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有益于健康长寿,但要注意量力而行,劳逸结合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老年人运动应该注意什么老年人运动应该注意什么老人运动时有很多事项要注意,要结合自身的健康状况来进行进行健身,否则可能达不到健康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下面我们就详细介绍下老人的注意事项。
1、运动前要做检查运动前做一全面的身体检查。
老年人在健身运动前最好做一全面身体检查,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以及各脏器的功能水平,为合理选择运动项目和适宜的运动量提供依据。
2、老人适宜选择全身性运动老年人宜选择全身性的体育活动,避免某一肢体或是器官负荷过重,尽量避免过分用力动作,还应避免造成血压骤然升高的动作,如:突然前倾,低头朝下,头弯腰动作过猛等。
3、运动前要做好准备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通过充分准备活动,调动神经兴奋性,克服内脏惰性,降低肌肉黏滞性,增加协调性,防止骨折和肌肉拉伤等运动性损伤现象。
通过及时充分的整理活动,加速机体疲劳的恢复。
4、要劳逸结合运动与休息要安排适当,根据身体反应、外界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5、运动期间要遵守正常生活规律运动期间要遵守正常的生活制度,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锻炼期间的饮食和营养,饮食以易消化,含充足的蛋白质及维生素,低脂肪为主。
要控制热量、糖及盐的摄入量,禁烟、酒。
老人运动前要注意什么1、要因人制宜,量力而行。
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锻炼的水平,选择适宜的内容与方法,一般地可以进行一些速率均匀、动作缓慢、强度不大的活动,例如:保健操、气功、太极拳、慢跑、快走、走跑交替等。
活动项目不宜求多、翻新,体验到健身的效果就行。
2、要循序渐进。
每次锻炼的活动量要适度,开始时活动量要小些,以稍觉疲劳为度,坚持一段时间之后而不感到疲劳时,再逐渐增加活动量。
如适应能力在渐渐提高,说明体质也随之增强了。
3、要持之以恒。
体育锻炼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奏效,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间断进行,各器官系统得不到连续的的刺激,则效果不好。
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从参与中养成锻炼的习惯并产生兴趣,从兴趣的产生中获得发自内心的欢乐。
老人养生益寿文摘之四熏香不当有损健康家庭中适当熏香,令人精神愉快、清雅舒适。
不过,室内长时间熏香,尤其密闭门窗时燃香,是不利于健康的。
因为无论是由沉香、安息香、檀香等制作的熏香,还是采用化学香精及芳香植物制造的线香,长时间熏香,不仅会消耗室内部分氧气,而且对患有肺心病、哮喘病的患者更为有害,有可能引起疾病复发或病情加重。
室内熏香的注意事项:每次点1、2根香即可,尤其是卧室内不宜长期熏香,更不要使用劣质燃香。
如果熏香,要注意开窗,以保持空气适当流通。
(摘自《健康时报》)口重老人如何少吃盐年纪越大,口味越重,似乎是老人的共同特征。
事实上,人的味蕾与嗅觉细胞随着老化日渐萎缩,味觉、嗅觉也慢慢退化。
此外,疾病、药物、医疗手术、环境因子以及营养素不足或营养不良,也会影响味觉与嗅觉的灵敏度。
由于味蕾的传导效应变低,有些老年人会觉得味道改变,或是对味觉刺激不那么敏感。
研究显示,不同的味觉,丧失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感受咸味的能力丧失最多,然后依次是苦味、酸味、甜味。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味觉衰减的老年人在少盐低糖摄入的同时,继续享受食物的美味呢?有一个技巧,就是做菜时,先以少盐少糖的做法,然后用调味厚重一点的汤汁淋上,或做成勾芡;也可以像蒜泥白肉的吃法,水煮的食物蘸上汁再入口。
这样把甜、咸味道浅浅地铺在食物表面,就可以让舌头满足,而糖、盐的摄取又不会过量。
(据《当代健康报》)做情绪的主人情绪的好坏,与人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
人们遇到各种精神压力,紧张、焦虑,甚至愤怒,这种不良情绪的心理状态,都会引起生理上的异常改变。
如果时间一长,反复发生,便可能由功能性的改变逐渐演变成器质性的损害。
不仅会引起神经衰弱、忧郁症这些心理疾病,而且会给许多身心疾病,诸如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溃疡病、癌症等大开方便之门。
医学专家对千余例脑溢血病人的调查发现,75%都是由不良情绪诱发,愤怒的情绪则名列榜首。
人们对使人生病的生物性病毒比较警惕,但对愤怒这种使人生病的心理性“病毒”却缺乏警惕,以致许多身心疾病便找上门来,暴怒引起脑溢血,引发心肌梗塞而猝死的悲剧也就时有发生。
论劳逸结合的重要性
论劳逸结合的重要性:
1、适当劳逸结合,可以让疲惫的体力得到恢复,人体有一定的生理规律,长期超负荷的劳动会造成身体疲惫,采取劳逸结合的模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缓解身体疲惫;
2、长时间的连续用脑,大脑容易缺氧。
为了完成任务,连续工作时间过长,就会头脑昏昏。
继续工作,效率几乎等于零,疲劳过度,身体不适。
因此,平时做脑力劳动时每个半小时左右,应该适当休息,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保证身体不受损害;
3、劳逸结合不仅可以使自己的目标事半功倍,还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劳苦,保存工作劲头。
是一种能让自己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老人勤奋可延寿人生进入老年后,是清静休养好,还是勤奋用脑好?相关学者认为:老年人应该在基本保持原来良好习惯的基础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动脑、多动手。
大量统计资料证实:多数终身勤奋好学、善于思索的脑力劳动者可以长寿。
原因在于勤奋能防止脑细胞老化,推迟大脑萎缩,协调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有研究人员曾对210位被试者的脑细胞组织进行X光断层扫描发现:人脑开始萎缩、空洞部分增多(智力衰退)一般在40岁以后。
但经常用脑的人,脑萎缩较少、空洞体积也小。
