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章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教学目标①学生能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并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③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制作等活动,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从而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模拟制作的能力等。
④学生在学习本节的过程中,产生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学生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教师:自制课件,有关克隆、DNA、基因的资料,四种颜色的硬卡片。
学生:有关克隆的信息。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交流汇报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对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积极地评价。
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汇报交流,激情导入师:找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一个动物细胞模式图。
此期间复习另外两个问题: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有什么不同?2.细胞膜、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作用?师:同学们的课堂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
上节课老师还给同学们布置了课外内容,希望大家通过查阅书籍或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克隆的一些信息。
已按照老师要求做的请举手?生:举手。
师:谁愿意把你收集到的信息跟大家分享?生:纷纷举手,跃跃欲试,产生表现欲。
(学生甲)1998年12月湖南医学院首次克隆出人类神经性耳聋疾病的基因,这是国际上首次克隆出人类基因。
这样人类可以进行产前诊断,防止神经性耳聋向后代传递。
(略)(学生乙)我是从报纸上看到的。
我国首例克隆牛只成活了1小时20分钟。
(学生丙)我是从网上找到的。
在我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诞生的克隆动物欢欢、庆庆,出生15日后便开始食草、食料,目前欢欢已由出生时的1.4公斤长到3.2公斤,庆庆也由1.2公斤长到3.5公斤。
二、学习新知识师:演示自制课件,出现多莉羊的照片。
提出问题:“它是一只普通的山羊吗?它特殊在哪?”生:它不是一只普通山羊,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克隆动物。
第2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教学目标:1.说出实验法研究的一般步骤;2.应用实验法探究问题,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和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3.学会控制实验条件、使用实验数据建立一个表格并分析数据。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能够归纳出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与过程。
难点:使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能够归纳出实验法研究的基本步骤与过程。
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教材分析与学法说明组织教学课前综艺:请将科学家与相应的研究成果用线连接起来。
林奈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达尔文生物分类系统哈维物种起源与生物进化的理论沃森和克里克血液循环新课导入:生物科学工作者利用观察、调查、分类、实验等方法,研究生物的科学事实,然后在各种科学事实间建立起合理的联系,再寻找事实产生的原因,提出解释事实的各种假说和理论。
其中,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实验法包含哪些基本方面呢?阅读材料:讨论题:1、实验中两只死老鼠的惟一区别是什么?2、为什么要设计一只没有被响尾蛇袭击的死老鼠?3、实验法研究一般包括哪几个步骤?学生练习教师讲述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学生观看录相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作记录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新课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调查有关响尾蛇的资料,拿到课堂上来交流,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
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的训练。
要使学生学会边阅读边做笔记,将实验法基本程序的关键词记录下来。
在确认所有人都已经做了认真的阅读后,可以安排小组进行讨论。
阅读前可让学生观察响尾蛇捕食猎物的录相第二节细胞的分裂与分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能够描述生物生长与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有关。
②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能够理解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各种组织。
③学会用比较方式来了解动、植物体的主要组织及其功能。
(重难点)2.能力目标①通过观察动植物各种组织插图,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3.尝试运用已有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4.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举例说出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区别;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教学难点: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是《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一章的第一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首先,以教师介绍2002年我国首批自主完成的成年体细胞克隆牛成功问世的例子进行导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它们长得如此相像?”,接着展示本班同学与父母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相同与不同,引入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然后,再通过学生日常对熟悉的动物、植物和自身的性状进行观察,建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利用课本资料分析“转基因鼠的启示”得到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同时融入转基因的概念,设置关于转基因安全性的开放式讨论。
整节课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入手,通过观察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突出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采用“问题——探究——结论”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沿着问题进行探究,最后归纳得出结论。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控制控制七、教后反思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和谐,重难点突出,充分体现概念建构的教学理念。
知识点间过渡衔接自然,节奏紧凑。
在各活动的设置上时间分配合理,如果在“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这一知识点中能够再深挖拔高知识难度进行讲解的话会更好。
建议可根据各班学生层次不同决定练习难易程度。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4.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⑶能力方面
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2.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3)受精作用的过程
2.教学难点
(1)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3)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述法、比较法
四、教学课时
3
五、教具:
挂图、模型
六、教学过程。
第二章 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概述
一、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的概念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中学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发展能力和体力,并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完成中学生物学教学目的的程
序。
二、教学过程涉及的因素四要素说
教师和学生构成了“双边关系”。其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特点一、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在教师领导下学生认识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受教育的过程第三节 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的特点一、激
发学习动机,是实现生物学教学过程的前提(一)为什么?
1、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2、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
(二)措施
1、学生自小对花卉、鱼、鸟等生物就有天然的爱好。
2、及时的表扬和批评等,能培养学习的责任感。
3、启发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观察、实验等直观形式,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
基础(一)为什么?
