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岩石的工程地质性质
- 格式:ppt
- 大小:971.00 KB
- 文档页数:42
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工程地质条件的是(C基础形式)。
2.概括地讲,工程地质所研究的两方面问题主要体现在(A 区域稳定和地质稳定).3。
相比较来讲,下列各学科宇工程地质学联系不大的是(D 材料力学).4。
下列关于工程地质学及其研究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理论性雨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5.陆地的总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面积的(A29.2%)。
6.地球以地表为界分为外圈和内圈,以下各项属于外圈的是(A大气圈).7。
地球以地表为界分为外圈和内圈,以下各项属于内圈的是(C地幔)。
8.海洋的总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面积的(A70%)。
9。
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其中最外的圈层是(A地壳).10。
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其中最里面的圈层是(B地核)。
11. 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其中处于中间的圈层是(C地幔)。
12。
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其中厚度最小的圈层是(A地壳)。
13。
下列各地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的是(B变质作用)。
14。
些列各项地质作用属于外力作用的是(D沉积作用)。
15。
岩石按成成原因可以分为(B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6。
矿物抵抗刻划、研磨的能力成为(A硬度)。
17。
由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岩石是(D岩浆岩)。
18.岩浆岩构造不包括(A层面构造)。
19。
碎屑物质被胶结物质胶结以后所形成的构造成为(A碎屑结构).20.沉积岩特有的构造形式时(B层理构造)。
21。
岩石在饱水状态下的极限抗压强度与岩石在干燥状态下的极限抗压强度的比值成为岩石的(D软化系数).22.压应力等于零时,岩石抵抗剪断强度成为岩石的(C抗切强度)。
23.在垂直压力作用下,岩石抵抗剪切破坏的最大能力称为ieyanshi的(D抗剪强度)。
24.在真空条件下,岩石吸入水德重量与干燥岩石重量之比成为岩石的(D饱水率).25。
岩石在常压下吸入水的重量与干燥岩石重量之比,成为岩石的(A吸水率).26.可以用来表示岩石抗冻性能指标的是(A强度损失率)。
工程地质学知识点1.地质调查和勘探:工程地质学的基础是对地质条件进行准确和详细的调查和勘探。
地质调查包括地貌调查、地层调查、构造调查等,用于确定地质结构、岩性和地层等地质情况。
2.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是为了解地下地质情况、获得工程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地质资料而进行的工作。
包括地质资料的收集、分析、解释和报告等。
3.岩土力学:岩土力学是研究岩土材料变形和破坏的力学性质和变形规律,对于工程地质学至关重要。
岩土力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岩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应力应变关系、强度和破坏准则等。
4.岩土工程:岩土工程是研究土地和岩石的工程性质、问题和处理方法,它是工程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岩土工程材料的性质、施工技术、工程设计和施工控制等。
5.地下水和水文地质:地下水是地质工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对工程建设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水文地质研究地下水运动、分布、水位、水质等地下水问题,为工程建设提供地下水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
6.坡体工程:坡体是指地表坡地上层土层的局部或整体塌陷或滑动变形。
坡体工程是为了防治坡体滑坡和塌陷而进行的一系列工程措施,包括防护、加固、治理等。
7.地震工程:地震工程是研究地震对工程建设和结构物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抗震设计和防护措施的学科。
地震工程需要进行地震活动的预测、震源机制研究、地震动力学分析等。
8.岩土动力学:岩土动力学是研究由于地震、爆炸、地下水流等自然或人工因素引起的岩土体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机制的学科。
岩土动力学主要包括岩土动力特性、地震响应分析、地震波在岩土体中的传播和衰减等。
9.岩土工程设计:岩土工程设计是基于地质调查和勘察的工程地质资料,制定合理的岩土工程方案和设计参数的过程。
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地质条件、岩土性质、荷载特征、施工工艺等因素。
10.工程地质灾害:工程地质灾害包括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或已建工程产生的破坏、危害和影响等。
主要包括地质滑坡、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震等。
2.研究对象:研究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之间的矛盾转化和解决。
4.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天然建材5.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3.工程地质条件形成的控制因素:区域性、分带性规律。
1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2外动力地质作用起源于地球外部能,表现为岩石圈表层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如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自然地理环境区域稳定性理论(问答**1. 区域稳定性定义——是指在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下,现今一定区域地壳表层的相对稳定程度及其对工程建筑安全的影响程度。
