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教育》范式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10
论后现代视域中教育理论的范式形成与反思后现代以“现代性的反思者”的角色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并表达了超越启蒙时代范畴的意念。
从萌芽到不断蔓延,以令人震撼的力量影响着日常社会生活和学术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之初,人们就对后现代主义争论不断,各种观点、流派纷繁复杂。
本文即是在梳理澄清理论术语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后现代主义与教育理论的关联性,剖析在后现代视域中教育理论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与研究范式的形成,并对后现代主义在教育理论中的运用进行评价。
标签: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范式基础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其哲学基础即是批判—交往理论、后结构主义理论和多元化理论,这些理论不同程度地对教育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在教育知识论、目的论、主体论等方面的诸多研究成果。
后现代主义给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对于教育教学者在实际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一、背景动因:后现代视域中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当代西方哲学家对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发展的一种理论繁盛,更进一步说,它是对启蒙时代以来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的激烈批判。
通常认为,“后现代”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1870年左右,指称在当时颇为现代和先锋的绘画作品,而“后现代主义”一词则源自奥尼斯在1943年发表的《1882—1932年西班牙、拉美诗选》中用到的术语,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
从形态上分析,后现代主义基本上可以归类为两个向度:重在批判否定的“破坏性向度”和重在反思重建的“建设性向度”。
进而形成了两类型的后现代思想,即激进性与建设性后现代性主义。
激进性后现代主义具有彻底的否定性和反传统精神;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注重从内部寻求革新,主体整合,倡导多元论,强调内在联系,以及人和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从时间上分析,现代主义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其以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德里达等为代表的“解构主义”。
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的转变作者:别宏武陈嫒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年第19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变革是教育范式的大变革,其中高校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关键。
激活学科知识,在学科基础上实现高级综合,将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高度统一起来,避免陷入职业主义的功利化陷阱。
现代化高等教育是培养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提下,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者,角色转变尤为关键。
如何扮演新的角色,是广大高校教师面临的一次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通过三个维度剖析在转型性变革中高校教师角色转变。
教师与变革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的变革是教育范式的大改变和大改革。
理想的现代大学教育首先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然后在普遍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专业的精深教育和训练。
前者被称作通识教育,后者被称作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又潜在地包含了职业教育的因素和愿望,这就是现代大学职能之造就高级专门人才的意味所在。
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正在优化,“知识一素质一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教育观也为越来越多高校接受。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就是要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就是要真正推动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培养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起符合时代要求、满足群众需要的学科和课程体系。
它涉及教育理念和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等多个方面。
在变革中,许多高校都在加快学科构建和专业结构调整。
在此调整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高校变革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因为,教师是长期从事教育专业培养的人,具有思想的实践者。
而不是上级制度规定的机械执行者,这是新的未来改革成功的关键。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思想的传播者。
可以从杰出教师的思想方法和实践活动中学到不少真知灼见。
教师是善于学习的学习者。
他们不断尝试着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含义,理解学习的所有因素,理解他们的学生如何才能透彻地了解学习的本质和过程。
