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阳城市建筑景观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沈阳城市文化特质分析沈阳是中国东北的重要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作为中国的“国际工业名城”,沈阳的城市文化特质体现了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积淀。
本文将从历史、建筑、文化产业、民俗等方面对沈阳城市文化特质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文化的传承沈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曾是清朝的故都。
清代的沈阳,是当时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对东北乃至全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阳在那个时候被称为“盛京”,其地位至高无上。
清代的沈阳城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政治和文化中心。
而沈阳的历史文化传承也体现在其丰富的遗产和历史景点上,如沈阳故宫、沈阳城市规划建筑、张氏帅府等古建筑遗迹,都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
在沈阳城市的建筑中,清代的建筑风格占据了重要地位。
沈阳故宫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北建筑风格的特点,整体规划别具一格,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典范之一。
沈阳城的城市规划布局也是古代文化的代表,其中的大东门和小西关等地方的城墙遗迹,都展现出了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
二、文化产业的繁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沈阳的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壮大,成为城市文化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的工业名城,沈阳的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里有众多的艺术团体、艺术家和文化企业,他们在不断地创新和推广着沈阳的文化产品,使得这座城市的文化产业得以迅速发展。
沈阳还有一些著名的文化产业园区,如文化创意园、盛京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这些园区为沈阳的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资源,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沈阳的文化产业得到了提升,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阳的民俗文化是这座城市文化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沈阳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念等。
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沈阳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每年春节期间,沈阳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各种特色民俗表演和传统习俗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和参与。
浅析城市特色作者:梁林辰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2期[摘要]:拥有城市特色是现如今城市设计发展中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文通过对全球化的城市特色危机的分析,解释城市特色的含义,主要以沈阳城市为例,分析其城市特色,并对打造其地方性城市特点做出一定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城市设计,特色,沈阳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引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建设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城市化的进程给城市带来了蓬勃生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在这种结果下,城市化导致城市建筑的千篇一律,没有了城市地方性,没有了城市文脉,没有了城市特色,使城市出现了城市特色危机,这是我们如今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将待解决的主要任务。
2. “城市特色危机”含义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格局、风貌正走向雷同,千城一面,由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和历史形成的城市文脉、肌理,自然生态特征和乡土文化标识正在迅速消失的现象。
由于城市全球化的产生发展,各大城市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历史特点及文脉,那些原本可以千姿百态的城市却变得越来越相似,如今走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当中,随处可见高楼林立的大厦,车水马龙的街道,方方正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如机械般冰冷而没有感情,让人根本无从分辨这是哪个城市,沈阳也是其中之一。