**2. 区域稳定性与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区别——前者包含后者,后者通常不包括区域性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而只是现代地壳活动性及其对工程建设影响的研究与评价。
**3. 区域稳定性分析的代表性理论有哪些——“安全岛”理论、构造控制理论、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
*4.何谓“安全岛”理论——以李四光倡导的活动构造体系与“安全岛”理论为主体,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评价。
其核心思想是在现今构造活动性强烈地区,寻找活动相对微弱的“安全岛”而,在现今构造活动性微弱地区,圈出活动性相对较强的活动带。
*5. 构造控制理论的两种研究思路——①强调构造活动和岩体结构是控制区域地区稳定性的主导因素,以断裂活动性、地震活动性和断块稳定性状态分析评价为主的思路。
②构造应力场研究为主线,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
*6.何谓区域稳定工程地质理论——以区域稳定性工程地质评价为核心,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分为构造稳定性评价、地面稳定性评价和地场稳定性评价三个层次在强调地球内动力作用是影响区域地壳稳定性主导因素的同时,考虑外动力和特殊物理地质现象对地面和地场稳定性的影响。
7.区域稳定性评价的目的,重点是什么——目的:稳定性分级与分区。
1、举例说明岩浆岩的成因与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之间的关系。
侵入岩:如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颜色由深至浅,铁镁含量逐渐降低,长英质逐渐增加还含有石英、云母、角闪石,由于在地下缓慢固结,有较充分时间结晶而具粗粒结构,多为等粒状、斑状,常见构造有帯状构造、块状构造。
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颜色与浅至深,含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由于在地表迅速冷凝固结,无充分时间结晶而形成细粒结构或未结晶而形成的玻璃质,典型构造有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柱状节理构造2.在手标本上如何区分三大岩类?对于所给的任意一块岩石标本,首先要根据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结构、构造特征,首先鉴定属于哪一类岩石类型。
然后在每-大类岩石中,根据其颜色的深浅、颗粒的大小、形态、矿物成分区分为哪一种岩石类型,例如岩浆岩可分为浅色的和深色的矿物,其结构有全晶质、半晶质、非晶质三类;沉积岩可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三大类,从宏观上讲沉积岩均具有层理状构造,碎屑岩的碎屑颗粒由于经过风化、搬运,故成分较单一,具较好的磨圆度,并由胶结物胶结;变质岩主要是根据其构造分为片理的或非片理的两大类,片理的又可分为片状的、片麻状,其结构均为变晶结构。
最后,再准确定出岩石名称.3。
花岗岩,长石石英砂岩和花岗片麻岩各有什么特征?在手标本上如何区分它们?花岗岩是深成岩,全晶质等粒结构,块状构造,多呈肉红、浅灰、灰白色,主要矿物有石英、正长石、斜长石;长石石英砂岩是沉积岩,砂质结构,由50%以上的粒径介于2~0.05mm的沙砾胶结而成,粘土含量〈25%,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花岗片麻岩是变质岩,由长石、石英组成,含少量黑云母、角闪石及石榴子石等一些变质矿物,矿物晶体粗大呈条带状结构,变晶结构或变余结构,具典型的片麻状构造。
二、水的地质作用1从原理上说明为什么砂岩是透水层,页岩是隔水层。
主要是由于岩石的矿物颗粒的大小和胶结物的类型说决定的,页岩的矿物颗粒细小,胶结物为泥质胶结,胶结紧密,岩石的孔隙度低,封闭性强.砂岩的矿物颗粒比较大,胶结物一般为泥沙质胶结,岩石的孔隙度大,所以对于水的封闭性差,甚至是储水的地层。
工程地质学绪论1.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1)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研究(2)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3)工程地质勘察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4)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5)环境工程地质的研究2.工程地质条件:是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或是工程建筑物所在地质环境的各项因素。
第一章岩土工程研究1.土的粒度成分测定方法:土的粒度成分是指土中各个粒组的相对百分含量。
粒度测定通过颗粒分析试验测定。
包括筛分析方法(适用于砂粒以上较粗的颗粒)和净水沉降法(适用于粉粒以下颗粒)。
颗粒分析结果通过表格法和图解法来表示。
常用的图解法有累积曲线、分布曲线和三角图法。
2.土的矿物成分: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难溶及不溶盐类,有机质,各种化合物及许多微量元素。
3.土中的水和气体:土中的水分为矿物成分水和孔隙中的水。
矿物成分谁又称矿物内部结合水,孔隙中的水即存在与土粒间孔隙中的水,包括液态水、气态水、固态水,液态水包括结合水、毛细水、重力水。
土中的气体成分和大气的成分相一致,但CO2含量高,O2含量低。
第二章土的物理性质1.土的基本物理性质:土的物理性质是指土本身由于三相组成部分的相对比例关系不同所表现的物理状态以及固、液两相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前者称土的基本物理性质,主要指土的轻重、干湿、松密等,后者主要包括土的稠度,塑性,胀缩性以及各类土的透水性和毛细性。
①土的天然密度:天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的质量。
②干密度:土的孔隙中完全没有水时的密度。
(实测)③饱和密度:土的孔隙完全被水充满时的密度。
(计算)(4)土粒密度:固体颗粒的质量与其体积之比。
(5)含水率:土中所含水分的质量与固体颗粒质量之比称为含水率。
(6)饱和度:土中水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百分比值,他能说明孔隙中水的充填程度。