英国神经生理学家研究显示:人的大脑受训练时间越少,衰老速度越快;人脑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开始越早,持续时间越长,脑细胞老化越慢。
研究表明,积极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其脑细胞更发达,即使到了60岁,思考问题的能力仍像30岁时那样灵敏。
相反,懒于动脑筋者,尤其是觉得自己接受新知识不行的人,在30~40岁时,脑细胞就会急剧减少,大脑出现老化。
在生活中,有些老年人会变得“老糊涂”——记忆障碍、对事物认知模糊或混乱。
多数情况下,这一现象并非由疾病引起,而是由于长年不用脑导致脑细胞逐渐退化。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在进行勤奋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时,大脑血管常处于舒张状态,可使大脑细胞得到充分供血、供氧。
因此,医学上把适度紧张、忙碌形容为“生命之盐”。
人脑在生理上有很大的潜力。
人的大脑约有300亿个神经细胞,两个大脑半球皮质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每小时只有1 000~2 000个神经细胞衰亡。
人脑拥有大量平时根本没有被动用的“智力储备”。
如果我们能合理地利用大脑,不但不会减短寿命,反而有利于延缓衰老。
而且,勤奋好学之人,往往远离“酒、色、财、气”,不易沾染恶习,可以避免“恙嗔之心”“愠怒之气”的干扰。
勤奋忙碌之人,把精力倾注在学习和事业上,没有时间左顾右盼,没有时间为被人算计而痛苦,也没有时间去算计别人,少了许多烦恼和痛苦。
勤奋好学、积极用脑、热爱生活,是对自己生命、前途、事业充满信心、活力和勇气的表现,往往会形成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龙源期刊网 五脏养生二十忌(二)作者:孙清廉来源:《保健与生活》2011年第04期己思虑伤脾中医认为“忧愁思虑则伤脾”,思虑太过,则易令人不思饮食、神疲倦怠。
又认为暴怒伤肝,肝逆侮土,升降失调,则脾胃受伤。
因此注意调畅情志,防止思虑、郁怒伤脾,是脾胃保健的重要内容。
忌暴食伤脾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适当节食,饮食适量,则有利于健康长寿。
否则食之过量,可停食伤胃;饮之过量,亦可停饮,引发消化不良、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
因此要防止暴饮暴食、饥饱不匀、嗜食肥甘、过多进食生冷,以免增加脾胃负担,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
忌劳倦伤脾适当劳动可增强体质、流畅气血、延年益寿。
但过劳则气耗,致精神疲惫,不思饮食。
所以劳动要量力而行,注意劳逸结合。
四、肺:秋应于肺;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
忌悲忧伤肺肺主气,中医认为,七情变化皆可影响气机而致病,以悲忧伤肺最甚。
人常悲忧则易致肺气不足、表虚不固,机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引发感冒等症。
所以,应特别重视保持内心宁静,培养乐观情绪,远离悲愁伤感之事,以利增强体质。
忌风寒伤肺肺主人身之肌表,风为六淫之首,最易伤肺。
中医还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
”所以,秋冬和初春季节,气候变化剧烈之时,一定要重视预防风邪侵袭,重视防寒保暖,以减少与避免呼吸、心血管等系统疾病的复发与加重。
忌燥热伤肺中医认为,“肺喜润而恶燥”“火热可灼金(肺)”“燥热易伤肺”。
特别是气候炎热或气候干燥的季节,肺最易受到燥、热之邪的损伤,诱发鼻干口燥、咽喉痒痛、干咳少痰、大便秘结、皮肤干裂等症状。
因此,气候炎热、干燥的季节,一定要重视预防燥、热伤肺。
居室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避免剧烈运动而导致大汗淋漓,致津液耗伤。
在饮食上也应贯彻“少辛增酸”“防燥护阴”的原则,适当多吃些芝麻、胡桃仁、蜂蜜、乳品、百合、银耳、梨、藕、萝卜等食品;或常吃些粥类,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粥、黑芝麻粥等,可保养肺气、预防燥热伤肺。
长寿在于善养生作者:倪合一来源:《现代养生》2008年第12期我们祖先早已懂得:长寿之道在于养生。
《上古天真论》说:“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1.古人把一年间的气候变化分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气”。
他们认为,“六气”如果变化适度,对人体是有益的;如果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则称做“六淫”,就对人体健康有害。
《黄帝内经》写道:“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顺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各种疾病的发生,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如春季多呼吸道热性病、鼻衄和风湿等,夏季多消化道疾病、中暑和腹泻等,秋季多风疽,冬季多咳嗽、痹厥(关节疼痛)。
《岁露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自然环境与日月变化,都与人体生理、病理有关,人应适应自然节律。
《四气调节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不亦晚乎。
”老年人易患冠心病、中风、肿瘤、哮喘、风湿病等等,更需顺应外在环境的节律,生活有序,预防为主。
2.中医学将喜、怒、悲、忧、恐等精神变化称为“五志”,加上惊、思称为“七情”。
情志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五脏的正常功能。
白居易写诗道:“忧喜皆心火,荣枯是眼尘。
”《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由此证明,情绪波动,容易生病;精神愉快,才能身心健康。
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要给自己建立一个“君子坦荡荡”的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3.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古代养生学十分重视节食。
《黄帝内经·素问》:“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吃不重用”,讲的就是要定时定量。