3. “城市特色”含义特色是指某一事物的突出或独有的性质和特征。
城市特色与城市个性、城市形象有密切的内在关联,系指一个城市在人的感知层面上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形态表正【1】,可分为无形特征和有形特征。
有一些城市特征比较明显的城市:例如:冰城夏都哈尔滨,有着俄式风情的建筑特点;古都西安,汉唐遗风,古香古韵的建筑特点;城市花园新加坡,宣扬绿化和绿色,有着绿色建筑的城市特点。
无论处于这些城市的哪个角落,城市的氛围和特点都会很鲜明的表现出来,让人印象深刻。
城市特色体现为两方面:一是体现在城市的性质、经济特点、民俗文化和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可见的内在特色,或称无形的特色;二是城市形态或城市环境表现在自然环境、城市布局与空间形态、文物古迹、建筑景观灯方面的可见的在特色,或称有形特色。
沈阳十佳旅游景点1、沈阳故宫(4A景区|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世界遗产)沈阳故宫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始建于1625年,在宫廷遗址上建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宫廷艺术博物馆,而沈阳故宫也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它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
沈阳故宫博物院以其多民族风格的宫苑建筑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更以其丰富的院藏文物珍宝而享誉中外,是沈阳著名的景点之一。
2、沈阳植物园(5A景区)沈阳植物园又叫沈阳世博园,是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会址,被誉为「森林中的世博园」,先后被评为「辽宁省五十大佳景」「沈阳市十大科普教育基地」等光荣称号,是沈阳十大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它是集绿色生态观赏、精品园林艺术、人文景观建筑、科研科普教育、娱乐休闲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旅游景区。
园内有百合塔、凤凰广场、玫瑰园为标志性主题建筑,荟萃了世界五大洲及国内重点城市的园林和建筑精品,共有100个展园。
3、张氏帅府博物馆(东北第一名人故居|4A景区)张氏帅府是北洋军阀张作霖及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的官邸和私宅,是迄今为止东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名人故居,已成为东北近代历史的见证与缩影。
这里楼宇林立,庭院相连,放眼望去,雕梁画栋的四合院、水榭亭台的帅府花园、恢宏气派的大青楼、帅府办事处、红楼群以及小巧雅致、中西合璧的小青楼,错落有致,交相辉映。
充满浓郁民国文化特色的张氏帅府博物馆,以其恢宏的建筑、精湛的装饰艺术,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赢得了「东北第一名人故居」的美誉。
4、「九·一八」历史博物馆(4A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红色经典景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是为纪念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受难同胞、警示国人勿忘国耻而建,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博物馆共设有7个展厅,展览照片800余幅;实物300余件;文献、档案资料近100件;大小型场景19组。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分析摘要:简要描述沈阳方城的历史及文化街区的结构分区。
总结并分析近十年来方城文化街区的规划,时代变迁和城市发展引起的结构变化。
指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中的问题和处理方法。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使得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既能保留人们对历史和旧城区的回忆,又能参与其中,使其成为现代化的活的景观。
关键词: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1.方城概况沈阳市方城的总面积大概是一点七平方千米,由东南西北四条顺城路环绕而成。
位置就在沈阳市旧城内,既是沈阳市老城的中枢,又是我国现代城市规划发祥地,自公元九百二十八年以前的辽代起至今一直不断地在建设改变。
而方城从满清时期建立至今发展的整个沈阳古城,也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历程和建筑艺术的发展,已逐步清晰为九宫格式板块状城市肌理和井字型路网式的城市结构。
封建皇帝的执政阶段,将沈阳改称为盛京,并成为了当时的全国政治经济及文化中枢。
国家疆域越来越稳定,社会经济日益昌盛,对城里房屋的修缮工程也越来越多。
康熙一三年时,就在将四平大街的钟楼鼓楼之间的地方划分为商圈的同时,方城就开始作为了盛京的商业中心。
近代城市发展阶段,各方势力汇集,碰撞。
方城之内,多种势力将自己的建筑建在其中,许多既存的历史建筑则逐渐消失,在这个阶段内的方城呈现为外来的欧洲文化,满清文化和民国文化共存的局面。
新中国建立后的最后阶段,在这个时期,工业阶级逐渐登上了舞台,由于战乱的原因,导致方城中的生活方式、建筑都大量地被工业化,而方城里的许多四合院建筑和传统街巷都在慢慢消失,因此方城的吸引力也大为下降。
现代化城市建设阶段,改革开放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建筑也逐渐多元化,方城成为了市级商业中心。
1.方城文化街区的变化建筑物的空间格局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原有城市空间格局的塑造与维护、二是新空间格局的建构与融合。