(计算)(7)孔隙比:土中孔隙体积与固体颗粒体积之比,以e表示;(8)孔隙率:土中孔隙体积与总体积之比,以n表示;2.细粒土的可塑性:细粒土的含水率在液限和塑限两个稠度界限之间时,在外力作用下可以揉塑成任意形状而不破坏土粒间的连结,并且在外力解除后任保持自己的形状。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译名】:Engineering Geology【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学分数】:2.5【总学时】:40【实践学时】:8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课程系统地讲授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及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系统概括了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适量安排一定时间的参观及试验。
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工程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动态,能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认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今后研究与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工程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初步应用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程地质问题,能运用力学原理进行工程地质问题的定量评价等。
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地质思维逻辑,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层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工程力学》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绪论一、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二、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三、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四、本课程的内容与学习方法重点了解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工程地质学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重点: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的概念;工程地质学的意义第一章土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第一节土的粒度成分粒径、粒组概念;粒组划分;粒度成分测定与表示;土按粒度成分分类;第二节土的矿物成分土中矿物成分类型;矿物成分与粒度成分的关系;粘土矿物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第一节土中的水与气体土中水的基本类型与特征;土中的气体第四节土的构造与构造土的结构的概念;土粒间的连结关系;土的结构类型;土的构造的概念;土的构造本章要求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并了解有关土的粒度成分;土的矿物成分;土中的水和气体;及土的结构、构造。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译名】: Engineering Geology【适用专业】:地质工程【学分数】: 2.5【总学时】: 40【实践学时】: 8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为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课程系统地讲授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及工程动力地质作用。
系统概括了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适量安排一定时间的参观及试验。
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工程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动态,能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认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今后研究与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工程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初步应用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程地质问题,能运用力学原理进行工程地质问题的定量评价等。
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地质思维逻辑,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层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工程力学》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绪论一、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二、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三、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四、本课程的内容与学习方法重点了解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工程地质学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重点: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的概念;工程地质学的意义第一章土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第一节土的粒度成分粒径、粒组概念;粒组划分;粒度成分测定与表示;土按粒度成分分类;第二节土的矿物成分土中矿物成分类型;矿物成分与粒度成分的关系;粘土矿物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第一节土中的水与气体土中水的基本类型与特征;土中的气体第四节土的构造与构造土的结构的概念;土粒间的连结关系;土的结构类型;土的构造的概念;土的构造本章要求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并了解有关土的粒度成分;土的矿物成分;土中的水和气体;及土的结构、构造。