明《修真秘要》说得更具体:“食欲少而不欲顿,常如饥中饱,饱中饥。
劳逸结合的名言劳逸结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在工作和休息之间保持平衡。
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
以下是一些关于劳逸结合的名言,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1. “工作是为了生活,生活不是为了工作。
”——未知这句话告诉我们,工作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
我们需要工作,但我们也需要休息和享受生活。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让它们相互促进。
2. “劳逸结合,方能长久。
”——周恩来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在劳逸结合的情况下,我们才能长期保持健康和高效工作。
如果我们一直工作,不休息,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受到损害,最终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3. “无论何时,都要保持微笑,保持快乐,保持健康,保持劳逸结合。
”——李嘉诚这句话告诉我们,保持微笑、快乐、健康和劳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持积极的心态,保持身心健康,让工作和生活更加美好。
4. “健康是一切事情的基础。
”——苏格拉底这句话告诉我们,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不健康,我们将无法工作和生活。
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持身心健康,让自己更加有能力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5. “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
”——老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休息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继续前行。
如果我们一直工作,不休息,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受到损害,最终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让它们相互促进。
6. “工作再忙,也要记得放松。
”——未知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工作再忙,我们都应该记得放松。
只有在放松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
7. “劳逸结合,方能事半功倍。
”——未知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在劳逸结合的情况下,我们才能事半功倍。
如果我们一直工作,不休息,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受到损害,最终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劳动,长寿的秘诀
毛乐
【期刊名称】《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年(卷),期】2009(000)008
【摘要】@@ 欧阳修的这句话,是说劳动能促进生命的运动,使人延年益寿;相反,过于安逸,整天无所事事,会对健康不利.rn古今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劳动是长寿的秘诀.坚持劳动,适当忙碌是延长寿命不可缺少的因素.所有长寿之乡的居民都身体力行着现代人最难实行的长寿原则:劳动一生.
【总页数】1页(P17)
【作者】毛乐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劳动,长寿的秘诀 [J], 毛乐
2.说说长寿那些事儿——北大“长寿系”哲人的长寿秘诀 [J], 谢绮珊;
3.日本长寿县和长寿村的长寿秘诀 [J], 宁蔚夏
4.长寿的奥秘寻找世界长寿国度的小秘诀——将极寒沁入温泉 [J],
5.到中国的长寿之乡寻找长寿秘诀 [J], 朱七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劳动有益于健康长寿,但要注意量力而行,劳逸结合
古今中外的寿星,大多是勤于“小劳”的实践者。
有人对新疆地区部分长寿者进行调查,发现73%的寿星都是长期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
阿克苏地区的10位百岁老人,其中8人是体力劳动者。
广西巴马地区90岁以上的老人,几乎全是体力劳动者。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曾有一位农民寿星―――冉大姑,直到晚年仍精神矍铄,满面春风,能吃能睡。
她104岁时不仅下田参加劳动,且养了3头大肥猪,105岁那年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时,人们问她高寿而健康有何秘诀,她风趣地回答说:“秘方是天天劳动,补药是阳光和风雨。
不信,你们试试看。
”她一生从不吃药,最后无疾而终,享年109岁。
日本对一些百岁以上老人的调查也发现,有半数在75岁时,三分之一在80岁~84岁时,仍没有中断体力劳动,至于脑力劳动者中的寿星,也几乎无不热爱劳动或喜好运动,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对王公贵人好逸恶劳而体弱多病,农夫平民勤劳而身强刚健之理,论述得淋漓尽致。
他说:“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劳苦,而未尝告疾,此其故何也?夫风霜雨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
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经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虑患之具,莫不备至。
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
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肢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