每座城市都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进行改变,经历时间的沉淀,因此,方城改造既有新鲜血液注入,也对原有的格局进行了保护和修缮,将已经失去其原有重要性和价值的空间节点进行重塑,进而赋予其新的形态和意义。
沈阳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沈阳是中国历史名城,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本次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将介绍沈阳市的旅游资源情况。
一、自然景观沈阳市位于东北地区的中心地带,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
市内有许多自然景观,如紫金山、北陵公园、奥林匹克公园等。
紫金山位于沈阳市东南部,是沈阳市最高的山峰,海拔高度997.5米。
山顶上有一座大型祭祀宫殿,是中国北方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宫殿之一。
游客可以前往山顶俯瞰整个沈阳市的美丽风景。
北陵公园位于沈阳市北郊,是清朝皇家陵园的一部分,是一处以博物馆和园林为主的旅游景点。
园内有着大量的文化古迹,例如保定皇陵、昭陵、昭陵博物馆等,是一个了解清朝历史文化的好地方。
奥林匹克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奥林匹克公园之一,位于沈阳市奥体中心区内。
公园内有着大运河、奥体赛场、滚动式溜冰场、体育馆等建筑,吸引着游客前来观赏其中举办的各类体育赛事。
二、历史文化景观沈阳市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城市之一,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景观,例如故宫大连院、浑南古城、各种博物馆等。
故宫大连院位于沈阳市中心区,是中国少数的两个完整的清代皇家宫殿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览。
浑南古城位于沈阳市南郊,是中国最早的汉长城之一,始建于汉武帝年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游客可以在古城内了解到古代军事防御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沈阳市还有各种博物馆,如沈阳故宫博物院、沈阳自然博物馆、沈阳铁路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展示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技术成就,对于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有兴趣的游客来说,是一个不可错过的地方。
三、特色美食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饮食文化中心之一,拥有各种各样的美食。
沈阳美食对于游客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
“沈阳菜”、“关东煮”、“烧烤”等是沈阳市比较有代表性的美食。
沈阳菜是指山东菜和辽东菜的综合,以味道浓郁、口感丰满、色香味俱佳而闻名于世。
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作者 XXX单位 xxxx摘要: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的现实生活,而且影响着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形态是研究各种城市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变,包括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和外部形态(城市的外部轮廓)及其相互关系。
本文介绍了沈阳市概况,论述了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分析了现状与动力机制,最后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字: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动力机制;演变引言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地理学者研究城市的热点,它不但反映了城市的现实生活,而且影响着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在区域中的作用,同时城市所留下的有形物体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反映了人的意识和行为。
城市形态是研究各种城市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变,包括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和外部形态(城市的外部轮廓)及其相互关系。
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主要指城市的用地结构与功能布局,城市内部的垂直结构主要指城市的三维空间,城市的外部轮廓主要指建设区边界所构成的城市形状[1]。
1 沈阳市概况沈阳位于祖国东北,辽宁省中部,全市东西宽l05公里,南北长85公里,总面积为8.515平方公里;其中,城建区东西宽18公里,南北长15公里,面积为164平方公里。
沈阳市,东临抚顺市和抚顺县,南与本溪、辽阳两市相连,西与台安县、黑山县接壤,北与彰武、法库两县及铁岭市毗邻,周围地区有丰富的钢铁和能源资源,对发展重工业十分有利。
沈阳东部为辽东丘陵,西部是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最高处是新城子区马刚乡老石沟的石人山,海拔441公尺;最低处为辽中县于家房的上顶子村,海拔仅5.3公尺。
沈阳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平均海拔50公尺左右,占总面积的76.2%。