因此,在变革中高校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成功关键。
学术本位: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意涵摘要:大学制度改革必须立足于大学的学术组织属性,符合学术本位的大学逻辑;现代大学制度即基于学术本位的大学制度体系;从普遍所指来看,现代大学制度是以大学内在的学术价值为本、以满足其外在的社会价值为辅的制度体系;从具体涵括而言,现代大学制度包含了普遍与本土元素、正式与非正式约束要素,而这俱以学术本位为基本原则。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学术本位;大学逻辑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1-0011-05收稿日期:2012-11-04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代大学制度原理与中国大学模式建构”(11jjd880021);厦门大学基础创新科研基金研究生项目“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中的大学章程研究”(201222g010)。
作者简介:张继明(1979—),男,山东潍坊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
大学的组织特性要求大学在逻辑上奉行学术本位,大学制度的变革必须遵循学术本位这一大学根本逻辑。
现代大学制度实质上就是基于学术本位的大学制度。
以大学的学术本性或学术本位为制度建构的基点,同时也以此为制度实践的归宿,这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意涵。
无论如今的大学及其所处的环境如何复杂,大学制度显现出如何复杂的制度特征,学术本位都是大学制度改革的不变法则。
当前我国要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就要以尊重、维护和促进学术本位为根本的指导原则。
一、现代大学制度的研究现状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原国家教委王冀生研究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中较早提出了“现代大学制度”概念[1]。
2001年,《现代大学教育》首期开设“学者沙龙”,专门讨论现代大学制度问题,拉开了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序幕。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提出了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方案和方向,引起了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高潮。
中国近现代史的学术范式晨阳斋主人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我们首先所要面对的一个理论问题就是“范式”。
我们的教材是按照“革命史”范式来编写的;我们读的一些史学专著则是按照“现代化”理论范式来写的,还有“冲击——回应”范式、“文化帝国主义”范式、“社会史”范式等等。
那么,什么是“范式”呢?“范式”(paradigm)的概念和理论,首先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nn) 最早提出,并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中系统阐述的。
范式,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
通俗地讲,范式就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我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
”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
所以,“范式”原本是一个产生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名词。
后来学者们就将这个名词引入到人文社会科学、引入到史学领域、引入到中国近现代史学术研究领域。
现在人文社科领域所讲的“范式”,是指“某一科学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基本认同并在研究中加以遵循的学术基础和原则体系,它通常包括一门学科中被公认的某种理论、方法,共同的对事物的看法和共同的世界观”。
换言之,“范式”就是解释、说明研究对象的一种话语、理论、方法。
在这个意义上,针对某一学科、某种学术问题建构起一种“范式”,就等于提供和部分掌握了某一学科、某一问题的话语权、解释权。
而当这种范式得到普遍认同时,这种话语权、解释权就形成话语霸权。
现代大学教育 2024年第1期越洋专访基金项目: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面向高质量教育的‘五育融合’实践路径和理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2JJD880021;2022年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项目编号:留金选[2022]87。
收稿日期:2023-10-12作者简介:王天健(1994—),男,吉林四平人,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教育人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人类学研究;李政涛(1969—),男,江西大余人,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上海,200062。
Email:zhengtaoli1969@163 com。
人类世背景下的全球公民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德国教育人类学家武尔夫教授访谈王天健 李政涛摘 要:人类世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两项教育理念———全球公民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
人类世这一概念主要指人类活动遍及全球、几乎无地区不受人类影响的世界现状,相较于同类概念,人类世概念包含人类在当前世代总体行动造成的诸多影响,是一种用以描述人类与世界关系的综合观念。
由人类世概念引发的对人类行为的反思与批判,催生全球公民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两大理念。
全球公民教育重点关注教育活动中的全球公民意识,旨在通过对全人类共同体意识与共同责任的唤醒应对全球性风险;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年轻一代面向未来的思维与行动能力,提升受教育者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素养,以及反思批判能力、承担责任和团结合作能力等。