1、基本途径和实践基础。
2、认识特点是学习间接经验,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3、培养生物学基本技能、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措施
1、充分利用直接直观手段。
2、利用间接直观手段。
3、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直观1、直接直观手段活的、真实的生物。
例如:实验;演示实验;展示;参观;
2、间接直观手段例如:挂图;黑板画;模型;电影;幻灯;电视录像;电子
机算机;3、语言文字的间接直观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已观察或实验过程的直
接经验。
如讲各种脊椎动物,就可以利用学生从动物园、电视、电影中有关动物的感性知识。
(1)语言艺术欣赏(田华、陈铎)(2)教师的语言要叩击学生的心灵(赵光强)(3)
语感能力培养初探(刘传亚)(4)态势语在教学中的运用(谢晓莉)三、掌握概念和理
论,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一)为什么?
1、概念是人脑对事物一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反映。
2、生物学概念和理论属理性认识。掌握概念和理论,以便应用它来指导实践。
(二)措施
1、比较2、分析、综合3、判断、推理4、系统化1、比较比较是概括事物现象
和本质属性及特征的手段。
(1)对同类事物的比较。
(2)对不同类但相近或相关事物的比较。
2、分析、综合分析是把整体分解成部分。
综合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3、判断、推理(1)判断是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
(2)推理是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
①归纳推理:从一系列具体判断得出一般判断时。
②演绎推理:从一般判断中推导出个别判断。
4、系统化系统化是指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成为个人经验
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巩固知识,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必要一环巩固知识,就是记住和保持所学的知识,以
及必要时的回忆和再现。
感知和理解知识,是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也是巩固知识的开始和前提。五、应用知
识是检验生物学教学过程的重要标志1、知识运用,是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过程。
2、知识运用的两个方面:
(1)通过口头、书面作业及实验、实习作业等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应用生物学概念和理
论,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掌握生物学基本技能。
(2)通过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和调查研究等一定的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获得一些直接知识。
第四节 中学生物学教学原则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二、综合化原则
三、直观性原则
四、实践性原则
第五节 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示例一、教学过程总的要求(一)、临境入兴,激发动机(二)、
观察实验,充分感知
(三)、动情晓理,深入钻研(四)、巩固知识,实际应用
二、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1、组织教学2、复习旧知识3、讲授新知识4、巩固新知识5、
进行课内练习或布置作业
三、教学过程的教案模式 课前准备、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章节名称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
课时安排
教学方法
学生分析
板书提纲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引言
内容一
过渡语言
内容二
过渡语言
内容三
过渡语言
课堂小结
过渡语言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课后记
第六节 教学过程的发展一、 我国古代
1、孔子:学、思、习、行的过程
2、《中庸》:博学之、审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荀子:闻、见、知、行
4、《学记》:教学相长
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一)捷克的夸美纽斯
开始用认识论分析教学过程,提出了著名的直观教学主张。
(二)两种学派
1、赫尔巴特
为代表的“四段论”——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强调思辨的理论知识教学,强调教师
中心。
2、杜威
为代表的“五步法”——情景、问题、观察、解决和应用。强调实际领域的知识,强调儿
童中心。三.苏联十月革命后
苏联的凯洛夫
1、教师主导作用。
2、感知、理解、巩固、运用。
3、以认识论指导教学过程;但忽视心理成分。
4、只强调掌握知识,而忽视智力发展;只看到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20世纪50年代以来
最大的是被国际誉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
(一)苏联的赞科夫
对传统的教学过程理论是一1、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师的出发点和归宿。
2、学生的发展进程在心理上活动上有3条线索:观察活动、思维活动和实际操作活动。
3、教学过程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体系过程中,通过这3条线索来促进他们发展的。
对传统的教学过程理论是一个突破。
(二)美国的布鲁纳
1、主张发展学生探索能力;教学过程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2、教师要按知识的结构组织各种学科,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要根据不同教学要求,改变学生陈述教学内容的顺序。
4、师生通过对学习结果的反映,进一步改进教和学。
在理论上突出了教学过程的特点,兼顾了教和学两方面的作用。
(三)西德的根舍因
西德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等人为代表提出“范例教学”理论。
1、学生应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中精选出来示范性的材料,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
果。
2、教学过程经历四个阶段
(1)通过整体的一个或几个特性来说明这个整体。
(2)对通过“个”的阶段获得的认识进行归类。
(3)通过4个阶段获得的认识进一步探索出规律性的认识。
(4)在上述3个阶段教学基础上,取得关于世界和生活的经验。
该理论的目的力图使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在同一教学过程中统一起来。
(四)苏联的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要根据培养目标、教学任务,考虑师生具体条件,制订一个最好的教学方案。然后灵活机
动地执行,以在规定限度的时间和精力之内,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
并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多种因素之间的联系。
他对教学过程的分析,体现了整体性、相互联系和动态的观点,对教学过程的认识进一步
科学化。
五、当代及近年来我国的情况1、当代,系统论、信息论及控制论,导致了人们从信息传
输和处理的观点来解释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阶段:2、近年来,我国情况
在逐步深入,力图在国外经验和理论成果基础上,以辩证、综合的观点去分析和探讨。
课堂测验一、教学过程不同于人类认识的特点是:
1、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在教师领导下学生认识的过程
3、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受教育的过程二、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
1、激发学习动机,是实现生物学教学过程的前提2、观察、实验等直观形式,是生物
学教学过程的基础3、掌握概念和理论,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
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必要一环5、应用知识是检验生物学教学过程的重要标志课后作业设
计一节生物课的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