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东南部,属辽东丘陵的延伸部分,占总面积的9.1%;风景秀丽的辉山、天柱山都在这一地区。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重要地区建筑的建设频率也不断增加,并且有着技术和设计理念的突破。
相应的老建筑区,甚至是老商业街区建筑的重新翻新、改造开始快速发展。
怎么才能够满足商业街正常有序的发展,还要符合人们日益发展的精神需要,这几点是对当代设计师门的一个重要考验,需要设计师们进行大量的实例考察和深层次的剖析、研究。
随着很多年前社会经济水平和以前年代人们当时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变换的背景下,城市中的商业街区域处于很重要的位置,并且这种重要性与日俱增。
城市中的老城区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代表着当时的历史文化等等。
所以旧的商业街和它周围老建筑群体的改造建设已经变成了每个城市各种发展的重要之重。
对于沈阳中街老建筑的改建,在改建之前必须先考察影响沈阳中街老建筑改造的诸多因素。
深入剖析沈阳中街老建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和沈阳中街老建筑群和环境规划的特征,以及沈阳中街的主题及发展方向。
我们在老建筑改建的过程中,要重视开放性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要做到理解当代环境规划的转变,其次我们要转变传统观念,最后做到设计理念的突破。
面对这些不确定的改建发展方向,我要在此篇论文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我要运用城市设计理论的要素、建筑美学理论的因素、中街建筑改造安全保障设计的因素、改造需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我对沈阳市中街建筑改造设计方法的诠释的这些理论知识和实例来进行充分的论述分析。
关键词:沈阳中街;老旧建筑;改造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 in important frequency also increases, and the breakthrough technology and design concept. Corresponding old buildings, and even the old commercial building block of the renov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began to rapid development. How can meet high normal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but also meet the spiri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growing need, is this time is an important test of contemporary designers, need designers an insta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investigation and deep analysis and research. With many years of social economy and people s before the time of the world outlook, values and aesthetic transformation background, the urban commercial street in the area is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and the growing importance. The old city is representative of an era, represents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so on. So the old business street of old buildings and its surrounding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construction has been changed to every c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variety of important. Pages for Shenyang old building reconstruction, before reconstruction must first examine the factors influence Shenyang pages of old building reconstruction. Shenyang pages deep insight into history and status quo of development of the old building and Shenyang pages of old building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vironmental , as well as the theme of the Shenyang page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We are in the process of old building reconstruction, to pay attention to open development direction. First of all, we do understand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secondly we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ideas, finally