两种教育理念互为补充,成为人类世背景下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应对全球性风险的复合教育路径。
关键词:人类世;全球公民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克里斯托夫·武尔夫;文化遗产;全球性风险;人类共同体;教育人类学中图分类号:G40-0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24)01-0050-07 武尔夫(ChristophWulf)教授是当代声名远播的教育人类学家,现任德国柏林自由大学(FreieUniversit tBerlin)教育与人类学系主任,曾任德国教育科学学会教育人类学分会(P dagogischeAn thropologiederDeutschenGesellschaftfürErziehung swissenschaft.)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德国委员会(DeutschenUNESCOKommission)副主席,兼任北京大学、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东京大学(TheUniversityofTokyo)、京都大学(KyotoUniversity)、新德里大学(UniversityofDelhi)、巴黎大学(UniversityofParis)、圣彼得堡大学(StPetersburgUniversity)客座教授。
现代大学教育 2021年第2期学术争鸣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教育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JGYB077;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质性研究”,项目编号:CX2018B271。
收稿日期:2020-10-20作者简介:刘旭(1965—),男,湖北洪湖人,教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苟晓玲(1990—),女,宁夏灵武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长沙,410081。
Email:hellolk@qq com。
从摇摆到统一:教与学的关系辨正刘 旭 苟晓玲摘 要:教和学的关系是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一对关系,也是教学论的根本问题。
教与学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一段长期摇摆不定的过程,从“单中心论”“二元对立论”到“分离论”,每一种研究范式都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优缺点。
“单中心论”主要表征为各自为政来研究教或者学,“二元对立论”用主客体二元对立思维来探讨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分离论”强调用以学为主的前提性条件来研究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而教学之为教学,在于“教”与“学”之统一,无“教”之“学”只是“自学”,无“学”之“教”则根本不存在。
教与学统一的内涵在于教与学本然统一、交互共生、相反相成。
教与学本然统一指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的一体两面,不可分离存在;教与学交互共生强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同一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换,共生共长;教与学相反相成确认教与学相依而存,教(或学)仅仅依赖于学(或教)而存在。
教学关系研究范式应是“教学交互活动”,将其置于教学活动中来探讨教与学关系,教是在与学的关系中,学也是在与教的关系中。
实现这种统一的精髓就在于“以学定教”和“以教引学”。
关键词:教学;教与学;中心;摇摆;统一;以学定教;以教引学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21)02-0016-08 教和学的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最基础、最核心,并对教学活动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一对关系,是教学论的根本问题。
教育研究范式教育研究范式-从二元对立到多元整合摘要:20世纪的教育研究主要是科学和人文两大范式的争论,20世纪后期出现并可能成为21世纪主导的复杂科学,将改变教育研究范式的这种二元对立,走向多元整合的复杂性研究范式,实现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根本性转换。
关键词:实证;理解;复杂性;范式波普(J.A.Popp)在《教育研究中的范式》(1975)中提出了规范性与描述性两大研究范式。
胡森(T.Husen)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也指出,20世纪教育研究的两大主要研究范式:“一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经验的、量化的观察,研究的任务在于确立因果关系,并作出解释。
另一种范式是从人文学科推衍出来的,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和理解的方法”。
两种研究范式在教育研究的历史上此消彼长,构成对立的两极。
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复杂科学的出现和其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要求人们放弃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而走向复杂范式的多元整合。
一、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19世纪下半叶,在现代自然科学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的历史背景下,教育学科学化的呼声日益强烈。
于是出现了把自然科学日益幼稚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运用于教育研究的尝试。
斯宾塞是第一个在教育学研究中坚持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人,尽管他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科学的教育学。
20世纪初,受实证主义和实验心理学的影响,出现了拉伊和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拉伊在《实验教育学》(1908)一书中认为,旧教育学以知觉、内省的方法和他人的观察为依据说明教育现象,这是很不够的。
实验教育学将广泛采用观察、统计和实验等方法来补充旧教育学的思辩方法,使教育学的研究更趋精密化,使其成为一门严密的、系统的科学教育学,以取代超经验的思辩的理论教育学。
