实现生态养殖。
最终减小水体污染,增加养殖产量。
三、模型假设1、假设水质只与本文考虑的五个因素相关。
2、假设我国水环境的水体质量等级标准同样适用于淡水养殖池塘水质的等级标准。
3、假设藻类的增长速率符合阻滞增长模型,与其它因素无关。
4、假设放养的鲢鱼和鳙鱼的食物来源全部来自1号池,其中能量利用率为20%,并且1号池中浮游生物已经达到浮游生物密度峰值。
5、假设1号池中各理化因子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只通过循环池中的鲢鱼和鳙鱼的摄食来净化。
四、符号说明五、模型的建立与求解5.1水体、底泥与间隙水中常见主要理化因子之间的关性5.1.1间隙水与底泥中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研究将四个池塘AB位置主要理化因子的监测数据取平均值,然后以底泥的理化因子为X轴,间隙水的理化因子为Y轴,将间隙水和底泥的所有理化因子做相关性研究。
结果如表1。
表1四个池塘底泥与间隙水中理化因子的相关方程及判定系数由上表可知,间隙水和底泥中磷酸盐磷,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四种理化因子的判定系数2R均大于0.3,并且有多个监测数据中的判定系数2R大于0.5,因此四种理化因子在间隙水和底泥中的含量呈显著相关性。
总磷、亚硝态氮两种理化因子的判定系数2R均小于0.2,并且有多个检测数据中判定系数2R小于0.01,此两种理化因子在间隙水和底泥中的含量不具相关性。
分析间隙水和底泥中理化因子关系的原因[1]如下:1、总磷在底泥中含量很大,但溶解释放到间隙水中的却很少,并且过程缓慢,而且磷的溶解释放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因此大多数磷都沉积在底泥中,不参与到养殖池中的磷循环中被利用。
2、间隙水的制备过程中,滤膜将间隙水中有磷附着的细小颗粒滤出,所得间隙水只包含呈溶解态的磷,使间隙水中总磷含量减少,间隙水和底泥中总磷含量相关性检验误差增大。
3、亚硝态氮是硝化作用中的中间产物,所以极不稳定,在适宜条件下很快就转化成硝态氮,因此在水体中含量极少,仅在水体污染的情况下含量会超过mg L。
在底泥中亚硝态氮的释放还受池水溶氧量、温度、浮游动植物数量和1/活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间隙水和底泥中亚硝态氮的含量变化波动大。
5.1.2池水和间隙水中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研究将四个池塘AB位置主要理化因子的监测数据取平均值,然后以间隙水的理化因子为X轴,池水的理化因子为Y轴,将池水和间隙水的所有理化因子做相关性研究。
结果如表2。
表2 四个池塘池水与间隙水中理化因子的相关方程及判定系数由上表可知,池水与间隙水中各种主要理化因子的监测数据的判定系数大多小于0.3,除了总磷在三号池判定系数20.41726R=,呈显著相关;磷酸盐磷在4号池判定系数20.33582R=,呈显著相关;亚硝态氮在3号池判定系数20.57342R=,呈显著相关。
在个别池中某些理化因子在池水和间隙水中呈现相关性,但是少数个别点并不具有代表性,并且养殖池中各种理化因子(如:亚硝态氮)的含量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变化波动较大。
得出结论,池水与间隙水中各种主要理化因子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
分析池水和间隙水中理化因子关系的原因如下:在小型养殖水池中,池水的营养盐含量所受的干扰很多,如换水、施肥、投饵、用药、降雨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质,从而影响到营养盐的含量。
所以池水与间隙水理化因子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5.2 问题二:水体质量的评价及分类5.2.1 模型的建立5.2.1.1建立评价体系以四个水池的水体质量为评判对象,建立评价体系[2]如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