一、填空题第一章矿物与岩石习题1. 工程地质条件是一综合概念,重要包括:地形地貌条件、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物理(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
2. 矿物的光学性质有:颜色、条痕、光泽和透明度;力学性质有:硬度、解理、和断口。
岩石的工程性质包括: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和力学性质。
风化作用按照破坏岩石的方式可分为:心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其中也物理风化作用包括气温变化、冰劈作用和盐类结晶作用三个重垒作用原因;@化学风化作用则重要包括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和碳酸化作用四种风化作用。
3. 确定岩石风化程度重要根据的是矿物颜色变化、矿物成分变化、岩石破碎程度和岩石强度变化四个方面的特性变化状况;根据对上述4个方面的判断,可以将岩石风化程度划分为未风化、微风化、弱风化、强风化和全风化。
四个方面的特性变化状况;根据对上述4个方面的判断,可以将岩石风化程度划分为未风化、微风化、弱风化、强风化和全风化。
4. 变质作用的重要原因有温度、压力、化学活泼性流体。
5. 岩浆岩按照Si02的含量分为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
6. 粘土矿物重要是指伊犁石、高岭石、茎。
7. 碎屑岩的胶结方式有孔隙式、基底式、接触式。
碎屑构造(elasti c), 特性为碎屑颗粒由胶结物黏结起来形成岩石。
碎屑粒度的形状有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和圆状四种二、名词解释矿物:天然生成的,具有一定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物质,是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单位。
原生矿物:一般是由岩浆冷凝生成的,如石英、长石、辉石、角闪石、云母、橄榄石、石榴石等。
次生矿物:一般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作用直接生成的,如高岭石、蒙脱石、伊里石、绿泥石等;或在水溶液中析出生成的,如方解石、石膏、白云石等。
结晶质矿物:矿物内部质点呈有规律的周期性排列,形成空间结晶格子构造。
而矿物自身形成基本固定的规则形态。
非晶质矿物又可分为:CD玻璃质矿物:由高温熔融状物质迅速冷却而成。
1、名词: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一门学科。
地质环境:为人类生存与活动进程中地壳表层的地形、地貌、岩土、水、地层构造、矿产资源、地壳稳定性等自然因素的总称。
工程地质条件: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称。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地质条件不能满足工程建筑上稳定和安全的要求时,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
2、工程地质条件的六大要素是:地层岩性、地质结构与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作用、地形地貌、天然建筑材料。
3、就土木工程而言,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地基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洞室稳定性问题和区域稳定性问题。
4、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1)评价工程地质条件,阐明地上和地下建筑工程兴建和运行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选定建筑场地和适宜的建筑形式,保证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维修顺利进行。
(2)从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论证和预测发生工程地质问题的可能性、发生的规模和发展趋势。
(3)提出及建议改善、防治或利用有关工程地质条件的措施,加固岩土体和防治地下水的方案。
(4)研究岩体、土体分类和分区及区域性特点。
(5)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一、地球概况1、概念:地壳运动:主要是由于地球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
2、地壳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3、地壳运动的特征:方向性、普遍性和长期性、运动速度不均一性。
二、矿物与岩石1、概念:矿物 : 是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生成的天然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造岩矿物 :组成岩石的主要矿物。
矿物硬度 : 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能力。
岩石 : 是天然生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的矿物集合体。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固结所成的岩石,又称火成岩。