梅伊曼区分了教育研究中的事实与价值,认为实验教育学研究的是“事实”,主要记载和说明教育现象“是什么”的问题,与一般的经验科学等同,“价值”则为系统教育学所研究。
实验教育学实际上把教育学当作实验心理学的应用,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实验”和“观察”,研究的结果是形成“教育技术”和“操作模型”。
020I思考I从现代、后现代到别现代主义一论语文教育范式转型◎魏江北魏江#,华东学教育学部教'教育学院硕士研2生在读。
1978年以后的语文教育发展先后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范式。
然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不能与西方现代化理论完美配合一中国并不是在完成去前现代化之后实现现代化,而是在未完全摆脱前现代因素的同时开始现代化进程,在现代化未完全实现时接着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因此形成了一种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杂糅的社会形态,也即王建疆教授所提出的“别现代”。
反映到语文教育上就表现为现代主义教育与后现代主义教育理方式的并,也就是别现代的教育形态。
在语文教育范式的程中,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者共同存在于当下的语文教育中。
因此,应采别现代主义的理,以主义和主义理论,以中国语文教育的现,到当下的语文教育,别现代的语文教育进,实现的现代语文教育。
一、现代主义的语文教育现代主义,文现代主义是西方主义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即与理率和成的实用主义思。
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程和开也现出理和的。
一方,化的方,建了程研究的技术一的模式。
其中泰勒在程与教的理一中提出了程开发的应到教育应提教育能到能以在到实现。
成了现代主义程的主范式。
一方,鲁纳、卢姆以概念一实证为取化的容-鲁纳特别强调“课程知识构”的重要,主张的知识结构尤是的基本结构来掌握课程的质-无论是-化的方或是化的容,他们都以和进程,程被是静止的、封闭的、线性的跑道,他把复杂的教育内容和程简单化,一味坚持的容和程序化的教式不免致准化和评量化,忽视了习者作在的,体验和理解知识以丰富其生活和心灵的程的要意义。
受西方现代主义程与开的影响,中国语文教育以1992年的语文教育大纲志,将语文课程目标规础知识和能。
程质方,强调语文的工具属而一程度上忽视了语文的人文属性-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础知识和能的训练主。
语文教材也相应的以知识训练主要容,选文成知识的载体,助读系的单元导读、文读成了知识的提示,练习系成了知识训练的载体。
1 《现代大学教育》范式二零一零年 特别提示 《现代大学教育》录用稿件,须按《〈现代大学教育〉范式二零一零》各项具体范式,
对文章格式进行全面整理或修改。 一、按《文章标题与结构范式》修改或增加标题。总标题、章标题与节标题等,均不可使用空心标题(不概括要旨或主体观点、只表达研究对象或研究目标的标题,如:“调查”、“样本”、“过程描写”、“结果分析”等)。 二、按《摘要范式》修改摘要。因为摘要是检索、文摘与论点摘编等二次文献选稿的第一依据,是缩写与转载等二次文献的第一通行证。为方便境外检索,《现代大学教育》在中文目录页之后编印一页英文选目,在期刊末尾集中编印两至三页英文摘要选辑。如您希望您的文章进入英文选目与英语摘要选辑,请提供英文标题、英文署名、英文摘要与英文关键词等,另起一页附于文章末尾。 三、按《论文间架范式》整理或修改论文间架结构。使论文间架凸显,因为,在学术论文海量产出时代,论文间架是吸引阅读、方便压缩、提高转载、强化观点推送力、提升影响施加力的有力策略。 四、按《参考文献及注释格式》整理或重编参考文献,做到要素齐全、信息准确、格式正确。参考文献文中标注与文后叙录,采用手工标注、编写与编排。参考文献数量,是评价学术期刊科学交流程度与外部信息吸收能力的重要指标,要求在三十种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十五种左右。 五、作者简介、课题信息等,附于文章末尾。
《现代大学教育》文章标题与结构范式 《现代大学教育》要求文章结构清晰,因此,要求文章有明确分章或分章节,要求章或章节有标题。文章标题与各层次标题,范式要求如下: 一、文章标题,符合GB 7713-1987和CAJ-CD B/T 1-2006题名要求: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文章要旨或主体观点,符合题录、索引和检索编制有关原则,有助于选择关键词和分类号,不使用非公知公用符号、简称与缩写等,尽量不使用副标题;文章标题,汉语不超过20个汉字,英语不超过10个实词。 二、一级标题(或章标题)要求:简明、具体、确切,不使用非公知公用符号、简称与缩写等,字数不超过20个汉字;一级标题用汉字数字编号,数字号后加顿号,如:“一、”、“二、”、 2
“三、”。不采用无标题分章。 三、二级标题(或节标题)要求:简明、具体、确切,不使用非公知公用符号、简称与缩写等,字数不超过20个汉字;二级标题用汉字数字编号,数字置于圆括号“()”内,如:“(一)”、“(二)”、“(三)”。不采用无标题分节。 四、为避免结构臃肿繁杂,节内不分小节,因此不使用三级标题。 五、为避免视觉零乱,正文之中不使用“(1)□□□□□”、“(2)□□□□□”西式层次表达形式,而使用“第一,□□□□□”、“第二,□□□□□”汉式层次表达法。
《现代大学教育》摘要范式 《现代大学教育》要求文章有中文摘要及关键词,可以有英文摘要及关键词。基本范式
要求如下: 一、中文摘要,符合GB 6447、GB 7713和CAJ-CD B/T 1-2006中文摘要编写要求:浓缩文章观点,重点展示研究结论、突出创新点;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读者不阅读论文全文便可获得论文主要内容,可以作为完整短文供文摘与论点摘编等二次文献采用或独立存在;不出现图表、非公知公用符号、简称与缩写等;长度200至300汉字。关键词不超过5个。 二、英语摘要亦为文章观点浓缩,重点展示研究结论、突出创新点,而不是将中文摘要直译成英文。关键词不超过5个。英语摘要须附文章英文标题。 三、英文标题与摘要措辞,采用教育科学领域英语文献通用表达法,而不是根据汉语硬译。如“教师教育”概念,英语文献通用表达法是teacher education;又如“从大众高等教育向精英高等教育过渡”概念,英语文献通用表达法是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再如“高等教育批判与前瞻功能”,英语文献通用表达法是critical and forward-looking func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特别注意:摘要,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一定不能写成论文简介或论文简评,必须写成文章观点浓缩,以方便文摘与论点摘编等二次文献直接采用,因为二次文献原则上只直接采用原文摘要,或只直接采用原文摘要加原文结论,而不允许论点摘编者重写摘要。 必须坚决排除下列写法: 例一: 本文简述……,分析……,揭示……,在此基础上,指出……。 例二: 本文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最后……。 例三: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 3