achieve the breakthrough of design concept., I want to be in this paper in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on these questions. I want to use the elements of urban design theory, the theory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factors, pages reconstruction of building security design factors, need to meet the princip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my interpretation of Shenyang pages building design method of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examples for discourse analysis.Key words:Shenyang middle steet; old building; renovation design;目录第1章绪论 (1)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1 国外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1.1.2 国内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2)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1.2.1研究的目的 (6)1.2.2研究的意义 (7)1.3 研究的方法: (8)1.3.1实践考察法: (8)1.3.2收集相关资料查阅: (9)第2章影响沈阳中街老建筑改造的因素 (10)2.1 沈阳中街老建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10)2.1.1沈阳中街老建筑发展的历史渊源 (10)2.1.2沈阳中街老建筑现状 (10)2.2沈阳中街老建筑群和环境规划特征 (11)2.2.1沈阳老建筑群特征分析 (11)2.2.2 中街内的基础设施 (12)2.2.3中街和周围的交通道路规划 (12)2.3中街的发展方向 (12)第3章对沈阳中街老建筑改造的开放性发展方向 (13)3.1当代环境规划的转变 (13)3.1.1转变传统观念 (13)3.1.2设计理念的突破 (13)3.2沈阳中街改造所涉及的城市设计理论的要素 (13)3.2.1 中街内部与外部交通逻辑合理性要素 (13)3.2.2 中街建筑的文化表达提示性 (15)3.2.3中街建筑环境的更新循环 (15)3.3 建筑美学理论的因素 (17)3.3.1 形式服从于功能 (17)3.3.2 创新思维在老旧商业建筑改造上的运用 (17)3.4 中街建筑改造安全保障设计的因素 (18)3.4.1中街防火因素 (18)3.4.2 中街建筑改造噪音的控制因素 (18)3.5 改造需要满足历史建筑保护理论的原则 (19)3.5.1 老建筑人文记忆的心理补偿 (19)3.5.2文脉主义对老建筑的影响 (19)3.5.3现存老建筑保护与在利用 (20)3.5.4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 (21)3.6 改造创新需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2)3.6.1 在发展中的形态变化 (22)3.6.2 老旧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2)第4章沈阳市中街建筑改造设计方法的诠释 (23)4.1中街建筑改造的空间设计 (23)4.1.1中街建筑改造时的体量比例控制 (23)4.1.2 中街改造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23)4.1.3 创造有机的商业建筑空间连续性 (24)4.1.4 商业建筑改造平面与立面设计 (24)4.2 老、旧商业街建筑界面改造设计 (25)4.2.1 颜色的对比与统一 (25)4.2.2 地域风格的色彩对建筑改造的影响 (25)4.2.3 光影变化与冲突 (26)4.2.4 质感与肌理效果 (26)4.2.5 商业街道夜晚亮化与色彩 (27)4.3 中街老建筑改造景观节点设计 (28)4.3.1 设置和选择标志物 (28)4.3.2 小品的布置 (28)4.3.3 小巷子的布置 (29)4.3.5绿化设计 (30)4.4 商业街建筑改造细部设计 (31)4.4.1 细部与整体融合 (31)4.4.2 旧商业街建筑改造对细部建筑构件的选用 (32)4.5 商业街建筑改造材料选择 (32)4.5.1 新材料的运用 (32)4.5.2 传统材料的运用 (32)第5章沈阳市商业城西巷改造实例分析与研究设计 (33)5.1 实例的现状分析 (33)5.1.1 沈阳市商业城西巷的地域特征 (33)5.1.2 沈阳市商业城西巷优势和不足 (33)5.1.3 建筑外观的影响 (33)5.2 可行性研究 (33)5.2.1 政府决策的指引 (34)5.2.2 旧商业建筑业主的意愿 (34)5.2.3 原有建筑的现状 (34)5.2.4 商业城西巷建筑改造中的改建与扩建 (34)5.3 改造具体实施设计方案 (34)5.3.1 商业城西巷改造的原则 (35)5.3.2 几种风格形式的类比 (35)5.3.3 外部空间形态和连续性 (35)5.3.4 小结 (36)结论 (37)参考文献 (38)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39)致谢 (40)第1章绪论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老建筑在很多城市建设发展中存在不匹配、不协调的问题,在城市建设中要对老建筑群进行保护并合理的改造。
沈阳中街景观改造探析杨雪;任君华【摘要】以沈阳步行商业街中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近二十年的改造和发展,在景观方面对其进行实地调研以及使用状况的分析,并针对中街景观改造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4(040)006【总页数】2页(P15-16)【关键词】步行商业街;策略;景观改造【作者】杨雪;任君华【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31 沈阳中街简介中街,因其位于沈阳古城中央而得名,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商业一条街。