沉积岩 : 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由松散堆积物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经过压固、脱水和重结晶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第 2 章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地球的内部构造:依各圈层的特点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地球的固体外壳叫做地壳。
地幔:处于地壳和地核中间,也称中间层或过渡层。
根据化学成分的不同分两层:地幔上层和地幔下层地核: 主要化学成分是铁、镍,所以又称铁镍核心岩石: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由一种或几种矿物自然组合而成的矿物结合体。
矿物: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和化合物,称为矿物。
矿物的物理力学性质主要有:光学性质、力学性质和形态特征等。
(一)光学性质-颜色、光泽、条痕1.颜色: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可见光波的吸收作用产生的。
2.光泽:矿物表面呈现的光亮程度,称为光泽。
它是矿物表面的反射率的表现。
按其反射强弱程度,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
非金属光泽有:玻璃光泽、珍珠光泽、丝绢光泽、油脂光泽、蜡状光泽、土状光泽。
3.条痕:矿物在无釉瓷板上摩擦时所留下的粉末痕迹,它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二)力学性质1.硬度摩氏硬度计:是硬度对比的标准,从软到硬依次由下列10种矿物组成称为摩氏硬度计。
(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2.解理、断口矿物受打击后,能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裂开的光滑平面称为解理面。
不具方向性的不规则破裂面,称为断口。
据解理的完全程度,可将解理分为以下几种:极完全解理:易裂开成薄片,解理面大而完整,平滑光亮,如云母。
完全解理:沿解理方向开裂成小块,解理面平整光亮,如方解石。
中等解理:既有解理面,又有断口,如正长石。
不完全解理:常出现断口,解理面很难出现,如磷灰石。
(三)形态特征1.单体矿物形态:单向延长类型、双向延长类型、三向延长类型。
2.集合体的形态有:晶簇、纤维状、粒状、鲕状、钟乳状、土状、块状。
(四)其他性质如滑石的滑腻感,方解石遇盐酸起泡等,都可作为鉴别这种矿物的特征。
第二章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1.矿物硬度的概念及其判定方法?答:(1)硬度的概念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研磨的能力。
由于矿物的化学成分或内部构造不同,不同的矿物常具有不同的硬度。
硬度是矿物的一个重要鉴定特征。
(2)判定方法①用两种矿物对刻的方法来确定矿物的相对硬度。
②在野外工作中,常用指甲(2~2.5)、铁刀刃(3~5.5)、玻璃(5~5.5)、钢刀刃(6~6.5)鉴别矿物的硬度。
③在鉴别矿物的硬度时,要注意在矿物的新鲜晶面或解理面上进行。
2.解理与断口的概念及其关系?答:(1)解理解理是指矿物受打击后,能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解理面是指裂开的光滑平面。
根据解理的完全程度,可将解理分为:极完全解理极、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
解理是造岩矿物的另一个鉴定特征。
矿物解理的发育程度,对岩石的力学强度产生影响。
(2)断口断口是指不具方向性的不规则破裂面。
(3)二者的关系矿物解理的完全程度和断口是互相消长的,解理完全时则不显断口。
反之,解理不完全或无解理时,则断口显著。
如不具解理的石英,则只呈现贝壳状的断口。
3.如何从矿物的形态、矿物的物理性质特征去鉴定和掌握常见的主要造岩矿物?答:(1)矿物形态、物理性质鉴别①颜色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可见光波的吸收作用产生的。
按成色原因,可分为自色、他色、假色:自色是矿物固有的颜色,颜色比较固定。
他色是矿物混入了某些杂质所引起的,与矿物的本身性质无关。
他色不固定,对鉴定矿物没有很大意义。
假色是由于矿物内部的裂隙或表面的氧化薄膜对光的折射、散射所引起的。
②条痕色条痕色或条痕是指矿物在白色无釉的瓷板上划擦时留下的粉末的颜色。
可消除假色,减弱他色,常用于矿物鉴定。
③光泽光泽是指矿物表面呈现的光亮程度。
按矿物表面的反射率强弱程度,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
非金属光泽的矿物,由于表面的性质或矿物集合体的集合方式不同,又会反映出各种不同特征的光泽:玻璃光泽,反光如镜,如长石、方解石解理面上呈现的光泽。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
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
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
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
乃书于纸上。
毕而卧。
凄然入梦。
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必修课程工程地质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编者:谢谟文2012-61工程地质学:是将地质学的原理运用于解决工程稳定性问题的一门科学。
2地质作用:所有引起矿物、岩石的产生和破坏,从而使地壳面貌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
3地壳运动由地球自转速度的改变等原因,使得组成地壳的物质(岩体)不断运动,改变它的相对位置和内部构造,称地壳运动。
4岩浆作用:软流圈及岩石圈中下部的高温融熔物质沿某一通道上升至地表或在地下冷凝成岩的过程叫岩浆作用5地震:岩石圈机械运动积累的能量,由于岩石圈破裂而突然释放的一种现象,由于地震波的传播引起地面快速颤动叫地震6岩石: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中形成,并在一定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稳定存在的矿物集合体。
7.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
8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岩屑或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相互关系。