例四: ……是……重大问题。本文介绍……,展示……。本文还简述……,并且指出……。 必须强化下列写法 例一:王洪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摘要
教育研究方法论问题始终是教育学研究的最基础和最前沿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育学
的科学地位并影响到教育学的进展方向。目前人们在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探讨上存在着严重分歧,典型表现在人们对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缺乏共识,而且也没有一个系统的明晰的分类标准,特别是对各种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缺乏明晰的阐释,这阻碍了教育研究的深入和教育学的进展。通过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及其哲学基础的探讨,我们认为教育研究应有思辨、批判、行动及实证四种基本方法范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6 期) 王洪才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 年第6 期撰文指出(此句为论点摘编者所加引导语),教育研究方法论问题始终是教育学研究的最基础和最前沿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育学的科学地位并影响到教育学的进展方向。目前人们在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探讨上存在着严重分歧,典型表现在人们对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缺乏共识,而且也没有一个系统的明晰的分类标准,特别是对各种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缺乏明晰的阐释,这阻碍了教育研究的深入和教育学的进展。通过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及其哲学基础的探讨,我们认为教育研究应有思辨、批判、行动及实证四种基本方法范式。(以下摘自原文结论部分)这(此字为论点摘编者加)四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代表了教育学的四种不同的发展方向,或成为哲学的教育学,或成为批判的教育学,或成为实践的教育学,或成为“科学的”教育学。这四种研究取向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别,但可以肯定,它们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原文为“存在”)。(《新华文摘》2007年第7期《论点摘编》) 例二:孙绵涛、康翠萍《教育机制理论的新诠释》摘要 教育机制是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的层次机制、教育的形
式机制和教育的功能机制三种基本类型。三类机制以及每类机制中的三种机制各自有着不同的内涵,又有着必然的联系。教育的层次机制主要包括宏观教育机制、中观教育机制和微观教育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主要包括行政—计划式机制、指导—服务式机制和监督—服务式机制;教育的功能机制主要包括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制约机制。教育机制与教育体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它们之间又是紧密相关的。探讨教育机制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教育机制改革的内容,把握教育机制改革的规律,厘清教育机制改革的思路。(《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孙锦涛、康翠萍在《教育研究》2006年12期撰文指出(此句为论点摘编者所加引导语), 4
教育机制是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包括教育的层次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和教育的功能机制三种基本类型。三类机制以及每类机制中的三种机制各自有着不同的内涵,又有着必然的联系。教育的层次机制主要包括宏观教育机制、中观教育机制和微观教育机制;教育的形式机制主要包括行政—计划式机制、指导—服务式机制和监督—服务式机制;教育的功能机制主要包括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制约机制。教育机制与教育体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它们之间又是紧密相关的。探讨教育机制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教育机制改革的内容,把握教育机制改革的规律,厘清教育机制改革的思路。(《新华文摘》2007年第8期《论点摘编》)
《现代大学教育》论文间架范式 《现代大学教育》要求文章有明显间架,要求间架结构清晰,因此,决定采用国际通行
论文间架范式,基本要求如下: 一、文章要有破题章,相当于英语论文的 opening chapter,简要总述选题缘起、课题研究现状、选题理据、研究思路与研究要点等,这些内容属于破题章要素。 二、文章要有论述研究要点的实体章,相当于英语论文的 body chapters;实体章数量与研究要点数量相等,即一个实体章处理一个研究要点。 三、每个实体章,都要有简明破章节或破章段,相当于英语论文的 opening section或 opening passage;都要有若干论述节或论述段,论述节或论述段数量与本章论述要点数量相等;都要有结章节或结章段,相当于英语论文的 conclusion section 或conclusion passage。 四、每个论述节或论述段,都要凸现主旨句或论点句,相当于英语论文的 topic sentence;主旨句或论点句一般是论述节或论述段第一句;主旨句或论点句后,接若干阐释句或论证句,使论述节或论述段形成重点前置结构。 五、文章要有结题章或结论章,相当于英语论文的 conclusion chapter。 六、文章实体章均要求有标题,破题章与结题章可以没有标题;无标题结题章与实体章之前,空一行以示区别。标题按《标题范式》要求编写。 在学术论文海量产出时代,构造并凸显论文间架结构,是吸引阅读、方便压缩、提高转载、强化观点推送力、提升影响施加力的必要策略。
《现代大学教育》图表格式 《现代大学教育》排版时正文分栏,每栏栏宽8cm或22字;正文文字,宋体,五号。因
此,来稿如有图表,格式须与正文配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