始建于1636年清太祖定都盛京之时,距今已有370余年的历史。
自1997年以来沈阳市和沈河区两级政府投资数千万元人民币,对中街陆续进行综合改造,并实行进一步的建设。
近二十年过去了,如今的中街,日均客流量达60余万人次,节假日消费突破百万,已成为沈阳市人流密度最高的商业街区。
2 沈阳中街现状调研及问题分析2.1 现状调研为了深入了解沈阳中街步行商业街的景观现状,笔者对沈阳中街的景观方面进行了多次现场调研。
沈阳中街为东西走向,西起正阳街,东至小什字街,全长1 500 m,宽40 m,中间有朝阳街、东顺城街穿过。
中街分为三段,西段为正阳街至朝阳街路段,集中了一些大型商场。
中段为朝阳街至东顺城街路段,这两段都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街。
继续向东延伸,即东顺城街至小什字街路段,也称东中街,属于现代商业区段。
2.1.1 建筑界面及空间形式沈阳中街的整体建筑风格多变,两旁的建筑高低起伏,形成古今贯通、中外交汇的建筑风貌。
其中有历史性标志建筑,也有随着时代变迁新建的建筑。
多种建筑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元化的街区建筑风貌。
1)建筑高度。
沈阳中街建筑因受沈阳故宫影响,高度受限,多为2层~3层。
街道整体的轮廓线低缓而略微起伏。
中段两侧大多数建筑高度约在24 m以内,中段和东中街有一些高层建筑,如玫瑰大酒店、新玛特等,高度约50 m。
关于沈阳的介绍沈阳,又称“东北之都”,是中国辽宁省的省会城市,位于辽宁省中部,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沈阳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工业城市和商业中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历史沈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公元前3000年左右,辽河流域出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
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3世纪左右,辽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东夷、鲜卑、高句丽等民族。
公元4世纪至10世纪,辽河流域成为契丹、渤海、女真等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朝时期(1368年-1644年),沈阳成为明朝东北地区重要的军事据点和行政中心。
清朝时期(1644年-1912年),沈阳成为满洲八旗所在地之一,并成为清王朝在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自然景观沈阳位于辽宁省中部,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沈阳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是沈阳故宫和沈阳森林动物园。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建筑群之一。
故宫建于17世纪初期,曾是清朝皇帝的宫殿。
现在,故宫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
沈阳森林动物园是中国最大的森林动物园之一,占地面积约1200公顷。
这里有数百种珍稀野生动物,如东北虎、东北豹、金钱豹等。
人文景观除了自然景观外,沈阳还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是盛京三大陵和长白山天池。
盛京三大陵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境内,是清朝皇帝爱新觉罗家族的陵墓群。
这里有雄伟壮观的建筑群和精美绝伦的雕塑艺术,是中国古代皇家陵墓建筑的杰出代表。
长白山天池是中国最大的火山口湖之一,位于吉林省长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
这里有清澈透明的湖水和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观,是中国重要的旅游胜地之一。
经济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商业中心之一。
沈阳市内有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涵盖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
沈阳还拥有良好的交通网络和便捷的物流条件,已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
沈阳各旅游景点
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省会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
1. 沈阳故宫:是明、清两代的宫廷建筑群,有“北方的故宫”之称,是世界文化遗产。
2. 沈阳葑门:位于沈阳市中心,是明清时期城市建筑的代表之一。
3. 沈阳草帽山:是沈阳的标志性山峰,山上有一个旅游区,可观赏到沈阳全景。
4. 沈阳北陵公园:是清代皇家陵寝,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园之一。
5. 沈阳植物园: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园林式植物园之一,有丰富的植物品种和美丽的景观。
6. 沈阳棋盘山:是一座位于沈阳郊区的著名风景区,有山水胜景和丰富的旅游项目。
7. 沈阳奥林匹克公园: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足球比赛场地之一,拥有国内一流的体育设施和休闲娱乐场所。