8地层:地质学上把某一地质年代形成的一套岩层(无论是沉积岩,火山碎屑岩还是变质岩)称为那个时代的地层。
9地层层序定律:正常的地层总是老的先沉积在下,而新的则后沉积在上,这种新老地层的覆盖关系叫地层层序律。
10. 地质构造:是指地质体(岩层、岩体或矿体)存在的空间形式、状态及相互关系,是地质作用(地壳运动等)所造成的岩石(或矿体)变形、变位等现象,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它们主要包括褶皱、断裂等。
11.断层:岩层受力发生破裂,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明显的位移,这种断裂构造称断层。
12 活断层:现在正在活动或在最近地质时期发生过活动的断层。
13地质图:是反映一个地区地形及地质情况的综合图纸。
绪论1、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2、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1)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2)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做出确切的结论(3)选择地质条件良好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配置各建筑物。
(4)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5)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
(6)为拟定防治和改善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提供地质依据。
3、工程地质条件:是指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
4、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存在的矛盾。
5、工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地质学分析;(2)数学力学分析法—定量计算分析((1)的基础上+边界+参数+公式/理论);(3)模型模拟实验法—仿实体演绎法;(4)工程地质类比法—定性评价/半定量:将已建建筑物工程地质问题的评价经验运用到自然地质条件大致相同的拟建的同类建筑物中;6、工程地质学的“三大理论”:(1)工程地质条件成因演化论;(2)区域稳定性理论;(3)岩体结构控制论;第一章1、(论述)高山峡谷地带的工程地质条件特征:(1)地质结构:地质结构往往很复杂,多断层,甚至有活动断层;(2)地貌:河谷深切、沟谷发育、地势高耸、斜坡陡峭;(3)水文地质:地下水往往埋藏较深的基岩裂隙水,富水程度较低,但地下水交替强烈,水质多为低矿化而不具侵蚀性的水,但如遇可溶性碳酸盐或大的破碎带,则往往为强富水带;(4)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崩塌、滑坡、泥石流广泛发育,且规模往往很大;(5)天然建筑材料:以石料、粗骨料丰富,细骨料、土料缺乏;2、(论述)冲积平原地带的工程地质条件特征:(1)岩土类型:由各种砾、砂、粘性土互层组成的松软土体,强度低,易于变形;(2)地质构造:地质结构简单,主要形成各类土层的组合关系;(3)地貌:地表开阔、平坦,往往有各种型式河流阶地或埋藏古河床;(4)水文地质:地下水多为埋藏浅的孔隙潜水或层间水,粗砾、砾石层中客水,且水质良好,可作为良好的供水水质,但过量抽取会产生地面沉降;(5)工程地质条件:阶地斜坡有小型滑坡发育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外在地质灾害不发育;(6)天然建筑材料:以土料及细骨料丰富,粗骨料、石料缺乏。
第1章绪论1.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2.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地质体。
(√)3.地质环境对工程活动的制约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影响工程建筑工程的造价和安全施工,也可影响工程建筑的稳定和正常使用。
(√)4.对工程建筑物的设计运用的要求来说,工程地质问题仅有定性的论证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定量预测和评价。
(√)1.工程地质条件是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和。
(√)1.根据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地质作用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两类。
(√)第2章岩石及其工程地质性质1.地球具有一定的圈层构造,以地表为界分为外圈和内圈。
(√)1.地壳是莫霍面以上固体地球的表层部分,平均厚度约为33Km。
(√)2.沉积岩形成过程中,物质沉积是搬运介质物理化学条件变化的开始。
(×)3.岩石的物理性质包括吸水性、透水性、溶解性、软化性、抗冻性等。
(×)3.岩石的结构、构造对岩石的工程性质没有显著影响。
(×)1.岩石即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按一定规律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2.岩浆岩的结构可分为变余结构、变晶结构和碎裂结构。
(×)2.根据岩石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岩石按坚硬程度分为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和软岩四大类。
(×)2.地壳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作上升和下降的运动称为水平运动。
(×)3.水平运动是指地壳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作上升和下降的运动,是地壳演变过程中,表现得比较缓和的一种运动形式。
(×)4.岩浆作用是指因构造运动等引起地壳发生的快速颤动。
(×)5.地壳中造岩矿物的主要成分是硫酸盐。
(×)6.在改造地壳的过程中,外力地质作用的结果使得地壳表面趋于平缓(√)7.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研磨的能力即矿物的硬度(√)8.矿物受外力打击后,按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即矿物的解理(√)9.大理岩属于沉积岩(×)10.岩石与水相互作用时强度降低的性质即岩石的抗冻性(×)3.岩石的抗拉强度是指双向拉伸时抵抗拉断破坏的能力。