除了以上景点外,沈阳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博物馆和公园等值得一游的地方,如中国铁道博物馆、沈阳动物园、沈阳中街
等。
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沈阳都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沈阳中街调研基于沈阳中街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此予以分析.在这里,简单的介绍下沈阳中街的基本情况。
图中的红点为沈阳中街的所在位置。
中街:全长1500米的沈阳中街是沈阳最早的商业街,沈阳中街位于沈阳故宫北方,位于大东区内。
我们小组于5月1日对其经行考察分析,理由是鉴于在这一天人流相对于其他的时间拥挤,就更能够对其的弊端有所展现。
我们便能够更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在此基础之上对商业空间的旧有的建筑空间形态和新型的建筑形态的区别和之间的联系经行考察调研。
1,中街的交通问题——人车混杂沈阳中街街道宽约15多米,中间经过了一条城市干道——正阳街,人流和车流在此处交汇,从而交通十分的混乱。
此处没有红绿灯,并且没有相应的人行横道斑马线,整个的感觉就是中街的步行街被这条干道切割成了2个部分,人们几乎是见缝插针的从车辆中穿过的,人和车子的间距几乎没有,这大大的降低了该条道路的车行速度,阻碍了城市的交通,增加的空气的污染,更加使得步行街的行人的安全系数大大的降低,并且几乎没有人利用城市地铁站的地下通道来避开城市干道,而选择了直接从城市干道横穿而过。
这和北京的王府井大街有着本质的步行街的区别,在步行街中的速度是正常人行的速度,人车应该经行有效的分流,更加不可取这种城市干道从中穿过的情况。
下面在对其为何没有人利用城市地铁形成的地下通道进行下列的分析:1,大多数的人认为从城市干道横穿是最为简单而省时省事的做法。
2,地铁口在一段时间内存在着人们是集中的进入或是离开地铁,如果人们利用其到达另一个地方的话,在此处人流交叉十分严重,而且地铁站的入口考虑地下通行的话,太过于狭小,不适合商业步行街的人流通行。
我们一致认为在考虑中街的城市规划时没有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我们考虑应采用城市立体交通的方式进行其的通行,例如修建天桥和新建地下通道或者将地铁的入口以及内部扩大,以进行人流的疏散。
然而结合当今中国的天桥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认为后两者的方案更加适合。
浅析沈阳城市建筑景观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建筑是一种作品,也是一种景观。如果这种
景观有碍城市的发展将会被取代,而这种景观能记载城市的发展历
史将会成为经典被留存。
在如今的沈阳城中,仍旧保留了许许多多历史遗留下来的足迹,
证实着曾经的发展及辉煌。而我们如何去保护这些历史,使之新旧
协调便是沈阳目前面临的一道难题。时至今日,不断的发展扩建,
城市的面貌确实换了一番模样,然而与此同时,对城市的破坏,对
历史的毁灭已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最大的败笔。
今天笔者将从批判的角度来浅析一下沈阳的城市建筑景观:
强暴旧城
一哄而起的旧城改造其收获却是对古城和古建筑永难修复的破
坏,英国文物建筑学会指出,70年代发展的旧区改造所破坏的具有
文物性质的建筑竟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炮火摧毁的还要多,我国
文物保护界也有类似说法即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以建设的名义对
旧城的破坏超过了以往100年。1982年始,我国先后公布了99个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在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冲突中,牺牲
的往往是前者。
沈阳已经被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强暴”得差不多了,看看
仅有的几个城门和角楼可见一斑了。
旧城改造的另一问题是房地产开发的狂热。“拆”成了使用频率
极高的公共语汇出现在建筑物的身上,像一个个惊心触目的靶心标
记。在仍有使用价值和文物价值的房屋被过早拆除的同时,大量的
危房和棚户却长期保留了下来。
旧城的破坏也已成为上个世纪中国城市建设者们最短见的城市
行为。历史的载体不是在教科书中、而是在有质感、有形体、有生
命痕迹的。城市里。口说是无凭的,只有古道巷陌和文物才令历史
文明活色生香。旧城被茶毒之后,宝贵的文明传统被割断,新城市
对未来表现得无所适从,只好一味地抄袭,拆了又建建了又折,无
休止地折腾。
疯狂克隆
旅游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中国城市越来越相
像,一样标识风格的连锁快餐店、西餐厅、银行网点、五星级酒店,
一样的马赛克、玻璃幕墙、洋建筑上戴着的瓜皮帽一样的把所有高
楼和商业街都挤在市中心一样港式、欧风、新加坡模式的中不中、
洋不洋、今不今、古不古的建筑……
当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说“中国的建筑已经彻底走进了死
胡同。建筑师无路可走了,在这点上中国的建筑师们会同意我的看
法。当我们称道希腊罗马建筑的刚劲雄伟、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高
耸庄严、巴洛克建筑的纤巧华丽、现代建筑的简洁明快、故宫天坛
的博大辉煌时,当代中国建筑能贡献给人类文化什么东西呢?
胡乱“标志”
以最新最高最现代的建筑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目前中国城
市标志性建筑和景观热中的一大特征。然而,标志性建筑的内涵应
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出城市固有的个性风貌,是向外界标
志城市独特存在价值的商标和载体,可以存在数百年而不改。
曾经沈阳站几乎等同于沈阳的城市平面,而后奥体中心的落成替
代了这个古老的标志,而今,茂业中心等新高建筑作为新标志性建
筑更多地出现在摄影师们的镜头下。 未来5年呢?
攀高比傻
高楼大厦成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代名词。
沈阳旧城中原有的老建筑以低层为主,市中心钟楼、鼓楼、城楼
等均突出于城市轮廓线上,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点。而今市内层出
不穷的高层建筑破坏了传统的城市轮廓线,重要古建筑之间的“通
视走廊”受阻。
建筑师们也对工程小面积少的“小东西”看不上眼了,他们只对
上万平方米、造价上千万的大建筑感兴趣。像凯旋门、纪念碑、纪
功柱、枝头、华表、牌坊之类精致的东西他们做不来,帕提农神庙、
王维的辋川别业、赖特的流水山庄之类也不擅长。他们只要高大、
宏伟、气派,无论设计是如何的粗糙。
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真的就是中国现代化标志吗?决不!就连中
国的榜样们都认为“目前亚洲城市面貌趋于过度光怪陆离,摩天楼
造型和体量过于离奇夸张”。若干年后中国城市将自食拥挤的高楼
所带来的人口、生活、交通及城市综合性的苦果。
盲目国际化
建筑大师张开济以“标新立异、矫揉造作。哗众取宠、华而不买”
来形容时下流行的建筑风格。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还有不少城市在为扩大市区人口规模不懈“努
力”着,几百万上千万市民在他们眼里也成了国际大都市的指标。
殊不知巴黎花了30年时间建了5座新城才移出75万人,以缓解老
城人口和就业的压力;汉城花了7年时间才使其人口在全国总人口
中的比例下降了4%。像大连这样“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城市
不多。
窒息环境
专家指出,景观建筑学在中国建筑界缺席。除台湾省外,在包括
建筑、农林在内的所有学科中,中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硕士
和“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目录于1997年被全部取消。与此相对的
是中国十来年新办的建筑学专业起码有原来的八倍多。
建筑系教师们忙于弃教从业,则更培养出只视建筑为造房子的蹩
脚建筑师。事实上景观建筑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在建筑界的地位
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城市人居环境中将技术(资源发展、环
境保护、污染防治等)与艺术(大众行为、环境形象、精神文明等)
融为一体的工作就由它来完成。
新的建设高潮在有限的旧城区内无休止地要面积,欲望的扩张和
对金钱的渴望窒息了建筑艺术。开发商只管盖房子,大门以外的环
境既无人投资,建设程序上没有这一项,现行法律也没有条文规定
该由谁来管,于是统统推给了政府。
乱抢风头
美从来就是一种整体的和谐。今天中国的建筑却只考虑个体如何
出奇制胜——只管自己,不管别人,更不谈后来人,构成城市形体
的建筑像时装表演,各显神通,有的甚至赤身裸体,张牙舞爪。一
个地域的多个建筑很难协调成一组和谐优美的城市交响乐。
永远塞车
不考虑城市远郊开发,只在市中心周围地区规划建设,结果必然
是“摊大饼”,一环、二环、三环地向外扩展,给城市套上不少的
环,环与环之间又没有很好地流动起来,那要窒息城市的。
首当其冲的后果是永远塞车。沈阳的司机开玩笑说在沈阳刹车的
技术要比开车的技术好才行。中国大城市市区机动车平均车速已从
80年代的20公里左右下降到目前的15公里。
在城市中心区道路被建筑挤压而变窄,加上人多车多,铺路赶不
上汽车上路的速度,城市功能区划分不清的现状下,我们要风雨无
阻地忍受永远塞车。
城市规划新布局模式—一葡萄串(以高速公路为纽带,在老市区
周围发展多个卫星城),目前在中国还没有“摊大饼”那么诱人。
“假古董”当道
如果没有对文物建筑科学的复原重修,我们今天就不可能看到完
整的北京明十三陵的昭陵、颐和园的是明楼、谵宁堂、居庸关的城
墙城楼寺观衙署、广州光孝寺的钟楼一苏州瑞光塔、辽宁朝阳北塔
一河北赵州桥等古迹。
但是,仿古建筑的大兴土木,不惜以破坏城市生态为代价,则是
一种“假古董”盛行的恶习。
在现代超高层建筑上加几个古典亭子,在不伦不类的大拱券高楼
上加个城门楼,在现代城市主干道上新建成批的大屋顶楼房,这类
复古风也是对中国建筑传统的一种误解和滥用。没人会以为北京西
客站1800吨重的大亭子是中国特色。
萧伯纳曾说:人类文化,一半为半受教育者所摧残,另一半是为
饱受教育者所摧残。“假古董”对当前城市的伤害也是如此。那些
为利所驱的建筑赝品因粗制滥造大多数部门庭冷落,入不敷出,损
失的却是国家的投资和土地。
这绝不仅仅是一个专业问题。对城市的挑剔和批判体现的是人们
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同时更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坚定的立场和
鲜明的观点是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丽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